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英】
泰坦尼克号
人类一自大,上帝一耳光

这是因为他们生下来就被教育这样的理想:责任比其他的考虑更重要,责任和纪律性是同义词,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前的几小时中,这种责任和纪律的理想,被证明是难以被侵蚀的最有力量的气质。

——《永不沉没》美国作家丹尼·阿兰巴特勒

泰坦尼克号轮船的沉没,之所以成为史上最为严重的大灾难之一,并不是因为它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许多其他的大灾难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要比它多得多,原因则是由于这艘“伟大”的轮船在它第一次出航时就沉没了,这次充满戏剧性的事故,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它的沉没向人们宣告:任何时刻,任何聪明的人类,都不要自以为是大自然的对手。

——《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100次灾难排行榜》
美国作家斯皮格内西

《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的人类文明:世界第一艘最大的巨轮沉没了,但人类的美德、人道情操、人性的善良却没有沉没,它在这场世纪大灾难中放射了光芒!

——中国网友丹芙儿

就像是为世界最高的山峰作传,谁也不能越过珠穆朗玛峰一样,为世纪大海难写真,我不可能不写写泰坦尼克号。

今年4月15日(美国当地时间),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追念日,又恰逢3D版电影《泰坦尼克号》全球公映,热中加热,泰坦尼克号毫无悬念地再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目标。

可以说,自从泰坦尼克号首航沉没之后,有史以来,还没有哪一次天灾人祸能够这么长时间地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样刻骨铭心。报刊、图书、影视……关于泰坦尼克号的作品,多如牛毛,难以尽数。时光的流沙,几乎让所有的大事件渐行渐远,被人类遗弃在历史的荒原上,唯有泰坦尼克号,历经时光流沙的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不断打磨,好比是一件被清除绿锈的青铜器,更显得熠熠生辉,光芒四射。

说不完、写不尽、谈不够的泰坦尼克号,你的身上到底有多么大的魔力?你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魅力?

当我开笔写作泰坦尼克号时,我的脑海里,没有冰海,没有沉船,更没有急切的呼救、绝望的叫喊、挣扎的手臂……而只有悠扬、缠绵、美妙的《我心依旧》:

每一夜梦里见到你,

感觉你,

我知道你没有远离;

穿越千里万里,

来到我的身边,

告诉我你没有远去。

不论咫尺天涯,

我深信这颗心永不移。

你再次打开我的心扉,

珍藏在我的心底……

作者书架上的席琳·迪翁照片(余音摄)

对,这是《泰坦尼克号》主题歌,但它不是从电影中听到的,也不是从唱片里飞出的,而是在大连第十届国际服装节上,由原唱席琳·迪翁亲自演绎、飘入我的耳朵的。

不知不觉,时间又过去了14年,打那以后,我无缘再看到席琳·迪翁一面,然而,她演唱的《我心依旧》,却成为我平时最爱欣赏的音乐之一。有心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一颗种子在心底无声无息地萌芽、生长。作为与英国的泰坦尼克号八万杆子也打不上的中国作家,现在提笔来再现泰坦尼克号悲壮画面,心里也就少了几分陌生、惶恐之感……

| 第一节 |
船长、建造师:以死谢罪

1912年4月10日,在一片欢呼声中,泰坦尼克号缓缓离开英国南安普顿港海洋码头,像一个初次出征的少年,抖擞精神,开足马力,朝着大西洋西岸的美国纽约行驶。

这是它的处女航。

按照计划,7天后,它将抵达目的地。当然,为了让世界见证奇迹,它将全速前进,希望打破横渡大西洋的纪录,把象征速度、荣誉、尊严和效益的“蓝飘带”,从老对手的船上夺过来。

白星航运公司与卡纳德航运公司,是英国两大欢喜冤家。在激烈的大西洋航运竞争中,此消彼长,谁也不服谁。

1907年11月16日,卡纳德航运公司的毛里塔尼亚号客轮投入营运。该船长241.3米,宽26.9米,载客2335人,大量地使用麻栗木、柚木、黄铜和镀金装饰,豪华而气派。由于它率先采用了蒸汽轮机以代替往复式蒸汽机,航速高达26.6节,一举夺得“蓝飘带”,出尽风头,客流纷纷向卡纳德公司涌去,让白星航运公司处于下风,着急上火干瞪眼。

但白星航运公司也不是好惹的。从1911年5月开始,为了收复失地,他们斥资750万美元巨资,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市的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建造了泰坦尼克号。

“泰坦”是希腊神话里的巨神,顶天立地,力大无比。以“泰坦”作为新船的名字,可以看出白星航运公司志在必胜的决心。

的确,泰坦尼克号游轮不同凡响。

它高大威猛。全船的长度是269.1米,宽28.1米,重达46328吨,排水量66000吨,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超过4万吨吨位的客轮。如果以现代造船技术来比拟,除了油轮之外,就连美国核动力航空母舰尼米兹号也是它的“小弟弟”。如此大的轮船,被欧美新闻界誉为“海上城市”,从龙骨到四个大烟囱的顶端有52.5米,相当于11层楼那么高,是当时一流的超豪华巨轮。船艉水线以下,装有3支螺旋桨,中间的螺旋桨重达22吨,旁边两支螺旋桨更大,每一支都有40吨。3支巨桨动力强劲推动着泰坦尼克号劈波斩浪,最高时速可达50海里(约55.6公里),让竞争对手望而兴叹。

它豪华舒适。客轮上下共11层,拥有762个舱室、7公里长的游廊。船上有豪华餐厅、酒吧、娱乐室、舞厅、阅览室、健身房等设施,装修极尽奢靡华丽。客舱内装饰着高级灯饰,铺着几十厘米厚的地毯,踩上去,就像走在香格里拉的草地之上,无声无息,美妙无比;天花板上绘着美丽的图案,炫人眼目。如同一个豪华都市的缩影,一座壮丽而巍峨的海上炫宫,可以给白星公司的乘客们提供快速且舒适的跨大西洋服务。

建造之中的泰坦尼克号

拍摄于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餐厅

船上还建了一个游泳池,长30英尺,宽14英尺,船行水摇,游在其中,恍若鸟飞蓝天、鱼翔碧潭,怡然自得;游一次,仅需花费1个先令。

此外,船上还有一个土耳其浴室,每次浴资4个先令。

为了增加旅途的浪漫情调,它的食物储备十分丰盛,44吨肉食,40吨土豆,5吨白糖,3.5吨鸡蛋,各个餐厅昼夜提供的美味,可以让乘客尽情品尝,大快朵颐。当然,美酒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浪漫之旅的酵母,泰坦尼克号很懂得孤单男女海上长途的心理需求,准备了充足的各种美酒。葡萄酒1500瓶、啤酒20000瓶和850瓶烈酒。许多浪漫故事,就是因为这些美酒的滋润,在旅途中悄然萌芽……

它的安全性无与伦比。全船分为16个水密舱,连接各舱的水密门可通过电开关统一关闭。泰坦尼克号良好的防水措施,使得它在任何4个水密舱进水的情况下,都不会沉没,号称有史以来第一艘“永不沉没”之船。为此,一个船员还骄傲地告诉乘客:“就算上帝亲自来,也弄不沉这艘船。”

1912年3月,泰坦尼克号下水,试航后,各方都感到满意。可以说,它具备战胜对手的所有条件,处女航中夺取“蓝飘带”,对它而言,就仿佛踏青小伙从路边信手采摘了一朵鲜花,插在恋人的发际似的,无须费吹灰之力。

处女航前夕,精于商道的白星公司总经理布鲁斯大做广告,使泰坦尼克号名气大增,许多人都以参加处女航为荣,船票很快就一售而光。

头等舱是身份和身价的象征,拥有带私人会客室的豪华套房和享用可观壮丽海景的高层散步甲板,专供当时欧美上流社会中的顶级人士享用。这些人不是欧洲的王公贵族,就是美国的财富新贵。票价高达870英镑(合今天的63837英镑、近百万人民币),足够换一辆当时最豪华的轿车。

一张头等舱船票售价是30英镑(合今天的2200英镑、近3万人民币)。

二等舱的船票只要13英镑(约合今天的954英镑)。虽然和头等舱的价格差距如此巨大,但二等舱乘客其实水准不低,包括许多学者、白星公司自己的职员以及英美两国的典型中产阶级,都是它的目标客户。

尽管票价昂贵,却供不应求。亿万富翁约翰·阿斯特,矿业大王本杰明·古根海姆,著名的女富豪、社会活动家玛格丽特·布朗,著名记者威廉·斯坦德,白星航运公司大股东彼得·魏登纳的孙子哈利·魏登纳等等,都是处女航的乘客。

对于处女航,白星公司格外重视,总经理布鲁斯亲自登船,并选派了豪华的管理、技术团队,力争一炮打响,旗开得胜。

史密斯船长

他挑选了在北大西洋航线航行几十年、最有航海经验的爱德华·约翰·史密斯担任船长。史密斯出生在工人阶级家庭,17岁开始与海打交道,风里来、浪里闯,胆子大又好学,练就了一身好本领,成为英国航海界著名的老船长。1904年之后,白星公司经常把大型船舶的处女航交给他,对他信任有加。本来,他已经60岁,正准备退休。可是,为了确保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首航安全、顺利、破纪录,布鲁斯还是请他出山,并爽快地答应,这趟任务完成了,就送他回家颐养天年。

他邀请泰坦尼克号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随船航行,随时提供技术支持。别看安德鲁斯1873年出生,只有39岁,可是,他在造船厂已经干了20多年,从1907年开始,已经成为船厂设计部门的主管,主持设计白星公司的新船、奥林匹克级一号船奥林匹克号和二号船泰坦尼克号,是船舶设计界的后起之秀。从白星公司免费提供的A36头等舱待遇,就可以看出布鲁斯对他的重视程度。

此外,为了构建企业文化,布鲁斯还根据许多员工希望参加泰坦尼克号处女航的心愿,在15000名员工中,经过层层选拔,挑选出9名“劳模”作为“担保团”,一则参加首航,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二则为航行提供各种技术保障。

前三天,风平浪静,泰坦尼克号出色的表现,让每一位乘客深感不虚此行,让每一位船员的脸上掩饰不住自豪感。

14号晚上,哈利·魏登纳还代表爷爷,特意为史密斯船长举办了一场晚宴,并邀请布鲁斯等贵宾参加。觥筹交错,衣香鬓影,充满悠扬的乐声、豪华舒适的大厅中,绅士淑女们谈笑风生,一派歌舞升平。安德鲁斯也榜上有名,但他忠于职守,忙于设备检查、故障处理,婉言谢绝了这一邀请。

一切都是那么的称心如意,唯一让史密斯船长感到有些美中不足的是,起航前夕,白星公司作出临时工作调整,把二副布莱尔调下了泰坦尼克号;布莱尔匆忙离开,无意间随口袋带走了一把非常重要的钥匙。如果新二副莱托勒有这把钥匙,打开柜子取出瞭望台上唯一一副双筒望远镜,瞭望员就可以看得更远一些。美中总有不足,这点小“插曲”,史密斯船长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海空星光闪烁,是观赏夜景的好天气。史密斯船长满面通红,浑身散发出威士忌的酒香。他知道,自己心情爽快,今晚喝得有些高了,但没有醉。他站在驾驶室内,严格按照白星公司的规定,使泰坦尼克号以每小时22海里(约40.7公里)的保守速度,照直前进。他比谁都清楚,这次跑的是一条夏季航线,比较短,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即使是这个速度,一口气跑下来,仍然可能完成总经理交给的任务,创下横渡大西洋的最快纪录。

