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材料作文霸天下,掌握技能谋高分
——2013年高考作文命题综析与 2014年预测

高级教师 张松涛

Ⅰ 2013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透视

紧张的 2013年高考已经结束,综观今年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可以发现一些命题特点和规律。掌握了这些特点和趋势,就可以为下一年的高考确定复习的方向。

从命题形式上看,2013年各省试题中,材料作文占比最大。

今年与以往不同的是,材料作文占了绝大多数。全国共有 18套试题,其中17套为材料题,只有天津卷的作文题是半命题作文。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

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 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天津卷这个作文题与各省不同,采用半命题形式,其难度较大,而且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比较狭窄,这里不再作具体论述。下面分析一下其他省市材料作文题的命题规律。

在其他省市的 17个材料作文题中,其材料的形式不尽相同。

生活型材料

贴近生活是今年许多省市的材料作文最突出的特点。

比如四川卷: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

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四川卷的作文题完全立足于生活,让考生直接对生活进行思考、讨论,并阐述观点。

再如江西卷: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江西卷的作文题直接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命题,因此这个作文题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贴近。如果说江西卷侧重于学生的学习状况,那么全国卷(二)的作文题更与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这个作文题可以说是离同学们的生活最近的一道作文题。它让我们阐述同学关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故事可讲。

新闻素材型材料

新闻素材型材料也是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命题的一个热点。这种题型就是给出一段具体的新闻素材,让同学们针对新闻事件阐述观点看法。

比如全国大纲卷:

4月 29日,尚先生手机落在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了该手机,但对方接通后又挂掉。他又发信息表示愿意花 2000元“买”回手机。一个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对方愿意归还手机。见面后才发现,捡到手机的是一个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开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个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再如山东卷: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这些文题材料都是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一般这种作文都是评论式的,也就是要求考生对这些新闻热点展开评论,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写这样的作文多侧重于议论,因此不太适合写成记叙文。

深刻哲理型材料

在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的材料中,有不少省份的文题素材由哲理构成。

比如安徽卷: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再如上海卷: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再如浙江卷: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英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再如湖北卷: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用,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这些省市的高考作文题材料都富含哲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材料内容比较短但哲理深刻。

故事情节型材料

在今年的 17套材料作文试题中,有三个省区作文题的材料是情节相对完整的故事。比如全国新课标卷(一)高考作文题: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了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再如江苏卷作文题的材料: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这些文题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人物,有情节,故事完整,中心意思鲜明。对这样的作文题,同学们要注重对材料故事中心意思的把握,把握了材料的中心意思,也就把握了写作的大方向。

Ⅱ 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题的纵向比较和各省市高考文题的横向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命题的趋势。

命题形式上由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分天下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

前几年的高考试题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分天下,但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材料作文的比重逐年加大,到 2013年除天津卷外的所有作文题都是材料作文。因此,对材料作文题多写多练是同学们平时写作练习的重点。

其实材料作文题中的材料本身也是一个小作文,它有主旨,分析这个小作文的主旨对准确立意至关重要。只有理解了文题材料的主旨,才能对作文准确立意,而有了准确的立意才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

我国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就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句话十分清楚地说明了主题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作用。确立文章主题的过程就是立意的过程,而立意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文章的成败。

立意的最基本要求——正确;立意的更高要求——深刻、新颖。

同学们在写考场作文时,要做到立意正确、深刻或新颖,首先要考虑怎么与作文题目相吻合,尤其是材料作文,绝不能为了追求新颖而脱离了材料的内涵。

要做到立意与作文题目相吻合,同学们必须先吃透材料,把握材料的整体内涵,也就是把握住材料的中心意思。然后,从材料的中心意思出发,顺着这个中心的指向,从正面确立一个有现实意义的文章主题。此时,我们的写作方向也就明确了。

中学生在思想上一般还不是太成熟,所以考虑问题往往不够全面、不太深入。同学们在看完作文材料后,往往不会全面分析问题,而是只看到了材料中的某些部分,并自认为有意义,于是就从这个局部出发来立意。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偏题。所以同学们必须在看完材料后,整体把握住材料的中心意思,然后顺着材料的中心意思去立意,那就不会出问题。虽然是“随大流”,但不会跑题,至少符合了作文的主流。

例如,“滥竽充数”的故事是同学们熟知的,这个故事讽刺了南郭先生不懂装懂,最终被识破,落得个逃之夭夭的下场。南郭先生作为反面人物已经被批判了两千年,所以大多数同学都能明白这则材料的内涵。于是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个中心,联系实际,提炼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真才实学”这个中心。写这个主题的同学会占大多数。这个主题也是这个作文的写作主流。符合了这个主流,也就从整体上与作文材料的中心相吻合,而最终写出的文章也不会出现偏差。

