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凯迪克奖—绘本中的奥斯卡奖

在闲暇的时候,随手拿起一本绘本,爸爸妈妈和孩子就可以享受一段宁静而亲密无间的阅读时光,这样的亲子阅读多么美好—前提是选对书,选好书。那么,在茫茫的绘本海洋中,如何为孩子挑一本合适的好绘本呢?可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阅读兴趣等来挑选,除此之外,还有公众对这本书的评价和认可,如这本绘本是否获得过某项重要奖项。在绘本界的众多奖项中,有一个奖是众多父母的一致选择,那就是凯迪克奖。

凯迪克奖是美国最具权威的绘本最高奖,创设于1938年,人称“绘本中的奥斯卡奖”。自设立以来,凯迪克奖对儿童文学做了很大的贡献。其获奖作品都是举世公认的上乘杰作,且必须是艺术家的原创。凯迪克奖不仅对美国绘本的发展影响深远,对世界各国的绘本也有标志性意义:它肯定了绘本的艺术价值,提供了一座文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宝库,足以让每一位来此寻宝的大人或孩子都满载而归。

经过六七十年的锤炼,凯迪克奖已树立了自己的权威性,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标杆绘本奖,是父母与图书馆为孩子选书的最佳指南。它的评选标准既严格又兼顾周全,特别看重作品的特殊创意和艺术风貌:有的为孩子扩展了另一个思考空间,有的提供作者本人成长的经验。每一本获奖绘本都有其独特之处:提出一个新的理念,激发孩子们的新思维,或者为孩子们的童年增添几许美妙的想象、几抹明丽的色彩。

精中之精、选之又选的凯迪克奖绘本

从1938年之后的每一年,作为凯迪克奖的主办单位,美国图书馆协会都会邀请15位教育学者、绘本相关专业人士和图书馆员组成评审委员会,从当年出版的数万本儿童绘本中,选出1名首奖和2~3名佳作,颁赠凯迪克金奖和银奖,在获奖图书的封面上会贴上印有伦道夫·凯迪克著名插画“骑马的约翰”的奖牌。金色代表金奖,银色代表银奖。次年1月份公布获奖名单。

伦道夫·凯迪克生于1846年,是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黄金时期”最杰出的插画家之一,美国凯迪克奖以他的名字命名,即表达了对这位伟大插画家的敬意与纪念。1878年,凯迪克与著名出版家爱德蒙·埃文斯合作,在后者的画坊出版彩色绘本。他为《骑士约翰的趣闻》一书绘制插图,其中有一幅约翰骑在马上骋驰的图画,就是后来凯迪克奖奖牌上的图案。

伦道夫·凯迪克突破了当时插画多半以装饰效果为主的考虑,表现出具有视觉传达意义的图像,立下最早的绘本范例。例如,他以图画呈现角色的表情与个性,注重图画的叙事功能,使画面有连续性和诠释故事或主题的想象空间。另外,他对童年世界的描绘也更加接近孩子的真实生活。凯迪克被后人称为“现代绘本之父”,确实是实至名归。

凯迪克奖认定的好绘本即继承和发展自伦道夫·凯迪克立下的典范:以最杰出的艺术表现及图像诠释完成的儿童绘本。具体来说,有如下评选标准:

从作品的艺术价值、特殊创意、寓教于乐等方面考量,或者看作品在开发孩子的思考空间和想象力方面是否有独特的表现。另外,作品必须为独立的个体,不需靠别的媒体呈现其趣味,在图画表现上要有卓越的成就,不需要考虑该书的教育意味或是通俗性,不以传递教条或迎合大众喜爱为目的,等等。凯迪克奖评选的重点主要在于绘本的插图,不过如果某本书的其他构成部分十分杰出,例如文本、书籍整体设计等,也会被列入考虑。凯迪克奖只颁予杰出的儿童绘本的图画作者,且获奖者必须具有美国国籍。

像艺术价值、特殊创意、寓教于乐、开发孩子的思考空间和想象力,这样的标准很好理解,很多优秀绘本都具有这样的品质,例如,1998年凯迪克银奖作品《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作者西姆斯·塔贝克使用撕纸拼贴和镂空挖洞的方式,使一首老民谣焕发了新生命,这样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创意让人耳目一新。