史密斯船长还是清醒的,他选择的这条航线,在现在这个季节,冰山时常出没,对于泰坦尼克号是有一定危险的。但是富贵险中求,为了创造新的横渡大西洋纪录,夺得“蓝飘带”,冒点小险值得;以他的技术和泰坦尼克号的性能,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4月12日,泰坦尼克号曾经收到第一封冰山报警电报,史密斯船长决定向南修正航线,躲避冰山。他相信,以他的航海经验,这些冰山在这个季节漂不到那里;即使撞上冰山,以泰坦尼克号的吨位和坚固程度,冰山也会粉身碎骨;何况,泰坦尼克号的防水措施完美无缺,即使有几个舱室进水,也无所谓。

喝酒之后,有些疲倦。在离开驾驶室、前往船舱上床休息之前,他很负责任地命令:瞭望哨加双岗,瞭望员要集中精力、瞪大眼睛,发现险情随时报告……

14日的夜里,海面上一丝风都没有。海不扬波,对于航行来说,是再好不过了;但有利必有弊,对于发现水中潜伏的冰山,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如果有风的话,瞭望员就会在比较远的地方,提前发现波浪拍打冰山发出的点点粼光。

“永不沉没的巨轮”泰坦尼克号

大约22点50分,荷兰轮船公司客轮加利福尼亚人号报务员埃文斯按照船长命令,主动向泰坦尼克号报告冰情:“我们周围都是冰,已停船。坐标是:北纬42度05分,西经50度07分。”

当时,该船与泰坦尼克号距离最近,只有十几公里。

但让埃文斯很憋屈,泰坦尼克号的回答是:“别妨碍我,我在同雷斯角(纽芬兰岛上的无线电站)联系。你打断了我的工作。”

23点30分,报务员下班时间到了。加利福尼亚人号上唯一的报务员埃文斯关闭电台,回到船舱休息去了。

不久,加利福尼亚人号上的三副,看到了泰坦尼克号毫无顾忌地向前疾驶,非常奇怪,马上向洛德船长作了报告;洛德船长很是不解,为了提醒命令同伴预防冰山,他用摩尔斯灯光信号联络,但信号发了好几遍,泰坦尼克号没有一点反应,擦着加利福尼亚人号的身边,大摇大摆地朝着布满冰山的前方行驶。

后来,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之后,发出了一封又一封紧急呼救电报,加利福尼亚人号报房因无人值班,始终不见应答。否则,加利福尼亚人号如能相救,泰坦尼克号悲剧将会降到最低程度。

23点40分,瞭望员弗利特突然发现,前方400多米处,有十几米高、“两张桌子大小”的一块黑影,以飞快的速度迅速变大。他立即意识到危险的出现,迅速敲了3下驾驶台的警钟,抓起电话报告:“正前方有冰山!”接听电话的六副穆迪话筒未挂,就通知了旁边的大副默多克。默多克本能地紧急下达了一连串紧急避险指令:减速、左满舵、停船倒车。但谁也没有想到,船速高、惯性大、难掉头,一切都为时太晚了。泰坦尼克号摇晃着巨大的身躯,不是太情愿,又没有办法拒绝,它的右舷弓“半推半就”地,与冰山做了深深的一吻。

这一吻是致命的。

这座在海上游荡多日的冰山,“为伊消得人憔悴”,寂寞难耐的“冰美人”需要的就是泰坦尼克号“火热的心”。

当泰坦尼克号半推半就地投入了它的怀抱,它欣喜若狂,好像饥不择食的饿狼,对准大象的肚皮,狠狠地咬了一口,顿时,山嘴仿佛锋利的牙齿,在泰坦尼克号右舷划开了一道长口子,三个底舱和两个锅炉房的铁蒙皮全被割裂。泰坦尼克号一个踉跄,船身剧烈抖动了几下,伤口处发出了一阵沉闷的“呻吟”。

“应该是遇上大海浪了吧?”“不可能,海面上几乎没有风,应该是触礁了。”“附近也没什么岛礁,估计是螺旋桨或者什么地方出了故障。”“我在舷窗外看到一些白色的冰山,不会是撞上了吧?”……尚未睡觉的乘客纷纷将脑袋探出客舱,对不期而遇的颠簸议论纷纷。

住在“伤口处”的底层三等舱的乘客,感受到的震荡远比上面的舱室明显得多。碰撞过后,这些怀揣着“美国梦”前往纽约的贫穷移民惊魂未定,就发现冰冷刺骨的海水正拼命地透过门缝,不停地向船舱里涌来。

史密斯船长也被惊醒了,他翻身下床,直奔驾驶室,急促向大副默多克询问缘由。

默多克报告说:“冰山,船长。我向左打满舵,并开了倒车,但船距离冰山太近了,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

史密斯命令:“关闭水密门!”

默多克回答:“已经关闭了,船长。”

木匠维修工哈金森急匆匆闯进驾驶室,报告:“船体正在迅速灌水。”

史密斯船长赶紧叫来安德鲁斯,让他迅速检查船体受损情况。

与此同时,泰坦尼克号停了下来,四根烟囱中的三根冒出白色烟雾,因急刹车发出的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惊醒了所有人。不少乘客披着外套,三三两两地来到甲板,透过舷窗里发出的淡黄色灯光,人们惊恐地发现,一座17—18米的大冰山,就耸立在自己的眼前。

船员向史密斯报告称,游轮右舷与冰山底部发生了猛烈摩擦,右舷前部吃水线下被拉开了一条93米长的缺口。安德鲁斯也跑过来汇报:汹涌冰冷的海水正从船艏舱涌入其他货舱和6号锅炉房,舱内的水位正在迅速上升。

1912年4月15日,撞沉泰坦尼克号的冰山,被救援船只抓了个“现行”

23点50分,船身摇晃加剧,船内的器皿撒得满地都是,玻璃的破碎声夹杂着乘客们悲惨的叫声。大难临头,泰坦尼克号却还没有打算发任何求救信号。史密斯船长和设计师安德鲁从船员专用楼梯通道下到船的底部检查受损情况。他们发现,虽然所有的水密门受到碰撞后都已自动关闭,但情况危急,已无法补救。海水已经高出船的龙骨水平面14英尺,船艏舱、一号货舱、二号货舱、六号锅炉房、五号锅炉房、邮件舱等至少6个水密舱已进水,有5个水密舱已灌满了水。这一切意味着,泰坦尼克号在劫难逃。

“还有多长时间?”史密斯脸色铁青,问道。

“船已经没救了,我们还剩两个多小时。”安德鲁斯喘着粗气,面无血色,回答说。

为了防止恐慌心理的蔓延,这种险情,只有安德鲁斯、史密斯船长、高级船员及修理工们等极少数人知道。史密斯船长沉思片刻,果断下令:“全体船员甲板集合。”除了值班员,其余船员以最快速度集合完毕。望着面前这些训练有素的部下,史密斯船长来不及多讲,就吩咐道:“下去,伙计们。你们每个人都下去。”船员们毫无怨言,跑步奔赴各个舱面,其中325人下到船的底部,负责堵塞漏洞,其他人员各司职守,坚守岗位。

4月15日0时5分,史密斯船长发出“准备放救生艇”的命令,并发出了求救信号。

半小时后,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同时第一枚遇险火箭升空,在白色火光的照耀下,乘客们成群结队,穿着毛衣、睡衣和皮装,聚集在甲板上,对突然发生的险情有些不信,又不能不信,显得十分无奈。

0时20分,卡帕西亚号电报员科塔姆第一个收到泰坦尼克号的求救电报:“CQD、CQD、SOS、SOS!快来,危险!救救我们!我们撞上了冰山。方位北纬41度46分,西经50度14分。CQD、SOS!”

卡帕西亚号隶属于老对手卡纳德航运公司。

0时35分,泰坦尼克号收到卡帕西亚号发回的电文:“已改变航向,正全速行驶,希望能坚持4个小时。”

史密斯船长比谁都清楚,危险正一步步向泰坦尼克号逼近。因为,船上载有2224人(乘客1316名,船员908名),却只配备了20艘救生艇,其中16只常规救生艇,每艘可以承载65人,其余4艘折叠艇和紧急救生艇,每艘只能乘坐40人。满打满算,救生艇只能给1200人提供生存的机会,其他1024人将听天由命。

救生艇放下了,刚开始,乘客们并不情愿跳上去。一些人认为泰坦尼克号不可能沉没,有的说:“我可不想离开温暖的房间,到冰冷漆黑的大海里去。”

后来,泰坦尼克号的船头不停地下沉,惊恐的情绪像流感一样,迅速蔓延,乘客们开始争先恐后地抢着登上救生艇。

0时25分,史密斯船长见局势混乱,果断地下达命令:“先让妇女、儿童上救生艇,分批逃生。”他还郑重呼吁,“船沉没之前,我呼吁所有男士像个英国男人一样行动,女士优先和耐心排队是英国绅士的优良传统。”

他接着命令:“船的左舷只能搭载妇女和儿童,右舷在妇女和儿童优先登船后,男士方可上船。”

命令发布以后,乘客们立即停止争抢,男士们自觉后撤,把逃生的机会让给了弱者。

一名太太哀求说:“船长,我的手臂绑着绷带,我丈夫必须和我一起走,否则,将没人照顾我。”史密斯船长的回答是:“没有一个男人允许登上救生艇。”

另外一名妇女恳求说:“我太老了,需要儿子照顾我。能让他上船吗?”得到的回答仍然是:“只有女人能上救生艇。”

2时05分,最后一艘救生艇带着44人离开泰坦尼克号,也就是说,留下的1500多人,将成为死神的战利品。

对于身处绝望之中的人们,生还者阿奇博尔德回忆说:“从1000多张喉咙中发出的垂死的痛苦的呼喊,幸存者的恸哭和呻吟,被折磨疯了的人的尖叫,以及溺死前发出的骇人的大口大口的喘气声,我们之中不会有一个人忘却,直到我们去见上帝的那一天。”

此情此景,使史密斯船长心中充满了愧疚和遗憾,但他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懦弱。2时17分,他遵循古老的航海传统,把船旗卷了起来,塞进口袋,对船员说“It’s every man for himself(现在诸君要靠自己了)”,然后毅然登上舰桥,等候着与泰坦尼克号同归于尽的那个时刻。

在最后一分钟,安德鲁斯毫无逃生的意念,他痛悔地对一个女服务员说:“孩子,我没有给你造一条不会沉没的船。”

2时18分,泰坦尼克号断为两截,船艉部分几乎与水面垂直,船上所有灯光熄灭,大量的乘客和物品径直滑入水中,一些人本能地抓着船艉建筑,进行垂死挣扎。

船艏沉入水底两分钟之后,船艉也在水面消失了。冰冷的北大西洋海面上,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旋涡,就像阴魂似的,许久不消……

“起初声音很大、很多,慢慢地,它们一个个地消散了。然而,那天夜晚很晴朗,寒冷无风,海面平静。那些声音沿着平静的水面,一直传到好几英里以外的地方。”救生艇上,劳伦斯·比斯利见证了这骇人听闻的一幕。

