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法】
勃朗峰号
哈利法克斯的“原子弹大爆炸”

这是世界末日了吗?

——勃朗峰号爆炸后苏醒的一个小学生

爆炸规模如此之大,以致哈利法克斯市区与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惨遭灭顶。1600多人当即死亡;325英亩的地区被夷为平地;飞扬在空中的玻璃片使1000人失明,数千人受伤;四处都燃起了大火。……勃朗峰号爆炸发生后,它的一门火炮被抛到了5公里远的地方。

——《灾难100排行榜》史蒂文·斯皮格内西

房屋都变成了一片废墟,难以辨认。愤怒、咆哮着的火焰使这个地方看起来像是一个熔炼炉。

——《蒙特利尔每日之星》

1945年8月6日,美国空军飞行员保罗·提贝兹驾驶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艾诺拉·盖号,从提尼安岛基地起飞,飞临日本广岛万米上空,投掷了一颗名叫“小男孩”的原子弹。约为1.5万吨TNT当量的爆炸所产生的巨大火球,放射出50000℃(比太阳表面温度高8倍)的辐射高温,800公里/小时的热风横扫广岛,摧枯拉朽。距离爆炸点1.6公里半径之内,钢架软瘫,混凝土化为齑粉,沙子熔结为玻璃体,树木变成焦炭,人体化为灰烬。距离爆炸点10平方公里范围内,房倒屋塌,一片焦土。据灾后统计,原子弹爆炸当场夺走7.8万人的生命,还使数万人受到重创。死难者超过14万人,以当时的广岛市人口计算,伤亡率在60%以上。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其威力之大,危害之久,令人恐惧。

而在这颗原子弹爆炸之前,人类社会曾遭遇过两次大爆炸。

一次是前苏联通古斯大爆炸,发生在1908年7月30日,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先后提出一百多种假设和推测,有的说是小陨石撞击地球,有的说是“天外来客”的飞船发生了事故……具体原因,至今还没有揭晓。但有一点是公认的:这不是地球人制造的。

另外一次,就是发生在一战期间的勃朗峰号军火船的意外大爆炸……

加拿大的国徽构图之复杂、内涵之丰富、色彩之艳丽,闻名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第三年,加拿大制定了自己的国徽,并在1950年代做了修改、完善。她的图案中间为盾形,盾面上绘有雄狮、苏格兰王狮、马身狮尾独角兽、百合花、枫叶和代表爱尔兰的金竖琴。

国徽的最上部是镶有宝石的圣爱德华金色王冠,象征英国女王是加拿大国家元首。它的下部绘有头戴王冠的雄狮和金色头盔,这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加拿大部队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盾徽的中部分别有金竖琴和百合花,在它们的下方有3枚红枫叶。左侧绘有金狮和英国国旗,象征着加拿大为英联邦成员国;右侧绘有马身狮尾独角兽和百合花旗,象征与法国的关系。在盾徽下方,爱尔兰白花酢浆草和法国红色百合花拱托着蓝色的绶带上,写着加拿大格言“从海洋到海洋”,表示加拿大的地理位置——西濒太平洋,东临大西洋。

加拿大国徽

作为英联邦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加拿大的国徽中蕴含着“英伦三岛”元素,很好理解。但是,还将法兰西元素囊括其中,就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其实,法国人比英国人率先登陆加拿大。

1608年,28名法国人移民魁北克。20年后,英国人来了,并与法国展开了生死PK。两个海上霸主,为争夺加拿大,打了一百多年,最后,英国人取得了胜利。而法国在加拿大的影响并未终结。相反,在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加拿大是法国忠实的盟友和可靠的后勤保障基地。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加拿大就派遣远征军,加入协约国,前往西线,与英军、法军等并肩作战,打击由德国和奥匈帝国组成的同盟国。1917年4月9日,复活节的早晨,加拿大远征军4个师共10万人投入维米岭争夺战。维米岭距离首都巴黎200公里,为德国固守阵地。英军与法军曾经以15万人伤亡的代价,竟然没能攻下来。

战斗打响后,经过4天血战,加拿大远征军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以自己伤亡1万余人的代价,击毙、击伤德军2万多名、俘虏4000多人,攻占了德军堡垒。捷报传出,加拿大举国欢庆,称赞维米岭之战“显示了加拿大的力量,塑造了加拿大国家的形象”。