必须为独立的个体,不需靠别的媒体呈现其趣味,是指绘本艺术的整体性,不需要借助播放声音等手段,它的图文本身足以完全呈现要表达的内容。作为读者,我们只需原汁原味地读它,欣赏它,而无需借助别的手段过多地演绎和表现它。例如莫·威廉斯的凯迪克奖绘本《别让鸽子开巴士!》仅以简单的卡通形象,甚至省略了环境的描绘,即讲述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故事,它吸引读者参与故事,与书中的角色直接对话,堪称极简主义的典范。

一部具备完整独立个性,且充满趣味的作品,其所谓教育意味或通俗性自然地蕴含其中,不必为了强化教育功能,额外采用其他的教育手段。就拿多次受凯迪克奖青睐的绘本大师李欧·李奥尼的代表作《田鼠阿佛》来说:阿佛是一只田鼠,和他的家人住在一起,当其他的田鼠都忙着为冬天储粮时,他却在一旁无所事事。冬天来临时,别的田鼠问阿佛储存了什么东西?阿佛则展露了他的诗人身份,他收集的是阳光、色彩与词语,他为其他田鼠朗诵了一首诗—这虽然不是实际的粮食,但却是精神粮食。 在《伊索寓言》中,好吃懒做的蚱蜢注定有悲惨的下场,李奥尼的想法却恰恰相反,他褒扬了身为一个艺术家的荣耀,这样的思想内涵完全融入在一个有趣的故事当中,像春雨一般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凯迪克奖的入选作品不以传递教条或迎合大众喜爱为目的,奠定了它拒绝媚俗的高雅格调。优秀绘本的作者积淀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对世界有多元的视角,对童年有着深切的理解;他们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下生活,从不受教条束缚,也不太在意大众的评价标准;他们会从一个视角切入,准确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看法,而不喜欢训导他人,迎合社会。这样的作品,却常常会触动人们深深埋藏着、甚至不为自己所知的内心,引发新的思考,打开一扇新的通向世界的窗口。

当这些大奖作品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当细细品读每一部作品的时候,我们发现,每一本书都会有一些符合其获奖标准的特征,这些特征或深或浅地隐含在书中,幽幽地散发着艺术的馨香和思想的光辉。了解到这样的标准后,我们也就知道一本好绘本好在哪里,也就能凭自己的眼光挑选出合适孩子的绘本。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下面的这些绘本,慢慢品读:

三种颜色讲述三重故事:

《莎莎的月光》

1967年凯迪克金奖

小女孩莎莎喜欢编造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她一直不明白“月光”和“真实”有什么区别。在英语中,“moonshine”一词既可以表示月光,又可以表示空想出来的事,因此爸爸口中所说的“假想”,在莎莎听来却总是“月光”。在莎莎编织的“月光”中,有威风凛凛的大狮子,有可爱的袋鼠宝宝,有美人鱼妈妈,还有龙拉的战车⋯⋯可是有一天,当朋友托马斯因为去寻找根本不存在的袋鼠宝宝而遭遇危险时,莎莎终于领悟了“月光”与“真实”的区别。四届凯迪克大奖得主伊芙琳·内丝以非凡的艺术功力,成功运用黑、灰、金三色,描绘出美国北部海岸平静的渔村风光,以及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故事。当我们细读这个故事后,会发现这其中包含了三重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成长的故事。莎莎爱说瞎话,她的爸爸理智,耐心,坚持教导孩子做正确的事情,但是相信孩子的思考力,给她空间去想,去感受后悔、迷茫、痛苦的感情。因为这样,故事最后,当莎莎去找托玛斯道歉时,她是真正想通了,而不是惧于爸爸的威吓而虚伪地表现。这是孩子真正的成长。

当我们开始从莎莎的视角来理解她的行为时,第二个故事渐渐浮出水面,那是关于孤独和想象力的故事。莎莎的妈妈死了,爸爸是个渔夫,她家的经济条件也不富裕。年幼的莎莎过着一种那么孤独、艰难的生活!幸运的是,莎莎懂得调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完善生活。想象力是一种极其可贵的生命能量,是值得小心翼翼呵护的。莎莎也正是以她的想象来释放生命的活力,丰富了自己孤独的生活。