3点30分,收到求救信号的卡佩西亚号航行93公里,率先抵达事故现场。船员们只看到海面上一片狼藉,漂浮着的各种货物、木材和尸体,在波涛里不停地起伏、摇晃、颤抖着……

接到求援电报,距离海难事故最近的海港——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迅速派出多艘船只,前往500多公里外的事发海域进行搜救,并将150名遇难者的遗体打捞上来,分别埋葬于该市的3个公墓。

葬在海底的泰坦尼克号

出于“维稳”等多方面考虑,卡佩西亚号船长亚瑟·罗斯顿下达死命令:全面禁止从自己的船上向媒体泄露相关消息——船上的无线电设备只能够被用作与当局联络、生还者和家人之间的沟通。

4月18日夜晚,卡佩西亚号顶风冒雨,驶入纽约港,让船上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它还没有靠岸,就被一群大船小艇包围了。这些船只都是新闻机构租赁的,用来拼抢这一现代历史上最重大的海难新闻。记者们站在船头,手持扩音器,对着船舱上喊话,有的还为取得独家采访权开出了大价钱。罗斯顿船长态度鲜明,他大声宣布:对于任何一个敢于贸然登船的记者,他将用子弹加以欢迎。

罗斯顿船长很自信,泰坦尼克号的秘密,没有他的允许,是不会向公众泄露的。

可是,他却不知道,卡佩西亚号上,原来的乘客之一卡洛斯·F·赫德,就是《圣路易斯邮报》的资深记者。在航渡的4天中,这家伙一点也没闲着,他通过与船上的生还者聊天,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嘘寒问暖之余,就获得了许多生动的第一手素材,并偷偷地撰写了一篇5000字的独家报道:“1500条生命(这一数字在1517人、1513人等不同版本中有所浮动)在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中消逝了,它在周日晚上11点45分撞上了一座冰山,在两个小时35分钟后,它就已经躺在了海底……”他要利用这一天赐良机,大显身手。但是,精明过人的赫德明白,一是要严格保守这一秘密,以免受到船方的干涉;二是要尽快地把这个“重磅炸弹”送出岸。

经过精心谋划,他争取到一个机会,向他的同事发了一封问候电报。于是,就在其他记者围绕着“卡佩西亚”号抓耳挠腮、无从下手之时,他却躲过船长的视线,将一个油布袋子扔给了接站的船只。

第二天,《泰坦尼克号锅炉爆炸,撞上冰山被劈成两半》在《圣路易斯邮报》全文刊登,引发了世界性的轰动。

| 第二节 |
冰海生死恋

“没有月亮,一生从来没有看见过更明亮的星光,它们似乎要跃出天空,像钻石一样光芒璀璨……这样的夜晚,让人为活着而喜悦。”

1912年4月14日夜晚,头等舱乘客玛丽安·塞耶眺望满天的灿烂星光,大发感慨。

然而,几个小时之后,她不得不与丈夫约翰·博兰分属阴阳二界——玛丽安·塞耶登上了救生艇,而约翰·博兰却与“泰坦尼克”号一同沉没。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也许,有人会用这句中国古话,来诠释发生在“泰坦尼克”号上的夫妻生离死别。

事实上,这种见识,却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个寒冷的夜晚,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前“上演”的夫妻别离,堪称感天动地的生死恋。在长达17页的回忆录里,侥幸生还的莱托勒深情地写道:

尽管喊破喉咙,却没有几名妇女愿意与甲板上的亲人分离。我根本找不到几个愿意撇下亲人而独自踏上救生艇的女人或孩子!

……只要我活着,那一夜我永远无法忘记,就是当船艉开始沉下水底时人们互相的哭喊声,我听到在那最后一刻,许多人彼此绝望地呼喊∶“我爱你,我爱你!”


斯特劳斯太太:你去的地方,我也去!

伊西·施特劳斯是德国裔美国人,著名的梅西百货公司的联合创办者。直到今天,坐落在纽约曼哈顿第六大道上的梅西百货公司,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

他们的侍女艾伦·伯德获救之后,曾经回忆说:

我跟施特劳斯夫妇的缘分并不深。今年 1月份,他们从美国来到欧洲,逗留了3个月。临走的时候,他们决定找个法国女佣带回美国。但他们找的前一个女佣临阵脱逃了,于是我成功得到了这份工作,也获得了泰坦尼克号处女航的入场券,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我甚至被安排住在头等舱,船上的一切都让人眼花缭乱。

主人施特劳斯夫妇对我非常友善,是有教养的上等人。他们1871年结婚,共生了7个孩子。在我看来,他们几乎从不分开,即便分开哪怕几天时间,他们也会每天互相写信。

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的时候,我在房间里收拾,而施特劳斯夫妇正手挽着手,在上层甲板上散步。他们是冰山撞击最直接的见证人。

也因此,尽管船上的官员们没有告诉夫人拉响警报的原因,但施特劳斯夫妇依然很警觉。夫人迅速赶来找到我,让我穿上舒服和保暖的衣服。她告诉我:“乘客们有可能要乘坐救生艇。”

那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这艘庞然大物会沉没。“他们不是说,上帝都不可能弄沉它吗?”我一面嘟囔着,一面听从主人的安排,急急忙忙赶到甲板上,跟他们会合。

第一艘救生艇坐满的时候,施特劳斯先生非常绅士地站在一边。“只有所有的妇女和儿童都上船后,我才能上船。”他试图让施特劳斯夫人坐进救生艇,有一次,他确实接近成功了,但当夫人得知,先生不会一同登船的时候,夫人又从救生艇里走了出来。

“我们共同生活40多年了,我不会离开我的丈夫。要么我们一起生,要么我们一起死。这么多年来,我们都生活在一起,你去的地方,我也去!”

夫人与先生的争执整整僵持了一个小时,这期间,夫人至少放弃了3次登船的机会。

此后,船上的工作人员说,考虑到施特劳斯先生的年纪,他可以一同登上救生艇,但先生拒绝了,他说:“我不希望受到任何区别对待。”

在施特劳斯夫妇的鼓励下,我登上了八号救生艇。临走的时候,施特劳斯夫人把自己的毛皮大衣脱下来,披在我身上,告诉我:“我再也用不上它了。”

我含着泪,坐在救生艇内,看到他们回到甲板上。

有人说,他们坐在甲板上的一张椅子上,向救生艇上的人们挥手,直到海水把他们吞没;也有人说,看到他们互相挽着手,走回了房间。但我知道,他们永远在一起了。

1912年底,人们在纽约市布朗区,为斯特劳斯夫妇修建了纪念碑,上面刻着一句感人肺腑的名言:“再多再多的海水都不能淹没的爱。”


阿瑟·韦斯特:一杯牛奶表真情

当年,英国男子阿瑟·韦斯特为移民美国,携妻子埃达和两个女儿登上了泰坦尼克号,住的是二等舱。大女儿康斯坦丝10岁,小女儿芭芭拉年仅10个月。他们准备在美国打拼,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游轮遇险后,在阿瑟的护送下,埃达拉着两个孩子的手,上了救生艇。

凛冽的寒风中,阿瑟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他马上回转身躯,跑回客舱;就在救生艇即将降下、划开之际,他又跑了过来。

“我们是第一批离开这艘船的乘客。阿瑟帮孩子们系好安全带,并把她们带到了甲板上。看到我们安全地上了救生艇后,阿瑟返回轮船上去取了一瓶热牛奶。当他回来发现救生艇已经被降下时,他立即借助绳子爬到了艇上,把那瓶牛奶交给我们。之后,他就返回到甲板与我们永别。”埃达回忆说。

海上寒冷,埃达和孩子们还不知道要漂流多长时间,才能获救。这瓶热牛奶,可以给她们带来温暖,带来生的希望……

1953年,埃达谢世。临终前,她依然保存着这个保温瓶——那里面装满了丈夫火热的爱,让她永生难忘。


约翰·斯奈德:我娶了一个非常好的妻子

2010年10月,也就是泰坦尼克号海难发生的98年之后,美国的两名幸存者的家属首次公布了一批历史档案,其中包括灾难现场照片和幸存者的信件。

这封信由头等舱乘客约翰·斯奈德所写。

当时,斯奈德24岁,妻子内勒23岁。夫妇俩在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经营一家汽车公司,已有3个孩子。根据他的描述,在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之后,他俩就醒了。他向走廊里的服务员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感觉到问题不是太大,就钻进被窝,准备继续睡觉。但内勒却异常气愤,一把掀掉他的被子,执意让他起床,去甲板上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因此,他俩才没有稀里糊涂地坠海喂鱼。

他的信是在获救不久,写给一位朋友的。

在信中,他以感激而自豪的口吻写道:“我只能告诉你,我娶了一个非常好的妻子,除了上帝外,她是我必须要感谢的人。如果没有他,我不可能还有机会写这封信。如果不是内勒,我可能已经死了。当时我本打算继续睡觉,但她执意让我起来。船发生相撞事故时,我们都在睡觉。我不知道是否是撞击导致的将我弄醒,也记不住内勒和我说话时,我是否已经醒了。她让我起来,到甲板扶梯升降口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在最后决定起床穿上衣服前,我出去看了三次。”

斯奈德接着写道:

登上顶层甲板后,我们发现甲板上的人并不多,有人告诉我们下去系上安全带。我们照做了。

我们当时认为这只是一种预防措施。

再次来到顶层甲板上后,我们发现他们已经准备好救生艇,而后通知人们上艇。站在我们前面的几乎所有人都往后退,我们差不多就是第一个登上救生艇的人。

当时甲板上的人不多,他们认为留在船上可能要比上救生艇更安全。在划了一段距离之后,我们才意识到这艘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已经难逃厄运。舷窗在我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从3排到2排,最后完全消失,船头也最终沉入海水。

泰坦尼克号大约在11点40分到50分发生碰撞,凌晨2点22分沉没。

1959年,斯奈德在一家高尔夫球场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享年71岁。

1983年,内勒逝世,享年94岁。


海伦·丘吉尔·坎迪:“忠诚但不幸”

发生在泰坦尼克号的爱情故事,还有许多。而最为著名,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海伦·丘吉尔·坎迪与爱德华·肯特的“一夜情”。

坎迪就是美国电影大师詹姆斯·卡梅隆版《泰坦尼克号》女主角露丝的原型,而肯特则是那个风流倜傥的穷画家杰克的原型。经过卡梅隆版《泰坦尼克号》的艺术再现,坎迪与肯特的爱情故事,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已经成为人间爱情经典。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以说,除了年龄之外,卡梅隆版《泰坦尼克号》的爱情故事,都是有据可查的。电影中的爱情故事,与坎迪、肯特的真实经历十分相似。在泰坦尼克号上,两个人一见钟情,不仅演绎了一段浪漫感情,而且,与电影中情节一样,肯特在海难中丧生,坎迪活了下来。

那一年,美国作家坎迪52岁,而高级建筑师爱德华·肯特年近花甲。两个人在泰坦尼克号上意外相逢,可谓“黄昏之恋”。

但是,爱情是不分年龄的,而且具有返老还童的奇效。

“露丝”原型坎迪女士

1859年,坎迪生于美国纽约,当过护士、作家,也做过记者,还是妇女选举权的倡导者。在那个年代,离婚女性都会受到教会、社会的歧视,但坎迪夫人敢于离开虐待自己的丈夫,并依靠个人的才智,抚养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她靠写作过上了体面生活。她写的《女人如何自力更生》是当年的国际畅销书,这使得她能够收获大笔版税,买得起世界上最豪华游轮的头等舱船票。

