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一
2010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调整了部分高考加分项目
,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以下简称奥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这一调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这一调整的背景是针对当前全国各地的奥赛热,教育部试图通过取消加分与保送来抵制盲目热捧的竞赛辅导。
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目前各方似乎都默认竞赛与高考是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条是通过竞赛通往高校甚至名校的通衢,另一条是千军万马齐奔赴的高考独木桥,两条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时间与精力是固定的。花在了竞赛上,那高考项目就必然会受影响,花在了高考上,那竞赛也很难出成绩,这两者是互相平行、不交叉的。教育部的加分调整,就是在一开始把竞赛大道的路口堵上了,把竞赛学生们重新赶到高考这一条路上。大家的争议都默认了这一点,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讨论高考制度的公平与合理性,讨论竞赛能否培养出优秀人才,讨论是否应该取消竞赛加分等等。我的疑惑在于,大家默认的这个基础可能是有问题的,从逻辑上讲,两者之间的张力的确存在,但是,在实践中,这种张力未必那么强烈,制度在实践中可能已经协调到相对和谐的状态了。竞赛与高考未必是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或许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提升的合作关系。如果竞赛与高考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那么后续的讨论与观点都值得重新思量。
竞赛与高考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一问题涉及竞赛主办方、中学、学生等各方面,也涉及制度层面与实施层面,因此,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讨论:(1)竞赛主办方如何定位奥赛?具体而言,竞赛宗旨与程序是怎样的?调整之前的加分与保送的鼓励政策具体又是什么样的?(2)中学如何定位奥赛?例如,不同高中如何应对竞赛制度?校方与老师有哪些不同的态度与策略?(3)中学生们自己又是如何定位竞赛?即他们自己如何看待竞赛,有什么样的竞赛经历?本文希望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展现实践中的竞赛制度。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深入访谈为主,文献资料为辅。
先后与4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其中1人的访谈长达3个半小时,了解了该同学的参与竞赛的方方面面,整理了近4万字的访谈资料,相比另外3个访谈,这份访谈的资料比较详尽,因此,本文主要采用了这一个案例。该同学,姓马(以下称“马同学”),男生,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化院”)的本科生,今年大四,正准备出国。马同学就读于浙江省一所重点中学,他在高中阶段参与了多项竞赛,并获得了化学竞赛省一等奖、物理竞赛省二等奖、数学竞赛省三等奖的佳绩,具备保送资格,但最终放弃了保送,通过高考进入北京大学。
文献资料,指的是通过网络查询得到的相关政策、相关数据,本文也较多使用了这类资料。
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是一项面向全国中学生的竞赛活动,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因此也称为全国五项学科竞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中国数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
全国五项学科竞赛的条例明确表达了它的宗旨:向中学生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学科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优秀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促进大、中学教学改革;通过竞赛和相关的活动培养和选拔优秀学生,为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选拔参赛选手。
具体来说,举办奥赛有三个不同面向的目的。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就是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这一选拔的过程,与选拔运动员参加奥运会非常类似,一级一级选拔。首先省级竞赛,各省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进入省队,省队成员主要是获得省级竞赛一等奖的学生。省级主办单位会为省队组织一些辅导。然后省队代表各省参加全国的学科竞赛。在全国决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入集训队,依托北大、清华、复旦等著名院校,由专家和领队对集训队的学生进行辅导和进一步选拔,最终选拔出几个最优秀的学生组成国家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经过层层选拔,最后成为国家队队员的那几位学生,的确非常优秀,他们在国际奥赛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从1986年到2006年,中国共派出了441名中学生参赛,共获得金牌306枚,银牌99枚,铜牌32枚。
