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罗汉概述

01. 罗汉的含义

三十五佛

罗汉的观念起始于印度,但对罗汉的信仰则形成于中国。罗汉信仰的兴起与确立,在很多佛典中都有记载,但总的来说,还有赖于中国罗汉造像艺术的渲染与推动。因此,可以说罗汉信仰与罗汉造像作为一种宗教观念与物质形态并存的文化现象,完全是中国化的产物。

罗汉又称阿罗汉,意译作“杀贼”、“应供”、“不生”等。“杀贼”即杀一切烦恼之贼;“应供”则谓到达阿罗汉果位,已然断灭一切能导致生死流转的“有漏”法,身心清净,应受人天供养;“不生”即是说阿罗汉已进入永恒不变的涅槃,不复生死轮回。在大乘佛教中,罗汉的职能却是常住世间不入涅槃并护法弘法。

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获得的最高果位。小乘佛学认为修到罗汉境界,就已经断尽三界烦恼,灭除见、修二惑,永远解脱轮回。因此,阿罗汉果位,又可称为“无极果”或“无学果”,表示已到达极点,所学已尽,再无可学之处。但在大乘佛教中,罗汉远非最高果位。至高无上的当然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

释迦牟尼佛与阿罗汉(声闻弟子)

据说,一位小乘佛教徒修行,可能达到高低不同的四种成就。每一种成就叫一个“果位”,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学位。这四种果位是:初果,名为“预流果”(音译须陀洹),获得了初果,在轮回转生时就不会堕入“恶趣”(指变成畜生、恶鬼等);二果,名为“一来果”(音译斯陀含),得到此果,轮回时就只转生一次;三果,名为“不还果”(音译阿那合),得到此果,就不再回到“欲界”受生而能超生天界;四果,是“阿罗汉果”,受了此果,表示诸漏已尽,万行圆成,所做已做,应办已办,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而遭受“生死轮回”之苦。得此果位的人,就称为“阿罗汉”,简称“罗汉”。

五百罗汉第001尊阿若憍陈如尊者

西藏哲蚌寺 弥勒菩萨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证得罗汉果呢?传说古代印度次大陆的弥兰王曾经特别问过那位在佛经中著名的那先比丘,是不是在家居士也有可能成为阿罗汉,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那先比丘告诉他,须具备一个条件——居士成为阿罗汉那一天,如果不当天出家,就有死去的危险。因此,成阿罗汉果的全是和尚。

佛教经典,特别是早期佛典中,提到过许多罗汉,释迦佛著名的十大弟子,即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迦旃延、阿那律、优婆离、阿难、罗睺罗都是修得阿罗汉果位的圣者。而中国佛教艺术作品中流传广泛的却是大乘佛教中其职能经过改造的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以及五百罗汉等。

02. 罗汉概念的演变

罗汉概念的由来,最早见于汉末支谦所译的《太子瑞应本起经》:“一心之道谓之罗汉。罗汉者,真人也,声色不能污,荣位不能屈,难动如地,已免忧苦,存亡自在。”

《佛祖统纪》有关阿难证得阿罗汉果的记载,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蕴:“迦叶入定以天眼观,阿难一人烦恼未尽,手牵令出。阿难思惟诸法,求尽残漏。定力少,故不得道。后夜欲过,疲极偃息,仰卧就枕,霍然即悟。”

这里所指的便是那种断除轮回,诸漏已尽,六通具足的罗汉圣者。这是典型狭义上的“罗汉”,大多指佛陀弟子中的得道者,这是罗汉最早的意义。

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发展,“罗汉”的意义有了新的衍生,即得道高僧也被称为罗汉。《洛阳伽蓝记》载云:“(菩提)流支解佛义知名,西土诸夷号为罗汉。”《释迦方志》也称琼州沙门智俨为“罗汉”。此时的罗汉,大多作为佛陀的侍者出现,如凿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至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的龙门宾阳洞,在宾阳洞中就刻有两位罗汉随侍三尊坐佛。

随着大乘佛教的逐渐兴起,“罗汉”的含义及其地位便有了相应的变化,西晋竺法护(266-313)所译《弥勒下生经》和稍晚昙摩难提所译《增一阿含经》皆有相关记载:“尔时世尊告迦叶曰:吾今年已衰耗,向八十余。然今如来有四大声闻,堪任游化,智慧无尽,众德具足。云何为四?所谓大迦叶比丘,君徒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睺罗比丘。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须待弥勒出现世间。”

