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满分作文范本
昂达(主编) |
本书由磨铁数盟出版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
——2013年中考作文命题全景观察与2014年中考作文应对策略中学特级教师曹津源
2013年中考落下帷幕,目之所及,虽有过于随意甚至平庸之题,但更多的是“别样风景”如约而至,我们与临沂考生携手“走在路上”,又与扬州考生一起“渐入佳境”。
回眸与发现
研读2013年中考作文题,可以发现五个关注点。
一、总体呈现:“接轨”说未曾“走红”;标题作文命题继续“高企”,追求精致;选题作文依旧受到青睐。
去年以来,对中考作文命题走向的预测、评议越来越热。“接轨”方说:高考作文已经进入“新材料作文”(根据所供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时代,为了让初中毕业生三年后适应此类题型,中考向高考靠拢应是大势所趋。针对这“接轨”说,“维稳”方则认为:包括认知视野、逻辑思维和心智发育在内的综合素养水平,初中生与高中生有较大差距,中考作文命题形式不能亦步亦趋,作文命题的依据只能是《语文课程标准》而不是高考指挥棒。坚持稳中求新,在保持地方命题特色的同时把命题做精致,才是明智的现实选择。如今,当我们总体着眼2013年中考作文题时,可以发现“接轨”方的主张未被看好,“维稳”方胜出,标题作文(含全命题和半命题)保持龙头老大之势,主打色彩仍然显眼:
标题作文的占比达84%,仍处高位;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情境作文的占比只有16%,特别是“选题”类中的标题作文占比也高达79%,这说明话题作文命题和材料作文命题在“选题”类这块传统领地的优势也已失去。
值得注意的是,在标题作文命题中,全命题作文越来越受到青睐,占比高达71%。全命题作文虽然高热依旧,但命题者并没有粗制作,而是把“有新意,做精致”作为努力追求。
统计显示,选题作文占比高达25%,备选题目的匹配更趋科学,更易于不同擅长的考生选择;组合种类也更多样,宜宾题还采用了话题作文与情境作文两选一的新形式。
二、热点词语纷纷登台亮相,但“扮相”差异较大,命题制作需进一步讲究“准”“巧”“精”。
“中国梦”“好声音”“幸福吗”“最美”“创新”“生活”“生命”“成长”一类的当代热点词语进入作文命题,体现了新课标关于初中生作文能“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一要求。有的热词直接进入题目,例如《我的梦》(兰州)、《有梦,就》(凉山)、以“梦想”为话题(白银)、《那声音在我耳边回响》(呼和浩特)、《成长的快乐》(济宁)等;热词间接入题的如北京题《好奇》(“好奇”应是创新之花的沃土),还有《只要有希望》(平凉)、《热情让青春灿烂》(陕西)等。热词入题一般都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引领,其优劣的判定还需看设“度”之准、切入之巧、制作之精。比如天津题《捡拾幸福》,此题有温馨的导语,虽然直白地将“幸福”入题,但选用动词“捡拾”却妙不可言——无意中的捡到、拾取,这不说明“生活中幸福无处不在,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的眼睛”吗?这不是暗含了“记身边事,写身边人”的要求吗?如此设题既有适度开放,又有恰当限制,既能考查考生观察积累的习惯,又能反映考生的价值取向、感悟水平和表达能力,比《幸福在身边》一类题目胜出一筹,这就叫“选好一个动词,点亮一个题目”。
三、开放多样、贴近实际,主、次色彩搭配相宜,主、次旋律相得益彰。
(一)“关注自身成长”“展现真实自我”成为常唱不衰的进行曲,对他人的回眸、念想、感激、回报等也奏响动人的旋律。除上面说过的“成长”(长大)外,“我”“自己”“自我”等字样继续备受青睐:《我不相信眼泪》(长沙)、《因为有我》(随州)、《在你身边,我》(厦门)……出现“你”字或是隐含“你”(他)字的题目也很抢眼:《读你》(黄石)、《生活中不能没有你》(滨州)、《善待他人》(鄂州)……如此“我”“你”“他”同行,呼唤美好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正是语文新课标精神的生动体现。
(二)既有对以往生活的追忆,对现实、当今的关注和感悟,也有对未来的理性憧憬和行为靠拢,整体上演奏的是人生长河的一曲曲连贯流淌的长调。例如福州题《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桂林题《再见了,母校》和宁德题《初三生活是首歌》,弹奏的都是快乐的追忆曲;《从脚下出发》(无锡)、《带着出发》(南昌)、《行走在》(湖北)等题,演唱的都是脚踏实地的进行曲;
《2013,我的夏天》(宁波)等题,唱响的都是美好前景的畅想曲。