其次,辅导与选拔的过程,同时也是向中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过程,竞赛的知识高出高考的要求,加入了许多大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参与竞赛的同学提前学习了大学的内容。辅导与选拔的过程,同时也是激发与发展学科兴趣的过程。几乎所有人都承认,竞赛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这种辛苦,不光是大量做题的累,更重要的是思维训练上的累。能坚持到最后并取得优异成绩的人,都是对该学科抱有极其浓厚的兴趣的。实际上,竞赛是把大学的专业教育提前到了高中,并使学生们逐渐摸索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一来,通过竞赛,可以选拔出一批科学研究的后备人才。
最后,举办奥赛的目的还在于促进大、中学教学改革。通过奥赛,促进各学科教育教学新思想与新方法的交流,推动大、中学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我国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是奥赛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与意义。
由此可知,竞赛的宗旨很高,既是选拔国际奥赛参赛者的唯一途径,又是培养学科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尽管如此,竞赛对自身的定位,最终落在“课外活动”上。奥赛章程中说:学科竞赛属于课外活动,坚持学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
这一点非常关键,奥赛既不是一门课,也不是上级分配的任务,而是一种课外活动。学校与学生可参加,也可不参加。但是奥赛不是一种普通的课外活动,它在全国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这与教育部对奥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突出表现在加分与保送政策上。
今年11月国家教育部加分项目调整之前,政策上规定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以及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者,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并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根据前文已经交代的奥赛逐级选拔的规则,一般而言,只有获得了省级一等奖的学生才能进入省队,而只有省队才能参加全国决赛,所以省级一等奖与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基本是同一批人。而省赛区竞赛一等奖人数实行总量控制,比如浙江省一年五科竞赛的一等奖总人数大概在200人左右,不同年度会有小幅浮动。也就是说大约有200人可以通过竞赛而不是通过高考进入高校。这对组织竞赛辅导的老师和参加竞赛的学生来说,是莫大的激励。加分与保送政策,一方面鼓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竞赛中来,另一方面,也使得竞赛培养的动机变得功利化,越来越多的人就是奔着加分与保送来参与竞赛。这也是受到诸多诟病之处,所以就有了竞赛加分项的调整。
加分项目调整之后,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二是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为参加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保留高校招生保送资格,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简单地说,就是把加分与保送的门槛提高了两个档次,只有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才能加20分;只有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一等奖并进入集训队的学生,才有保送资格,其他的都不再有照顾。这比原来的照顾范围远远缩小,受影响最大的是省级一等奖的获得者,原先这批人既可加20分,又保送,现在两样都不再享受,而省级一等奖人数比全国决赛获奖人数多很多。原先浙江省因竞赛可保送的稳定在200名左右,如2009年有192名竞赛保送生,但新政策下,全国的竞赛保送生总人数才200名左右,变化之大,超出想象。
竞赛作为一种课外活动,中学既可大力推广,也可弃之一边。面对这样的竞赛制度、教育体系与政策(加分项目调整之前),不同的中学会如何选择?这涉及到中学对竞赛的定位问题,中学究竟是如何认识竞赛的?
限制学校是否参与竞赛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师资力量。学科竞赛对辅导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没有合适的老师,学校哪怕想搞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师资不存在问题的话,学校会不会搞竞赛?根据访谈得知,学校与学校之间是非常不同的,呈现出两个极端:一端是完全不搞竞赛,依旧走传统的高考路子;另一端是全力以赴搞竞赛,可称之为竞赛学校。
马同学就读的高中,是浙江省的一所重点中学,每年的高考成绩都很不错,在浙江省名列前茅,2010年尖子生人数居浙江省第二名,本科以上的上线率为90%以上
。但它是一所县级中学,师资、生源、设备等各方面条件都无法与一流中学相媲美,应该说这所学校的综合实力在浙江省属于中等偏上。这所中学采用寄宿制管理,所有学生都寄宿在学校里,起床与睡觉时间是规定好的,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差不大。这样一所学校,它会如何定位竞赛?