对于在立意上形成突破这个问题,有的学生也许想大胆尝试。这得提醒一下,如果做得好,你的文章可以脱颖而出,反之,则有偏题或跑题的危险。例如,“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同学们都很熟悉,其中的故事也都清楚。这则成语本来比喻做事呆板,不知变通,后来又引申为等待时机的来临。无论哪种意思,都是这则成语故事的核心意思,都是我们通过故事情节从正面思考提炼出的结论。如果有的同学想剑走偏锋,搞点特别,偏要歌颂守株人拥有十年如一日的恒心,这就与材料的整体内涵相脱节,甚至完全背离了材料内涵。

这种立意出现偏差的情况时有发生,原因是有的同学在领会材料内涵时,不是从整体去把握,也就是没有读懂材料的核心内涵。其实,几乎所有的作文材料都暗示了作文的写作方向。有的材料暗示了一个道理,或是或非;有的材料蕴含着一定的情感意向,或爱或憎。材料作文立意的前提就是不能偏离材料所指明的方向,我们应当顺着材料指明的方向去确立主题。所以,在材料作文的立意过程中,千万不可瞎子摸象。虽然有的老师给我们讲过多角度立意,但无论选哪个角度都必须建立在把握材料主体内涵的基础之上。

总而言之,在整体把握材料内涵的情况下,顺着材料的中心意思去思考问题,进而立意,这在考场上是比较务实的。

从命题内容上看,高考作文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应注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是同学们今后写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只有贴近生活的作文才能让更多学生有话可说,才更显示出高考的公平性。其实,衡量一个作文命题的优劣,重点要看的就是有没有内涵,同时还得做到让多数学生都有话可说。假如命制出的作文题仅有小部分学生能看懂,那么这个作文题无疑是失败的。但是,如果作文题命制后,多数学生都写到一块儿,造成内容上的雷同,这也不是一道好题。因此,作文题除了要让学生都有话可说外,还需要考虑到区分度。即给有能力的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让这些学生能写出与众不同的考场作文,最终使分数能够拉开距离。

既然高考作文贴近生活,那么在具体写作上也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第一,要说真话,抒真情。

高考作文题既然都与同学们的生活接近,那么同学们在写作文时就不要刻意地捏造事实。只要从生活中取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即可。尤其是抒情类的文章,感情应自然地传递给读者,不能做作地抒情,因为那是虚情假意。虚情假意的作文在高考考场上层出不穷,令人作呕。例如要写“战胜脆弱”,有不少同学写的是父母双亡,从而陷入巨大的悲痛而不能自拔,然后又经过挣扎终于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从而说明“战胜脆弱”的道理。试问,现实中这样的学生真有那么多吗?这些幼稚的小作者无非是为了“骗”取阅卷老师的同情,才会委屈一下亲人或自己。当然,如果真能得高分,“牺牲”也算值得。但这些虚情假意的作文只能被“打入冷宫”。要知道,感情不是作者喊给读者听的,它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而读者也只能从中意会。可见,如何使你的文章蕴含的情感和读者的感受达成默契,才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要关注生活、关注时事,能对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于新闻事件型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有与其他作文形式不同的地方。这是一种“评论类”作文,就是让考生对某种现象、某个热点进行评论,阐述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同学们适时关注“窗外事”,千万不能只顾埋头读“圣贤书”。假如对时事完全不了解,那么看到这种作文题的第一反应就是脑中一片空白。在具体写法上,尽量选择评论类文体。既然是评论,那就要求考生表明自己对某种现象的明确态度。是肯定、否定,还是一分为二、辩证地分析?但无论哪一种态度,都必须把理由说得严谨,要有较强的逻辑性,从而做到无懈可击,观点鲜明突出。

第三,要避免一些常见的失误。

同学们在审题立意时,经常会出现两种失误:一是所写文章无中心或多中心,洋洋洒洒一大篇,字数不少,但不知所云;二是所写文章的中心与文题的核心意思不吻合,也就是偏离题意。对于这两个问题,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比较头痛,因为每次考试都会遇到,而且这对分数的影响是致命的。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对于写文章无中心或多中心这个问题,同学们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可能与作文题型有关。比如有些材料作文信息量比较大,内容比较繁杂,有的同学在立意时就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去写,或者又觉得哪个角度都该写,生怕丢了材料中的信息而跑题,最终的结果就是写出一篇面面俱到的文章,并自认为最大限度地照顾了材料内容,殊不知却犯了写作之大忌——多中心。多中心其实就是无中心,因为读者看了文章也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说什么、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古人云:“立意要纯一而贯摄。”又云:“文主于意,而意多乱文。”这些写作理论说的就是主题要集中和单纯。一般说来,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特别是学生作文,主题更要集中和单一。“嫩绿枝头一点红,恼人春色不须多。”万绿丛中一点红即可表示春天,而且更生动、更具活力,那同学们又何必再追求“百花齐放春满园”“万紫千红总是春”呢?文章的主题集中凝成最精要的一点,使其成为文章的聚集点,让所有的光都聚集在这一点上,或者从这一点放射出去,那么,文章就会符合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类卷的“中心突出”的要求。