1912年4月,正在欧洲度假的坎迪突然接到一封电报,说她的儿子哈罗德在纽约的一次飞机事故中受伤。而尽快赶到纽约的唯一办法,就是乘坐即将开始处女航的泰坦尼克号。

她心神不宁地登上泰坦尼克号,竟没想到,上帝对她那么眷顾,让她与肯特不期而遇,并很快坠入情网。肯特给她带来了心灵的安慰,并缓解了旅途中对于儿子的思念和焦虑。

而令人痛惜的则是,爱情来得太晚,结束得又太早。

奇迹般生还后,坎迪百感交集,一口气写下了36页回忆录,用文字把那场大海难如实地记录了下来。

“当时我正在浴室,准备洗热水澡……灾难降临,我们的船撞上冰山,这消息简直把我吓蒙了。”坎迪写道。

一名乘务员闻讯跑过来,安慰她不要惊慌。

不久,肯特把坎迪夫人护送到六号救生艇边。“我们撞到了一座海上大山的顶部,一座我们以往从未发现过的山。一定是这样。”

分手时刻,两个人泪眼蒙眬。坎迪夫人将一个银酒壶和一个镶有自己母亲画像的镀金吊坠送给了肯特。

“请帮我保管,你知道,我们女人没有衣兜。”坎迪对肯特说。

“他拿走了我的珍宝,默默地,尽管心有预感,他还是离开了船舱。我再没见到过他……”坎迪写道。

坎迪还写道,史密斯船长命令所有在底层甲板动力舱工作的工人都回到工作岗位,尽管他知道这些人下去以后绝无生还的可能。“他告诉他们,‘下去,伙计们。你们每个人都下去。’这些人什么话都不说就下去了。他们知道自己永远也上不来了。”

在摇晃不止的救生艇上,她含泪与心上人诀别,并亲眼见证了泰坦尼克号缓缓沉入大海的全过程。

柔软、安静的海水没过第二行舷窗。轮船必沉无疑……简直就像世界末日。

……倾斜的船身慢慢沉没,灯光一盏接一盏地滑入海水。船艉的空间越来越少,人们安静地等待着死亡。再也没有无线电呼救声,也没有发射火箭求救。船上的人以超然的勇气等待死亡,没有尖叫和悲号,相反,所有人的恐惧和绝望全都化为一声沉重的呻吟。

……断裂的船头沉到水里,甲板上唯一露出来的地方,是在高高翘起的船艉。在这个时刻,一堆人挤在那里,以超凡的勇气迎接死亡。

肯特没有坎迪那么幸运,他把名字留在了沉船罹难者名册内。

后来,救生人员在打捞尸体时,发现了肯特。人们在他的夹克衣兜里,看见了吊坠和已经被压扁的银酒壶。那个扁平银酒壶上刻着一行字:“忠诚然而不幸”——这是海伦的娘家、美国丘吉尔家族的家庭格言。

1913年5月15日,肯特的妹妹夏洛特将这个小酒壶和微型画饰物寄还给了海伦,并在信中这样写道:“我非常高兴你能重新和这些物品团聚。”

再后来,酷爱深海探险的著名导演卡梅隆拜读了坎迪的回忆录,感动不已,经过十来年的潜心构思、精心创作、细心打磨,终于推陈出新,超越了以往的所有同类题材的作品。

在世界电影史上,还没有哪一艘沉船像泰坦尼克号这样,受到如此持久而广泛的重视,接连不断地拍摄了十几部。

就在1912年4月18日这个风雨之夜,载有幸存者的卡佩西亚号吸引了各大媒体的目光,也引起了埃克莱尔电影厂制片人儒勒·布鲁雷特的浓厚兴趣。布鲁雷特42岁,他的恋人多萝西·吉布森就是泰坦尼克号生还者之一,因此,他比一般人更有先天之便。于是,他派出一个摄制组,留下了许多幸存者下船时,与亲友相拥而泣的感人场面,后来,又经过船方的允许,登上卡佩西亚号拍摄外景……

经过日夜拍摄、剪辑,4天之后,泰坦尼克号纪录片就公映了。布鲁雷特采取“移花接木”手法,把他所拍摄的卡佩西亚号甲板上的素材,与史密斯船长生前在泰坦尼克号姐妹船奥林匹克号上漫步的画面,巧妙地拼接在一起,镜头中,还有沉船海域的冰山镜头,以及泰坦尼克号刚刚竣工时的影像……这一新闻素材片,不仅“第一次将被媒体雇用的拖船和摄影师拍进了镜头,更证明了影像视频可以和平面媒体一样,在第一时间向大众传递新闻信息”。一经上市,就引起了观众的热捧,在美国院线持续热映了好多天。

成功之余,布鲁雷特决定趁热打铁,摄制一部无声电影,就由他的恋人多萝西·吉布森担纲主演。一个月后,也就在5月16日,经过连天加夜的忙碌,以多萝西·吉布森经历为基础的无声故事片《从泰坦尼克生还》隆重上映,并迅速征服了观众。《电影消息》评价说:“女主角多萝西·吉布森小姐是这场海难中最引人注目的生还者之一。通过这部电影杰作,她告诉了我们泰坦尼克号遭遇冰山之后的可怕悲剧的始末。”

随后,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影视作品,便一发而不可收。

1915年,意大利导演皮尔·安格鲁·玛佐洛蒂拍摄了无声电影《泰坦尼克》。

1943年,德国法西斯出于反英宣传的需要,请著名导演沃纳·柯灵勒拍摄了《泰坦尼克号》。该片特别强调批判资本主义和英国人,没有描述在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勇敢献身的犹太富豪古根汉姆,而将身为德国人的三等舱乘客作为中心,加以颂扬。

1953年,第一部全面再现这场灾难的代表性电影《泰坦尼克号》由简·尼古拉斯科导演,女主角由好莱坞“无冕的最佳女演员”芭芭拉·斯坦威克主演。

《泰坦尼克号》经典海报

1958年,英国导演罗伊·沃德·贝克推出了黑白故事片《冰海沉船记》,好评如潮。该片描写了泰坦尼克号因撞击冰山而沉没的情景,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物,以及在泰坦尼克号沉没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

而艺术水准最高,世界影响最大的,首推卡梅隆版的《泰坦尼克号》。

出于艺术创作的需要,卡梅隆在素材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些巧妙加工。其中,吊坠和银酒壶被改造成为“海洋之心”蓝宝石。卡梅隆版的《泰坦尼克号》获得巨大成功。1997年公映之后,不仅征服了世界的亿万观众,创造了全球票房收入18.4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全球票房亚军;又征服了苛刻的评委,一举夺走了11项奥斯卡金奖。

在评价自己的作品时,卡梅隆坦率地说:

1912年4月10日,工业技术已经给人们带来了将近20年的连续不断的奇迹。人们开始对这没有止境的进步想当然,有什么能比泰坦尼克号——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最豪华的可以移动的物体来更好地代表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呢?但是,4天半之后,整个世界改变了——这艘“梦之船”的处女航以不可理喻的噩梦般的结果而告终。人类的独特的劣根性:傲慢、自满和在非常状态中表现出来的贪婪就这样永远地摧毁了人类拥有不可战胜力量的信念。

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不单在于表现这艘声名狼藉的船的戏剧性的毁灭,而且在于展示她的短暂的、灿烂辉煌的一生,捕获泰坦尼克号和她的乘客及全体工作人员的美、活力、希望和信心,以及在揭示人类黑暗面的过程中,颂扬人类精神的无限潜力。泰坦尼克号不只是一个警告性的故事——一个关于人类的不幸的神话、寓言和隐喻,它还是一个关于信念、勇气、牺牲和爱情的故事。

2012年4月,在纪念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的日子里,又有两部佳作与世人见面。一部是“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推出了四集迷你剧《泰坦尼克号》,每集一个小时,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不同人在灾难临头时的所作所为。另外一部,就是卡梅隆3D版的《泰坦尼克号》。此前,他的《阿凡达》为他赢得了“3D 之父”的美誉。由此,他萌发了将《泰坦尼克号》转换成3D影片的念头。他亲自参与了每一帧画面的转制过程,把每帧画面都当成艺术品来对待,每个画面的3D效果和深度呈现,对于他和制作团队都是重新创作的过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300位电脑师辛勤处理了29.5万帧画面,力求推陈出新。

4月10日,3D版《泰坦尼克号》全球公映,让亿万观众再次享受了一次视觉盛宴。中国观众对于3D版《泰坦尼克号》更是情有独钟。据《新京报》报道,3D版《泰坦尼克号》登陆中国各大影院第一周,就获得了8810万美元票房收入,位列全球票房之冠。

3D 版电影《泰坦尼克号》海报

| 第三节 |
人性的高尚与卑鄙

当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逐渐下沉,最后从中间断裂开来,像两座巨大的丰碑直插海底,整个过程,前前后后不过100分钟。就在这短暂的100分钟里,人格的高贵与卑贱毫发毕现,人性的高尚与卑鄙一览无余……


古根海姆:即使死,也要像个绅士

古根海姆家族是德裔犹太人,后来移居美国。在20世纪初期,古根海姆家族处于顶峰时代,他们经营的采矿业使他们成为美国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也是仅次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世界上最富有的犹太家族。

1912年,本杰明·古根海姆住在欧洲,为了回美国为心爱的小女儿过生日,他搭乘了泰坦尼克号。

海难发生后,人们坚持让他穿上救生衣。一开始,古根海姆抱怨说救生衣划得他脖子疼,稍作调整,他还是穿上了;很快他觉得冷,就在外面套了一件厚毛衣,然后上了甲板。

为纪念泰坦尼克号之殇100周年,英国作家斯蒂芬妮·巴尔切夫斯基出版了《泰坦尼克》一书,他写道:

泰坦尼克号幸存者与遇难者分布图

轮船沉没之后,生还者斯特沃德·亨利·艾彻斯在瑞吉酒店找到古根海姆夫人,告诉她在最后的时刻她的丈夫是怎样应对的。

……到了甲板上之后,他们首先陪同巴特夫人和艾玛·萨罗希登上了救生艇,接着尽他们最大的可能帮助别人。艾彻斯说,看到他们“往返于救生艇之间,帮助妇女和儿童。古根海姆先生还在大喊,‘女士优先!’他可是帮了船员们大忙了”。

艾彻斯下一次遇到古根海姆和吉格里奥是在大约45分钟之后,大约是在凌晨1点30分。看到他们没有穿救生衣而是身着正式的晚礼服,他非常吃惊。艾彻斯问古根海姆他们这是在干什么。“我们穿上了我们最好的衣服,”古根海姆回答说,“做好准备像绅士一样沉入海中。”

他还接着说:“我想男士们肯定十分怀疑自己是不是愿意就这么沉入海中。如果说没有足够的船只给妇女孩子的话,我很愿意玩这场作为男人的游戏。我不会在死亡面前当一个懦夫。告诉我的妻子……我会遵守男人的法则一直到死。女士们不能因为本·古根海姆的懦弱而不能上救生艇。”