(三)命题导向以传递正能量、引领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为主,也不乏对考生走出心理阴影的引导。这一理念是新课标关于“态度、情感、价值观”要求的全方位的具体体现。例如莆田题《冬日里的阳光》,南充题、鞍山题分别直接以“阳光”“温暖”为话题,“笑”字入题则更多,重庆有《微笑的味道》,日照有《含泪的微笑》等。还有体现唯美、励志、向善的题目,也都可圈可点。例如哈尔滨题《美在不期而遇》;包头题通过白龙马之口总结唐僧取经成功的三条经验,要求考生联系自身实际作文;嘉兴题《歌声嘹亮》和佛山题《穿过乌云的阳光更加灿烂》的励志色彩很浓;杭州题《懂得分享》;梅州题以“关注”为话题……由此可见,以表现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作为主流命题思想,在今年的命题中体现得丰富多彩,亮点多多。
必须承认,当代初中生的心理具有多维性,命题体现多维心理是切实求真、凸显个性的需要。针对初中生心理多维度、欠成熟、不稳定的特点,今年的考题仍然让体现多维性的词语入题,注重引领考生对影响成长的素质、性格等方面的因素进行自我审视与调适。例如广州题《出错》、温州题《原来我没懂》、十堰题以“难题”为话题和安徽题《那段的日子》将“孤独”“烦心”作为补题的选项,都让我们眼前一亮。不必担心这样的文章会“走调”——只要最终的“我”由自卑走向自信、由依赖转向自强、由阴霾走向阳光,最终表达的是醒悟转化后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那么这样的表达就符合当今初中生的真实心路。阳光心态的主旋律和关注当今初中生真实生存状况和心理素质的次色调并存的命题格局,符合科学发展观对当今教育提出的要求,是今后优化中考作文命题的新课题。
(四)、诗意之花美不胜收,哲理之树令人凝视。说到诗意化,题目中的那些描写性词语就会跳到你眼前,例如读邵阳题《绿》,令我们眼前出现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小语教材中有)和宗璞笔下的西湖绿,还有那些诗意导语更是为考生挥洒诗情画意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说到哲理化,其实就是指考题具有些许理性色彩,要求考生具备基本的辩证法、两点论和初步的思辨能力。例如绍兴题《慢下来的时光》蕴含“快”与“慢”的辩证关系,触及当今“慢生活”话题;长沙题《另一个角度去》提倡多维思考;最有意思的是台州题,导语与题目(“这就够了”或“这还不够”,两选一)包含了“有”与“无”、“得”与“失”的辩证关系,这些题目都让比较擅长逻辑思维的考生增加了发挥才情的机会。
四新命题元素的出现令人欣喜,近质化现象依然存在有待破解。
高频词“心”怎样与“新元素”组合?如果还是《我心中的秘密》之类,就难免近质化。襄阳题不是这样,先出示拟制精致的导语,然后亮出题目——《每个人心里一亩田》。“一亩田”,这就是接地气的命题新元素!它让人联想到绿野、希望、鲜活的生命……
可惜的是这样的新命题元素没有大量出现,近质化、老话题现象依旧存在。例如前两年命题语言“笑声”阵阵,今年仍是“微笑”朵朵;热词“风景”走红,前两年有《一道风景线》《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今年则有《不该错过的风景》(常州);去年上海市考《悄悄地提醒》,以“语言交流”为切入口,今年出人意料地“杀回马枪”,题目《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仍以“说话”为切入口;去年南京考《带一本书去旅行》,今年《书中有个“我”》中仍然有“书”,令考生一时回不过神来。为了避免近质化,有些地方也想增异减同,但效果值得研究。例如聊城考“提醒”话题,去掉了上海题中的限制词“悄悄”,导语中列出多种“他人提醒”“自我提醒”的内容,但总结句“‘提醒’真的那么重要吗”令考生对“提醒”的褒贬顿生疑惑,这一反问句倡导什么?是在提倡道德情操未雨绸缪式的“超前修炼”,还是主张一种去“提醒”的修养新法?命题如此为异而“新”,实在有点为难考生,值得探讨。
在中考前的训练中,很多考生写过以前的中考作文题。考场上一旦遇上类似考题,考生往往会因一时高兴而忘乎所以,不假思索地将原来做过的作文回忆一遍,立马复制到试卷上,结果造成失误。这些考生后来总结教训,说是“上了老话题的当”。近质化现象如此多见又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提醒我们必须认真面对这一新课题。
五探索性命题为命题内容和形式的改进提供了开阔视野和多维视角。