由上可以看出,早期小乘佛教中独善其身,“存亡自在”的阿罗汉,至此已接受了佛陀的嘱托,不入涅槃,常住世间了。这是小乘罗汉由“自了汉”转小向大,成就阿罗汉的开始。

类似的经义亦见诸东晋时译《舍利弗所问经》:“如来告天帝释及四大天王云:我不久灭度,汝等各于方土护持我法。我去世后摩诃迦叶、宾头卢、君徒钵叹、罗睺罗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至此,小乘圣者的罗汉已经被明确地赋予了“流通佛法”的使命,因而大乘菩萨的色彩更为明显。

03. 罗汉造像的出现

自二三世纪,中国佛教造像初兴,三四世纪石窟艺术崛起以来,雕塑的题材总是以说法佛像,或交脚弥勒菩萨像等为主尊,而石窟壁面上,或施以佛传故事、本生经变、维摩法华经变等题材,或以千佛飞天、伎乐供养天等为装饰,而有关“罗汉”这个题材的创作,在这一时期还是相当少见的。

但是就文献所载,最早在四世纪便有人画罗汉像了,东晋时代的戴逵曾经画“五天罗汉像”,或许五天罗汉不是后世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的其中之一,也不是释迦世尊在世时的弟子比丘之一。但既以罗汉为名,最起码也是指道德修持已有成就者,或是高僧,或是善知识者;他们可能是汉人,也可能是西域人。

武汉归元寺 双面观音

公元四世纪,宾头卢罗汉的信仰已悄悄流布。如东晋高僧道安便曾图画供养宾头卢尊者。南朝刘宋泰始年间(465-471年)僧法愿、法镜也曾图画圣僧(即宾头卢)像,梁武帝也曾祈请愈疾。唐代高僧道宣在所写的《道宣律师感通录》中,记载了当时有座宾头卢圣僧像立房供养的事。宾头卢的罗汉造型以“头白眉毛长、形甚庸陋”为特征,虽屡有画造宾头卢供养的文献记载,但南北朝以前的实物遗例,却是一件也没有发现。现存年代较早的罗汉像实物,应是甘肃张掖金塔寺石窟西窟内中心柱北面龛上的几尊佛弟子像。其像有坐姿也有立姿,均顶上光圆,五官秀丽,表情亲和,身着通肩大衣,紧密贴身,带着浓厚的秣菟罗式样,是北凉时代(397-440年)的作品。

北魏以后,罗汉像创作渐多,依其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石窟位置,而展现出不同的类型。归纳之,有如下数种:

第一,侍佛二比丘——迦叶阿难像。在释迦世尊坐像的左右两旁,创作了一老一少二比丘,以为侍者。此种题材在北朝后期便相当兴盛,如甘肃麦积山石窟的北魏窟、敦煌的北周窟、响堂山的北齐石窟都有相当传神的老少佛弟子像。

第二,涅槃变相中哭泣的弟子。麦积山石窟在北魏时代已有涅槃变相,在立体的卧佛身后塑作出几位身量较小的佛弟子像,作悲哀哭泣的神情。敦煌北周窟428窟的壁画上,也出现涅槃变相。

第三,十大弟子像。典型代表是云冈第十八窟,洞壁四周以圆雕和浮雕雕出十大弟子像。每位弟子的头部是圆雕,上半身为浮雕,下半身则没入石壁中,每个弟子的头部造型均不相同,很能表现不同个性的罗汉特征。

第四,经变或说法图中的听法比丘。如龙门石窟寺北壁西侧有浮雕菩提树和罗汉。

第五,供养图、礼佛图中引导贵人的比丘,如龙门莲花洞、石窟寺壁面。

五百罗汉第002尊阿泥楼尊者

五百罗汉第003尊有贤无垢尊者

以上所述为北魏至盛唐之际最常见的几种类型的罗汉。一般而言,这些罗汉在石窟中多是居于陪衬和次要的位置,且附属在说法图中,虽然和菩萨平列,毕竟还只是配角,而非洞窟中的主尊,有的甚至仅作为装饰之用。

04. 罗汉造像成为主角

四面弥勒

南北朝以后,渐渐有了多位罗汉像,成群成列地排在一起,脱离了附属的地位,而且各个罗汉像造型均不同,各尽变化,以表现那相异的性格、感情,创作手法上较前又进入另一阶段。如十大弟子像,在北魏时期的云冈已肇其端了。例如张僧繇曾画佛十弟子图及十高僧图,至宋代还被御府收藏,如今画迹遗品虽已全失,无从见其风格,但从日本现存同时期的遗作可略窥唐代十大弟子像的造型。