奥赛共有5门,但由于师资的限制,该校没有举办信息竞赛的辅导。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门课的师资都没问题,都有相应的竞赛辅导,但也有侧重点,整个生物竞赛的辅导从开始到结束,前前后后一共才两三个月,每周辅导一次。数理化的竞赛辅导更受重视,这三门课的竞赛辅导班从高一就开始组建,每周上一次或两次课,上课时间都是晚自习时间,一般一次是2个小时。高一阶段辅导的内容是提前讲授高二高三的知识。马同学说:“我们××中学的辅导,至少第一年,根本就不算竞赛辅导,最多就是把所有的知识提前讲一下,比如化学,高二有机的知识提到一年级讲,数学的一些立体几何的东西,可能是高三或者高二来讲的,提到高一来讲,第一年根本不作竞赛的任何打算。
”真正参与竞赛是在高三的第一学期,高一高二这两年,都是在提前学习知识,数理化三门课都这样。这一阶段练习题的难度是高考的难度,到了竞赛前几个月才真正开始竞赛的辅导,这时的练习题难度逐渐高于高考难度,直至竞赛的难度。
以化学竞赛为例,辅导安排如下表所示:
表1 某中学化学竞赛辅导进度及数理化竞赛时间表
从高一到高二的第一个学期,这段时间都是在讲授化学知识。到了第二年的4月份,也就是高二的第二学期,浙江省举办一个非正式的省级化学竞赛,难度介于高考与正式竞赛之间。“4月份之前两个月,辅导会加强,主要是为了加快教学的进度,在4月份考试之前,把所有的化学知识都讲完。4月份之前的辅导都是知识性的东西,练习的题目难度也是略高于高考,但低于竞赛。4月份的考试是一个转折点,从那一次考试开始,你就步入竞赛的那个难度了。4月到9月,中间有一个暑假,大概在7月份,会请浙江大学的3个老师过来给我们做专门的竞赛辅导,7天到10天左右吧。4月到7月,主要是做题目,比高考还要难一点的题目。7月份辅导之后到9月份,基本上就是每周一张往年的竞赛题,做真题,不停地做,不停地做。到9月中旬,就去参加省级化学竞赛了。”
化学竞赛是马同学所读学校最重视的学科竞赛,每年都会邀请浙大的教授去讲课,数学、物理就没有这样的辅导。正如马同学自己所说,4月份的考试是一个转折点,之前的辅导都是立足高考的,以高考的难度为基准;之后才真正开始进入到竞赛的难度与要求。之前,辅导的强度不高,每周一次或两次;之后才开始提升辅导强度,开始大量做题。之前,接受辅导的学生数量很多;考试之后,只有小部分学生继续竞赛辅导。不论是辅导强度与难度,还是受众多少,都表明4月份之前的辅导是立足高考、面向高考、服务高考的,而4月份之后的辅导才针对竞赛。
物理竞赛辅导情况也类似,只是更加偏重于高考。“物理,基本就是完全针对高考的,不怎么针对竞赛。真正辅导竞赛是什么时候?物理竞赛分初试、复试,初试过后,只有4个同学能参加复试,剩下4个人之后,我觉得那个时候开始的辅导,真的是叫作竞赛辅导,那个题目难度是远远高出高考的。平时的那些竞赛辅导就是高考的难度,高考的最后一道题或者倒数第二题那个难度的题,立足于高考的。参加复试之前的那一段是远远超出高考的。一大堆那种很复杂的计算。”
总体来说,马同学所在高中的竞赛是服务于高考的,竞赛的辅导方式与辅导内容都面向高考。马同学说:“我们学校的竞赛是针对高考的竞赛,算不得很正规的竞赛。”这是半竞赛半高考的状况,而有一些学校是完全的竞赛学校。
马同学说化院有很多同学都是从专门的竞赛辅导中出来的,“他们完全是为竞赛而竞赛,其他课基本不学的,就是纯粹冲着保送名额去的。他们有的人为了竞赛,连正常的课都不上。比如历史什么的会考,有的学校老师都支持你拿着同学的历史卷子来抄,抄个60多分,交上去,不用你学。老师们知道你是搞竞赛的,都默许。跟我们学校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像江苏有些学校,从初中开始培养,初三开始学高中的东西,一条龙的,有的学校有初中部、高中部,有竞赛潜力的学生,在初三与高一之间的暑假,有3个月,这段时间,他们开始学竞赛的东西,所以他们要比咱们快,而且暑假没有其他的课,可以每天辅导,那个进度是非常快的,所以我们正在教有机的时候,他们都已经学完了,所以他们质量是不一样的,而我的中学是半吊子。”
