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征战南北:为梦想而执着的疯狂

1995年,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中国黄页的业务也逐渐延伸至上海、广州等城市。然而,它毕竟还是家小公司,马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黄页的发展已经受到了地域的限制。为了成为“中国的雅虎”,马云决定将公司总部迁至北京。于是,他便到北京了解市场,中国黄页也由此开始了它的北上之旅。

1995年12月,马云带着中国黄页的技术总监何一冰和一台电脑到达了北京。

马云到北京后第一个要拜访的人,就是当时互联网行业里知名度最高的“网络女侠”——张树新。那天,马云和何一冰找到了张树新。但她当时很忙,没有时间和远道而来的马云进行长谈。原本想和她合作的马云最终失望地离开了。

没有什么亲人,也没有很硬的社会关系,独闯北京的艰辛可想而知。然而,生性豪爽的马云很快就认识了一个叫钱锋的朋友。钱锋一开始在中关村的一家IT公司任职,后来自己做起了BP机的生意,在北京的人脉很广。听了马云的想法之后,他决定帮助马云打通关系。钱锋甚至放下了自己的生意,每天开着车陪同马云穿梭在寒风凛冽的北京街头,几乎跑遍了北京知名的媒体和政府部门。然而那时,在北京知道网络的人还很少,中国黄页也几乎无人知晓。

为了给中国黄页造势宣传,马云决定先利用一家媒体发表中国黄页的宣传资料,进而引起社会的关注。虽然这在今天看来十分简单,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对于西方国家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理论,当时的国内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有人认为,中国不能发展信息高速公路,也有人认为中国必须加快互联网的建设,否则就赶不上信息时代的潮流了。由于这些争议的存在,当时的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态度还不是很明朗,所以也没有哪家媒体敢大张旗鼓地宣传互联网。后来,在钱锋的帮助下,马云认识了《中国贸易报》的一个司机。马云想通过这个人在北京的媒体上发表一些文章。他把中国黄页的宣传资料交给了这个司机,并付给了他500元钱,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打通媒体的关系。

在司机的帮助下,马云找到了《中国贸易报》的总编孙燕君。见到孙燕君之后,马云就向他展示了中国黄页。虽然当时的孙燕君对互联网只是一知半解,但却看出了互联网是很有前途的。在孙燕君的帮助下,报社的记者为马云写了一篇长篇特稿,由此,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登上了《中国贸易报》的头版。不久,又有几家媒体报道了马云和中国黄页。之后,孙燕君还帮马云做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和联谊活动,并邀请了京城的报界及商界人士坐镇。马云也借此机会接触了很多媒体和商界的重要人物。虽然这次活动花费了三万元钱,也没有得到商界老板们的投资,但是能够让媒体认识中国黄页并愿意为马云宣传,也算是很大的收获了。此后,孙燕君还带着马云拜访了国家信息中心、文化部、国家体委等单位,但都无果而终。

就在马云万般无奈之际,他遇见了自己的老乡——樊馨蔓,这个杭州女孩当时正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工作。虽然她听不懂马云所讲的互联网,但却被马云的一腔热情所打动。于是,樊馨蔓决定帮助马云,为他拍了一部名为《书生马云》的专题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真实展现了早期互联网在中国的遭遇,也呈现了马云在北京四处推销却屡屡碰壁的场景。后来,《书生马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马云的一位大学校友楼文胜在看完片子后,认出了马云,并且被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打动,第二天就去中国黄页应聘了。

然而,媒体不久便接到了通知:在没有政府明确支持的情况下,任何媒体不能大肆宣传互联网。当时,中国科学院的一些院士上书政府,声称以中国的现状来看,不适合发展互联网。这个消息对马云而言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媒体朋友们对此也爱莫能助,但他们建议马云说服《人民日报》,这样其他的媒体就可以跟进报道了。

不久后的一天晚上,马云的一位公务员朋友值班,闲来无事便请马云过去聊天。他们谈起了互联网方面的事情,正当他们聊得起劲的时候,局长进来了并加入到他们的谈话之中。局长觉得马云对互联网的认识比较深刻,于是邀请他给《人民日报》的干部们进行一次培训。事情终于有了转机,不久,马云就为《人民日报》的干部们作了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讲。听完马云的演讲之后,《人民日报》的总编辑深受启发,于是向中央申请“让《人民日报》上网”。报告很快得到了批准,《人民日报》上网的工程启动了!《人民日报》上网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北京各大媒体都开始对此事进行追踪报道,马云也因此接受了《东方时空》的采访。

1997年1月1日,人民网进入国际互联网络。

这次北上,尽管让《人民日报》进入了国际互联网络,但他们并没有赚到多少钱。马云终于意识到,中国黄页要在北京发展还很艰难。于是他决定重返杭州,筹划下一步的计划。 Z4g9YeicHwHc4lEPFilIbxTSbVMKx4s2vjTR3HZXHw+82Tv46Xx19L18wME3Mk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