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层面出发,可以将人的生活状态划分为三种:过去的生活状态、现在的生活状态以及未来的生活状态。如果你仔细回想以往的生活,你会发现,贯穿生活的一条主线是:未来总比今天好。正是这种制约性的生活态度导致了人们在过去生活中遇到诸多不顺,意识到这一点后,个体开始试图从意识层面,改变这种制约性的生活态度,以改变未来的生活状态。
这种所谓的“意识层面的改变”就是我们所说的希望,每个人对过去的生活状态多少都会存有不满,我们都致力于寻找一种更加舒适、更加和谐的生活状态。
如果没有意识层面的改变,过去的生活状态就会延续为当前的生活状态。很多人在经历磨难与挫折后,被惯常的生活状态所征服,失去了改变生活状态、改变自己的欲望,苦难与困惑因此得以维持,始终得不到改变。所以说,希望首要的特征并非幻想,而是改变。
改变是希望的首要特征,同时,改变也是激发希望的首要因素,而连接两者之间的首要因素则是我们对待生活、对待苦难的态度。
积极的态度是产生希望的首要因素,它建立在个体对过去生活总结的基础上,以及对当前生活状态的评价和对未来生活状态的迫切追求上。在面对困境、面对失败、面对生活的过程中,一个人具有的积极的态度,会受到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一旦外界产生了个体认为“不可抗”的因素,自我意识就会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使个体形成消极的态度。个体被自我意识所打败,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只有战胜外在因素影响下的自我意识,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突破。
只有具有不被外界因素干扰的积极态度,自我意识才能有效地抵抗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个体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做出改变,过去的生活状态以及当下的生活状态才能被改变。积极的态度可以使人正确地面对失败、困惑,以及生活中其他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并致力于改变当前的生活状态,这就是“希望所引发的改变”。而作为个体,避免外界消极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影响,改变或者创造条件维持自我意识的积极性,进而产生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这就是“改变状态下对生活所激发的希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你种下一棵小树苗,在经历四季变换的过程中,你会对它的成长抱有希望,这是对于生命成长的关切。然而,对于一块石头,即使它被赋予某种特殊的情感,但是如果石头所包含的情感没有被继续提升,我们对石头就无法再继续抱有希望,即使你一开始抱有希望,也会在逐渐的消磨中失去对它存有的“幻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之所以能够对一棵小树苗抱有希望,是因为它代表的是一种成长,是一种有意义的改变。而对于一块石头,它本身不会发生任何有意义的改变。即使这块石头是你暗恋已久的人送给你的,只要你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情感,没有发生有意义的改变,那么你对于这块石头所抱有的希望就无法得到维持,石头所具有的特殊情感也会在你们的感情破裂的时候失去意义。
所以说,改变才能激发人们对于希望的需求,进而使得人们的意识层面产生积极面对生活、面对改变的态度。
改变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最首要的即自我改变,改变自身消极的态度,改变自身可提升的现实条件,通过改变“打倒自己这个最大的敌人”。另一方面是对于外界影响因素的改变。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或者创造条件,满足意识层面对于希望的需求,将外界影响限制在无法触及“自我意识根本”的范围内,进而维持自我的积极状态。
希望,并非一种憧憬,在随时都可能产生波动的社会生活中,憧憬很容易受到冲击而转化为自我的否定与消极的处世态度。希望,暗含了改变,当一个人对当前状态有所不满,同时能够意识到当前状态与“希望状态”有所差距时,才能致力于缩小这个差距。这样的希望才真正具有现实的意义,才能使我们在逐渐趋于平淡、趋于顺从的社会生活中,保持自己对待生活、对待困难、对待发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