很明显,不同的学校对待竞赛的态度与策略是很不一样的。像马同学的高中,举办的是面向高考的竞赛辅导,竞赛辅导班培养的不是竞赛选手,而是高考尖子生,学校及老师并不怎么追求竞赛成绩,更看重高考成绩。而竞赛化的学校,放弃了常规的教学秩序,专门培养竞赛学生,但是这样的学校数量是很少的,因为竞赛要出成绩,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缺一不可,而满足这两方面的条件的只是少数的一流学校,满足了条件的学校也不一定往这方面发展,所以竞赛化的学校少之又少,一个省内屈指可数。更多学校是类似马同学的高中,办一些立足高考的竞赛辅导班。
在既定的竞赛体制、高考体制下,在既定的学校教育理念下,学生自己如何看待竞赛?参不参加竞赛?花多少精力参与竞赛?这是接下去要讨论的问题。
马同学参加了三门学科的竞赛辅导:数学、物理与化学。
问:“你为什么要参加三项竞赛?”
答:“因为我知道我们中学的竞赛完全是针对高考的,所以参加竞赛辅导,对高考也是有好处的。我是这么考虑的。”
问:“三项竞赛是否有主攻学科?如果有,是哪一门?哪一门花的精力最多?”
答:“我没有主攻科目,三门课基本上都是平均花力气,但比较而言,可能数学花的精力最多,结果数学竞赛的成绩最差,每年夏天我都跑去数学那边上夏令营
。物理那边没去过,化学那边也没去过。”
问:“为什么在数学上花更多精力?”
答:“因为我数学弱一点。”
问:“那你当时是想三门都拿奖吗?”
答:“可以这么说,这叫广撒网、多捞鱼。”
问:“你当时知道有加分、保送这回事吗?”
答:“知道。”
问:“那高一高二的时候,你对保送这事有几成把握?你当时寄希望于高考还是寄希望于竞赛?”
答:“可能到考前那段时间是希望获奖保送的,但平时也不会有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毕竟那个东西很大程度上有运气的成分在。临场的时候,那道题,突然间灵光一闪,做出来了,出不来就出不来。化学竞赛最后一道题,整个浙江省能做的也就那么十几个人,这十几个人基本都得了一等奖,最后一道题分值非常大,我也是最后10分钟,灵光一闪,就出来了,真的。运气的成分太大了,谁也不能保证得奖。我还是以高考为主的,我们学校的风气不就以高考为主吗?如果真是打定心思竞赛的话,我肯定会花更多时间。我肯定是以高考为主的。”
从以上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马同学对竞赛的态度。首先,他肯定不致力于获得国际金牌,他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在于进入名牌大学。至于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竞赛,还是高考?马同学并不把希望寄托于竞赛,他认为完全依靠竞赛获得保送资格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平时完全不会有这种想法,只是在考前会这样希望一下,但也仅仅是这样希望一下,实际还是以高考为主,而竞赛只是高考的辅助手段。可以说,马同学的所有选择都是面向高考的。他之所以参加竞赛辅导,是因为他觉得学校的辅导是针对高考的,参加竞赛是有利于高考的。如果竞赛能保送、能得分,自然不错,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不能加分、不能保送,那也没关系,因为竞赛的辅导过程本身就是立足高考、服务高考的,提高竞赛能力的同时,也在提高高考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马同学参加了三门学科的竞赛辅导,而且三门均衡发展,这与他依靠高考的方向是一致的。