那是艾彻斯最后一次看到他;而其他幸存者说船下沉的时候,古根海姆和吉格里奥在甲板上坐着小口喝着白兰地、抽着雪茄。古根海姆的尸体一直没有找到。


哈利·魏登纳:为了一本《培根散文集》

哈利·魏登纳,27岁,典型的“富二代”,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富二代”。

1907年,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大学期间,他嗜书如命,闲时别无他求,只爱好收购古旧书籍。1912年初,他陪同父母远渡赴欧洲。父母此行,是为了给他们在费城新开张的酒店找一名法国大厨,而他的目的却是专门到英伦三岛收购古书,经过一番收罗,斩获颇丰,其中包括一本1598年再版的《培根散文集》,堪称稀有善本。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作家、哲学家。1597年,他的《培根散文集》在英国首版,一时间洛阳纸贵。因为他将人生遇到的各个课题,一一加以剖析,结构严谨,议论从容,语言典雅,比喻生动,充满哲理,受到读者的喜爱。直到现在,以《培根散文集》、《培根论人生》等作为书名的各种图书,依然常印常销。

14日晚上,魏登纳一家专门为史密斯船长举办了一场晚宴,哈利·魏登纳十分尽兴,喝了不少威士忌。夜里11点40分左右,泰坦尼克撞上了冰山。身为船东和好友,魏登纳父子自觉地执行史密斯船长下达的让妇女和儿童先登救生艇的命令。在父子俩的帮助下,哈利母亲及其同行的女仆艾莫莉小姐上了四号救生艇。

到了后来,救生艇越来越少,哈利的朋友卡特竭力劝他赶紧登上一艘救生艇,不然就没有机会了。哈利没有答应,他表示:“我会待在船上的,试试运气吧。”

据生还者回忆,在众人的规劝下,哈利曾经登上了一条救生艇,但他突然想到,那本珍贵的《培根散文集》还放在头等舱里。于是,他不顾一切跳上甲板,回到即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去寻找那本书……

卡特后来获救了,而哈利和他的父亲一同罹难。

不久,为了悼念罹难的儿子和丈夫,艾丽诺·魏登纳太太以哈利名义捐赠20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400万美元),在哈佛大学兴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并要求所有使用过魏登纳图书馆的学生,在毕业时必须通过学校的游泳考试。目前,哈佛大学图书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图书馆,藏书多达1500万卷。


阿斯特:点着了一根雪茄,目送妻子远去

约翰·雅各布·阿斯德是泰坦尼克号上最富有的人,拥有亿万家产,据说,足可以购买11艘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将要沉没之际,阿斯德搀扶着18岁的娇妻马德琳,走到了四号救生艇旁边。他用商量的口气对船员解释说:“我的妻子怀有5个月的身孕,身体很虚弱,可不可以让我陪她一起上艇,以便照顾。”

船员照章办事,回答说:“不行,先生,除非所有女士都先上了艇,否则不许男子上。”

阿斯德没有再多说一句话,脱下手套给妻子戴上,然后与妻子道别。当小艇划走时,阿斯德点燃了一支雪茄,微笑着目送娇妻远去。

作为幸存者,船上理发师奥古斯特·韦科曼回忆说,当时他曾和阿斯德一起在甲板上待了一会儿,他们聊的都是只有在理发椅上才谈的小事情。临别时,韦科曼问阿斯德:“你是不是介意我和你握个手?”阿斯德说:“我很高兴。”这也许是他留给人间的最后一句话。

几天之后,在泰坦尼克号海域,人们发现了阿斯德的尸体:浑身都是煤烟,脑袋已被砸扁。人们猜测,可能他是被船上倒下的大烟囱砸到了。在他的上衣兜里,还揣着2500美元现金兑现支票。这2500美元,对于船员来说,可是天文数字,因为那个时代,一个水手的月薪还不到20美元。

当时,阿斯德拥有8700万美元的资产,加上他的那些发明专利,身价达1亿美元以上,是泰坦尼克号的大客户,也是“世界级”的大富豪。以他的实力、威望和特殊情况(妻子怀孕5个月急需丈夫照料),本可以去找好朋友史密斯船长“通融一下”,也可以用金钱贿赂船员以求逃生,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

不仅如此,因为阿斯德的存在与否,会直接影响到纽约的债券市场,后来,大副默多克曾以军人的方式命令他上救生艇,阿斯德非但不感激,反而断然拒绝:“我喜欢最初的说法(史密斯船长的命令:妇女儿童优先)。”并将那个位置让给了一个三等舱的爱尔兰妇女……

在被我们视为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这样的绅士,真让我们深为感动。


船员:把生的机会让给他人

海难发生后,最有机会逃生的,应该是船上的员工,然而,这些员工就像战士那样,一直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直战斗到泰坦尼克号沉没……

白星公司的9名“劳模”,全部遇难。身为总设计师安德鲁斯的助手,罗德里克·吉斯霍姆负责设计救生艇,但却没能在危难关头,近水楼台先得月,使用自己设计的救生艇。负责监督机器安装的安东尼·佛罗斯特与电路设计工程师威廉·帕尔并肩作战,面对不停下沉的泰坦尼克,他们毫不畏惧,坚守岗位,保持船上的电力供应,为旅客们登上救生艇提供电灯照明。

在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时,瞭望员、二副莱托勒走下瞭望哨,无事可做,本可以登艇逃生,但他却主动地帮助妇女、儿童登艇。当最后一艘救生艇下降时,大副默多克突然发现这艘救生艇上没有人会驾驶,就命令莱托勒下去,莱托勒断然拒绝了默多克的命令,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我坚持留在甲板上,与剩余的人待在一起。”甲板已经上了海水,一个大浪打来,将莱托勒卷走;冰海中,求生的本能驱使他抓住了一艘倾覆的救生艇,最后,被最先赶到的救援船卡佩西亚号救起。莱托勒因而成为泰坦尼克号幸存者中级别最高的船员。

侥幸生还的二副莱托勒

据后来的调查,当时只有六号和二号救生艇有船员跳了进去,但马上被那里负责的官员发现,叫他们出来,他们没说什么,便服从命令回到甲板上。

泰坦尼克号上,有908名船员、服务员、烧火员以及厨师,有696人(占76.6%)与泰坦尼克一起沉没,在所有罹难群体中,比例是最高的。

在《永不沉没》一书中,丹尼·阿兰巴特勒感叹道:“这是因为他们生下来就被教育这样的理想:责任比其他的考虑更重要,责任和纪律性是同义词,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前的几小时中,这种责任和纪律的理想,被证明是难以被侵蚀的最有力量的气质。”

正是这种责任的意识,使消防员法尔曼·卡维尔在泰坦尼克下沉前夕,又回到四号锅炉室,再次检查还有没有其他的锅炉工困在那里;

正是这种责任的意识,使信号员罗恩一直在甲板上发射信号弹,摇动摩斯信号灯,不管它看起来多么地毫无指望;

正是这种责任的意识,使被分配到救生艇做划桨员的锅炉工亨明,把自己的座位主动地让给了别人,自己留在甲板上,直到最后关头还在帮助放卸帆布救生艇;

正是这种责任的意识,使报务员菲利普斯和布赖德在报务室坚守到最后一分钟,船长史密斯告诉他们可以弃船了,他们仍然不走,继续敲击键盘,发送求救信号;

正是这种责任的意识,使总工程师贝尔和所有的船上工程师,一直埋头苦干在机房,即使他们知道自己这样做,会葬送逃生的最后机会……


哈特利:先生们!我们永别了!

泰坦尼克号上有两个乐队,比利时小提琴家弗赖伯格等三个人,在咖啡馆和酒吧演奏;华莱士·哈特利的五重奏小组,则是在餐厅里献艺。

哈特利是英格兰兰开夏郡人,出身在音乐世家。1912年4月,他被聘请为泰坦尼克号乐队指挥。他的船票号码为250654号,客舱号为E,住的是二等舱,全程免票。

灾难降临时,两支互不认识的乐队在甲板上集合,在哈特利指挥下,置生死于不顾,全身心地演奏了一曲又一曲,为绝望中求生的人们送去人间的安慰。直到他们随同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大海,他们演奏的乐曲,还继续在夜空中回荡了很长时间。

迪克夫人回忆说:“当救生艇的船员正疯狂地把我们划离泰坦尼克号,并把四个小艇绑在一起时,我站了起来,看到船正在往下沉,而船上的提琴手们仍然演奏着《更近我主》……”

另外一位生还者写道,作为最后一批上了救生艇的幸运者,他亲眼看到哈特利和7位乐队成员就站在靠近主楼梯的一号烟囱后面,为大家演奏;后来,有3个人被海浪冲走,其余的5个人抓住主楼梯舱面栏杆,拼命挣扎着;就在船艏沉没的那一瞬间,哈特利高声地与心爱的同伴们道别:“先生们!我们永别了!”

1912年5月18日,华莱士的遗体被打捞上来,并被隆重下葬。棺椁抬往墓地时,4万多人闻讯而至,送葬的队伍,足足排了两英里长。10名童子军,边行进,边用小号吹响了《最后的职责》,让闻者无不动容。


布鲁斯·伊斯梅:彻头彻尾的懦夫

“船损坏了吗?”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总经理伊斯梅睡衣外面加披外套,趿拉着拖鞋,第一时间走进驾驶室,问道。

“恐怕是的……”史密斯船长答道。

白星公司700多名员工坚守岗位、与船同沉,而伊斯梅却成功逃生,人们对此议论纷纷。伊斯梅承认自己是主动跳上救生艇的,并申辩说,在泰坦尼克号上,自己的身份只是名乘客,不是船员,因此有权自救。

而在14号中午,史密斯船长曾交给伊斯梅一封电报:“前方400公里有冰山和大量浮冰。”这是白星公司的波罗的海号客轮发出的警报。伊斯梅并没把警告当一回事,而是预祝史密斯一举创造横渡大西洋新纪录。

船沉没前,船长下令放下救生艇,妇女儿童优先乘坐。按照伊斯梅的说法,他协助放下救生艇。当第十四号救生艇准备从右舷下水时,海水已没过甲板,船体严重倾斜。这时,伊斯梅跳上了这艘救生艇,船上载有21名女乘客、2名男乘客、14名儿童和6名船员。“我尽了全力,做了所有我能做的事。”他说。

不过,他的说法遭到了许多幸存者的质疑。斯蒂芬妮·巴尔切夫斯基在《泰坦尼克》中揭露道:

起初,伊斯梅一直坚守岗位,尽全力把乘客转移到救生艇上。当哈罗德·洛准备放下五号救生艇的时候,他发现船没有满,就喊道:“还有没有女士上船的?”当时伊斯梅就站在船边。

一个女性声音回答道:“我,可是我只是个女服务员。”

伊斯梅说:“没关系,你也是女士,请上船。”

然而,看着救生船被慢慢放下水,伊斯梅就有点儿后悔自己刚才的冲动了。他抓住一根船舷吊杆,从船边往外望,看着船非常缓慢地接近水面。他开始不耐烦地舞动胳膊,喊道:“快放下去!”

哈罗德·洛对一个非海员的干涉非常恼怒,他冲着伊斯梅叫道:“你他妈的让开,我自己能处理好!你想让我赶紧把他们放下去?你这样会把他们中的很多人淹死的!”

