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章:认识自己

人,有两个眼睛,可以看世间、看万物、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

人,有一个分别的心识,他可以认识别人、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就是不能认识自己。

人,看得到别人的过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看得到别人的贪欲,看不到自己的吝啬;看得到别人的邪见,看不到自己的愚痴。

人,可以认识世界、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亲戚朋友,就是不能认识自己。

人,如果揽镜自照,在镜子里可以看到自己的五官脸孔,看得到自己的俊美丑陋,却看不到自己的内心。如果有一面镜子,能够照见自己的内心,可能心里的贪瞋嫉妒、自私仇怨,必然是难看到了极点!

人,有慈悲的人,有作恶的人,你自认自己是哪一种人呢?人,有喜舍的人,有贪取的人,你觉得自己是哪一种人呢?人,有的能包容别人,有的只能被人包容,你认为自己是哪一种人呢?人,有舍己为人的人,也有损人利己的人,你自己又是属于哪一种人呢?

人,要有礼义廉耻;人,要有信义和平;人,要有忠孝仁爱;人,要有慈悲喜舍,你都考察过自己了吗?你都认识自己是否拥有这许多做人的条件了吗?

一个人要培养承担重任的力量,首先要从自我认识、自我训练做起,尤其不必讳言或逃避自己的短处缺点,能够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才能进步得快,才能自我成长。

在佛门里,经常被大家提起的一句话就是“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真能确实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吗?

多少人每天忙于计较别人的得失成败,指责别人的无德无学,却忘了关心一下自己的起心动念。人,对于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认识而庸碌一生,一事无成,岂不可惜!

世间最大的悲哀就是不能认识自己,一个不能认识自己的人,往往昧于事实,昧于良知,因而障碍了自己的法身慧命。

学佛,就是要开发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具,诚恳地剖析自己、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生命的一大课题,岂可轻而忽之! VpFZZarGzrZrHUudxIew/SHMBGoCOv8fExzcRKzW/8A/+W8FV0QxgqsbZHd9yx7Y



第5章:过现未来

人生,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广义的过去,无量“阿僧祗劫”;广义的未来,还是无量无数的“阿僧祗劫”;广义的现在,从生到死。

广义的过去,我不知道那个时候的生生死死、所作所为,我只能“以古知今”;广义的未来,祸福好坏,我现在无从得知,我也只有从“鉴古”而知“未来”。

我现世的生命,也有过去、现在、未来。今日以前,就是我的“过去”;今日以后,就是我的“未来”。想到我今日以前,父母养我,老师教我,社会大众给我的因缘,我一直在别人的恩惠中成长。虽然有时我也会想要如何回馈,然而对于过去养我、教我、育我的群体大众,因为我的自私执着,没有真诚恳切地去关怀他们,所以现在只有对过去深深地忏悔。

从“现在”看我的“未来”,虽然对未来的一切茫然无知,但我当然也是希望在未来的田园里,能广播五彩缤纷的花果种子,让我的生活不虞匮乏;在未来的田地上,我广植福田的禾苗,能够五谷丰收,使我的生活不致短缺。只是,我现在的福德资粮不够,没有力量在“八福田中”适时地播种。所以,由此看来,“过去”正影响着我的“现在”;“过去”的已无法奈何,“未来”我现在还可以补救,所以不得不掌握“现在”,预备“未来”。

如何预备“未来”呢?

第一,从现在开始,我要奉行不乱杀生、不乱偷盗、不乱邪淫,做好我身体的修行。

第二,从现在开始,我不再恶口骂人、我不再两舌挑拨、我不再绮语巧言、我不再妄语说谎,做好我口舌的修行。

第三,从现在开始,我不贪欲而喜舍、我不瞋恨而慈悲、我不邪见而明理,做好我心意的修行。

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令生做者是”。只要我从现在开始“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只要我“现在”好好地努力耕耘、播撒善美的种子,还怕“未来”没有好的收成吗? uroSULbRG+SzZqDnua3jbPqE1TgCgUZkemR6L2P8P1qRBUaFdgmiTKCT0e+6ZIQp



第6章:承受教诲

中国古老的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比起现在文明的社会,要有“人和”多了!因为当初人与人之间,有一套应对的语言,彼此不容易斗嘴、吵架。例如,见到面了,他就问:尊姓、大名、贵庚、仙乡、尊翁、令堂、贵干、劳驾、多承教诲、多蒙赐教等,大家因为都是“以礼相对”,所以即使想要争执、斗嘴,也不容易啊!

在今日的丛林寺院里,来自于十方的衲子,也有一套丛林的用语,能使大家“口和无诤”地和平相处。例如:上下、法号、大名、令师、贵常住、礼座、接驾、法驾、告假、请开示、惭愧、晚学、大德、学人、不敢打扰、慈悲开示、慈悲原谅、您好威仪、您真亲切、您很发心等,尽管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的性格,但是有了一套礼貌性的语言,彼此也就不容易起计较、不容易有争执了。

现代社会的青少年,之所以经常一言不合就相互争执,甚至大打出手,问题就在于没有一套“承受教诲”的语言。例如现在彼此见面了,都是:你叫什么名字?你住在哪里?你算老几?你干什么的?不可以动!你怎么这样说话……;因为都是质问的话多,因此一开始就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当然后面的谈话就可想而知了。

“承受教诲”,就是美好的语言,就是无诤的内容,就是和谐的开始。

在家庭里,和父母经常都说:承蒙爸爸、妈妈给我的教诲;在学校里:承蒙校长、老师的教诲;在社会上:承蒙长者、长官的教诲,多承朋友、同学、乡亲给我的教诲等等。因为你谦虚、你语言的客气,有时即使本来是应该要教训你的话,对方也会因为你的谦虚,反而多加赞美你了。

一个人,学习讲话,先要学习无净的语言。例如:请、对不起、谢谢你、非常抱歉、非常惭愧、打扰你了、叨扰你了、感谢提拔、感谢给我学习的机会、我能为您服务什么吗?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客来了:欢迎欢迎;客去了:请再光临;请吃饭:承蒙赏光;喝茶:请用;乃至初次见面:久仰大名、幸会幸会、多承关注、请多指教、岂敢岂敢、不吝指教等等。如果大家能够经常把这些客气、尊重的话语挂在嘴边,人们之间必然会泯去许多无谓的计较,必然会消除许多烦人的纠葛。

所谓“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一句好话,能缩短人我之间的距离;一句好话,能解决人我之间的纷争,我们“何乐而不说”呢? uroSULbRG+SzZqDnua3jbPqE1TgCgUZkemR6L2P8P1qRBUaFdgmiTKCT0e+6ZIQ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