书中的大人们都无意与莎莎分享这个世界,只有男孩托马斯愿意相信莎莎。但是托马斯毕竟是个孩子,他还不懂得如何去尊重莎莎的想象世界,只是一味地将莎莎所说的看成是绝对的真实,最后还因此陷入危险之中。由此,第三个故事呼之欲出,那是关于道德感的故事。当莎莎最后一次打发托马斯去了危险的海边礁石,又意识到后果严重后,她的心灵没有片刻的安宁。最后,在道德感的驱使下,她终于找到了幻想与现实的平衡。

从本书发表的1967年起,就有很多读者对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数人读到了第一个故事,觉得是本好的育儿教材。但很多人又莫名其妙地受到感动,这恐怕要归功于第二个及第三个故事。莎莎不是一个普通的爱说谎的小孩,她要应付艰苦、孤寂的生活,也要应对心灵中各种汹涌澎湃激流的斗争。可她没有在漩涡中沉溺,而是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和道德力量生存下来, 让自己的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趋于平衡,并渐渐迈向成熟。

符合文艺复兴艺术标准的杰作:

《风铃草姑娘》

1998年凯迪克金奖

《风铃草姑娘》的故事有着令人惊叹的丰富历史。故事最初的源头已不可考,在长达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曾在意大利、法国和德国出现过多个版本,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格林童话》中的《莴苣姑娘》(又名《长发姑娘》)。美国著名绘本大师泽林斯基在详细考察的基础上,撷取各个文本的精华,将美丽的风铃草作为长发姑娘的象征,用自己独特的视角重新阐释了这一古老的故事。书中的画面闪耀着温暖而柔和的金色光泽,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构图均衡和谐,散发出典雅的韵味,让人想起拉斐尔、伦勃朗等文艺复兴大师的名画。作者凭借对人性的深刻把握,用细腻的笔触展现出了人物最为微妙的心理活动,将图像与文字完美地融为一体,使本书成为了童话绘本的典范之作。

对于孩子来说,这种画风非常有意思:人物的表情和面容特征极其突出,风景和衣着仿佛真实可触,连最最纤细的线条也历历可见。阅读这个经典童话以往的版本,我们总会觉得一个成年的男子只靠抓住爱人的头发,应该是很难爬上高塔的⋯⋯但看到泽林斯基的巧妙描绘,我们真的会相信王子会毫不犹豫地抓住女主角的头发向上爬⋯⋯他那绚烂华美的插画,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它们闪烁着独有的温暖的金色光泽,还具有极其逼真的立体效果。泽林斯基不仅堪称世界级的插画巨匠,还是一个讲故事高手⋯⋯孩子们会被神奇的故事和美妙的绘画深深吸引,大人们看到这个古老故事的重新演绎,也会感到耳目一新。

展现如诗如画的田园时光:

《赶牛车的人》

1980年凯迪克金奖

一位父亲把一整年里全家人种的、动手做的东西装进牛车里,然后长途跋涉到朴茨茅斯大市场去卖,把所有的东西卖光以后,又一路步行经过很长的时间才回到家。这是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居民日常生活情形,书中把普通人的故事在如画如诗的意境中渐次展开,书中的文字是一首小诗,把农耕社会简朴、互助、勤劳的生活方式描述得云淡风轻,文字简单却让人动容。这首诗最初是写给成年人的,发表于1977年的《纽约客》杂志。对比两个版本,可以看到儿童版几乎是一种再创作:原诗的故事很短,只有“赶牛车的人”这一个人物形象;在改写的时候,诗人增加了“妻子、女儿和儿子”,增加了他们一年中的劳作,使它成为一个家庭的故事。另外,使用了不断重复的诗行来吸引孩子的耳朵,有一页满篇都是以“他卖掉了”开头。不断重复递进,诗意也逐渐叠加,仿佛大海的潮汐,一浪接着一浪。

