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警惕手机让我们变傻
北京一考生

第一部量产的个人电脑出现于1971年,第一部手机出现在1983年,互联网向公众开放于上世纪 90年代……

我在文中举出这么多数字,可能并不会有人夸奖我记忆力有多好,学习有多勤奋。因为这没什么了不起。只要有一部手机,拇指轻点,就可以轻轻松松地把它们罗列在此。

谁还会去记?谁记谁傻瓜。

但在以前,要罗列或援引此类数据,就必须依靠足够用心的记忆,以及在卷帙浩繁的资料室翻阅的苦功。

你还记得明代著名文学家张溥吗?他之所以能够文高一时,就得益于幼年读书时候的博闻强识:所读的书一定要用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又抄又读又烧。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以至于右手拿毛笔管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茧子。

你还记得子曾经曰过的“学而时习之”吗?意思就是提醒我们,要经常去复习已经学过的东西,否则就容易忘掉。

但有些同学不以为然。例如教材指定的古诗文,老师让我们每周都去读,从高一背到高三,背得嘴巴都起泡了,可是高考时依然有那么多同学默写不出。他们甚至要咒骂古诗文默写的规定是变态。

人们总是喜欢享受手机搜索引擎带来的便捷,却不肯将手机搜索出来的信息在大脑里储存。知识和信息,如酒肉穿肠而过,什么痕迹都没留下。

这很可怕。为什么?因为亿万年的生物进化历程表明,用进废退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都要遵循的不二法则。如果我们一遇到问题或者不会的知识就选择上网去搜,搜了就用,用了就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依赖,大脑就会消极怠工,再也不愿干活。

想想看,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大家是不是都能背出许多电话号码?可如今,脑子里记得住、背得出的电话号码又有几个?有些人甚至连配偶的电话号码都记不住。又如,习惯于电脑打字而导致的提笔忘字现象,是不是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呢?

可见,手机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我们大脑的功能日益退化;如不设法加以改变,人类将变得越来越傻。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古往今来,从未有过不经过知识积淀就能博古通今的大师,也从来就没有不充分继承吸收文明成果就能不断提升文明程度的族群。

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你可以复制粘贴出一首诗歌,但复制粘贴永远不会产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

你想成为信息时代的傻瓜吗?如不想,请远离一点手机,更多一点博闻强识吧。

满分点窍 point·

本文从一连串准确的数字开头,引出“谁记谁傻瓜”的感慨。接着摆出张溥运用“七录法”读书成材的事例、孔子“学而时习之”的名言,以及高三学生背诵古诗文的艰难,引出现代人“只搜不记”的现状。然后以达尔文“用进废退”的理论,去揭示“记不住电话号码”“提笔忘字”等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请远离一点手机,更多一点博闻强识。

古人“博闻强识”成人才,今人“只搜不记”成傻瓜,放在一起对比,吓人一跳。“记不住电话号码”“提笔忘字”等现象,与达尔文的“用进废退”理论,互为表里,醍醐灌顶。“复制粘贴永远不会产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发人深思。

长句短句参差,让文章既有鲜明的节奏,又有抑扬顿挫的气势。本文修辞娴熟,语言生动。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引用等修辞,宛如满树繁花,让人目不暇接。 +0kpUKjK/IMwY3LAtjnGJmIIzV6upCITd3amw+9n3FqN2MVxB+6OsIF8Kltonf4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