受到谴责之后,伊斯梅朝三号救生船溜走了。他走的时候,第一个信号弹发射出去。哈罗德·洛永远不会忘记伊斯梅的神情——他张大着嘴,眼睛望着上空,充满了不信。

从那儿之后,伊斯梅的情况每况愈下。凌晨1点45分左右,他做了个决定,他后悔没有上救生船。这会儿,他正站在船舷边帮助一号长官威廉·默多克和乘务长休·麦克尔罗伊装船。一群女服务员和男性乘客间突然发生了一场争斗,他们互相推搡着小船。麦克尔罗伊只得拔出自己的左轮手枪,向空中开了两枪,并命令这帮暴徒向后退。两名女服务员好不容易跳上了小船,却被两名男性乘客拉了回来。但是之后,上船秩序渐渐好了。没有别的妇女儿童了,麦克尔罗伊下令放船。船舷刚到达甲板那个位置的时候,伊斯梅跨过去,爬到了船头的一个空位里。

更加令人气愤的是,作为白星公司总经理,伊斯梅是泰坦尼克号设计方案的敲定者。最初的设计方案是携带48条救生艇,伊斯梅看了之后,一口否决。他说:“这艘大家伙就是一艘大救生艇,我们何必还要费神装载小艇,弄得甲板上乱糟糟的呢?”伊斯梅认为,这样可以给乘客留出更大甲板空间。可是,在救生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却不管众人的安危,跳进救生艇,一走了之。据统计,“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

伊斯梅的行为受到了舆论的谴责。1912年4月16日,《纽约时报》刊登报道《可能有1250人遇难,伊斯梅安然无恙》。英国工人周刊《约翰牛》老板霍雷肖博顿利向伊斯梅发话:“你应该站在船长身边,直到每个男人、女人和孩子安全离开船。道义上而言,最卑微的、坐统舱的移民都比你更有权利在救生艇上占一个位子。”

有人更进一步地揭露,他把商业利益看得比生命还重:为了创造新的航行纪录,即使经过有冰山漂浮的危险海域,他仍然指挥船长快速前进。

伊斯梅所乘的救生艇,被卡帕西亚号船搭救。他提出要求,需要被安置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船医护送他到自己的船舱。伊斯梅的自私行为,当即受到同行的生还者的谴责。失去丈夫的玛丽·史密斯说:“据我所知,很多女士都睡在了吸烟室的地板上,可是伊斯梅先生却待在了这艘船上最好的地方。”同样失去丈夫的埃莉诺·威德纳气哼哼地骂道:“一个活着的伊斯梅,都顶不上死了1000次的塞耶。”

4月18日,上岸后,他就接到传唤,就沉船事件接受美国参议院听证会质询。几个星期后,伊斯梅返回英国,又接受了贸易委员会质询。在听证会上,他面无表情,垂头丧气。

即使如此,英国媒体也没有宽容伊斯梅的行为。约翰·布尔直接叫号:“你是这次航海中获利最大的,你必须站在史密斯船长那边,直到每个男士、女士和小孩都安全下船。”《真相》挖苦说:“船上最卑微的人也比你更有道德权利上救生艇。这就是‘天意’啊,这个公司的头儿恰巧就站在了这最后一艘船旁边,或者这是最后一艘也是唯一的一艘?”

后来,在致遇难者亲人和朋友的信中,伊斯梅写道:“过去这个星期好像一场噩梦。我仍不能相信,泰坦尼克号已经不在了。”

在人们的心目中,伊斯梅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懦夫,他也因此声名扫地,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陆续收到了一些批评函和恐吓信;有的会所为了自身形象,开除了他的会员资格;还有一名相处多年的老朋友,主动地与他一刀两断。


细野正文:余生活在耻辱中

埃达·韦斯特与两个女儿获救后,留下了一本海难日记。正是这本日记,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和无奈:在显赫的男主人纷纷将逃生机会让给女仆和女服务员时,却有两名男子混上救生艇,并藏在女人的裙子下苟且偷生。

这两个懦夫,一个是41岁的日本人,名叫细野正文;另外一个是内尚·克雷科里恩,25岁,土耳其人。

他俩偷偷挤进第十号救生艇之后,趴在艇底板上,伺机钻进女士的百叶裙子里,大气都不敢出一声,以免被人发现,而被揪回泰坦尼克号。

救生艇离开了泰坦尼克号,划向了远海。两个家伙十分庆幸,为了平复死里逃生的情绪波动,竟抽起了烟卷。香烟袅袅,女士们这才发现他俩躲在暗处,无不惊诧。埃达·韦斯特写道,女士们气愤地命令:“把烟头掐灭!以免点着(女士的)裙子。”

事情曝光后,细野正文与内尚·克雷科里恩,双双受到人们的鄙视。

细野正文是日本铁道院的主事。1912年4月,他在俄、英研修考察之后,从英国搭上开往北美的泰坦尼克号。

回国以后,鉴于细野正文的丢人表现,日本铁道院免去了他的主事官职。一直到死,他都生活在众人的道德谴责中。对于他的“幸运逃生”,欧洲媒体也做了大量报道,他们指责日本人不够绅士。日本同胞不但谴责他的懦夫行为,还把他的“事迹”编进了教科书,作为教育下一代的生动教材。

1939年,细野正文在耻辱中去世。

内尚·克雷科里恩回到土耳其,再也没有任何音讯,可以想象,在人们的冷言冷语中,他的生存处境也不会太妙。

| 第四节 |
“不沉之舟”为何首航沉没?

无论涌现出多少舍生忘死的勇士,也无论诞生了多少感天泣地的爱情,泰坦尼克号作为人间重大悲剧,教训还是极其深刻的。在100分钟之内,1514人命丧冰海,仅有710人获救,在人类灾难排行榜上,无论是罹难人数,还是获救比例,泰坦尼克号都是榜上有名,令人痛惜。

问题在于,作为“不沉之舟”的泰坦尼克号,为什么在处女航中,就遭遇冰山,而且是一撞即沉?100年来,个中玄机,有很多人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加以研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至今还没有得出公认的结论。但是,有几个意见,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史密斯玩忽职守

已经在白星公司效力38年的史密斯,银须飘飘,慈眉善目,是白星公司最有航海经验的老船长。在退休之前,将世人瞩目的泰坦尼克号处女航交给他,可以视为公司对他的信任和褒奖。史密斯满怀喜悦地踏上航程,希望为白星公司争得“蓝飘带”,为自己的航海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可是,意外总是出在意料之外。据专家分析,史密斯船长对于泰坦尼克号事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凭老经验办事,对友船发来的冰情电报未加重视。按照惯例,4月份,北冰洋的冰山不会出现在英国南安普顿至美国纽约的航道上。但是,科学家研究发现,1912年1月4日,地球和太阳、月球形成了一条直线,那一天,月球距地球的“近地点”距离,是1400年之中的最短距离。这一史上罕见的月球“近地点”距离,在海洋上引发了异常凶猛的“近地点潮”。本来沿着拉布拉多半岛(在哈得孙湾与圣劳伦斯湾之间)、纽芬兰的海岸漂浮的大量冰山,在异常潮汐的推动下,成群结队地涌进北大西洋。

在北大西洋上跑了一辈子的史密斯船长,当时并不知道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从14日上午9时,卡路尼亚号向其通报冰情,之后,又有友船接连发来了5封冰情电报,都没有敲响他脑海里的警钟。也许,他认为不必大惊小怪,即使航道上有冰山,也是小小的,螳臂挡车,坚固的泰坦尼克号也会把它们撞得粉身碎骨,自己却毫发无损;即使航道上有冰山,对于操作灵活的泰坦尼克号来说,也会迅速避开。——他忘记了,船大难掉头。作为4万多吨的海上“巨无霸”,又是快速行驶,要想改变航向,惯性有多大啊!一旦近距离发现冰山,船大舵小速度快,躲避根本来不及。

2008年4月18日,英国威尔特郡拍卖行展出了这张珍贵的船票

违规饮酒。作为船长,航行途中不能饮酒,是基本常识。谨慎了一辈子的史密斯船长,老夫聊发少年狂,7天航程,已经过半,纽约的灯火似乎隐约可见,胜利的喜悦让他忘乎所以。当股东之孙哈利·魏登纳盛情邀请时,他爽快应约,而且推杯换盏,一醉方休。甚至连乘客都发现了他的醉态。海难发生两天后,泰坦尼克号的生还者、二等舱英国乘客艾米莉·理查兹在救生船上给家人写信说:“史密斯船长曾在交谊厅饮酒,将掌舵任务交给手下。这一切都是船长的错,就我们所知,可怜的史密斯……已不幸溺毙。”这封信证实了一些历史书籍的记载:花甲之年的史密斯,在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之前,曾参加头等舱晚宴,然后,在晚上9时20分下班,嘱咐大副默多克:“如果情况变差就通知我。”便回到自己房间睡觉去了。

错误指令,雪上加霜。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史密斯船长随即从舵房旁的舱室赶到驾驶室,简要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就信口下达了“中速前进”的命令。已经多处受伤、破损的泰坦尼克号,继续地快速前进,汹涌的海水在巨大的力量挤压下,撕裂伤口,灌入船舱。如果能够抛锚、停船,及时堵漏,即使不能阻止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至少可以延缓它的寿命,为船上乘员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

泰坦尼克号大海难发生以后,美国和英国迅速组织人力进行调查,调查人员认为许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这场灾难,但泰坦尼克号当时的航速太快,史密斯船长很少留意洋面上漂浮冰山的警告,是重要原因之一。


伊斯梅好大喜功

1860年代,参与经营横渡大西洋客运业务的各船运公司,为了标榜自己的实力,纷纷以“速度最快”为追求目标,逐渐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以最快平均速度横渡大西洋的邮船,有权在主桅顶上升起一条长长的蓝色飘带,作为自己速度最快的“桂冠”。如果新船在处女航中赢得蓝飘带,则是大西洋两岸各家船运公司及其船长最大的荣誉。在当时,这顶桂冠不仅能够带来更多的乘客,而且也能带来无上的荣耀——那是一个重视荣誉胜于商业利润的年代。

20世纪初,为争夺北大西洋航运的市场份额,明里暗里,白星公司与卡纳德公司展开了激烈角逐。泰坦尼克号是白星公司击败卡纳德公司的“秘密武器”,也是白星公司的一大豪赌,胜败都很重要。因此,处女航上,伊斯梅总经理亲自坐镇指挥。

在总经理的授意下,老练、稳健的史密斯船长也经不住所谓报纸头条的引诱,受了好大喜功的“传染”,为了能够在退休之前着实风光一把,不顾引擎尚未跑顺、磨合的事实,命令泰坦尼克号快速行驶,而且,为了保证赢得蓝飘带,他还特意选择了一条较短的夏日航线横越北大西洋,计划提前一天到达纽约港,无形中增大了与冰山相撞的概率,为遭遇冰山埋下了隐患。

英国女作家帕滕是泰坦尼克号幸存二副莱托勒的孙女。她在新著《Good as Gold》(一诺千金)中说,若不是“那个错误,他们本可轻松避开冰山”。

书中披露,沉船之前,4名主管紧急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伊斯梅敦促史密斯船长继续快速行驶。他是总经理,是史密斯船长的老板,史密斯船长只能是无条件地服从,结果,又让泰坦尼克号带伤行驶,在大海中前进了10分钟,大大增加了船壳中涌入海水的水压,加速了它的沉没。

帕滕认为:“伊斯梅坚持继续前进,无疑是担心失去他的投资及公司名声受损。距离游轮最近的船当时在4小时航程外,假如游轮保持‘不动’,它就可以保持漂浮等来救援。”


设计与建造存在“软肋”