一战之后,为了表达对加拿大的感谢,法国政府特意将维米岭旧战场方圆约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加拿大。加拿大在维米岭上修建起一座10层楼高的白色纪念碑,并在每年的4月9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

在一战中,加拿大不仅派遣远征军参加战斗,而且,还作为协约国的战略后方,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大量的枪支弹药、军需物品。

1917年12月6日清晨,法籍货轮勃朗峰号满载军火,从纽约方向驶入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港,准备与英国军舰高飞号会合,然后在它的护送下,前往炮火正酣的西线战场。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一场匪夷所思的撞船、爆炸事件即将发生……

哈里法克斯位于新斯科舍省正南部的一个半岛上,当地土著米克马赫人把哈里法克斯及其周边地区叫做Jipugtug,英文拼作Chebucto,意思是“最大的港湾”。

幽静的哈里法克斯

从外形上看,哈利法克斯港颇像一只悬挂在海湾左侧的耳朵——除了上部一小段地峡与陆地相连外,其四周大都为海湾环绕。一条狭长、曲折的海峡,将“最大的港湾”与大西洋联系在一起。

哈利法克斯港被誉为加拿大的“东大门”,是仅次于澳大利亚悉尼的第二大天然良港。

作为北美与欧洲最为繁忙的海上“高速公路”的起点之一,许多故事都与哈利法克斯港有关。比如,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遭遇冰山沉没,距离沉没海域最近的哈利法克斯港收到SOS求救电报之后,在第一时间派出多艘救生船,前去救援。150位罹难者尸体被打捞上来,就安葬在哈利法克斯的公墓内。

那天清晨,勃朗峰号小心翼翼地行驶着,船长心里明白,进入哈利法克斯港的航道比较狭窄,最窄处不到一公里,船上又装满了易燃易爆的物品,来不得半点闪失。

8时40分,伊莫号在领航员的引领下,正匀速驶离哈利法克斯港,将开往大西洋彼岸。这艘货船是挪威籍,因为战争需要,被比利时政府租用。也是出于安全考虑,伊莫号雇佣了一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引领自己出港。

虽然是寒冬时节,但天气格外给面子,清风徐徐,微波荡漾,空气透明,能见度很好,甚至连一点轻雾都没有。

两艘货船相对而行,越来越近,在目视距离之内,都发现了对方,并按照国际航行规则,及时鸣笛示意,提醒对方注意,以防止发生碰撞事故。

一切都是再正常不过了。

8点45分,勃朗峰号与伊莫号即将在最窄航道上相遇,各走各的航线,相安无事。

可是,就在将要擦肩而过的时刻,险情发生了。

勃朗峰号领航员突然发现,伊莫号突然像一头“反性”的大犀牛,朝着自己撞了过来。他赶紧按响喇叭,一边发出警告,一边指挥勃朗峰号向右边转动航向。

显然,伊莫号也意识到了危险存在,同样按响喇叭,回复说:“我要出港,船头正在往左转。”

勃朗峰号船长觉得很纳闷:你从对面驶来,应该向右转避让;向左转,不是要占据我的航线,发生碰撞?他一边继续迅速转动方向舵,使船头向右转动得更快一些,一边希望对方仅仅是发错了信号而已。

而伊莫号并非只是发错了信号,因为它一刻不停地在向左边转动着。

勃朗峰号船长汗毛直立,浑身起鸡皮疙瘩。他赶紧采取紧急避让措施,希望不要让对方直接撞上装满炸药的那部分船体。

相撞前夕,伊莫号船长也发现了自己的失措,赶紧向右转舵,希望化险为夷。

伊莫号

然而,巨大的惯性让方向舵的作用不能马上显现出来。伊莫号一头撞到了勃朗峰号的腰部,当即撞开了一条大口子。虽然没能撞到炸药舱,却撞到了勃朗峰号装有苦味酸、苯和火棉的船舱,引起了火灾。

勃朗峰号船长知道,自己的船是一个火药库,一旦发生火灾,龙王爷都浇不灭。所以,他一见大火燃起,便毫不迟疑地作出弃船决定。手下的船员接到命令,急忙逃上救生艇,拼命地向岸边划过去……

而伊莫号和岸边的市民们,并不知道勃朗峰号上装的是什么物品。伊莫号船员站在甲板上,市民们驻足岸边。勃朗峰号像一条巨大的“海灯”,在航道上摇摇晃晃,随波逐流;船员们惊慌失措地划动着救生艇,看热闹者无不捧腹大笑。

勃朗峰号上的大火越烧越旺,漂到了一个码头上,引起了新的火灾。

哈里法克斯市消防队接到报警电话,迅速出动,靠近勃朗峰号,高压水龙头猛刺,全力灭火……

两船碰撞17分钟时,也就是1917年12月6日9时5分,勃朗峰号发生了一声巨响,惊天动地!