有的以“新观察”视角命题,例如盐城、绍兴两市呼应当代热点,不约而同地把命题目光投向“慢”字(《放慢脚步》《慢下来的时光》),暗示考生理清“积极向上”与“放慢脚步”之间的辩证关系,演绎“肉体慢慢走,等等灵魂”这类新论,这向说惯了“今日事今日毕”的考生怎样创新思维提出了新课题。眉山题“苦学生之所苦”,让饱尝了作文的酸甜苦辣的学生“读”三幅漫画,并围绕“怎样进行真实描写”与语文老师发生令人发笑、深思的对话……这一命题堪称切中时弊的内容与传统的漫画形式巧妙结合的范例。
“A”与“非A”(两选一)命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窗。例如乌鲁木齐题《其实我在乎你》与《其实我不在乎你》,还有上述台州题的“够”与“不够”。尽管江苏高考曾考过《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但人们还是对此类探索题津津乐道:“A”与“非A”应是对立统一,不论选哪一题写作,能点到“在乎中有不在乎,不在乎中有在乎”的才是好文章,这能让具有包括辩证思维在内的高素养的学生脱颖而出。
南宁题《致10年后自己的一封信》《10年后与最好的自己相遇》(两选一),开放性、自主性强,让考生来一次时空穿越,引人注目。
去年鄂州市以一个“缘”字命题,引来围观一片,今年一字命题又有“新”(株洲)与“绿”(邵阳),各方热议更多。或曰:与这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好多,易于考生快速提取素材,也不会跑题……或曰:2010年湖南高考题是《早》,这不是让初中生写高考要求的作文吗?五花八门的立意都有,评卷标准难掌握,可苦了阅卷老师……
情境作文的探索仍在进行。去年绵阳题要求以一句“这时我想起那句话‘现在才是最美时’”为结尾写一篇文章,今年宜宾题则采用续写形式,提供开头:“夕阳正在西下,夜幕渐渐四合,周遭一片寂静。饥肠辘辘的他,虽早已疲惫不堪,但依然不得不拖着一双沉重的腿,朝着家的方向,艰难地向前挪移……”有人认为此题规定的情境具体明确,便于考生发挥想象;有人则认为如此命题束缚思想,有“未有‘沉重’强说‘重’”之嫌……
还有,看图作文鲜有踪影,诗歌体裁仍被冷落(只有随州题一枝独秀允许写诗歌),这些课题都有待勇者、智者去突破。中考作文命题如行路上,只有坚持科学探索,才能开阔视野,创新视角,收获“还有新的风景”的惊喜。
展望与应对
针对上述五个关注点,应对2014年中考作文,要学会下列六个“适应”。
一、适应标题作文命题稳坐“老大交椅”的趋势,作文训练以标题作文为主,以全命题为重点,但其他题型的训练也要重视,夯实应对各种题型的能力基础。
今年话题作文命题占比仍处于谷底,但其创新探索并未停止,例如聊城题逆势而上,从2010年至今一直考话题作文(话题分别为“自视”“借口”“面对缺陷”“提醒”)。事实上今年也的确出现了令人称道的好“话题”,例如滨州题采用“导语+话题”的形式,导语是:“生命中,我们有过许多次‘疼痛’的感觉;生活中,我们有过许多次‘疼痛’的经历。‘疼痛’,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我们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生活中的‘疼痛’也是如此。在疼痛中,我们成熟、成长。正视疼痛,疼痛也美丽。”这段话言及生理、心理两种疼痛,揭示疼痛的意义以及对待疼痛的应有态度,贴近实际,开放性强,考生人人有话可说。如能顺导语所说,将生理之痛、心理之痛与“成熟、成长”熔于一炉,拟出《疼痛孕育的花香最醉人》一类亮丽的标题,定能写出一篇情真意切的佳作。由此可见,平时训练这类话题作文,应以“透过表面进入深层,准确把握话题内涵指向”为重点。
二、适应“与高考接轨”论日盛的趋势,划出一定时间用于新材料作文的初步训练,让考生“有所知”“能上手”。
上文曾说到“接轨”论未曾“走红”,但这不等于说对新材料作文可以视而不见、不练。事实上今年有的地方就进行了尝试,反响不错。例如重庆题(之二)就属于比较典型的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初步训练的原则是:提供的材料寓意比较浅显,有可读性,以情节性材料为好;有较大的包容性,提供的解读角度较多;既适合写记叙文,也适合写简易议论文;能力训练的重点是提炼观点、选取角度的能力,提取合适素材记叙一件事情演绎观点的能力和自拟题目的能力;中考前训练2~3次为宜,使新材料作文这种题型不再成为学生的“盲区”,一旦遇到此类题目学生能够“上手”,不致束手无策。
三、适应励志成长、情感美德、品行修养等方面的命题比较集中的趋势,学会运用“一‘材’多向,随‘题’应变”的策略。
“一‘材’”是指自己写过的选材较有个性、构思比较新颖的佳作(以此与“套作”区分);“多向”是指将“一‘材’”的素材科学地移用至其他类型近似的命题,以充分发挥优质素材的使用价值;“随‘题’应变”指的是将原来的素材依据新题要求做相应的补充、点化和提升,进行二次立意,以凸显新题之“向”。如果我们能成功运用“一‘材’多向,随‘题’应变”策略,二次立意的“龙眼”须随题而“点”,如此,就能画龙点睛,就能让神龙腾空而去!