日本天平时代的雕刻风格,受唐风影响甚大。日本兴福寺西金堂内的释迦十大弟子群像,塑作于天平六年(734年) 。在这十大弟子中,今尚存六尊,是为舍利弗、须菩提、富楼那、目犍连、迦旃延、罗睺罗,群像为干漆塑造,均高约145.5厘米,为七头身像,身子稍显瘦长。这些群像最值得称颂处,是能把握佛弟子的性格,表现其内心的感情,在表情、手势、衣纹上都有极富变化的刻画。

北京香山碧云寺 罗汉堂

另有表现罗汉姿态变化的罗汉像,为龙门石窟看经寺洞的二十九罗汉。龙门石窟看经寺洞,大约建于盛唐武则天时代,看经寺洞最引人注目的是腰壁间所刻的二十九尊浮雕罗汉像,虽然造型一律呈立姿,但颜面表情丰富,变化多端,有的皱纹满面,有的风采俊逸,有的髭须满腮,有的光洁如洗。而头面的转向及双眼神情,更是生动活泼,或昂头注目,或低眉沉思,或回首相望,均相当写实。尤其双手的表现法,由合十到结各种不同的法印,由握禅杖到持香炉、持数珠、持如意、持莲花等,趣味横生。

台湾法鼓山 观音菩萨像

铜漆金菩萨像

在现存罗汉像中,为数众多,而又表情丰富具多样变化者,看经寺洞的浮雕是为时最早的一群。看经寺洞的这二十九尊罗汉,以人物面部表情来彰显其内心的精神世界,是人性化的表现。在中国造像史上,是神性化走向人性化的开端,也是宋代罗汉造像鼎盛的先兆。这二十九尊罗汉浮雕直接影响了五代、两宋以后罗汉的造型。

罗汉造像的确立和兴盛缘起于唐代高僧玄奘,自玄奘翻译出《法住记》之后,罗汉名号及属性便有了明确的定位,罗汉信仰进入了鼎盛时期,罗汉造像也随即成为艺术家们造型、画像的题材而广泛流传开来,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刻均保留下诸多的作品。唐、五代时期的名家卢楞伽、王维、陶守立、贯休等,都是画罗汉的名家。

05. 十六罗汉

现在所说的十六罗汉,主要依据唐玄奘翻译的《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一书,简称《法住记》。《法住记》所记载十六罗汉的名称是:一宾度罗跋啰惰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惰阇、四苏频陀、五诺距罗、六跋陀罗、七迦哩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睺罗、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相传释迦佛灭度时,他们曾受释迦佛嘱托,不入灭度,留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流通、护持佛法,直到将来弥勒佛降世。

十六罗汉·降龙图

关于十六罗汉的故事,早在北凉时道泰所译的《入大乘论》中就已提到。经中说有尊者宾头卢、罗睺罗等十六诸大声闻,散布各处守护佛法。但十六人的名字却没有一一列举。此后一些佛典,如《续高僧传》、《法华文句》等都曾提到过十六罗汉,表明这一说法已逐渐流传。但直到唐玄奘译出《法住记》,才具体列出十六罗汉之名,以后各说均以《法住记》的为准。

十六罗汉的像,出现也较早。据《宣和画谱》记,梁代画家张僧繇曾绘有十六罗汉像一幅。晚唐段成式《寺塔记》载上都大同坊云花寺的佛殿西廊立有十六尊高僧像,当为十六罗汉的塑像。等到《法住记》译出后,有关十六罗汉题材的塑像和画像就更多了。五代禅月大师贯休所绘的十六罗汉像,姿态各异,骨相奇特,胡貌梵相,曲尽其志,系传世名作。

泰国玉佛寺

06.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系自十六罗汉演变而来。十八罗汉中的前十六位,与十六罗汉的说法一致;但是对于后两位罗汉,则众说纷纭,说法并不一致。

由十六罗汉演变成为十八罗汉,主要是绘画方面造成的。现在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是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阿罗汉,苏轼得之于儋耳(地名,在今海南境内),为之题了十八首赞,但未标出罗汉名称。其次是贯休画的十八阿罗汉,苏轼自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见之,为之作赞十八首,每首标出罗汉名称,于十六罗汉外第十七为庆友尊者,第十八为宾头卢尊者。其中,庆友即难提蜜多罗,亦即《法住记》的作者;宾头卢,即位列十六罗汉之首的宾度罗跋啰惰阇,为重出,只是一个是简称,一个是尊称罢了。