勃朗峰号载有2300吨干湿苦味酸、200吨TNT炸药、10吨火棉和35吨苯,还有火炮和枪支弹药。

哈里法克斯大爆炸,相当于3000吨TNT爆炸的当量(约为广岛原子弹的五分之一)。可以说,是在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前,人类制造的最大的一次爆炸事件。

石门居士参观了大西洋海洋博物馆,观看了有关陈列,掌握了一些史料,对于哈里法克斯大爆炸做了详细记述:

James Pattison是哈里法克斯的一名小学生,事故当天,他正与两个弟弟Gordon和Alan走在上学的路上,海港的大火吸引他们驻足观看,不想爆炸骤然发生,世界归于黑暗。James恢复知觉后,说了一句话:“这是世界末日了吗?(Is this the end of the world?)”

William Swetnam则是哈里法克斯一名教会牧师,事发当时他与家人正在家中。爆炸发生后,他从废墟中救出了女儿多萝西,然而妻子和儿子却不幸罹难。他参与了灾后的搜救与重建,看到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满目疮痍,愤怒地说道:“假若这是上帝的杰作,我就撕碎我的牧师衣领!(If this was the work of God,I would tear off this clerical collar!)”

在《灾难100排行榜》上,勃朗峰号大爆炸位于第48位,比著名的泰坦尼克号大海难的排名,还要提前两位。史蒂文·斯皮格内西写道:

爆炸规模如此之大,以致哈利法克斯市区与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惨遭灭顶。1600多人当即死亡;325英亩的地区被夷为平地;飞扬在空中的玻璃片使1000人失明,数千人受伤;四处都燃起了大火。

勃朗峰号爆炸发生后,它的一门火炮被抛到了5公里远的地方。

此外,哈里法克斯港口中每个轮船上的三分之二的成员都因此丧命。

大西洋海洋博物馆(梁娜摄)

60英里以外的地方,都可以听到勃朗峰号爆炸的声音,窗户也被震碎。

爆炸发生时,哈利法克斯半个市区被巨大的冲击波削平。房屋、人、牲畜、车辆、杂物等被剧烈的气浪抛向天空,然后像碎片一样坠落。

爆炸发生时,有着百年历史的省府大楼、雕梁画栋的大戏院、庄严肃穆的古老教堂等一座座精美的古典建筑毁于一旦,更不用说那些普通的民居了。爆炸过后,突起的大火火烧连营,木制民居被烧得噼啪作响,行道树也像一条火龙,火光冲天。

爆炸发生时,在海峡两岸的里士满和达特茅斯,有500多名学生正在教室上课,结果只有10个人幸存下来,其余全部被倒塌教室砸死,这些幼小的生命至死都没弄明白,因为什么而死;而那10名幸存者苏醒后,都以为是发生了大地震。

《蒙特利尔每日之星》报道说:“房屋都变成了一片废墟,难以辨认。愤怒、咆哮着的火焰使这个地方看起来像是一个熔炼炉。”《地球报》则以“我们的同盟所提供的巨大帮助”为题,表达了加拿大人民的愤怒和无奈。

据不完全统计,爆炸造成了3500万美元的巨大损失,炸死2300多人,9000多人受伤或终身致残。他们包括城市居民、士兵、海员、消防员、警察、工人和政府官员。大爆炸使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灾后重建任务很繁重,事件过去了25年,爆炸造成的废墟才基本从城市的地平线上被抹去。

勃朗峰号上的船员逃过一劫,除了一名船员受伤感染,不治身亡。

伊莫号损失惨重,7名船员被炸死。

而事故发生的原因很蹊跷,也很简单:伊莫号船员心里想的与手上做的正好相反,操作严重失误! ksbIDsh0H5gH50MXyW1Wr33XfdxsHSkuljwddCd12ef2RxXmNV2l/LJ6kqSvr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