四、适应作文命题“回归语文原点”的趋势,平时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在“实”“活”两字上下功夫。
针对以前考场作文命题与平时语文教学衔接不紧的情况,今年多地进行新的改进尝试。成都题让考生重温鲁迅《社戏》最后一段的叹息语“再也没有吃到像那夜的好豆,再也没有看到像那夜的好戏”和琦君《春酒》中类似的叹息——“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要求以“再也没有”为题作文;眉山题《我的梦来自语文》将语文的地位提升至“梦之源”的高度,值得称道;南京题《书中有个“我”》;河北题要求以“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为开头进行续写;黄石、扬州、重庆(B)、武汉等题都在导语或题目中用到“阅读”或“读”(尽管其外延已经扩大)……这些命题传递的信息是,中考作文与语文学习、课外阅读紧密相关,应统合成“一张皮”,语文教学应加强迁移性、应用性、灵活性,拓宽与社会生活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提升修养、完善人格的育人功能。
五、适应“虚题”“大题”渐见其多的趋势,提升“化虚为实”“化大为小”的水平,在两“化”中亮出新意。
所谓“虚题”,是指有比喻象征类词语或有虚实结合特点的命题,例如东营题《——的树》,长沙题《我不相信眼泪》和佛山题《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灿烂》等。应对此类考题,考生须具备虚中见实、化虚为实、以实写虚的能力。例如面对佛山题,你可分五步走:①找出关键性“虚”词——“乌云”“阳光”;②发散思维,列出“虚”词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此处的“乌云”喻指气馁自卑、郁闷迷茫、艰苦困顿、坎坷险阻等,“阳光”喻指自身的顽强自信、执着坚守、勇于担当、积极乐观等;
③审“穿过”:有“战胜”“消除”等意,表示有变化过程;④快速搜索库存,比较后挑出最适合自己写的“乌云”与“阳光”,叙写时以用有对比性的具体事例为佳;⑤从反思切入,以赞美的心态,描绘特有的“灿烂”画面,适当进行抒情议论。
所谓“大题”,是指涉及内容宽泛、涵盖面很广的命题,例如今年株洲题《新》、湖州题《认真》和济宁题《成长的快乐》等。应对“大题”,考生必须具备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能力。例如面对作文题《新》,株洲一位考生逐步地缩小外延,提炼主题:教改需要“新”空间——“校外实践基地”是“新”课堂——“泥塑”制作是“新”学科——“‘我’先失败后成功”是“新”经历——“成功=细心+智慧”是“新”收获。这位考生很机智,他把“新”缩小到一种小制作,但记叙的事情却折射出来自自身的人生经验,令人耳目一新。如此“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又有新意的写法,值得那些面对“大题”只会泛泛而谈、所写大而无当的考生借鉴。
六、适应“成长心理”命题快速上升的趋势,把个性化的心理刻画作为描写训练的重点。
近几年,触摸内心、描画心迹、倾吐心声的命题呈快速上升趋势,今年由上海题《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领衔,更见其热。《那令人心动的潜台词》(镇江)等命题直接亮“心”,《这句话,我要说给听》(邵阳)、《那一次,让我惊喜》(徐州)等间接含“心”字的命题也大量出现。有些考生似乎不太适应这类柔性色彩较强的命题,以致“心路”粗糙,“心声”乏味,“心迹”枯燥,得分不高。从现在起必须注重心理描写训练,努力做到用心写“心”,“故事不多,描写却细;情节不奇,心理却特”。方法是:让记叙“停一停”,让对话“缩一缩”,运用呼告、独白、自问等多种手段集中细腻地描摹心理;也可以分散写,让心理描写成为前后照应的“链条”,串联情节,以“心”见人。
当我们注目2013年中考作文命题已落下的帷幕时,2014新命题之路又从脚下铺开。完全可以相信,既然我们已经“渐入佳境”(扬州题),我们定会让那“不一样的美丽”(荆州题)定格于“遥远的眼神”(苏州题)!