盲目乐观、麻痹大意的情绪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撞击冰山前夕,也就是当晚6时45分左右,安德鲁斯理性地拒绝了宴请,在头等舱内,与奥罗夫林医生共进晚餐。之后,他给爱妻写信,骄傲地告诉她:“泰坦尼克号现在已经接近完成了,不知道起航后会收获何等赞誉。”

人类一自大,上帝一耳光。

通过多年研究,人们发现,泰坦尼克号在设计上存在不少“软肋”:

作为当年最先进、最科学的设计产物,泰坦尼克号拥有双层船底,由设有自动水密门的15道水密隔墙,将船底分为16个水密隔舱。

水密门由电气或人力驱动,可将漏水沉船的风险减至最低,即使其中的4个水密舱破裂灌满了水,也无关紧要。

问题在于,这15道水密隔墙并没有延伸得很高,头两道水密隔墙与最后的5道水密隔墙,只建到了较高的D层甲板,中间的8道水密隔墙,则只建到了低一层的E层甲板。如果前2个水密舱大量漏水且无法堵漏,海水就会逐步越过第3、4道水密隔墙,把中间的几个水密舱灌满水,也会导致沉船。

在《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100次灾难排行榜》中,美国作家史蒂文·斯皮格内西把泰坦尼克号沉没事故列为第50名,并用肯定的语气指出:

泰坦尼克号在设计上一个最为致命的缺陷是,没有将水密门之间的隔离墙一直建到水密室的顶端。如果水密室的隔离墙结实,并且顶端没留空隙的话,那么,从裂缝中渗进的水在充满了一个水密室之后,就不可能再进入另一间密室。而实际情况是,大水涌了进来,从顶部的缝隙溢满了临近的所有的水密室。大水淹没了一间又一间的水密室,直到轮船前部由于过重而开始沉没,轮船的后半部从水面上跷了起来,这使轮船拦腰断裂,并迅速沉入海底。

救生艇太少,也是一大“软肋”。北大西洋风大浪狂暗礁丛生,再加上冰山神出鬼没,是海难事故多发航线。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大型游轮,本该配备与乘客数量相匹配的救生艇,以防不测,但是,“我们花2小时讨论头等舱的地毯,但只花了15分钟讨论救生艇”。在伊斯梅总经理出面否决48艘救生艇方案之后,安德鲁斯并没有从安全角度据理以争,也为海难发生后乘员无法乘艇逃生埋下了伏笔。

在其他细节方面,也有许多不足。比如,装饰豪华的泰坦尼克号,却没有配备便于观察瞭望的探照灯,望远镜仅有一副,没有备用……

建造方面的短斤缺两,还是近年来深海探测、打捞,才逐渐发现的又一大“软肋”。

1991年,科学考察队才有能力潜入4000米海底,打捞泰坦尼克号的残骸碎片,进行科学研究。研究表明,造船工程师只考虑到要增加钢的强度,而没有想到要增加其韧性。把残骸的金属碎片与如今的造船钢材对比试验,发现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地点的水温中,如今的造船钢材在受到撞击时可弯成V形,而残骸上的钢材,则因韧性不够而很快断裂。由此发现,建造泰坦尼克号的钢板,有许多降低钢板硬度的硫黄夹杂物,导致船体钢板非常脆,在-40℃~0℃的温度下,钢板力学行为由韧性变成脆性,一撞即碎。

1992年,俄罗斯科学家约瑟夫麦克尼斯博士在文章中写道:“敲击声很脆的船体钢板,或许使人感到它可以在撞击下被分解成一块块——实际上是从船的侧面被打开的口子。”

另外,据美国《纽约时报》报导,一个海洋法医专家小组对打捞起来的泰坦尼克号船壳上的铆钉进行了分析,发现:固定船壳钢板的铆钉里含有异常多的玻璃状渣粒,因而使铆钉变得非常脆弱、容易断裂。由此推论,在冰山的撞击下,可能是铆钉断裂导致船壳解体,使泰坦尼克号拦腰折断,沉没大海。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冶金专家福克和麦凯特。

2004年,他俩在合著的《泰坦尼克沉没真相》一书中指出,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因为要为白星公司同时建造几艘巨轮而不堪重负。

当时,每艘在建的巨型轮船都需要300万颗铆钉,它们就像胶水一样将船身各部分固定在一起。但由于资金紧缺,造船厂最终以低价购买了一批含杂质很多的3型铁铆钉,而不是优质的4型铁铆钉。

劣质3型铆钉上因为含有大量矿渣会形成无数的小洞,它可以使铆钉变脆并且容易折断。

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认为,泰坦尼克号承受压力最大的仅限于中心船体部分,所以除了龙骨部分,船艏和船艉使用的仍是劣质的3型铁铆钉。所以在泰坦尼克号与冰山发生相撞时,位于船艏的铁铆钉首先发生断裂、脱落。

为了验证自己推论的科学性,他俩还以泰坦尼克号残骸处打捞上来的48颗铁铆钉为标准,制作了一批3型铁铆钉,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发现,3型铆钉只能承受4000公斤的压力,而优质的4型铁铆钉却能承受9000公斤的压力。他们说,更好的铆钉很有可能使泰坦尼克号在海面上漂浮的时间更长久一些,这样,乘员们获救的几率也会更大一些。


船员们在关键时刻出现失误

1912年5月28日,在华盛顿的美国上院做出裁定:在泰坦尼克号游轮灾难性的沉没事故中,操作人员玩忽职守。伦敦海上失事法庭也持相同看法。经过了36次审理,该法庭认为:冰山从未出现在那么南的海域;电报员忙于拍发、接收私人电报,而忽视了友船发来的冰情预警电报;游轮是在快速行驶的情况下,与冰山相撞导致沉没的……

这些结论,即使是现在看来,也是站得住脚的。

电报员是泰坦尼克号的顺风耳。可惜的是,顺风耳却患了“耳鸣”。泰坦尼克号起碇后,友船先后给泰坦尼克号发来7封预警电报,前5封,都被送给了史密斯船长,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后2封,却被电报员耽误了。特别是第7封,大约22点50分,加利福尼亚人号发现航道上遍布冰山,出于安全考虑,船长罗德下令加利福尼亚人号抛锚过夜,并向附近的所有航行船只发出警告;泰坦尼克号接到了他们的冰情通报,电报员正忙于为乘客们发送商务、礼仪、接站商务电报,而将这封生死攸关的预警电报,随手压到了茶杯底下,没有及时送到船长的房间。

瞭望员是泰坦尼克号的千里眼。遗憾的是,千里眼却患了“白内障”。4月份的北大西洋,乍暖还寒,海面温度高,而海水温度低,因此,冰山的头部与下部的比例,就不是1∶8,而是更小。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冰山头小体大,大部分坚冰都隐没在寒冷的海水中,极难融化。露出水面的只有极小一部分,在洋面上漂荡游弋,肉眼很难发现它们的踪影。如果有风有月,海浪打在冰山上,可以生成白森森的浪花,辨认起来还容易一些。可是,当天夜里没有风月,仅有星光,肉眼看的距离近,难以发现远距离的冰山。泰坦尼克号没有探照灯,这是设计问题,不易改变。但是,却配备有望远镜,尽管被人带走了钥匙,望远镜静躺在柜子里,但是,为了安全,难道就不可以请示船长,敲碎锁头,取出望远镜?试想一下,如果瞭望员手持望远镜瞭望,可以提前几千米发现冰山,那么,舵手全速转动船舵之后,泰坦尼克号极有可能与冰山擦肩而过,有惊无险;即使被冰山碰了一下,也不至于划出长达93米的大口子,使6个水密舱进水,导致水密门整体失效,大船沉没。

操舵员是泰坦尼克号的双手。可悲的是,这双手却患了“多动症”。泰坦尼克号有两套截然相反的操作系统,分别针对帆船模式和蒸汽船模式,出事当晚,游轮不断地在两种模式变换下航行。发现冰山之后,大副默多克紧急下令“右满舵”,在旧的系统中,其意思是向右转舵,而在新系统下,则是向左转。默多克的本意是要舵手控制船只向左转舵,以规避前面的冰山,但舵手希契斯却误解了指令,按照帆船模式向右转舵,虽然他很快便被告知并纠正错误,但为时已晚,船身右侧被冰山撞出致命的大口子。

日前,美国广播公司报道说,美国探险家使用俄罗斯的深海潜水艇,对泰坦尼克号残骸的底部结构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底部的切口非常整齐,而这样的切口不可能是断裂形成,而应是由一种特殊的外来压力造成的。

换句话说,泰坦尼克号是因为被冰山撞中了船身,而非船头;巨大的冲击力使它裂成两半,转瞬沉入水底。

科学家相信,泰坦尼克号船员的错误决定,导致了该船的最终沉没。泰坦尼克号船员发现冰山后,显得惊慌失措。制片人詹姆斯·霍尼伯尼说:“在惊慌中,机组人员下令将引擎反转,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由于泰坦尼克的方向舵很小,只有高速动力才能确保它有效转向,但当时明显缺乏足够动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船身撞向冰山。”

“冰山撕裂了该船的大部分,海水冲向引擎室,冲向货舱室,冲向该船本来应该保持干燥的部分。”世界主要冰山研究专家、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冰山和船舶工程教授克劳德·达雷还原当时情景时说。

达雷假设,如果船员们没有转舵,而是让泰坦尼克号和冰山迎头相撞,那么船上的所有乘客也许都能生还。“如果泰坦尼克号按照原来航线行驶,和冰山头对头相撞,那么船会在震动中停泊下来。船头会被撞碎,但它同时也会对整艘船起到缓冲作用,乘客们会被撞翻在地板上,船上的瓷器也会落地碎裂,但这场撞击并不会导致船只沉没。船员们重新密封好破裂的船艏舱,就可以继续原来的航程。所有乘客都能活着回家。”

幸存者划船驶往救援船只

其他的问题,还有不少。比如,驾艇员业务不够熟练,相互配合不默契,组织指挥不得当,船上救生艇建造得十分坚固,可以超员运输,但船员们对此一无所知,多数救生艇尚未装满,就手忙脚乱地划走了,使相当多的位置空着,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救生作用。右舷七号的第一艘救生艇,满员可载60人,仅载28人;右舷一号,可搭载40人,仅登上了12人。后来,形势危急,右舷十三号搭载64人,右舷十五号搭载70人,分别安全放出;在施放救生艇时,由于技术、心理、风浪颠簸等多种原因,有两艘艇没有放下来;还有两艘艇艇身好不容易放了下来,但为时已晚,却被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制造的巨大旋涡卷翻了……能载1200人的救生艇设备,最后仅搭乘了620多人(其他的幸存者,是泰坦尼克号沉没时跳海,又被折回的救生艇或后来赶到的救援船只一一救起的),四五百条生命成为冰海冤魂!

| 第五节 |
泰坦尼克号与中国

泰坦尼克号大海难,发生在100年前的北大西洋上,那里与中国相隔千山万水,在科学技术不昌明、交通运输不发达、人员交往不够多的年代里,泰坦尼克号与中国,能有什么关系呢?

