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系网的增值性

平台商业模式的特点,就是利用群众关系来建立无限增值的可能性。学术界称此现象为“网络外部性”或“网络效应”

在这里,我们先针对一些基础理论概念作一番简单的陈述。传统的经济现象将消费时所获得的价值视为个人层面的东西,与他人无关;然而在现实中却存在这样一些产品与服务,当使用者越来越多时,每一位用户所得到的消费价值都会呈跳跃式增加。以电话这个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联络工具为例,试想,如果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的家里装电话,它将没有任何价值,对吧?因为你无法拨打给其他人,找不到人讲话。然而当第二个人也装了电话时,情况改变了。你可以真正使用它进行异地交谈,价值由此产生。当第三位、第四位亲友陆续加入时,可想而知,电话的使用价值将越来越高。我们把这一现象放大来看,当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它时,它对所有用户的价值就越来越大。等到某一天这爆炸式的成长使电话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它将变成一种必需品,你想不买都不行。传真机、电子邮件信箱、微软的操作系统或PDF都是相同的道理,而互联网时代兴起的QQ即时通信工具、网上社区、博客、微博,也在不同阶段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便是“网络效应”——通过使用者之间关系网络的建立,达到价值激增的目的。

网络效应在平台商业模式中可以发挥极大的效用,而平台商业模式也需要利用网络效应持续增强竞争力。若要窥视网络效应对人们的影响,腾讯即时通信工具QQ便是最好的例子。腾讯在2000年发布QQ即时通信工具时,正值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萌芽期。它增进了人们之间沟通的便捷性,促进了网民间的交流。QQ可以让用户发信息给群中好友,共享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仅仅两年内,QQ的注册账户就突破一亿 1 ,同时在线人数最高已超过百万 2 。之后一年,QQ的用户数量翻了一倍,突破两亿。倍数增长的冲劲丝毫没有停止,到了2009年9月,注册账户相比于三年前再次翻倍,达到10.57亿。而在2010年3月5日,QQ缔造了历史性的纪录,同时在线人数最高达到单一应用软件的全球最高纪录——1亿人次 3 .

QQ能够快速增长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它捕捉到了网络效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不断增值,最终变成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必需品。中国网民规模的高速成长吸引了微软的MSN(即时通信软件)在2005年进驻中国,但当时QQ已经拥有接近5亿的注册账户总数。原先帮助腾讯拓展疆土的网络效应此时成了最好的防守壁垒,稳稳掌控先占优势,挡住了MSN的“入侵”。很少有中国网民愿意放弃使用已久的即时通信平台,转而使用MSN去,因为其所有好友都在QQ的平台里。所以即使MSN在中国奋斗了5年,与QQ近80%的市场份额相比,它却连5%的比例都争取得极为辛苦 4

QQ是个典型的网络效应案例。而多数的平台企业不仅能够拓展单一群体间的关系网规模,还能够连接双边(或数边)使用群体,让不同的群体也能通过平台相连而达到为彼此增值的目的。为了能让读者清楚了解平台战略的精髓,本书将着重聚焦于多边市场。

证券交易所就是一个具备此特质的多边平台。它使资产买卖双方在此聚集,让交易所因用户数目的增长而体现出强大的价值,并通过证券经纪人来协助交易互动,以响亮的名声吸引优质企业挂牌。当越来越多的投资资金投入某个证券交易所(上海、香港或新加坡)时,规模成长提升了市场的流通性,增加了股权易手的变现性,最终再度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参与。而在另一方面,越来越多需要资金的优秀的新上市公司也慕名而来,进而再度刺激投资方的规模成长。简而言之,证券交易所不但能从股票买卖方的规模中捕捉到网络效应,更能从他们与上市企业(投资标的)之间形成的庞大关系网络中,建立起强大的跨边网络效应。可见一个平台生态圈若拥有许多不同的建构团体,则可被称为“多边市场的连接体”。存在于这些群体(边)之间的多重网络效应,就好像好几道重复交叠的旋涡般不断为彼此注入强大的增值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增值力量是自然产生的。每个人在使用这些平台的产品或服务时,或许并非怀着为他人创造价值的心态,但实际结果却是整体价值的提升。当你的好朋友也购买一部iPhone4(苹果第四代手机),你的iPhone4的价值便提升了,因为你们可以联网与对方视频联系,或是分享图片、音乐。当一个陌生人加入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时,你可能就多了一个粉丝,随时阅读你发送的信息。因此,平台商业模式容易产生赢家通吃、弱者只分得残羹剩饭的现象。

我们将在第二章详尽介绍不同种类的网络效应。 5PzLg3W2HXcPREfDpJBti/5srPekbCRI/tet9MZvnZDkOfceW2bzMu+IRT1oR0WL

“网络效应”的概念其实早在20世纪初期就已有人提出,在近代也有许多经济学等相关学术文献探讨过此领域,知名的作者群包括迈克尔·卡茨与卡尔·夏皮罗、约瑟夫·法雷尔 与加斯·塞隆纳、杰弗里·帕克与马歇尔·阿尔斯丁、让·夏尔·罗歇与让·梯若尔,以及哈尔·瓦里安等人。 学术界通用的名称为“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或“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本书为了解说方便,均以“网络效应”称之。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