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吕洞宾下到凡间。行走在街上的时候遇到一个小孩泣不成声,他就问小孩为什么哭泣。小孩说:“因为家贫,无力奉养父母。”
“我变个金块,你拿回去孝敬父母如何?”吕洞宾被孩子的孝心所感动,随手指着路边的石块,那石头立刻变成金块。当他把金块拿给孩子时,竟然被拒绝了。
“你为什么连金块都不要呢?”吕洞宾很诧异。
孩子指着吕洞宾的手指说:“我要你那点石成金的手指。”
这则寓言发人深省,孩子面对诱惑,激发起了不可遏制的贪欲。甚至达到了连金块都不要,竟要点石成金的手指的程度。
从上面的故事中不难看出,诱惑是可怕的。之所以说它可怕,是因为它直指我们内心的最软弱处,也是我们人性的最薄弱处。诚然,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我们身上有神的光芒,但也有没有蜕化彻底的兽性。一旦我们的内心被诱惑俘获,我们就会在诱惑满足之后的快感与新的欲望产生后的空虚与悔恨中纠缠,难以自拔。
那么面对诱惑,我们怎样才能勒住自己心猿意马的心呢?不如让“道心”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在物欲世界保持清静超脱之心,出淤泥而不染,这才算得“本源自性天真佛,三恶道中解脱人”。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或许只能把这种思想谨记一时。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淡忘这种自省的力量,继续追求那种欲仙欲死的快感。直至我们习以为常的麻木、什么都不想的沉沦。
名利也是古往今来不少人向往和追求的,《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传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江南的时候,有一次在山上眺望风景看见许多帆船在湖上驶行,往来如梭。他便问身边的大臣,那几百艘船在做什么。大臣说他看到两艘船,一艘叫“名”,一艘叫“利”。
不难发现,面对种种诱惑,有很多人不仅丧失了拒绝的能力,还像寓言中的那个小孩子一样被激起了贪欲。
因此,面对诱惑,关键在于人不可被诱惑所奴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千万不可有贪欲。贪欲乃罪恶之源,是孕育滋生罪之苗的一片肮脏的沃土。当财富、权力、名利、地位、江山和美女等诸多欲望向人们投射出强烈的诱惑光彩时,有些人心中便开始急剧膨胀。甚至不顾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为满足一己私欲酿出悔恨的泪水。一时放纵,换来终生遗憾。面对诱惑,重要的是你怎样对待它。你要清楚自己是干什么的,分清什么事情是自己应该干的,什么事情是不应该干的。不能为了今天丢了明天,要让诱惑在阳光之下没有立锥之地。在重要的事情面前,更需要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问题,不能被一时的假象所诱惑而失去了判断是非的头脑;否则终会自食其果。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因此我们可以说想要离诱惑远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管住自己”,管住自己的嘴、手和腿;同时在诱惑面前将我们的心门关闭。即使别人花样百般,又能奈我几何呢!
诱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面对诱惑的陷阱和欲望的泥潭,坦然做一潭凝望的秋水。让勇气做你一股摆脱诱惑的力量,让知识做你一方纯洁的心灵净土,让洁净的灵魂为你的品质歌唱。请从容地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诱惑,请记住,面对诱惑,最有力的支持来自你自己。只要自己不放弃原则,并且不动摇防线,什么诱惑也难以入侵!
不可否认,人是喜欢比较的动物。虽然很多人生信条都告诫我们不要和别人攀比,可是谈何容易?心理学研究证实,人就是要跟别人做比较的动物。这种“比较本能”的特征是在类似的集团内部寻找类似的比较对象。所以我们知道一句话,即“同学聚会能害死人”。好莱坞的女明星们拍一部电影的酬劳就有好几十万美元,她们全身上下穿戴的都是名牌服饰。当我们看到她们的穿戴时,不会在心里产生什么强烈的感觉。但是如果在同学聚会中我们看到一位朋友拿出香奈儿手包来炫耀,就会难受得要死。研究幸福的心理学家说人要感受幸福,只要“比朋友好一点就行”。可是在所有事情、所有场合上都比朋友强好像不太可能。或者你不愿和他人做比较,不愿做别人的陪衬,那只能断绝所有人际往来了。
人们之所以会攀比,多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也搞不清楚自己的生命是为了什么而活。如果隔壁的邻居换了新车,你也要攀比;同一办公室的同事买了大房子,你也要攀比;同学家老公升官,你也要攀比。诸如此类。那么你是不是一直活在攀比中呢?而这种攀比是不是只会给你带来不愉快的情绪呢?除此之外,什么都不会改变。如果你的内心足够成熟,足够强大,那么就不会在这些“攀比”中败下阵来。因为你的自信告诉你,他是他,你是你。无论碰见什么样的对手,你都不会胆怯。这不是因为你心里在想“我比你厉害”,或者你在控制自己“不要跟对方比较”,而是因为你明白“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这个道理。
有一个学僧道岫一心向佛,但他苦心修行了十多年始终悟不出什么禅理来。眼看着师弟们一个个悟道出师了,而自己却没有多大的进步,仍是大俗人一个,不由得心急如焚。
道岫心想,自己既不懂得幽默,头脑又不灵活,所以入不了门。他不想再这样苦苦修炼下去了,认为不会有什么结果,还是做个苦行僧算了!