岂不知,自古以来,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会有中国人。泰坦尼克号上,不仅有中国人,而且多达8个;在以后的岁月里,泰坦尼克号与中国的关系,更是千丝万缕,越来越近……


船上8个中国人:有英雄,也有狗熊

泰坦尼克号配备了25台双端、4台单端锅炉,这些锅炉的动力,来自于159台煤炭熔炉。航行中,煤炭熔炉张开大口,像不知饥饱似的,一刻不停地吃进锅炉工喂进去的一掀掀煤炭,燃烧之后,为游轮提供59000匹马力,推动它在海洋上驰骋。在908名船员(男性885人,女性23人)中,锅炉工人数最多,地位最低。

据史料记载,泰坦尼克号上有8个中国人,登记的英文名字分别是FangLang、LeeBing、Ali Lam、ChangChip、ChoongFoo、LeeLing、LingLee和LenLam。可查的中文签名有4个:钟捷、李炳、炳新、ChoongFoo(签名以两个“+”代替),年龄最大者37岁,最小者24岁,都是锅炉工。当年,中国还没有轮船,这些人分别来自广东、宁波、海南等沿海城市,每天在泰坦尼克号上需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主要是烧煤、加油、扫地等,工资只有外国海员的五分之一。

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奇迹”却出现了:有7个中国锅炉工逃上了救生艇,他们偷偷地躲在救生艇舱底,其中有两个人还“因搭客叠坐其上,压烂而毙”。当时,十三号救生艇坐上了35名妇女,ChoongFoo奋力爬了上去,保住了性命。船上的幸存者金·史密斯太太说:“指挥官不敢开枪(击毙他),怕伤到其他妇女。”

贪生怕死的中国人,受到了各大媒体的口诛笔伐,让中国人的形象大为受损。

唯一一个受到尊重的是FangLang。

凌晨2点20分,泰坦尼克号完全沉没。十四号救生艇的指挥官罗威见艇上还有一些空座位,就把救生艇开回沉船海域,继续搜寻幸存者,并在一块木板上发现一个僵硬的人。罗威把他拖上船,乘客围上去按摩他的胸口和四肢,5分钟内,他就恢复了过来。这个人就是FangLang。航行过程中,一位船员因劳累过度快要晕倒时,FangLang主动接过船桨,用力划船。指挥官罗威说:“他看起来像个英雄!”

事后统计表明,男性船员是罹难群体中最高的,达到了76.6%。8名中国锅炉工,却有7名爬进救生艇,无论怎么解释,都是中国人的一大耻辱。“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实用人生哲学,让他们在关键时刻忘记了所有的道义和规则。

但是,他们逃过一劫,并未能真正逃出应有的报应。在纽约港,一等舱、二等舱乘客都办理了入境手续,而三等舱乘客则继续坐船到了埃利斯岛,在那儿几乎所有人都下船了,只剩下最后幸存的6个中国人。FangLang等人在船上过了一夜,第二天就被直接带到Annetta号上,船掉头返回大西洋,向南驶往古巴,从此再无这6个中国人的任何消息……


可能被最早列入教科书

1912年4月,西半球的北大西洋深处发生了泰坦尼克号沉没事故;不到两个月,东半球的中国就将其写进了教科书,反应之速,见识之高,堪称“世界之最”。

在隆重纪念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的日子里,《辽沈晚报》发表了主任记者王志东的报道:

4月20日,沈阳一名收藏家首次曝光一本100年前的小学教科书,这本书用整整两课来介绍泰坦尼克号沉没这个和平时期最惨重的海难,课文中还绘制了船撞冰山沉没的插图。

记者在筹备中的沈阳詹氏教育史料博物馆见到了这本保存尚好的百年教科书。这本泛黄的书有57页,为“商务印书馆发行”,封面有“教育部审定”字样,并标有“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高等小学校”“第一册”等字样。

该馆馆长詹洪阁介绍,这本书是辛亥革命后出的最初一批教科书,以前所用的都是清朝的课本。出版日期是1912年6月,也就是中华民国元年,所以写有“共和国教科书”。

虽是《新国文》,但从目录上看,有熟悉的古文如《爱莲说》、《桃花源记》等,也有自然方面的内容如《显微镜》,还有人物介绍《华盛顿》和评论《尊重人类》等,可谓五花八门,但很吸引人。

商务印书馆版教科书插图

詹洪阁说:“更为令人惊奇的是,泰坦尼克号沉没是在1912年的4月。时间刚过两个月,就成为小学教科书的内容,可谓与时俱进。”

关于泰坦尼克号(该书译称铁达尼号)的内容共两课,十五课和十六课,课文名叫《铁达尼邮船遇险记》。第十五课介绍了铁达尼号船体概况、发船时间、发生危险的时间等。两课加起来千余字,至今读来仍很吸引人。课文还写明了铁达尼号的建造费用为117万英镑,写明时间为“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4月自英国南安普敦启程,渡大西洋前往美国纽约”。“舟行后,天气晴明,水波不兴,旅客非常愉快。未数日,竟为冰山所触。”

第十六课详细写了船撞冰山沉没的过程,“船长督率船员百计救护。既知无可为,乃发令下小艇,又令男子退后,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无有喧哗者。”文中还写到了最感人的一幕:当时船上电灯亮如白昼,船上的乐工照常演奏着乐曲,只是将出事前的欢快的曲调改为庄重的曲调,“曲曰:上帝乎,吾将近汝。”“船中有邮局职员五人,因救护邮件遂以身殉职。”

詹洪阁说,100年前的小学课本如此与时事紧密联系,反应如此之快,真是让人惊讶。

商务印书馆版《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高小第一册第十五、十六课《铁达尼邮船遇险记》全文如下:

铁达尼者,世界最巨之邮船也。修八百余尺,广九十余尺。船中有花园、球场、练艺所、泅泳池、电气浴室。凡百咸具,富丽绝伦。世称为海上之宫殿。

是船新制自英国,所费一百十七万镑。中华民国元年四月十日,自英国之沙桑布敦启程,渡大西洋,前往美国之纽约,世界人士,欲由英渡美者,多守候是船,以极游观之乐。

舟行后,天气晴朗,水波不兴,旅客非常愉快。未数日,竟为冰山所触,全船沉没。时十四日夜半也。

是日铁达尼叠得无线电报,知有大冰山,在航路之北方。船长下令警备,沿航路之南而进。夜将半时,忽觉全船振荡。旅客不以为意,嬉游如故。盖深信制造之坚固,设备之周至,必无意外事也。

船既遇险,船长督率船员,百计救护。既知无可为,乃发令下小艇。小艇既备,又令男子退后,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穆然无有喧哗者。妇孺既毕登,男子以次登艇。时船已就沉,其不及艇者,或植立船上,或跃入海中,无有出怨语者。

时船中电灯照耀,俨如白昼。乐工奏曲,不改常度。久之,乃易其欢愉之调,而为庄重之歌。歌曰:“上帝乎!吾将近汝。”洎船沉,歌声乃随之俱沉于海底。船中有邮局职员五人,因救护邮件,遂以身殉之。

是役也,船员无不以死守职,秩序井然。旅客之舍身救人者,不可胜数。妇女亦镇定,罕闻啜泣声。间有依恋其夫,誓不愿行者。船员亦听之,不相强也。

当遇险时,频发无线电报,以求援救。加伯德邮船,得电飞至,天已黎明。乃悉援小艇诸人,十八日抵纽约。被难之亲故,迎迓者千余。医师看护妇麇集。街衢间默无人语,气象愁惨。计船中二千二百人,得拯者仅七百余人云。


坎迪在北京生活两年

无论是葬身冰海的遇难者,还是侥幸生还的幸存者,所有搭乘泰坦尼克号的人,都是不幸的。死者死不瞑目,生还者终身生活在阴影中,难以解脱。唯一一个例外,就是海伦·丘吉尔·坎迪。这是因为,身为作家,这个重大题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少年时代,坎迪接受过良好教育;青年时期,她投身创作,并在离婚之后,独自养育两个女儿,在没有任何固定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智慧,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她的著作《女人如何自力更生》,还一纸风行,成为国际畅销书。

的确,坎迪并非等闲之辈。在泰坦尼克号上,她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在游轮沉没时,她得以生还;在随后的日子里,她抓住这个题材,完成了36页回忆录,将自己的爱情载入史册,并点燃了电影大师卡梅隆的灵感和创作激情,为《泰坦尼克号》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号角刚刚吹响,坎迪就离开美国,只身前往意大利,加入国际红十字会,在连天烽火中出生入死,抢救伤员。当时,19岁的美国小伙海明威,正血气方刚。他随同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前往意大利前线,在枪林弹雨中来回穿梭。7月初的一天夜里,一颗炸弹在他的身边爆炸,他的头部、胸部、上肢、下肢都被炸得血肉模糊。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医生先后给他做了13次手术,有些弹片一直没有取出来,到死都留在体内。三个月后,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银质勇敢勋章。据说,住院期间,坎迪曾像慈祥的母亲那样,日日夜夜地护理他。

后来,坎迪一直在东南亚、印度、日本等地流连忘返。据悉,她还曾作为《纽约时报》外派记者,在北京生活过两年,发回了许多报道。有人把她说成“北京通”,我认为有溢美之嫌。因为,我们至今也没有见到她的任何报道之作,怎么可以随便下结论呢?

再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她年龄大了,满世界跑不动了,回到了自己位于缅因州的住家,安享晚年。

1949年8月30日,坎迪逝世。在另外一个世界,她是否与心上人肯特再续前缘,那只好去问上帝了。


席琳·迪翁让大连彻夜难眠

喝了“二锅头”,再品白兰地,什么感受?

看了狂风暴雨,再听小桥流水,什么感觉?

听完瑞奇·马丁的《生命之杯》,再欣赏席琳·迪翁的《我心永恒》,什么感想?

1998年9月12日夜晚,在大连人民体育场,在第十届大连国际服装节开幕式广场艺术晚会上,我现场欣赏了席琳·迪翁演唱的《我心永恒》,心里的感想就是:喝了“二锅头”,再品白兰地;看了狂风暴雨,再听小桥流水。

那个时候,国际服装节作为大连市一张靓丽的名片,风头正劲。

1998年9月,大连国际服装节组委会,请来了1998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主题歌演唱者瑞奇·马丁,又请来了1997年公映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演唱者席琳·迪翁。

我记得,瑞奇·马丁先唱。瑞奇·马丁演唱的时候,在台上载歌载舞,全场观众深受感染,跟着他手舞足蹈,大声叫喊:“Go Go Go……”

随后,优美的音乐响起,席琳·迪翁站在黑色轿车上,环绕体育场跑道缓慢行进,深情歌唱。全场观众闭上嘴巴、竖起耳朵,顿时鸦雀无声,尽情聆听这天籁之音。只有一群摄影记者,前堵后追,拼命地抓拍。

当时,我还在大连市新闻办公室,负责组织外地记者的采访,也在现场。手持照相机,跟着轿车满场跑,似乎与我的身份不太相符,但我也不愿意放弃这个抓拍机会。

于是,我就提前二三十米,在轿车前方“守株待兔”,用镜头锁定她,轿车缓缓行驶,她的娇颜慢慢由小变大,等我要按下快门的时候,她突然转头向我的这个方向嫣然一笑,我立马将她定格。

那一个夜晚,席琳·迪翁演绎的泰坦尼克号冰海绝恋,续写了泰坦尼克号与中国的新篇章。

第二天,洗出彩照,觉得她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美,就将其放大,镶进镜框,置于我的书架之上……

14年,弹指一挥间。真没想到,今天撰写泰坦尼克号这一章,她还在我的书架上方,默默地看着我……

经历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谁说不是啊! ccPkWFDHzjF31J5ajekc5L9vTdBSjXx2lxYcxnizX8s62ki5Goe0sygURB8ZfXa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