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正确取穴和施灸

艾灸取穴原则

艾灸治疗是通过对一定的腧穴进行艾灸来完成的,作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配穴处方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灸疗处方中腧穴的选取,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腧穴。因此,取穴原则主要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例如,鼻病取迎香,胃病取中脘、梁门等,皆属于近部取穴。近部取穴具有改善病灶处血管和淋巴管的功能效果。用艾灸给局部升温,能疏导患病处的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增强局部的抗病能力,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渗出物之吸收,有助于减轻水肿和消退炎症。

远部取穴: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人体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症。远部取穴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具体取穴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也可取表里经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例如,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必要时还可加取内关(即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腑穴)。

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称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适用于病痛部位明显或局限者,但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往往难以明确、其病变部位,如失眠、自汗、盗汗、虚脱、抽搐、昏迷,对于这一类病证,可以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腧穴。例如,治失眠多梦可选取神门、大陵,治盗汗可选取阴郄、后溪,治虚脱可选取气海、关元,治昏迷可选取素、水沟等,均属随证取穴的范畴。

艾灸配穴原则

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与主治的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并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要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肺病咳嗽,可取局部腧穴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属于本法的具体运用。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作为配穴依据。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在临床上常取相表里经的腧穴配合应用。《灵枢·五邪》载:“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这就是表里经配合应用。

同名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配足阳明胃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配足太阳膀胱经的昆仑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治疗胃病取内关、足三里,治疗咽喉痛、牙痛取合谷、内庭,治疗脱肛、子宫下垂取百会、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应用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灵枢·官针》所指“偶刺”法和俞募配穴法,均属本法范畴。凡治脏腑疾病,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

左右配穴法:本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以加强协同作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病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风中经络出现面瘫、偏瘫、偏头痛、痹痛等,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并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头角痛,取左侧头维、曲鬓,并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ai6Oqw6brqbNnWuNm5y1J9FjuCKhZuGS4wcSZR4jKiTTdfSOF1MoF1tfWWb+BU+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