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5
失败学
——如何让“心动”变为“行动”

如果你只想要“心动”,请看“成功学”;

如果你还想要“行动”,那就请看“失败学”。

我有一个梦想——

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创建一门学问,

叫做“失败学”。

因为这个世上还有一门学问叫成功学。

我创立这门学问,就是为了和它死磕。

别误会,我这么做绝不是因为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

我自有自己充分的理由。

且听我慢慢道来。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心动是一件特容易的事儿,但行动却往往比登天还要难。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时候你给一个人讲大道理,他也许能听进去,而且还听得巨认真,巨有感触,甚至于巨受震撼,但很少能给他带来实际的行动。

有人可能会说,这还是因为触动不够大。

但我要说,你错了。

我敢保证,即便他真受到了触动,而且无论这种触动有多大,给他带来的震撼有多强烈,他也未必就能拿出真实的行动来回应这种触动。

退一万步讲,他就算能拿出一些实际行动来,也绝对坚持不多一会儿,很快就会偃旗息鼓,打回原形。

这一点,我敢拿自己所有值钱的东西和你打赌。

但是,为什么人们的“心动”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带不来“行动”呢?

两个原因。

其一,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当一个人彻底习惯于一种状态之后,你只想天真地以一两次“心灵海啸”就让人彻底改变这种习惯,只能是痴心妄想。

其实,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心灵震撼”的效果远不如“强制”的效果。

所以,所谓“洗脑”,其实是件“很傻很天真”的事儿。

这不是说“洗脑”这事儿很难。恰恰相反,它很容易。只不过,“洗脑”的效果往往是一次性筷子,使完就扔了。

其二,价值观的力量。

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具有某种强大的顽固性,就是说,即便另一种价值观偶尔也能打动你,偷偷地钻进你的心房,甚或深深地震撼了你,但也只会有“昙花一现”的效果,坚持不多会儿就会败下阵来,被以前的价值观强行地打压下去。

所以,无论你受到多少教化,只要从前的价值观不变,那么就只能跟弹簧一样,拉过去又弹回来,周而复始,劳而无功。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放弃价值观的改造,转而诉诸“强制”手段的原因之一。

但是,很明显,“强制”虽说比“洗脑”更为见效,却往往只能量产二、三流的人才,绝难造就出一流人才。

就是说,“强制”虽说能够相对容易地带来“行动”,但这种“行动”因为没有“心动”作基础,质量就不会高。而低质量的“行动”,绝无可能造就出高质量的人才来。

因此,要想造就一等一的人才,还是得靠由“心动”支撑的“行动”才真正靠谱。

而这样的心动,仅靠“成功学”显然是得不到的。

真正有效果,能将“心动”更好地转化为“行动”的,只能是“失败学”。

道理也很简单。

“成功学”的最大问题在于,它讲的都是“如何做才能成功”的事儿,而这对于我们这些一辈子都没怎么尝到过成功到底是什么滋味儿的主儿来说,无非是听别人讲了一些“天方夜谭”的故事,尽管也能被触动,但却没有“真实感”,就像天边儿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令我们很难将“心动”化为“行动”。

但是,“失败学”则不同,它讲的都是些“如何做才会失败”的事儿,这些事儿我们都很熟悉,是天天发生在身边的事儿,所以很有真实感、很给力,受到触动后,将“心动”付诸“行动”的概率也就更大。

当然,如果你想让别人能够真正将“心动”变为“行动”的话,光靠嘴巴“说动”他还不行,还要主动创造机会,让他在实践中充分地品尝失败与挫折的痛苦,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懂得“心动”与“行动”的真谛。

因为只有不断地体验失败,体验那种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痛彻心肺的感觉,而且不断积累这种体验,人才能够真正达到“凤凰涅槃”的境界,真正实现“心动”到“行动”这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所以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说过一句话:“你一定不要将常胜将军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你一定要将一个体验过痛苦失败的人放到一个重要岗位上。”

确如此理。

一个不懂得失败是什么的人,无论这辈子点儿有多正,能力有多强,你也不能用,因为他们很有可能会有一个共通的毛病—— 一旦跌跤,准会跌个超大个儿的,而且很难再爬起来。

其实,那些真正成功的人,未必都曾学过“成功学”,但是,我敢打包票,他们个个儿都在现实世界中特系统、特刻骨铭心地学过“失败学”,大跟头儿一准儿摔过无数个。

所以,他们的成功,真的未必都像很多成功学标榜的那样,是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那么神奇,那么光彩照人。

恰恰相反,他们的成功往往都是遵循了一种典型的“失败学”模式——当无休止的挫折、无休止的失败终于停止的时候,成功不期而至了。

然后,已经彻底“适应”了失败,却突然成功的他们往往会完全找不到感觉,整个人都变得不知所措,一个劲儿地发蒙——怎么回事儿?我这就叫成功了吗?

就是说,他们的成功其实一点儿都没有“成功学”的那种光鲜亮丽,有的只是“失败学”的那种赤裸裸的真实。

因此,他们的成功往往会很难看,甚至可以说狼狈不堪——当他们顶着一脑袋的淤泥,使尽吃奶的力气,才勉强从泥坑里爬出来的那个瞬间,却看到了耀眼的镁光灯,“莫名其妙”地成功了。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所以,要想进修“成功学”,必须先修满“失败学”的学分才成。

正因为如此,确实得有人忙着琢磨一下设立“失败学”这门学问的事儿了。 eIJe+t7HdxElr/oPTdMUTHSFg2kmVDeJgCMBSHwEgB6Rvgj1PYvEFyI3LjnJ09J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