另有一说加上大迦叶与军屠钵叹两位尊者。依《佛祖统纪》卷三十三所述,唐代妙乐(湛然)首创此说,宋代净觉(仁岳)亦采此种说法。此系合并《法住记》所载十六尊者与《弥勒下生经》的四大声闻,省略其中重复的两位尊者所成。

西藏地区所传,则加上达摩多罗与布袋和尚。其中,达摩多罗被认为是编纂《优陀那品》的法救,但无明确的证据。其像为背负梵箧,类似唐代入竺僧玄奘。布袋和尚,被认为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其起源与中国唐末的契此和尚颇有关联。另从其周围围绕若干幼童看来,也可能与多产神诃梨帝母的配偶半支迦有关。此外,又有加上降龙、伏虎二尊者,或加摩耶夫人、弥勒二者等不同说法。

直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活佛认为:十八罗汉的最后两位应该是降龙罗汉(迦叶尊者)和伏虎罗汉(弥勒尊者)。降龙伏虎很合中国人的民风,再加上是钦定,从此十八罗汉便被规定了下来。

五百罗汉·布施贫饥(部分)

综合以上各说,从先后发展来看,十八罗汉传说的兴起,并没有什么经典的根据,只是由于画家们在十六罗汉之外加绘了两人而成为习惯,于是引起后人的种种推测和考定。最初传说的十八罗汉中第十七即是《法住记》作者庆友尊者,第十八便应是《法住记》译者玄奘法师。但是后人以未能推定为玄奘而推定为宾头卢,以致重复,结果造成众说不一,难以考定。由此,十八罗汉的传说普遍流传,自元朝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雕塑十八罗汉像,十六罗汉的传说则不甚通行了。

07.五百罗汉

佛教中,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来形容众多的意思,和我国古人用“三”或“九”来表示多数的情况很相像。五百比丘、五百弟子、五百阿罗汉,在佛教经典中固然是常见的,但并不意味着是固定的数字。可是随着人们对十六罗汉的崇奉,五百罗汉像便在五代时期见于绘画和雕塑,不久便有许多寺庙建立了五百罗汉堂。

五百罗汉·应身观音

五百罗汉·洞中入定

五百罗汉的来历,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指跟随佛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其二指参加印度佛教史上第一次结集三藏或第四次结集三藏的五百比丘;其三则言五百罗汉为五百大雁所化;其四说五百罗汉的前身是五百蝙蝠。

五代时,对五百罗汉的尊崇特别兴盛。吴越王钱氏造五百铜罗汉于天台山方广寺。后周太祖显德元年(954年),道潜禅师得吴越钱忠懿王的允许,迁雷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于净慈寺,创建五百罗汉堂。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造罗汉像五百一十六身(十六罗汉与五百罗汉),奉安于天台山寿昌寺。宋仁宗供施石桥五百应真的敕书载《天台山志》。各地寺院也多建五百罗汉堂。

庆有尊者像

各地名山也有罗汉洞或竹林圣僧寺的传说。如河南嵩山就有五百罗汉洞。据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释有挺撰《中岳寺五百大阿罗汉洞记》中称:唐初蜀僧法藏始感得灵异,知山中竹林寺是圣僧所居。宋代院主崇敬,因选定此洞,造五百罗汉像。现存的五百罗汉堂有北京碧云寺、成都宝光寺、苏州西园寺、汉阳归元寺、昆明筇竹寺等处。

五百罗汉图像的绘塑在中国究竟始于何时,无法确知,不过当与十六罗汉图像同时。依《佛祖统纪》所载,可知北宋初年已有五百罗汉的画像。宋朝秦观曾作《五百罗汉图记》。秦观的图记叹称吴僧法能所画的五百罗汉一轴,其艺事可与五代画十六罗汉的贯休竞美。

佛经中虽然多次提到五百罗汉,但都没有列出具体的名号和事迹。《大明续藏经》收有南宋高道素所录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一卷,列举第一罗汉阿若陈如尊者到第五百罗汉愿事众尊者。当今佛寺中之五百罗汉像,多依之列名。