——2013年中考作文命题全景透视与2014备考启示中学高级教师冯汝汉
今年是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颁布后的第二年中考,作文命题能否体现新版课程标准之要求,成了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是一线老师们的新观察点。综观今年全国123个考区123套共136道作文题,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态势,同时也让我们看出命题者都能遵照新版课程标准之要求,在命题中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倾向,对2014年的中考起到良好的预测和引导作用。
其一,从数据分析看命题形式。
请看2011—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型一览表:
题型2011年(132道)2012年(143道)2013年(136道)
全命题作文54.5%(72道)65.7%(94道)66.9%(91道)
半命题作文27.2%(36道)22.4%(32道)22.8%(31道)
话题作文10.7%(14道)7%(10道)6.6%(9道)
材料作文7.6%(10道)4.7%(7道)3.7%(5道)
选题作文25%(33套)10.9%(14套)13.1%(16套)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笔者发现2013年全国各地作文命题形式有如下特点。首先,相对保持了本地考区作文命题的连续性、稳定性。136道作文题仍是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选题作文五种形式并存。其次,稳中有变,变中出新,在变化中更加体现了应用性、灵活性。材料与话题作文再次“降温”,半命题作文与选题作文都有不同幅度的“升温”,而全命题作文继续“走俏”,且注入新的活力。可以这样说,全命题作文的考查形式继续坐稳中考“考坛”,这是对作文教学的良性引导。“稳中有变”主要表现在:①半命题有缩小写作范围的趋势,给考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譬如,安徽题《那段——的日子》,从“孤独、温暖、自由、烦心”四个词中选择一个,使这道半命题变为“四选一”,考生选择的空间被限制了。其实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只不过一下给出了四个作文题目,将写作范围控制在一定的情境中。②“二选一”中的“二”的组合只出现四种,其中以“全命题、材料组合”和“半命题、话题组合”为主。前者有重庆A卷与B卷作文题等;后者有山东滨州题等。③省市统一命题多于往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西、安徽、河北等省市都是统一命题的,未统一命题的省级主管部门在下放命题权的同时,对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也做了一定的统筹和规范。譬如江苏省13市中考都是清一色的全命题作文题。④与高考主动接轨。譬如湖南株洲题《新》,这种独词式的命题方式,有一定难度。其实是近几年高考热门的命题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表示中考在向高考靠拢。⑤全作文命题形式呈现出“变中出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是文学色彩诗意浓。有的以比喻为题,富有诗意,能激起考生写作激情。譬如江苏苏州题《遥远的眼神》延续了该市往年作文题诗意化的风格,题目蕴藉含蓄,意义丰富,眼如心窗,看谁能洞察心窗后面人情远近和冷暖,这是对初中生观察能力和生活感悟力的挑战。此外还有山东菏泽题《写好人生每一页》、山东临沂题《走在路上》、福建宁德题《初三生活是首歌》等;有的用语双关,富有浪漫气息,应和青春心理,譬如湖北黄石题《读你》、浙江宁波题《2013,我的夏天》等;有的运用反复手法,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譬如杭州题《懂得分享》中的“分享”带有一定哲理意味且具有丰富内涵,加上“懂得”两个字含义又显得意味深长。构思时可结合自己的成长故事叙述自己的成长感悟,从“分享”的内容、“分享”的对象、“分享”的意义等方面来展开。此类题还有四川成都题《再也没有》、广东佛山题《穿过乌云的阳光更加绚丽》、浙江绍兴题《慢下来的时光》等。作文命题的提示语也设计得精彩纷呈,有的就直接引用诗歌或歌词,譬如山东德州题用台湾歌手齐豫《窗外有蓝天》的歌词“如果我的祝福,能够让你不再感到孤独,这属于春天的音符,我最美的祝福,是送给你成长的礼物。如果我的付出,能够让你不再彷徨无助,我愿将所有的希望,化成亮丽的阳光,照亮你心灵最深处……擦亮你心窗,抹去尘埃,哦,你将会看见——窗外依然有蓝天”作为提示语,这段提示语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意蕴丰厚,有助于激励考生昂首向前走,走好生活与学习中的每一步,走向心灵,走向理想境界。
