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筑起用户过滤机制

前文已提到,网络效应也有可能呈现负向。这意味着,某些成员的加入会降低其他使用者的效用与意愿。例如,曾有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将招聘平台当成变相的广告媒介,虽无意招人,却在挖掘到求职者的联系方式后就乱发产品广告,让许多求职者疑惑不解,也让招聘平台企业的声誉受损。纳入这类水平不良的用户,甚至可能导致欺诈等严重行为。平台企业必须抑制类似情况的出现,避免对平台的声誉、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一旦平台企业建立生态圈的初期即拥有完善的配套机制,便不用再惧怕用户群体规模大幅度增长时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而通过机制体系来过滤用户有以下几个方法。

最基本的方式,就是用户身份的鉴定。有些平台企业强制要求用户必须以真实身份注册账号,例如阿里巴巴等互联网贸易平台、台湾的104人力银行,均设置了类似的实名机制,这有效地提升了此类平台服务的可靠度。新浪微博需要绑定手机号码才能正常使用各项功能,避免有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此外,也有平台企业制定出一套奖励机制,让提供真实个人资料的用户获得更多的回报。比如,在经过身份证、手机号码、个人照片等一道道程序的逐步确认后,用户能够获取等同于币值的积分回馈,并且在平台生态圈中享有良好的个人声誉。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会员更愿意与之打交道。交友网站“世纪佳缘”(www.jiayuan.com)就是一例,它拥有完善的身份验证体系,让会员在择偶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判定对方是否已通过平台的身份过滤机制,了解彼此是否值得信赖。有趣的是,看似简单的身份核实机制,实际上却有多重目的:在提升用户自身声誉的同时,也诱导他们更深地陷入平台生态圈。在世纪佳缘网站上,新会员若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就能获得一张“邮票”(换取能与其他某一位会员交流的机会,等于让新用户免费尝试一次平台服务功能)。看似简单的机制背后,有相当聪明的策略动机。

一般人在试用期间,往往抱着些许怀疑的心态,不愿立即付费购买长期服务。因此,大部分使用者只会先完成这些身份核实的“任务”来换取“试用”的机会。然而在完成信息核实的步骤以后,用户其实已经踏进一个精心设定的系统内;他的“声誉”获得了提升,这将自动让他获取更多的关注,使其更容易在此体系内吸引到异性的目光,获得异性用户更多的主动联系的机会。好奇心被打开,新用户将有足够的动机留在该生态圈中与他人互动。他会试着去完成更多任务来获取免费积分,用以和更多异性进行互动;有些人索性开始购买积分点数了。在这样渐进式的引力作用下,用户很快就被拉入生态圈的循环作用中。因此,这套体系不仅通过身份核实机制来促进个体用户与平台的成长,也开启了男女群体双方的第一次交流互动。

从某个角度来看,类似的系统机制除了吸引用户一步步融入平台生态圈当中,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踏入平台的初期已被筛选。真心想在该平台里交友配对的人们,必然会完成这些身份验证条件的填写。如此一来,不遵守游戏规则的用户会被明显地区分开来,其妨碍生态圈健康成长的难度也随之增高。

除此之外,近几年开始兴盛的团购网站,有些会要求其用户在参与时必须先完成支付手续。这也是一种在使用初期便过滤出严肃用户的机制。

另一种方式就是让用户们成为彼此的监督者。比如,Facebook与LinkedIn这种将现实社交状况直接转往线上社群的平台,都足以借助用户间彼此的了解来监控所刊登的信息是否属实(因为你的朋友都可以看到你所发布的个人资料,你造假的可能性会大幅降低),造假的行为将受到真实人际网络的制约,使原本虚拟的线上社交世界仍能有效运行。因此,建立一套机制体系,使生态圈里的多方参与者能评论彼此的表现,可谓是最有效的用户过滤机制。

而让用户彼此评分的机制往往比其他过滤方式都有效,因为集合大众意见的结果最具有公信力。这种方式是传统门户网站依靠自己的员工(比如网络管理员)来逐一筛查劣质用户远远不及的。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的用户彼此评分机制——包括卓越网、京东商城、当当网、腾讯拍拍网、百度有啊、红孩子等——均是为了健全交易机制、区分优劣产品、协助精确配对。系统性地聚集众人的评价而凝聚出来的公信力,有助于平台成员间的彼此判定,提高精确配对的概率,进而提升整个生态圈的质量标准。另一个例子是找阿姨网(www.zhaoayi.com),它提供了5个层面的评分机制,让家庭雇主可以为合作过的阿姨打分,为未来有需要找阿姨的家庭提供借鉴。 美国则有知识人才平台 Maven(www.maven.co/),通过用户可以为平台上不同领域的咨询专家打分,让最可靠的知识人才脱颖而出。