于是道岫就打点二斤半的衣单,计划远行,临走时便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禀告道:“师父,学僧辜负了您的教导。自从皈依在您座下,习禅已有十年之久,但却始终悟不出一点东西来。我想,我实在不是一块学禅的料。因此,想到四处云游,特来向您老人家辞行。”
广圄禅师听了,非常惊讶地问道:“哦!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在这里觉悟不出来,到别处就可以觉悟了吗?”
道岫诚恳地再禀告道:“我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之外,将自己的全部时间与精力都花在参禅悟道上了。这么用功还是不能开悟,我想我和禅可能是无缘吧。看着师弟们一个个都出师了,我心里难受。师父,还是让我去做个苦行僧吧,这样我心里就会好受一点。”
广圄禅师听后,开示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儿,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非常沮丧,辩解道:“师父,您不知道我跟师弟们一比,就好像小麻雀见到了大鹏鸟,心里惭愧极了。”
广圄禅师装着不解似地又问道:“大鹏鸟怎样大?小麻雀又怎样小呢?”
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就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只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无论怎样努力,也只能飞出几丈。”
广圄禅师听了他的话,意味深长地说:“大鹏鸟一展翅就能飞出几百里,它能不能飞越生死界限呢?它能不能轻易地站在树枝上呢?”
道岫禅僧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收起自己的行李,再也不提云游的事了。
事实的确如此。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生。尽管我们有着很多追求,也包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只要尽人事并随天命就好了。真正有福的人能够时时享受自己的所获,愿意取悦自己并活在当下。你在生活中也曾得到许多,却没有为所获欣喜;反倒羡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长此以往,哪怕你的老公最帅,房子最大,你还是不能快乐,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心理学家认为,有许多人之所以不成功,往往是因为他们总是与别人比。一个人可能比他的邻居成功,也可能比他的兄弟或比他的父亲成功,可是他还是一个失败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的天赋比他的邻居、他的哥哥、弟弟或者是他的父亲高得太多太多。所以如果他没有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目标,即使比那些人都成功,甚至于比他所有认识的人都要成功,他仍旧还算是一个失败者。
其实一个人是否成功,完全要用他自己的潜能,而不是别人的成就来比较。当他能不断地发挥潜能,并完成自己所定的目标时,他就会一步一步地走上成功的大道。
生命存在于给予与获取的平衡中,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上帝也不会过于偏爱谁。现在的好不等于永远的好,现在的不好也不会是永远的不好。做人最关键的是要学会享受生命,愿意为自己活。首先要能够觉察自己,知道自己活着的基本需要,永远只取自己必需的东西。获取多的时候要通过一些途径回馈社会,让自己保持清明之心。
不过话说回来,世界上少不了攀比。而且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攀比还是人类进步的侧面动力。一个人想在社会上确定自己的位置,并不断超越自我,必须选定一个参照物。但是我们提倡的是理性的比较,而不是盲目的比较。我们可以不知足,但是不能盲目攀比;否则就会失去自我和特色,到头来只能是徒增烦恼。
所以人应该学会正视自己,学会自我开释。只要退一步想,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实并不需要太在意。真正需要我们在意的是怎么才能及早去除盲目攀比、自我折磨的扭曲心理。
成功的人永远都怀着美丽的梦,就像一个执著的孩子不断地去寻找实现梦想的方法。在他们看来生命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不以别人的目光而生存。佛家认为,世上所有聪明人加在一起,也不如一个坚持梦的人聪明。引申开来,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有一定的潜能,而将这些潜能发挥出来的办法不是借助外在的力量,而是靠自身的改变。
有关淡泊名利的人生教诲时常在我们耳边回响,而给人的感受常常是那似乎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境界,凡夫俗子很难达到。其实淡泊名利绝不是唱高调,因为只有你真正做到淡泊名利了,名利才有可能并有机会接近你。
石屋禅师外出,碰到一位陌生人。畅谈之中不觉天色已晚,两人因此投宿旅店。
半夜,石屋禅师听到房内有声音,就问:“天亮了吗?”对方回答:“没有,现在仍是深夜。”
石屋禅师心想,这个人能在深夜漆黑中起床摸索,一定是得道很高的人,或许还是个罗汗吧?于是又问:“你到底是谁?”可是那人却回答:“我是小偷!”