普陀山 多宝塔

由于五百罗汉塑像众多,非一般佛殿所能容纳,因此罗汉堂多在佛寺后殿西侧,独立成院,成平面为“田”字形的格局,中间设四个小天井,以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正中常供奉三世佛、千手观音等,四壁列座五百罗汉像。由于建罗汉堂用工耗资甚巨,所以带罗汉堂的佛寺多为大寺名刹,如北京香山碧云寺、苏州西园戒幢律寺、上海龙华寺、湖北汉阳归元寺、四川新都宝光寺、云南昆明筇竹寺、广州华林寺等。

有趣的是,由于五百罗汉人数众多,有关他们的生平事迹亦多模糊,这就使一些人有机会把自己的样子也塑成罗汉形象。如四川新都宝光寺罗汉堂里就有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塑像,他们分别被塑成第295阇夜多尊者和第360直福德尊者。因康熙出天花留下了麻子,塑像的脸上也“写实”地刻下了5个一团的“梅花”状麻点。北京碧云寺罗汉堂里第444破邪见尊者,顶盔挂甲,一派英武的戎装打扮,正是乾隆皇帝的罗汉造像。

到了近代,五百罗汉形象多采自神话、小说,有些寺院还塑造了大量平民形象的罗汉。如兴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的昆明筇竹寺,雕塑家黎广修不仅把当时筇竹寺的方丈、自己及几个徒弟塑成罗汉形象,还塑造了许多游民、农夫、武士、儒生、小贩、樵夫等形象的罗汉,显示了一定的民主、平等色彩,给人一种平易亲切的感觉。

寒山寺 金身罗汉

在近代罗汉堂中,除印度传来的五百罗汉外,常有一癫一疯两位中国“土著”罗汉出现,即济公和疯僧。济公实有其人,是南宋时的僧人,俗名李修元。据民间传说,他不守戒律,举止如痴似狂,被称为“济癫僧”。由于他扶弱济贫,遂被神化为降龙罗汉转世。疯僧是南宋初时的一位颇有胆识的疯跛和尚,也称“十不全和尚”,即有口歪、眼斜、手残、脚跛等十样毛病。他以痛斥奸臣秦桧而被人尊为罗汉,跻身罗汉堂中享受人间香火。在罗汉堂中,济公和疯僧常被同时供奉,一癫一疯相映成趣,为神圣肃穆的罗汉堂平添了几分情趣和亲切感。

五百罗汉第004尊须跋陀罗尊者

乐山市乌尤寺 五百罗汉

08. 数罗汉

数罗汉是我国民间一种广为流传的习俗。中国有寺院、庙宇的地方,当地百姓大都有“大年初一数罗汉”的习俗。这天早饭后,人们便成群结队地到寺院进香,并到罗汉堂数罗汉,老老少少围着罗汉边跑、边数、边叫,给喜庆的节日留下阵阵欢声笑语。

一般来说,寺院供奉的罗汉通常为十八尊或五百尊。十八罗汉,一般设于大雄宝殿内的两侧,五百罗汉则设罗汉堂专门供奉。

数罗汉,是根据自己的年龄,随心所欲地从任何一尊罗汉顺序数起,有多大年纪就数多少尊,数到和自己岁数相符的那尊时,便要仔细观看这尊罗汉的尊号、动作、面部表情等,以便预测出自己今后的命运如何。如果数的时候,罗汉的数目不够用或是到了头,则循环相接继续数即可。

数罗汉,需要先确定罗汉的起始方向。有的地方约定:数罗汉时,若左脚先进门,则自左往右数罗汉;若右脚先进门,则自右往左数罗汉。也有的地方是以男女而分左右的,即男的从左数起,女的从右数起。无论是哪一种数法,都以行止自然、诚心实意为原则。

数罗汉习俗的盛行,是佛教礼仪民间化的具体体现。数罗汉是过去佛教徒到罗汉像前虔诚凝视,顶礼膜拜,以期未来修到罗汉位的一种仪式。而民间数罗汉则是民众仿效佛教徒的礼仪,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完成他们的宗教实践活动。数罗汉在今天则演变成为一种大众习俗和民间娱乐形式,与信佛并无多大关系。

人们之所以喜欢数罗汉,还因为五百罗汉像对民众的艺术感染力,这众多的罗汉因姿势的不同、动作的不同、表情的不同,反映出其内心世界的不同。毕竟,罗汉形象来自人间。五百罗汉各异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间芸芸众生的生活风貌。人们在观赏罗汉形象时,自然会生成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因此很乐意进行数罗汉这项娱乐活动。 BixwJWabGxt4+fpreOgveDfIaZQet1KuHo2X2kUJSVbnPXkrFEi1aUz/k5+YWOv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