芭芭拉·库尼的风景画插图也是这本书的亮点。画家以细腻的笔触再现了19世纪美国乡村的田园风光。晨光暮色,炊烟炉火,绿野白云⋯⋯平常的日子是那样饱满而细腻的流淌,走进芭芭拉的世界,就仿佛有清风拂面,简单的日子生动充实而又温馨从容。画中透视和远景的运用,呈现出宁静素朴的美丽,与文字的传达相得益彰。

黑白刮画一点黄:

《夜色下的小屋》

2009年凯迪克金奖

“这是小屋的钥匙。/ 小屋里亮着一盏灯。/ 灯光下放着一张床。/ 床上躺着一本书。/ 书里飞着一只鸟儿。/ 鸟儿嘴里哼着一首歌⋯⋯”

被古老童谣激发出灵感,斯万森编织出这首舒缓、优美的小诗。从打开屋门的金色钥匙开始,暖暖的灯,温馨的床,静待的书⋯⋯夜色下的小屋静谧也梦幻。而书中飞出的那只鸟,又带我们去往群星闪耀的夜空,相遇浩瀚宇宙中的日月星辰。这首诗用简洁的文字,宁静的口吻,展示出世界的秩序和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美妙。

克罗姆斯的图画优美而富有感染力,黑白刮画精巧细致,而点缀其间的金盏黄更是让夜晚的世界愈加迷人。在跨页展开的图画中,小屋的周围,是连绵的草地,有树、房屋、谷仓,曲曲折折通往深邃天际的小路,令人沉醉。而当遨游夜空时,俯瞰角度的全景图更是精致地描绘出夜色笼罩下的小镇全貌。作者用黑白光影表现黑暗,又给月亮、钥匙、屋顶、灯光涂上金盏黄,完美地体现出明与暗、舒适与神秘的相互交融之感。光亮的温暖填充了孤寂的夜空,而在黑色夜幕的衬托下,透着点点灯光的小屋更加温暖而惬意。

充满动感与活力的杰作:

《安迪和狮子》

1939年凯迪克银奖

这个故事描述的是孩子和狮子之间的感情。安迪为狮子着迷,读有关狮子的书,听有关狮子的故事,做有关狮子的梦。以至于他最后见到真正的狮子时,虽然有些害怕,可还是救了狮子,谱写出了一段“人狮情未了”的友谊故事。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专门为这本书写过一篇评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动感”,展示了美国式的活力和健康,反映了从大萧条中站立起来的美国人的自信。的确,你仔细欣赏图画,刚健的线条、简单的色彩、灵活的构图,无不呈现出“动”的韵律。

在文字的叙述上,詹姆斯·多尔蒂用词干脆,决不拖泥带水,同时,分两页完成一句话的叙述方式,不仅为翻页留下悬念,也巧妙地制造出节奏感,与动态十足、生动逼真的画面完美配合。在插图上,尤其擅长刻画进行中的场景,他捕捉动作发生的瞬间,使得一幅幅画面如同定格后的镜头,串在一起便是连贯的动作。刚劲有力的线条、黑与土黄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省略了背景而着重描摹人物和狮子的特写,画家用极具动感和立体感的画面讲述了一个紧张刺激却打动人心的冒险与感恩的故事。贯穿全书的橘黄色散发出蓬勃的朝气,而奔放、纯真的素描给予读者不可置疑的现实感,极富感染力。

除了画面整体呈现出的动感与立体感以外,多尔蒂也十分重视细部的设计。仔细欣赏每一页的图画就会发现,画家绝对是一位擅长刻画细节、渲染场景的高手。比如,爷爷讲探险故事时,从画面深处跃出一只狮子,足见爷爷的声情并茂,也能看出安迪早已深深沉浸在了故事中。下一页中,安迪用手拽着狮子尾巴,把它掀翻身,这一梦中的场景也与现实处于同一空间,激烈的抓捕与安迪脸上那得意满足的神情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忍俊不禁。

出神入化的剪影拼贴:

