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孩子不听话无理取闹,束手无策

作为家长,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整体来看。比如,把他所有的时间,醒着的,跟家长互动的时间,看成100%。在这100%的亲子时间里,是不是大部分时间、大部分活动孩子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如果是,孩子就不会在一些不该自主的事情上无理取闹,因为他的自主意识已经在其他活动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家长的一个重要责任是让孩子产生一些规矩感、秩序感,该睡觉的时候确实要睡觉,天黑了确实要回家。在一小部分时间约束孩子是没问题的。我看到一些家长在任何小事上都跟孩子较真儿,时时都觉得自己的想法对,要避免这种情况。如果你带孩子,这一天里出去干什么、往哪儿走、在什么地方玩多长时间,都是你来决定,让孩子按你的想法来做,晚上该回家的时候你又让他回家,睡觉前又让他刷牙,所有这些放在一起,你可以从孩子的角度想想,他没有什么机会做主,专注于某件事情。但是,如果大部分时间你都给他自由,放他一把,让他自主,在某些时刻紧一点,没有问题。

自主不等于为所欲为、不听话、执拗。真正的自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家长的一个责任是帮助孩子建立生活秩序感,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上学的时候上学,睡前要刷牙洗脸,适度、合理地和周围的人分享。孩子学会在这些时候约束自己的行为,他们的自主意识才健康全面——我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但是,只有当孩子天生的自主愿望得到足够的满足,他们才能在家长的引导下学会在某些事情上约束自己。当孩子的行为过多受控,他们会选择在不该反叛的时候反叛。比如该出门了,孩子可能故意拖拖拉拉;过斑马线,家长让快走,他反而慢走;在家看起来事事听话,到了学校却为所欲为。

这样的行为表示孩子的自主意识还处在混乱无序的阶段,有待完善。

我自己的做法还是本着这个原则,比如该上学了,家长的责任是让孩子不要迟到,因为他如果迟到,到了学校可能也不开心,他会比较紧张,会丧失在学校的时间,这是家长的责任。怎么才能尽到责任?该走的时候你确实要让他走,但是做法不同,有一种做法让孩子觉得更轻松一些,比如走之前15分钟跟他说一下,我们再过15分钟就要上学了,你现在饭还没吃,脸还没洗,你要把这几件事,吃饭、穿衣服告诉他,等于给他一个警告,给他一个秩序感,孩子就去做了。他如果很自觉的话,会马上就把这些事办完。他也可能拖,过一会儿,你说还有10分钟了,你还得干哪几件事,他更清楚了,你再看他怎么做。最后你说5分钟之内就要出门了。在这15分钟之内他是有自主权的,但大人是介入的,并且给他指导,等该出门的时候,如果他脸还没洗、牙还没刷、饭还没吃的话,家长会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家长就这样出门,他觉得要让孩子承担后果,你没吃饭去学校以后就饿着,并且他饿了一次、两次就会长记性了。我在家也这样做,但是孩子没有到不吃饭的程度,她总是把最重要的事情做了,但有的时候脸会不洗,出门以后问,“我脸干净吗”,我说哪里不干净。她就吐唾沫往脸上一擦。但是她经过这种不方便以后,下次就会更主动一些。

一个六岁的有健康自主意识的孩子是自己生活的导演。他在家长为他设立的日常生活的大框架下自主地生活,比如什么时候该睡觉、拜亲访友、做家务、去幼儿园等由家长合理地安排,但是框架下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主导自己的生活—睡觉前和刚起床后干些什么,去亲友家时带点什么玩具和书来消遣,穿什么衣服,是不是四处热情地和大人打招呼,把饺子包成什么样,等等。

一个六岁的有健康自我意识的孩子脑中自然而然呈现的口头禅是“我想做”,“我能做”,“我能试试”,“我要说服他们”,“有时我也要放弃自己的想法”。

自主分身体自主和心理自主。最宝贵的是心理自主。一个六岁的孩子,他能一个人上幼儿园,一个人去给家里买东西,是一种身体的独立。但更重要的是意志的独立。那就是他会主动去找事情干,想出事情干,耳边没有一个声音总在说“不”。干事情时他先采用尝试过的方法,发现不灵会尝试新方法,耳边没有一个声音总在出主意。他是一个主动的孩子,一个有了人类灵魂最重要的成分——自主意识的孩子。哪怕他不敢一个人上学上街,他仍然有一颗独立的心。相反,那个一个人去上学的孩子也许是不得已,他的行为就不是自我选择的,称不上独立。