二是放开有度限制当。今年的全命题作文较好地彰显了开放性强但又适当限制的特点。或利用副词来限制。譬如成都题《再也没有》、江苏徐州题《总有一次惊喜》、广东佛山题《穿过乌云的阳光更加绚丽》中的“再”“总”“更加”都会对考生加以限制的。或利用表时间、地点或情景的词语来暗示。譬如浙江宁波题《2013,我的夏天》中的“2013”“夏天”规定了“我”所见所闻所感的时间范围;福建宁德题《初三生活是首歌》中的“初三生活”起到了限制作用。“首”强调数量为“一”,要求所写的必须是一首反映初三生活的“歌”。或借助两个词做开放与限制的暗示。譬如江苏南通题《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中的“声音”开放度大,可以是自然界的风声、雨声,也可以是藏羚羊被杀死前的凄惨叫声;可以是教师的谆谆教导,也可以是父母的叮嘱、吩咐;可以是竞技场上的哨声,也可以是舞台上的欢呼声;可以是第一次获奖时的掌声,也可以是严重失误时的叹息声等,但“一种”又加以限制。“在记忆深处”这一短语,我们不仅要写出“在记忆深处”的是什么,还要写出为什么这种声音会“在记忆深处”,它对“我”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或省去一个成分来暗示。譬如临沂题《走在路上》、湖北黄石题《读你》都是动宾短语,隐藏了一个主语,应理解为“我”,提示考生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来写,突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三是用语多样显个性。从题目本身的设置来看,全命题以独词式呈现的有10道,除湖南株洲题《新》外,其余均为双音节词,约占10.8%。譬如北京题《好奇》、广州题《出错》、四川雅安题《留下》、山东泰安题《朋友》等。独词式题目,相当于一个内涵较为简单的概念,其外延也就是可写的空间便相对更为宽广,立意与选材只要扣住这个概念即可。因此这类题目的难度较低,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跑题偏题的现象较少。以短语和单句式形式出现的全命题有81道,约占89.2%,成为今年全命题的主流。有用较长单句的,譬如山东济南题《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上海题《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江苏南通题《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等;有用被动句的,如山东滨州题《生命中不能没有你》;有用感叹句的,如山东泰安题《这样多美丽》;还有用复句的,譬如广东佛山题《穿过乌云的阳光更加绚丽》、福州题《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等。从语言色彩来说,有的朴实明白,一看就懂,譬如山东济宁题《成长的快乐》、四川宜宾题《成长的滋味》等;有的比较含蓄,富有哲理意味,譬如江苏盐城题《放慢脚步》、浙江舟山题《海,蓝给自己看》、山东德州题《窗外有蓝天》等;有的形象生动,富有文学意蕴,譬如福建宁德题《初三生活是首歌》、江苏扬州题《渐入佳境》、山东日照题《含泪的微笑》等。以短语和单句表述的题目,其限制性增强,加大了审题难度,立意与选材也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定,考生不易套作,试题用于区分、选拔的功能更强,因此很受今年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四是“裸题”增多导向明。今年不设导语的所谓“裸题”约占全命题作文的62.3%。这些“裸题”虽然都没有提示,但由于题目本身表意明确,指向具体,所以既能减少审题时间,避免考生进入审题游移不定之误区,也能留给考生打开思维的足够空间,写作更加自由。
其二,从题目内容看考查指向。
审读试题关注的内容,2013年各地中考作文题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亮点:一是关注自我成长,抒发真情实感。今年的中考作文命题对自我成长显得更加关注。不仅关注学生主观感受的命题多于往年,而且关注学生品德修养、心理品质、精神状态、生命境界等的命题也明显增多。在表现形式上,有的是将“我”或“我们”直接插入试题之中,有的是选用折射生活历程的话题或中心词,要求考生从特定的角度审视自我,回眸成长轨迹,形成生活感悟。譬如,浙江温州题《原来我没懂》提示了“青春”“母爱”“友情”“春天”四个角度,引领考生读懂题目。从“懂了什么”到“没有懂什么”,蕴含了过去与现在的对照,包含了着眼现在、反观过去的思考。激发学生逆向思维,引导考生反刍、回味、深思身边的世界,凸显该命题的一种文学味,提醒考生要抓住日常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对人生的再思考和再认识。静观静想周边的世界和自己,倡导一种自省的人生态度。此类题还有安徽题《那段——的日子》、江苏连云港题《成长的力量》、四川宜宾题《成长的滋味》、山东菏泽题《写好人生的每一页》、济宁题《成长的快乐》等都体现了成长的时代主题,要求考生站在“我”的角度探索成长的奥秘,关注自己人生变化的同时感悟人生的真谛。预测“成长”类作文题将会继续成为中考作文的热点题目之一,而且命题者会更加注重通过制制语和引导语的设计,来引导考生去关注成长的细节,描写自己独特的成长体验,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二是关注现实生活,感悟生活真谛。观察、熟悉并感悟生活是初中生写作的源头活水,考查考生感悟生活的水平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依据。譬如,南京题《书里有个“我”》中的“我”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作为初中毕业生,许多同学在学校的九年语文学习中读了不少书,有着对书籍丰富而深厚的情感,更有着在读书中成长的真切感受。这道题目在于引导考生以息息相关的读书生活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只要考生真的拥有一本自己心爱的书,真的用心读书了,就一定会写出精彩的作文。此类题或指向校园生活,如福建宁德题《初三生活是首歌》等;或指向社会生活,如浙江宁波题《2013,我的夏天》、福州题《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江苏无锡题《从脚下出发》、山东济南题《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等;或指向精神生活,如甘肃兰州题《我的——梦》、江西题《带着——出发》、浙江舟山题《海,蓝给自己看》等。预测这类题今后将继续大量出现。