《影子》

1983年凯迪克金奖

火光中、月光下、灯光里,只要有光就有影子,只要有火就有影子。影子不停跳跃、舞蹈,像是有生命的精灵,在非洲古老的文化中,在非洲口传文学里,影子确实有了生命,有了它自己的故事。玛西娅·布朗译自法国诗人布莱斯·桑德拉尔的同名诗歌,创作了这本《影子》,她采用剪影、拼贴的方式来展现影子的意象,用淳烈的深色为基调表现非洲森林火堆旁的故事,形象鲜明,意蕴深长,达到了表现力的极致。玛西娅发现民间故事对于孩子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她的创作灵感即来源于非洲的民间文化,为呼应主题与时代背景,她会尝试多种媒材。玛西娅凭借高超的表现技巧将各种媒材运用得出神入化,每一部作品都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生命。

超级震撼的表现力:

《高空走索人》

2004年凯迪克金奖

1974年,纽约世贸中心双子星大楼即将竣工之际,法国杂技艺术家菲利普·帕特在两座楼之间拉起了一条钢索,他在400米的高空行走,舞蹈,做着各种各样的表演,时间长达一个小时。2001年,震惊全球的“9·11”事件爆发,双子星大楼因遭受恐怖袭击而倒塌,菲利普的壮举从此成为历史的绝唱,再也不可重现,但它已和大楼一起,永远融入了纽约的城市记忆。书中紧扣菲利普那满怀诗意和魔力的艺术激情,用简洁冷峻的语言和精彩的油画笔法,让每一个细节丝毫毕现,还巧妙地设计了两个拉页:水平式拉页,引领读者一起漫步空中;垂直式拉页,更加突出了双子星大楼梦幻般的高度和距离。图画重现了三十年前那激动人心又紧张万分的一幕,也让人们再次体会那满怀豪情、为梦想不懈努力的精神。

生气勃勃的儿童特质:

《玛德琳的狗狗救星》

1954年凯迪克金奖

玛德琳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在大家的惊慌声中,一只勇敢的流浪狗救起玛德琳!孩子们收养了它,还给它取名叫珍妮花,它聪明又乖巧,甚至会算术,大家都很喜欢这只狗。反对养狗的学校董事,发现这件事后气得不得了⋯⋯玛德琳“诞生”至今超过六十年,时间未让玛德琳褪色,反而使许多人与她建立起深厚久远的友谊。作者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是世界知名的作家、艺术家,其生平充满变动性,造就不寻常的历练,因此他笔下的玛德琳,也就具有像作者一样的勇敢、积极、好奇心旺盛的特质。

书中形象是作者以他的宝贝女儿为模特,用孩子的口吻及押韵的文字、流畅可爱的线条,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来。整个故事简朴而生动,给孩子们一种很特别的亲切感,而书中的插图更是充满了儿童画的特质,欢快明朗,色彩搭配自然,使整个故事的表现栩栩如生。

写满历史与回忆的最美绘本:

《外公的旅程》

1994年凯迪克金奖

宽阔的大洋,壮观的沙漠,喧嚣的城市⋯⋯他爱这个全新的国家里的一切,在这里安家落户,却在女儿长大后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他怀着乡愁回到祖国,重新看到了故乡的群山和河流,却又开始思念异国他乡的一草一木⋯⋯艾伦·塞伊通过对外公在日美两国生活的回忆,讲述了自己家庭中独有的跨文化经验。本书的文字饱含深情、感人至深;画面精致而温暖,宛如一帧帧写满历史与回忆的老照片。这是著名绘本作家艾伦·塞伊最有名的作品,也是他在两种文化之间搭起的一座桥梁。

热热闹闹的另类美国史:

《如果你想当总统⋯⋯》

2001年凯迪克金奖

这本2001年凯迪克金奖绘本,经过画家的修正升级,增加了小布什总统的介绍,将美国过往43任总统以各种各样有趣的角度介绍给读者。当总统有好处有坏处,总统都叫什么名字,他们住过的房子、体型、身高、年龄、个性、外表、兄弟姐妹、血缘关系⋯⋯林林总总,都是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讲总统的趣事逸闻,读来亲切、幽默;对于历届总统直率、尖锐的评论,体现美国政治评论的自由环境。故事收尾部分,讲述了几位最为杰出的总统的政治事迹,如托马斯·杰斐逊购买路易斯安那,极大地扩大美国的国土面积;富兰克林·罗斯福带领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肯尼迪总统组建和平队,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以乐观、自豪的语调,道出总统职位被赋予的崇高使命和责任。大卫·司摩的插图非常讨人喜欢,画面滑稽有趣又热闹非凡,强烈地吸引住孩子们。