更贴切地说,评分机制对交易双方而言都是一项重要的需求。当某用户的评分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汇集而成的总评价是最具公信力的信息结晶,可以成为人们选择是否该与其进行交易的重要参考依据。而被评分者也可凭借自身力量,在平台上依靠公信力打造个体品牌。因此在这里,我们希望将此概念更推进一步,举出一个以评分机制为核心商业模式的例子——大众点评网。

案例:大众点评网

最初,大众点评网(www.dianping.com)提供了一个平台,只让消费者在光顾餐饮商家之后为其打分。该公司从餐饮产业切入的原因很简单:“吃”是人的基本需求,更是刚性需求,任何年龄段的消费者都会关心。大众点评网曾对大都市的白领消费者作过一次调研,发现就算在金融危机时,超过八成的白领依然认为自己的餐饮选择不受经济状况的影响 7 。再者,餐饮业不但经营模式多样化,而且顾客流动性高,拥有巨大的信息累积价值。而在地理上,餐饮业存在过度分散的现象,呈高度碎片化,天生不具备少数企业垄断的可能性,因此确实有第三方信息整合的需求。同一时间,中国的消费者意识逐渐抬头,人们在餐馆消费过后几乎都有评论的习惯,尤其是受到劣质的服务待遇时,他们更希望有渠道来发泄。大众点评网抓住这些机会,连接“消费者”和“餐饮商家”这两边群体,发展出独具一格的平台生态圈。

拥有点评需求的人远比想象中的要多。无论是双边模式中的餐馆规模还是消费者的数量,都在平台生态圈中成倍增长。这里有个关键点,就是评分对象被纳入平台的方式。

在某家餐馆被评论前,它的基本数据页必须先被建立起来。而在大众点评网里,不仅餐馆本身能够输入自己的数据,连平台企业自己(运营大众点评网的上海汉涛公司),甚至是消费者用户,都有输入餐馆相关数据的权利。也就是说,这种开放的机制,在无形中已让所有的餐馆商家成为平台的潜在市场。试想,如果你是餐馆业主,无论你愿不愿意,下一秒钟你餐厅的基本数据可能就会出现在该平台里,任人评分比较。你不主动到这个平台上键入数据,顾客也可能主动把你拉进来。因此,与其冒着让别人输入错误信息的风险,许多商家会选择自己去撰写完善的、有助于塑造其形象的数据,并上传菜色图片。在这种机制规则的操作下,生态圈的规模日益增大。

图2–4 大众点评网的双边平台架构

注:跨边网络效应使得“大众用户”群体与“商家”群体相互吸引。

在大众点评网,消费者有一个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且能免费获得饮食方面的推荐信息。而对餐饮商家来说,他们既能得到一种另类的宣传渠道,还能主动获得消费者感受的反馈,对于被此平台生态圈所连接起来的两边群体而言,可谓双赢。如今,大众点评网已超越了原有的餐饮范畴,进入娱乐、购物、婚庆、旅游等多项领域,可以说衣、食、住、行、育、乐全包下了,全面开启对人们生活领域进行评比的文化。通过平台商业模式,大众点评网的发展速度惊人,目前已覆盖中国2 000多个城市,纳入了100多万个商家 8 。据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平台中累计的点评数量近1 700万,单是2010年就新增了500万篇点评,几乎每一分钟就有10篇点评产生 7

最后,除了基本规则的建立以及用户相互监督的机制外,还有一种过滤用户的方式,就是依照平台企业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决定保留哪些用户、淘汰哪些用户。然而这将造成某种“灰色地带”:若某群体的过滤需要通过平台企业的主观判断,则平台的中立性不复存在,该群体也不能再被称为一个“边”,因为此举和开放性的市场战略背道而驰。因此,平台企业是否该针对某边群体进行主观的过滤审核,主观判定的程度该如何,仍是个独特的战略议题。本章稍后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o712FzKOOiLooIRbAI9Cq/ALPq9BOCJJP1whAYAoajXuaOubM0wwmHjjytEJ4i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