三是关注交流倾诉,指向真实心态。学会合作、交流、倾诉,是新课标的要求。指向交流倾诉,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理念。“你”“他”等代词作为交流、倾吐和关注的对象,大量出现在今年的命题中。譬如上海题《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让人在熟悉中感到亲切。题目上的“今天”让学生不会随意扩散构思的材料,可谓宽泛而具体;“我”更是明白交代要以第一人称叙述。可谓稳中有新,活中有格。而关键词“心里话”强调了内在感情的抒发和写作者对生活的自我认知,这样的命题贴近考生的生活、情感,能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触发他们的动情点,容易让他们沉浸题中有话可说,写出真情实感来。又如湖北黄石题《读你》、江苏南通题《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山东滨州题《生命中不能没有你》、四川攀枝花题《向——致敬》等,都着眼于“我”和“你”的情感交流,为考生“说真话,抒真情”提供了舞台。
四是关注品德修养,感受真诚教育。杭州题《懂得分享》侧重关注考生自我发展和成长路上的独特感受:成长路上请懂得分享。这个“分享”带有一定哲理意味且丰富内涵,加上“懂得”两个字含义又显得意味深长。考生凭着自己的真实体验和真情实感写出心声,同阅卷老师来“分享”自己的成长感悟。应该说,这种导向是相当鲜明的,反响也是非常积极的。还有广东湛江题《活着需要什么》、山东菏泽题《写好人生的每一页》、浙江湖州题《认真》、天津题《捡拾幸福》等题,均是强化中学生品德修养而设题的体现。今后这类题的命题思路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只要同学们注意积累生活,写作起来应该得心应手。
五是关注自然景物,揭示隐含之义。山东德州题《窗外有蓝天》、广东佛山题《穿过乌云的阳光更加绚丽》、浙江舟山题《海,蓝给自己看》、邵阳题《绿》、四川南充的话题作文《阳光》等。当然,这些自然景物类的作文题,不仅仅要求考生就自然景物写自然景物,还要求考生揭示隐含在其中的比喻义或引申义。譬如江苏常州题《不该错过的风景》中的“风景”要求考生不但可以写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而且可以写一写“风景”的引申义:生活中的某一镜头、片段,乃至于“主旋律”以外的种种画面。可以说,在素材的选择上空间大,范围广,所谓“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错过”包含“忽略,不顾,熟视无睹”等意思。之所以这样的风景“不该错过”,是因为此风景有不经意的价值,亲情、友情、人间情的关注和感受,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敏感和体察,都可以借助慧眼,成为丰富心灵、滋养精神的风景。
品读2013年中考作文题,犹如映日荷花,赏心悦目。当然也有少数命题引起争议:一是命题内容似有偏颇之处。命题范围总体较为窄小,还不能像高考作文命题那样和社会热点等做过多的联系,对初中生的情感困惑和一些认识困惑还涉及不多,地域色彩也不够浓厚等。二是少数命题制作简单粗疏。譬如湖州题《认真》要让初三学生有个切入点,看来不太好找,若是作为高考作文题,反倒觉得合适些。另外这个“认真”更适合做话题作文的话题。三是个别命题似有点怪,难倒了不少考生。譬如一些考生看到扬州的《渐入佳境》这个题目就蒙了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写,其难度在于材料加命题。四是雷同试题日见其多。尽管有些作文题引起争议,但至少从中看出今年中考作文命题改革的清晰脚步,那就是离学生、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近。
其三,从今年命题看2014年备考。
作文命题是教育理念的一种导向。思考今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命题,给2014年备考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处理好做人与作文的关系。中考作文非常注重考生的思想修养和思想方法的锻炼。文如其人,文以载道。作文与做人是统一的。我们要做真实的人、高尚的人,不做虚伪的人、卑劣的人。这样作文时就会说真话,抒真情,展示真我风采,从根本上杜绝“假大空”式的文章。有些同学认同一些市侩哲学,接受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并反映到写作当中,认为那就是他们的心里话,是真话。这其实是伪真,这些同学更需要加强思想修养。中考作文既重视贴近生活,又能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如写“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每个人都在别人的期待中生活,如何对待别人的期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这个认识的差异就能够体现出考生不同层次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高的考生往往在写作中脱颖而出。
二是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没有全面系统的写作入“格”训练,是很难实现作文的出“格”,更难做到升“格”,写出亮人眼眸的考场佳作。要确立中考作文复习的总体构想:以写作能力训练为纵线,以文体训练为横线,交织起来构成一个既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又有助于完善表达能力的网络。要沿着写作流程(审题—立意—选材—谋篇—修改—定稿)一步一步地练习、推敲,把每个能力点的训练融入不同的文体写作中。在全面训练的同时,还要根据本地考区的具体情况突出以下几个重点:①作文题型方面,突出全命题作文。②文章体裁方面,突出记叙文、散文。③文章构成方面,突出内容、语言。④表达方式方面,突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此外,还要重点强化创新训练,加强对“精”“深”“活”“新”等方面的训练,以便收到平中见奇、同中见异的效果。