光与影的魔术:

《勇敢者的游戏》

1982年凯迪克金奖

朱迪和彼得在公园里的大树下发现了一副棋,棋盒上写着“侏曼纪·丛林冒险游戏”。这副棋看起来普普通通,可是当彼得的棋子落在“狮子进攻”那一格时,竟然出现了一头真正的大狮子!随着游戏的进行,蟒蛇、犀牛等可怕的丛林野兽接连到来。而且,如同游戏说明中所说,“游戏一旦开始就不能中止”,姐弟俩必须勇敢地把游戏进行到底⋯⋯在这部荣获凯迪克金奖的名作中,作家奥尔斯伯格用神奇的画笔,带领读者穿越现实和幻想,进行一次惊心动魄的丛林奇幻之旅。插图设计简洁优美,画面均衡而充满质感。它们不但具备了所有插图应该具备的要素,还暗藏着无限的灵性,奥尔斯伯格不愧是“一位善用光与影的魔术师”。

谜一般的画面:

《在那遥远的地方》

1982年凯迪克银奖

有一个名叫爱达的小女孩,因为她的爸爸不在家,她要帮着妈妈照顾妹妹。有一天来了两个小妖怪,用一个冰做的娃娃偷偷地调换了爱达的小妹妹。爱达披上妈妈的黄雨衣,带着神奇的号角,出发去找妹妹,经过一番波折,她终于赶走了小妖怪,成功地把妹妹营救回家⋯⋯故事跌宕起伏,内涵丰富而深刻,直面书写孩子的复杂情感:恐惧、嫉妒、愤怒⋯⋯并让孩子通过幻想中的历险,运用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从而实现心灵的成长。

这个故事脉络清晰,经由文字的叙述,读者很容易获得一个充满起伏的完整故事。再观察图像时,它所传达的意义多样且充满了神秘感,这也是本书的阅读乐趣所在。

华丽而独具一格的拼贴:

《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

1970年凯迪克银奖

小老鼠亚历山大总是被人追打,而他的朋友发条老鼠威利却是小女孩安妮最喜欢的玩具。亚历山大羡慕极了,真希望自己也能变成一只发条老鼠,被人抱着,被人爱。可就在魔法蜥蜴要帮他实现愿望的时候,他却改变了主意。亚历山大由羡慕到醒觉经历了成长的历程。有时孩子爱羡慕别人,却忽略了自己拥有的东西。“比较”的心态人皆有之,但如何不因为比较而迷失自我,反能重新肯定自己的特色,进一步扬善助人,这才是孩子能在成长路上走得自信而坦然的重要一课。亚历山大最终改变主意,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去帮助别人,这种趋向成熟的选择,也就牵引孩子明白友情的可贵。另外作者使用的拼贴手法华丽而独特,让人耳目一新。

更多凯迪克奖绘本

《小房子》(新版) 1943年凯迪克金奖

《白雪晶晶》 1948年凯迪克金奖

《从前有一只老鼠⋯⋯》 1962年凯迪克金奖

《小黑鱼》(新版) 1964年凯迪克银奖

《田鼠阿佛》 1968年凯迪克银奖

《魔法师的奇幻花园》 1980年凯迪克银奖

《极地特快》 1986年凯迪克金奖

《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 1998年凯迪克银奖

《别让鸽子开巴士!》 2004年凯迪克银奖

《古纳什小兔:警世故事一则》 2005年凯迪克银奖

《禅的故事》 2006年凯迪克银奖

《古纳什小兔又来了:错认案例一则》 2008年凯迪克银奖 u8/TV5OEJBuwCXMPLFKfOc8ea2CiokCUqEiuiSkhbEzTJv1/ymjrptvgkoapiiH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