送六岁的莉莉上学,我们会聊天、看人、看景,我还趁等车时让她读中文字卡。当她非要驻足观看地铁里的击鼓艺人,非要拿一块钱放到艺人的钱罐里,她在行使自主权、增强自主意识。当她和我们一起旅行,她选择观察哪个景色,在哪个角落拐弯,回答哪个陌生人的问题;当她回家向我诉说学校里的烦恼,和我辩论一个问题,要求我别穿某件衣服,她也是在行使自主权、增强自主意识。很多家长把身体和精神独立混淆,以为一个六岁的孩子能自己上学,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能一个人外出旅行,一个中学生一个人能在国外居住读书就是独立。这些都是我不会做也不敢做的事情。我十七岁去北京上大学前,几乎没离开过居住的小县城一步,但上大学后,去北京、出国,一点障碍都没有,因为在那个小县城狭小的家里,父母总是尊重我大大小小的选择,养成了我心理上的独立。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最重要,千万不能忽视。

《别让鸽子开巴士!》

如何跟孩子讲道理是让爸爸妈妈们很伤脑筋的事。孩子经常想做一些家长明确禁止的危险举动,或者向家长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有的家长会对孩子强硬地说“不”,有的家长会试图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往往效果都不好。孩子固执坚持、讨价还价,甚至在公共场所哭个不停。

〔美〕莫·威廉斯 著

看看《别让鸽子开巴士!》这本书,鸽子使出浑身解数,非要开那辆巴士不可,是不是很像一个无理取闹的孩子?一开始它很有礼貌地问:“嘿,我能开那辆巴士吗”;接着是恳求:“求求你”;再下来是做了个小退让,“我转转方向盘就行”;然后试着博取同情:“我什么事也做不成”;还很有创意地提议:“我们来玩‘开巴士’游戏吧”…… 到了最后,什么法子都用尽了,就干脆满地打滚,大吼:“让我开那辆巴士!”

陈鲁老师在书中提到:“很多人都觉得,孩子年龄还小时,不懂事也不懂道理,所以没必要跟孩子讲道理,讲了孩子也不明白。其实,家长应该从小开始养成跟孩子讲道理的习惯。不要等啊等,等到哪天自认为孩子成熟了,能听懂讲理了,再去讲理。一是多大的孩子能听懂什么样的道理大人判断不准,往往会低估;二是越早讲道理,孩子就越早懂道理;三是一旦家长形成了不去考虑孩子心理的习惯,想等孩子多大多大了再去做,往往很难了,因为和孩子的交流风格已经定型了。”

在《0~6岁A + 育儿法》中,陈鲁老师讲述了自己和女儿莉莉讲道理的经历:莉莉两岁多对于我们上班离开家很不舍,每天分离时双方都很痛苦。但是,我们从来不偷偷溜走,总是一五一十地告诉她要发生的事。“爸爸先去上班。妈妈和婆婆在家再和你玩一会儿,妈妈再去上班。你和婆婆在家玩。婆婆再带你去小公园。妈妈下班回来时婆婆带你在楼前的椅子旁等我。”开始,听了这话她还会哭,但频率减少,激烈程度降低。一天胡婆婆记下了我们走后她说的话:“妈妈走了。妈妈上班去。赚一点钱,给我买玩具。买东西。买肉肉。买菜菜。”这说明,莉莉已经接受了爸爸妈妈必须要上班的事实,明白了爸爸妈妈要去上班,但一定会回到自己身边。等三四岁时,我们离开家,莉莉就是依依不舍道别一下。

她说:“知道家长要走,为什么走,大约什么时候回来的孩子会哭。但这不是茫然失措的哭,而是头脑清醒的哭。这个孩子的哭是有回报的,她在学习人生重要的一课——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总能得到,生活就是这样。这就是在学道理,学习感情自我调节和控制。

“当家长认真向孩子解释各种事情的缘由时,他学到了家长的言行总是事出有因,不是无缘无故的。在下次碰到同样或相似的情况时,他不需别人提醒,会自己找原因,这就是我们说的懂事。懂事的孩子觉得周围发生的事情有规律,可以理解。

“我们可以把生活中迫不得已的,甚至不利的事情变成让孩子成长的机会。但前提是我们对孩子坦率、诚实、把痛苦合理地公开化,和孩子一起承担。” obJ9/S2r1TD3M2K+b4dAYrAR/7tuozUNR4YFGPdYKy9xEuypvlyxoCk+b1ZF46i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