三是处理好习惯与技巧的关系。在平时训练中,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①先列提纲。有的同学不注意编写作文提纲,写出的文章,往往前紧后松,头重脚轻。由于中考语文的文字书写量较大,作文时,一般考生都不写草稿,这样先列一个详细的提纲,然后按照提纲行文,就显得尤为重要。②迅速入题。迅速入题就是开门见山,迅速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时分几层说,也要做到开篇点题,然后再层层推开,把主题说清楚,坚决杜绝“客套话”“过场话”。如写议论文,要尽快进入说理,不能大量复述话题材料,或大摆存在的问题。因为“以叙代议”往往会冲淡说理的内容。③认真书写。不少考区规定语文有3分卷面分,而2013年像扬州等试卷则明确3分卷面分被加入作文的要求里,而且该卷第六题是看拼音写汉字,即要求考生“写正楷体”。考生的作文书写将成为卷面分的评分依据。因此平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字迹工整,不草不连;笔顺规范,间架匀称;笔迹清晰,黑白分明;字在格内,大小适中;卷面清洁,不涂不抹。考场上就会很容易打造一个给文章增色的文面。④依题行文。一定要在话题涉及的范围内行文,做到符合题意,为拿高分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⑤遵守规则。考场作文是一场有规则的比赛,每一个参赛者都必须遵守其中的规则。如文体自选,但一旦选了某种文体,考生就必须遵守这种文体的写作规范,否则就会失分。⑥养成“快”的习惯。平时应训练自己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行文的能力,避免在考场上因时间不够而导致无法完卷的遗憾。训练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同时,结合进行打造考场作文亮点的技巧训练。针对阅卷老师严格遵照分项相加的评分要求的关键点,必须把握下列亮点技巧:①快速拟出妙题。亮丽的标题往往符合下列条件:切旨,标题吃透材料精神,把握其主旨;切体,“淡化文体”不等于文章无体,拟题要合乎体裁。②写好精彩“凤头”,让阅卷者很快就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判该文为满分开绿灯。③写好完美“豹尾”,给阅卷教师一个善始善终的印象,完成良好印象的最后“定格”。④运用多种方式,巧妙点题。从表达方式上看,有叙述点题、议论点题、描写点题、抒情点题等。从修辞的角度看,有比喻点题、排比点题、反复点题、设问点题、反问点题等。从点题的位置看,有标题点题、开头点题、结尾点题、段中点题等。从文体的角度看,在记叙性中表现为某种感受或表象,明确的逻辑概括很少或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揭示或点化写人记事的意义或自己的感悟;在议论文中表现为某种思想认识,具有明显的逻辑成分,中心论点可以用判断的形式概括。⑤语言新颖鲜活。精心选择词语,以传神出新;引用或仿拟名言警句,以厚实出新;讲求意味深长,以含蓄出新;改变习惯句式,以个性出新;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以生动出新;设计矛盾词句,以反差出新;注重格调风趣,以幽默出新;适当点缀文言词语,以灵气出新;写好点题句子,以醒目出新;使用“时髦”词语,以鲜活出新等。
四是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考生作文得分不高,大多表现为内容单薄、材料不足。记叙文大而无当,缺乏细节;议论文论据不充分。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从自我成长、生活热点、品德修养、情感体验、思辨感悟、想象创新等方面,阅读和揣摩精美时文和优秀作文,在阅读中分门别类地建立起自己的素材库,学习他人的立意、布局谋篇、语言。同时从这些方面储备一些名人名言和新闻时事等相关素材。在阅读中寻找、提炼话题,然后试图阐释话题,表现话题,能够有效地做到阅读与写作的统一。我们不仅要读书,还要读社会书,关心社会生活,特别是重大的热点事件,与社会发展、青少年成长相关的事件。这样,必然会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不仅从根本上解决写作材料的问题,而且为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艺术品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中考作文训练不仅要依照《考试大纲》,对照“等级评分标准”逐一落实到位,而且还要对已出现的“病文”开好“诊所”,辨证论治,对症施治。根据作文“伤”的显隐、部位,可以分为“硬伤”和“暗伤”。有些“病文”之“伤”一眼就可看出,称之为“硬伤”。有些“硬伤”等级评分标准有扣分说明,如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不足600字,每少50个字扣1分。还有些“硬伤”也是致命的,如标题笨拙,抛开话题、另起炉灶,入题较慢,似乎刚开了个头却又煞了尾,仓促结尾或者无结尾,以省略号代替,字迹潦草、勾勾画画、涂涂改改等,这些“硬伤”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若听之任之,则会贻害无穷。还有些“伤”是一眼看不出来,稍加分析方可发现,称之为“暗伤”。如明扣题暗跑题,不合文体要求,结构松散或不合理,矫情或感情虚假,句子不连贯、语言平淡,材料失真、陈旧等。这些“暗伤”危害更大,它直接影响着作文的得分。希望同学们要按考场作文的规律办事,针对关键环节切实做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