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孩子自私不懂分享,怎么办?

如今家长们常常烦恼,孩子从小呼风唤雨,想要什么有什么,孩子变得自私,不懂得和别人分享。要解释这个问题,还要从孩子的自主意识谈起。

婴儿从出生到大约15个月都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当一个七八个月的婴儿抱着自己的一只脚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就像在享受一个随手抓来的玩具。把他放在镜子前,看见镜子里的小孩,他会好奇兴奋地伸手去抓。到了15个月以后,幼儿才明白过来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是身体各个部位的指挥,看到镜子里的人也知道那是自己。这可是个不得了的发现。

这个惊人的自我发现让孩子开始把自主的意识从身体领域延伸到心理领域。“啊,我往这边爬,不能保证妈妈的身体和我一起移动。那我要是想一件事,妈妈会这样想吗?”好奇的孩子当然没有这样的语言能力去问妈妈心里怎么想。但他发现,当自己从地上捡起块饼干要往嘴里放的时候,妈妈会说“不”;当自己抬手打了一下旁边小朋友,妈妈也会说“不”。“哇,妈妈的想法竟然跟我的不一样!”这种发现让他激动不已。孩子会创造机会让妈妈说不,让更多的人说不,让自己说不。很快便发现很多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这时,他的自我意识发展就上升到了心理思维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领域。“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啊!”

既然有了“我”,怎样才能让自己强化这个“我”呢?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在小小的世界里划分出自己的地盘,搜罗一堆属于我的东西。“我的!我的!”是两三岁正在惊喜于发现自己的孩子的口头禅。有的孩子不说这话,但也特别爱“霸占”东西,不管是不是自己的。

我带两岁多的莉莉在中央公园动物园看北极熊。站在一群人里的莉莉突然指着远处正在大石头下晒太阳的北极熊说“我的!”听见的人会意一笑。还有一次在玩具店,一个摆满布娃娃的架子前,我突然听到坐在婴儿车里的莉莉指着架子上的娃娃对另一个年龄差不多的小姑娘厉声大叫,“我的!”我窘迫极了,赶紧向小姑娘的爸爸道歉。他不当回事地一笑,“没关系,我女儿也这样。”

小孩虽然在两岁左右就有了自我意识,知道自己和别人是独立的个体,但六岁之前对别人的真正心理动机判断并不准确,因为没那个本事,他们往往拿自己的心思去判断别人的心思。比如一个四岁小女孩陪妈妈去给要出生的小弟弟买衣服,会兴致勃勃地挑一堆自己喜欢的粉色衣服。同时,自我意识的崛起让他们特别钟情于保护自己的东西和地盘。

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全家唯一一次离开山东远行去上海。在徐州开往上海的火车上,我正在吃一块面包,那时可是难得的好东西。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笑嘻嘻地盯着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心里特别紧张,想着“坏了,他们想吃我的面包”。后来趁去厕所的时候,我小声告诉了妈妈我的担心,妈妈笑笑没说话。另一次,六岁时上一年级,一个同学到我家玩,我们正好在吃包子,也是难得的好东西。我妈给了那个同学一个,我心里很舍不得。那同学吃着竟打了个大喷嚏,把满口嚼碎的包子喷了我妈一身。第二天上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气愤地向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告了那个同学一状。

我长大后,每每想起小时做的类似的事情就内疚不已。直到学了心理学才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正常的有“自私心”的小孩,因为行动自由胆子大些,把“自私心”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大家面前。长大后的我是个很大方的人,打心眼里不计较这种小事,遇到要放弃更大的利益,我也常常毫不犹豫。

读了《夏山学校》,我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小的时候该自私时因为没有大人的呵斥享受了自私的感觉,得以度过了那个阶段。如果从小被压抑着做“好孩子”,就没有机会彻底搞懂自己是谁,自己的需要是什么。一个对自己都糊里糊涂的人是没有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力量和能力去关怀别人的。但是,父母对我的爱护,和众多生灵打交道的机会,让我保持了人性中本来就有的爱心和同情心。那才是我道德的基础。

六岁前的孩子,只要我们保持和加深他们天生具有的对大自然的亲近感、对所有生命的认同感,保持并培养他们的爱心、同情心,他们就具备了道德的基础。

《鸽子捡到一个热狗!》

〔美〕莫·威廉斯 著

★ 荣登《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畅销书排行榜!
★ 美国青少年图书馆协会指定图书

鸽子捡到一个美味的热狗,正迫不及待地想一口吞下肚去时,突然冒出一只细声细气却十分难缠的小鸭子,在旁边不停地打岔。小鸭子的目的当然不言自明,最会耍赖的鸽子也拿他没办法。如果你是鸽子,你会把好吃的热狗分给别人吗?

这只捡到热狗的鸽子活脱脱就是一个孩子的化身,使出浑身解数想自己享受捡到的热狗。孩子在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都会被提各种明知故问的问题的小鸭子和鸽子的回答逗得哈哈大笑。

陈鲁老师在《0~6岁A + 育儿法》中提到:“家长常常教育孩子不要那么自私,要和别人分享,但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尺度,即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把所有东西和别人分享,不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品,还是自己的某个想法、某种感情。特别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更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孩子会建立属于自己的领地,占有很多东西,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

“自主意识随着孩子长大,在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表现。一个一岁多会爬会走的孩子,会通过东爬西走,去自己想去的那个角落,或触摸到自己想触摸的东西。爬来爬去、摸来摸去的活动逐渐让他们在15个月左右产生了身体的独立意识。之后,孩子会开始争取心理的独立。当一个三岁的孩子在公园玩得开心,不想回家,他在练习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当一个四岁的孩子自己在静静地摆弄几个小玩具娃娃或飞机,按自己的想法来玩,他是在增强自己的自主意识。”

鸽子捡到了一个热狗,非常开心,连说“真香!真香!真香!”当发现小鸭子也对自己的热狗感兴趣的时候,鸽子强调:“这热狗是我的。我找到的!”表明热狗归自己所有。但是在小鸭子的软磨硬泡之后,鸽子还是决定分享这个自己捡到的热狗,还不忘说一句“你这小鸭子还是蛮机灵的!”这种分享是自主的分享,是鸽子经过思考和犹豫做出的决定,自己做出的决定,这才是真正的分享。

“一个六岁的有健康自主意识的孩子是自己生活的导演。真正的自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家长的一个责任是帮助孩子建立生活秩序感,适度、合理地和周围的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和感情。孩子学会在某些时候约束自己的行为,他们的自主意识才健康全面——我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但是,只有当孩子天生的自主愿望得到足够的满足,他们才能在家长的引导下学会在某些事情上约束自己,与人分享。当孩子的行为过多受控,他们会选择在不该反叛的时候反叛。比如该出门了,孩子可能故意拖拖拉拉;过斑马线,家长让快走,他反而慢走;故意霸占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等等。”(引自《0~6岁A 育儿法》)

莫·威廉斯用简洁的图画和巧妙的留白表达出异常真实的情感,孩子们从勃然大怒的鸽子和镇定聪明的小鸭子身上都能发现自己的影子,并从鸽子身上学会真正的分享。 zXSViIQ7lgzVkECnFXE+LYTGfSfuSRDfLLh6kDuZN0SGA231ZNrdWHLlsXklVHs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