Ⅲ 2014年高考作文备考关键点

写高考作文不同于日记、周记,因为高考作文都有统一的命题,日记、周记则没有,可以自由发挥。既然如此,写高考作文就必须要做到一点,那就是符合题意。高考作文基础等级评分规则的第一条就是“符合题意”。这也就意味着“符合题意”是高考作文的最基本要求。为了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可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入手。

审读题意

2013年高考作文大都是材料作文,上文也作了具体分析,对这种作文一定要审清材料的核心意思,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审读文题、了解命题立意。在审题意时,考生要仔细阅读揣摩题目中的每个字、词、符号、图表等,准确、全面地理解其含义,正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题意,顾名思义指的是题目的意义。

在话题作文中,题意指的是话题的意义。一般性的话题要准确理解话题中涉及的概念的含义。比喻性的话题要准确理解话题的比喻义。关系型话题要准确辨析话题之间的关系。写作时要有所侧重,不可平均用力。比如“改变自己与改变世界”话题,两者是选择或者条件关系,可以写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世界、改变世界从自己开始、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等。

在命题作文中,题意则与标题的指向一致。命题作文的写作要抓住“题眼”,在偏正短语的题目中,题眼是修饰限制性的词语。例如“诗意地生活”,题眼就是“诗意地”,重在描述或赞美某一种诗意的生活。在动宾短语的题目中,题眼是动词。例如“找回童年”,“找回”是题眼,它提醒考生不能光写童年的事情,必须解答好为什么要去“找回”及如何“找回”的问题。在主谓短语的题目中,题眼往往是谓语。例如“这世界需要你”,题眼是“需要”。

在材料作文中,题意则是材料中寓含的主旨。我们要对材料进行宏观上的理解和整体上的把握,结合隐含着命题人的情感倾向的语句,把材料作文转化为适当的话题作文,其话题就是材料的中心事件或写作者对材料的感悟、联想。

确定立意

立意就是在准确提炼出题意的前提下,选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是写作的根本,立意是否正确、深刻、新颖,决定了文章质量的高低。高考评分时,“切合题意”大体分为四个等级: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不够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立意有高下之分,好的立意就是文章成功的一半。有的材料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均可立意,只须选取一个方面,切忌面面俱到。写作时,考生可以选择那些深远的最佳立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实际与积累的素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立意。比如比喻性话题“一条河”,如果就河写河,单纯对自然之河进行客观描写与叙述,虽没有离题,但是立意就显得肤浅;如果虚实结合,实写自然之河,虚写河的比喻象征义,拿自然之河的某种形态、特征,与某一类人的人生建立联系,从而获得某种人生感悟与启示,这样的文章就立意深刻、意蕴丰厚。

特别要注意的是,立意要健康向上,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能片面、偏激、消极颓废、庸俗无聊,要远离低级趣味。比如以“早”为题作文,如果作文写早恋,哪怕写得再有文采、再形象生动,也会被视为“立意不健康”而得低分。

写作过程中,我们在表述上要有凸显题意的意识,可以在文章开头、结尾、段首等醒目的地方写明题意,也可以在文章中间反复出现表明题意的语句,让阅卷者能清楚明白。

突出中心

托尔斯泰说:“文章的思想仅仅是正确的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善于把这些思想表达得大家都能明白。”这就是说作为文章的灵魂的中心要突出。所谓“中心突出”,是指要求文章的中心思想要集中和鲜明,要贯穿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心明确要求考生在写作之前就明确“为什么写”和“写什么”,写作过程清楚“怎么写”的问题。

写记叙文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有一个中心人物。例如鲁迅的《祝福》就以祝福为线索,描写了祥林嫂的遭遇,进而反映“封建礼教吃人”的主题。写议论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无中心或有多个中心且互相矛盾、缺乏内在联系,则属于论点不明确。

作文中心一旦确立,文章的材料就要围绕中心来选择。记叙文可以根据作文的情节内容,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凸显中心。西晋的陆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告诉我们要把重要的话放在文章的关键位置,以警策动人,突出中心。作为考场急就篇,高考作文要善于在重要位置把揭示文章中心的关键语句明确地表现出来。议论文可以用标题显示中心;开篇直奔主题,提出中心;主体段首或末句,表现中心;卒章显志,呼应中心。记叙文可以开篇渲染点题,主体段首或末句叙述、描写点题,结尾处议论、抒情点题。