石屋禅师说:“喔!原来是个小偷,你前后偷过几次?”小偷回答:“数不清了。”
石屋禅师问:“每偷一次。能快乐多久呢?”小偷回答:“那要看偷的东西价值怎样啊!”
石屋禅师追问:“最快乐时能维持多久?”小偷回答:“几天而已,过后仍旧不快乐。”石屋禅师说:“原来是个鼠贼,为什么不大大地偷一次啊?”
小偷问:“你有经验吗?你共偷过几次啊?”石屋禅师回答:“只有一次。”
小偷疑惑地说:“只有一次?这样能够吗?”石屋禅师回答:“虽然只有一次,但毕生受用不尽啊!”
小偷急问:“这东西是在哪里偷的?能教我吗?”石屋禅师一听,就一把抓住鼠贼的胸部,指着心说:“这个你懂吗?这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你将真正的一生奉献在事业上,毕生受用不尽,你懂吗?”
小偷说:“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不过这种感受却让人很舒服。”后来鼠贼深深后悔自己的偷窃行为,进而皈依石屋禅师,做了一个禅者。
当人不再仅仅为了名利而牵绊,当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后人的心灵便舒展了,对于未来也会更有信心和力量。
对于名利的淡泊,著名影片《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倒是可以给我们做一个很好的榜样,他以善于拍摄大投资的电影而著称,《泰坦尼克号》固然是投资两亿美元的巨作,《魔鬼终结者续集》和《真实的谎言》也都是投资一亿美元的大手笔。
他很会花别人的钞票,也很会替别人赚钞票,不为人知的是他也很会放弃自己的钞票。在他还没有成名的日子里,为了确保能导演他自己写的剧本《魔鬼终结者》,卡梅隆连《魔鬼终结者续集》一起用一美元的价格卖给他的制片人。
詹姆斯·卡梅隆在拍《真实的谎言》的时候,又需要追加3500万美元的拍摄资金,所以到了《泰坦尼克号》,由于投入的资金已达天文数字,20世纪福克斯公司要他缩减预算时,他干脆放弃自己的导演加制片费八百万美元,也放弃了日后的分红,以此来交换(以今天的票房来看,其分红至少也有一千五百万美金)。因此尽管《泰坦尼克号》创下了电影史上的票房纪录,但卡梅隆本人拍摄这部电影的所得只有其剧本费,即不到一百万美元。
在他没有成名前,我们可以为其放弃拥有《魔鬼终结者》的决心而喝彩;在他享有盛名后,我们可以为其放弃拥有《真实的谎言》的气度而佩服。但《泰坦尼克号》呢?这肯定是一部他认为会成功的电影。他也早有了充分的本钱和条件来坚持自己日后应得的回报,但卡梅隆却只为完成这部电影放弃了前后共两千三百万美金的个人所得。
我们相信卡梅隆是一个真正不计名利并只为工作而工作的人,这正是淡泊名利的心态。
我们经常听说名利场上陷阱多,对于名利过于看重的话,你就会整日绷紧神经,挖空心思地活着;同时你还会心浮气躁,如负重的老牛般活得太累且太烦。
其实声名显赫固然好,权高位重也很诱人,但世上总是平凡的人居多。其中一些人正是因淡泊了生前身后的名利才拿得起放得下,乐而歌悲而哭活得潇潇洒洒。
淡泊名利就是要超脱世俗的困扰和红尘的诱惑,豁达客观地去看一得一失,真实地对待一人一事;淡泊名利,就要面对生活的山水时登高放歌、临风把酒且宠辱不惊。当然淡泊名利并不是老庄的与世无争,也不是毫无激情的冷眼旁观,更不是陶氏的隐遁山水和悠然南山。其实淡泊名利是一种内在的胸怀,是超然尘俗,直追人生真谛的积极态度。
当你淡泊名利了,你就会拥有一个好的心境。天雨人悲且黯然神伤的困惑便会离你而去,无论何时你都会平平淡淡开开心心;淡泊名利了,你会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活的温馨。
对于淡泊名利,其实还可以换一种想法,即工作和玩其实并没有本质和绝对的区别。曾有多少家长责备子女不务正业的同时,子女却在这种不务正业中成就了一番事业。玩,本质上就是做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其全部意义和价值已在“玩”这一过程中,所以开心地工作实际上也就是玩。做自己喜欢的事,全身心投入,就是尽情地“玩”。
人生不满百,何须名利忧。淡泊名利了,天天是晴天,日日有风景。
古人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实我们应该在岁月中学会沉静,这样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找到心灵的归宿。所以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余,静下心来享受淡泊的生活吧。你会发现它并非乏味无趣,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安逸,是一种心境的存在方式,是人在精神上的一种自我关照,是一次思想上的清洗,是心灵上的无声对话。唯有淡泊,才能让人回归到自己的本真,使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洞悉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至找回失落或沦丧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