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人处世,要掌握好尺度

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菜根谭》

我们要做到心存高远,但不能狂妄自大;考虑问题要尽可能周全,但不必过于烦琐拖沓;生活情趣要清淡高雅,但不可过于枯燥单调;操守要严明自律,但也不可过于偏激极端。

我们打一出生,就生活和成长在特定的环境中,总不免要与自己周围的环境、与这个环境里的各色人等打交道,没有人可以避免。因此,懂一点儿人情世故,学会怎样为人处世,游刃有余地处理人际关系,便成了我们一生也摆脱不掉的幸福必修课。

怎样才能学会为人处世,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先圣先贤特别还有我们讲到的《菜根谭》这本书,为我们指出了一个最富有智慧的法门:中庸。

中庸就可以快乐吗?也许还会有人问:“我中庸地活着,就能幸福吗?”其实,中庸不是结果,而是一种处世态度,它不会直接产生幸福的果实,却能为我们的生活撒下幸福的种子。说到底,我们做人做事,都需要一个平衡的尺度。中庸就是平衡,就像一把尺子,丈量我们的每一次思考、每一个行为,约束和控制我们走在中线上。遵循这个原则做事、说话、思考,既不左,也不右,取其中,得其和,面面兼顾,从而达到无所不能。

就像《中庸》里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的情感,心中的喜怒哀乐,在它还没有显露出来的时候,称为“中”。当感情表现出来以后能符合常理,称为“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贯通天下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地,天地便各就其位了,万物便能很好地生长发育了。

在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圆通,做事就更要圆融,为人处世一定要掌握适中的原则,做到不卑不亢。一个人可以有远大的志向目标和胸怀抱负,也可以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要切记,在发挥自己能力的时候,不可表现得过于张扬,更不可恃才傲物、狂狷恣肆,自视极高,而视他人如粪土。

说了这么多,如果用两个简单易懂的字来表达,就是“平和”。

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嵇康,即便在晋朝初年,他的才气也可谓名重天下,但这人生性狂放散漫,做事不拘常理,对当时的一些王侯公卿更是不屑一顾。与当时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可谓水火不相容。

像这样的人,虽然有才华,但不融于社会,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有一天,当朝位高权重的大将军钟会前来拜访他,他当时正与好朋友向秀在大树下锻铁冶炼,见到钟会前来,嵇康对其置之不理,仿若无人般依然专心致志地锻造铁器。过了很久,钟会转身正要离去,嵇康终于开口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觉得这次的造访很没面子,悻悻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自此对嵇康怀恨在心。后来,钟会在皇帝面前屡进谗言,这位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嵇康最终也没能躲过“言论放荡,非毁典谟”的罪名,死在了刑场上,连他最拿手的名曲也从此失传了。

嵇康之死是历史的悲剧。一个大才子就这么被杀了,后人无不为之感到痛惜,但究其原因,他自己的责任也是很大的,并不能全怪到钟会的身上。他的志向可谓疏放高远,然而他目下无尘,不懂为人处世之道,尤其是在当时礼教盛行的政治环境下,依然我行我素、视礼教于无物,过于特立独行,不融于世人。按说他自己也应有所体察,但他毫不收敛,放任自己的社会关系越来越糟。那么,他不死,谁死?凭什么有才华就可以肆无忌惮?当你明白这一点时,你就不会同情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善于“伪装”自己,懂得保护自己。而要做到与人和谐相处,还须以中庸之道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分寸,把握火候。在心中时时谨记:要掌握一个度,左右适中,前后恰当,速度合理,就像走钢丝一样,小心谨慎,掌握平衡,方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再比如说,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心思缜密,考虑周详,这固然是好事,这样做事成功的概率也会比较大。然而还是应掌握一个平衡的度。如果思虑得太过,做事总是瞻前顾后,难免会优柔寡断,陷入难于抉择的境地,这样也有可能会使自己错失良机,而之前所做的一些努力和准备亦付诸东流。

因此,少则得,多则惑。有时在做事的时候,顾虑少一些,当机立断,不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最终也会达到一个理想的目标;考虑得过于细碎琐屑,会感觉越来越困惑,容易失去整体上的把握,做事的时候无从着手,反而贻误了良机。

为什么那些心思纯净、情绪稳定的人做事果断,比较容易成功呢?原因就在这儿。他们懂得该出手时就出手,不会胡思乱想,顾虑少,意志坚。这也符合中庸之道。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作“玩物丧志”。这实际上就是过于沉湎于某一种趣味中,失去了中庸倡导的平衡。比如明朝的帝王谱中有一个“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这位皇帝非常喜欢制作木器,技巧娴熟,而且天赋极高。《旷园杂志》中记载他“尝于庭院中盖小宫殿,高四尺许,玲珑巧妙”,即使能工巧匠也比不上他。

看起来挺好玩的,朱由校也玩得专心致志。对普通人来说这没什么,但朱由校是万乘之尊的皇帝,是江山社稷的领袖,其时正值明朝政权多事之秋,外有后金的侵扰,内有西北的民乱,朝堂之上还有乱政一堆,官员党争,数不清的麻烦事。熹宗对此都不闻不问,依旧沉迷于做一名木匠的乐趣中,于是在他的统治时期,朝堂上孵化出了一个历史上大大有名的奸佞宦官——魏忠贤。中国历史上阉党专制最黑暗的时代也随之到来,导致明朝加速走向灭亡。

一个皇帝对政事漠不关心,不去思索如何为天下子民创造福祉,而只是一味地偏好于个人趣味,这样的帝位是不会长久的,对于他所治理的国家来说,衰败乃至灭亡,也是咫尺间的事。

所以说,再好的趣味,也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譬如说,你也许会对目前的工作不是很感兴趣,甚至是有点儿厌烦,但若用一种中庸的人生态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告诉自己:“现在的工作虽然不好,但我得到的已经够多了,因为我的朋友整天在人才市场晃悠,半年多了还没找到工作,真是苦不堪言!”两相一对比,你的心情可能一下就舒畅开朗起来了。

放眼全球,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吃不饱、穿不暖,过着贫寒拮据的日子。而你不必过这种生活,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你也不必为衣食住行愁眉苦脸,相对于他们而言,你难道不会觉得很满足吗?

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常保持严肃、理智、清醒、自律的态度和作风,这样可以使我们在面临诱惑的时候冷静下来,不至于迷失和堕落。可是,严明的操守只可以要求自己去做到,不可过分地强求别人也达到你所企盼的境界。

中国的历朝历代,不乏一些狂傲不羁的文人,尤其是在社会环境比较黑暗的时期。这些有识之士志向高远、秉性高洁,可他们与自己身处的时代格格不入,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内心便不免陷于痛苦的挣扎中,于是他们愤世嫉俗,牢骚满腹。

然而,这些放荡不羁的文人,毕竟是少数。而遭到他们指责的,却几乎是整个社会的主体。少数人与多数人对抗,自然不会有什么好处。

如此,遭到他们指责的群体便会拼命地排挤、打压他们,而他们的一生也只有在挣扎与苦闷中度过。

严于律己,宽厚对人。对待他人,要学会用中庸的思想,以一种平和、适中的态度与之交往,不可过于偏激刚烈。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中庸之道,便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门相当实用的本领。它渗透在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懂得了中庸,以中庸态度对待他人,以中庸原则处理问题,你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孔子曾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大概就是由于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表达得恰如其分,能恪守中道,做事情四平八稳,所以才能够被称之为君子。 DaU1i1y/MU8ubWJd+oWoowZm9CcMNHJvUDTGsFyQh1kXeXk2yFdHWTPlyKBeg3f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