充实内容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写作的基础。材料充实,文章才能生动丰满。“内容充实”指的是作文要言之有物,选材要丰富,能够充分、有力地凸显主旨。内容的充实,在议论文中表现为“说理有根据”、见解有说服力。议论时,尤其要注意运用典型而新颖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内容的充实,对记叙文来说就是描写要有血有肉,所写的人或事不干瘪,不落俗套,可触可感,给人真实可信之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要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平时就要注重收集、积累材料。我们可以从生活的“凡人小事”中积累材料。我们也可以从阅读中积累材料。比如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很多都可以成为写作材料;我们阅读过的古今中外名著、储备的典故也是考场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此外,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关注当下、关注时事,从媒体中寻找当代的新闻人物、事件,使之成为作文的材料。我们应按照不同的主题、人物等分门别类地积累材料。

文体鲜明

所谓“文体”,是指《考试说明》所说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其他常见体裁。近年来,很多省市高考作文要求“文体自定”,给了考生更多选择文体的自由,许多考生对“文体自定”产生误解,不考虑文体的规范,文章写得不伦不类,写成非驴非马的“四不像”,写成各种文体一锅炒的“大杂烩”。“文体自选”是就命题和阅卷而言的,目的是充分放开考生的手脚,使其各显神通,从而让考生写出富有生气和个性的文章来。但并不是说作文可以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作文。不同的文体其思路特点、表达方式、写作技法、结构方式乃至语言的运用等,都有明显的区别,写作时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

如果试题要求“文体自定”“文体不限”,考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思维水平、论据材料等,结合自己所长,选择一种适合自己发挥的文体。但是,“文体自定”给予了考生选择文体的自由,并不等同于没有文体要求。写作时考生选定了写某种文体,就一定要按该种文体规范来写。高考作文以记叙文、议论文为主,所以这两种文体的写作一定要规范。

结构严谨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是谋篇布局的手段。结构严谨要求考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安排文章内容,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没有残缺不全、颠三倒四、主次不分的毛病。结构是否严谨,向来是阅卷老师评判文章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的硬性指标之一。

结构严谨是优秀作文的重要条件之一。要做到结构严谨,我们首先要注意精心设计开头与结尾。考场作文的开头宜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正题,忌穿靴戴帽。议论文要迅速亮出观点,记叙文要快速进入情节。此外也可用引用名言、设置悬念等方法入题。特别提醒,高考作文第一段文字不宜太多,以 80字以内为宜,议论文不要以题记的形式开头。

结尾是主题展开的收缩总结部分,不能虎头蛇尾,也不能画蛇添足。一般而言,记叙文贵在含蓄,结尾或巧留“空白”,促人深思,或以议论总结,升华意境;议论文贵在直白,结尾或自然收束,干脆利落,或照应标题、开头,或发出号召、简要总结。当然,文章内容、形式特点不同,结尾方法也各不相同。

在文章主体部分,也要安排好过渡,也就是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文章有三种情形要用到过渡:转换内容时,由一个部分转入另一个部分,其相邻处需要过渡;变换写作手法时,由叙转议、由议转叙、由叙议转抒情等,要用过渡;变换叙述方式时,由倒叙转顺叙、由顺叙转插叙,也要靠过渡来实现。文章的“过渡”可以用关联词、疑问句、感叹句等来实现,如“诚然……”“其实,不仅……”“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等。

“照应”,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高考作文中,首尾照应在基础等级上容易获得更多的分数。

文从字顺

作为作文能力中最基础的因素,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对作文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是“文从字顺”。唐朝诗人韩愈说过:“文从字顺各识职。”所谓“文从字顺”就是文章表达清楚通顺,既指一句话之内没有语病,是通顺的,也指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是合理的、符合逻辑的。

这首先包括用词和语法都要规范。用词要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适用范围、语义的轻重,忌生造词语,忌乱用方言、俚语、外文、数学符号,忌随便改动成语或生搬外来语,忌前言不搭后语,忌造句违反语法法则等。特别要注意的是作文时也不要用网络语言、火星文之类的。另外用词要精当,如福楼拜所说“必须找到唯一的、最贴切的词,把它们用到最恰当的位置”。这要求考生在用语言描述时,要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形貌,表情达意恰如其分,语意无歧义,用词造句合乎事理逻辑,评价客观,用词不偏激,表述不以偏概全。考生在作文中运用的词语要丰富、灵动、富有变化。要学会变换句式与叙述角度,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常见修辞方法。

总之,作文要按照一定的思路说需要说的话,把每一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让读者看得明白。 JktVcOyYUb2mxN2kX+G3j9ITEb+SxfrpsVkS5rUpuiZBxfe684+CbGbR9mAiAaS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