如果真的想要在竞赛方面有杰出的表现,比如进入国家集训队或者参加国际奥赛,那会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能经营好一门学科就已经很不错了,不可能同时经营三门竞赛,显然马同学的志向不在于此。如果想要通过竞赛获得加分或保送资格,有两种策略,一是集中策略,即选择某一门作为主攻方向,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另一种是分散策略,即选择多门学科,平均分配精力,把鸡蛋放到多个篮子中,分散失败的风险,进而提高总体成功的概率。马同学选择了分散策略,一方面,分散策略与集中策略一样,都能达到加分或保送的目标;另一方面,分散策略对高考更有利,数理化这几门课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均衡发展,才能在高考中胜出。
与马同学同一时期的其他同学的选择基本也与马同学类似,都参加了多个竞赛辅导。据马同学回忆,他们当时有4个人,是一块儿参加了数理化这三项竞赛,有的获得省二三等奖,但没有获得加分或保送资格。那么这几位同学为竞赛付出的努力是否白费了呢?对此,马同学说:“他们在竞赛上花了很多时间,虽然没得奖,没加分,但是对高考有帮助,经过那么长时间的竞赛辅导的话,高考的基础是打得很扎实的。一定是有帮助的。他们几个高考成绩都很好,两个交大,一个北航。最后高考考得好的,基本也都是这几个参加竞赛的人。”
马同学参加了数理化三门竞赛辅导,在省级竞赛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化学省级一等奖、物理省级二等奖,数学省级三等奖。由于化学竞赛获得了省级一等奖,他可以进入省级集训队,并获得了20分加分与保送的资格。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马同学没有在竞赛路上继续走下去,他没有参加省集训队,并放弃了保送资格,而是选择了高考路。当成绩出来以后,马同学的班主任,也是化学竞赛的指导老师,不主张马同学参加保送,而希望他参加高考。
问:“你已经有这个保送资格了,那你的指导老师为什么不让你去呢?他的理由是什么?”
答:“挺复杂的,我估计当年是希望我出名次的,但是现在看来,我觉得相当不人道。当年我可能也是太过自信了吧,想着,反正加了20分,无论如何都能上的。老师就是说,依你的成绩肯定能上的,即使有点波动的话,加了20分也没事。他就这个意思,其实这个完全不靠谱,因为高考的时候,我现在回忆,只要心态上有点什么波动,考试稍稍有点失常的话,你多错一两道题,马上就被踢出去,完全不靠谱。现在看起来相当于抢名次,相当不人道。……老师不主张我保送之后,我鬼使神差地同意他这种想法了。之后还觉得挺后悔的,毕竟走保送那条路的话会轻松很多。……我上一级,也有一人获得了化学竞赛一等奖,但那人其他学科的成绩一般,所以学校努力促成他的保送,最后顺利进入北大。”
前文也已经说了,马同学一直是以高考为主的,在参加竞赛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其他学科的学习,因而他的整体学习成绩非常不错。现在竞赛得了一等奖,又有了20分的加分,很有可能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所以学校希望马冲刺一下高考的名次。对于学校来说,名次是最好的名片,比如说“我们培养出了高考状元”,这比其他的任何指标都更有力。马同学自己也是自信满满,所以最后放弃了保送,参加了高考。
高考的结果,并不如人所愿,当年,马同学考了660分,而北大在浙江的录取分数线是667。加了20分之后,马才能进北大。马同学说:“选专业的时候不算加分,也就是说以680分投档,但以660分选专业。所以我的选择余地不大,就那么三四个专业,信管、地空什么的,就连这些专业还要抢。后来辗转才进入化院。所以从结果看,弄得很麻烦,也很狼狈,还不如当初干干脆脆地保送了,也不用后来那么折腾。”
从马同学的经历看,他不是一位竞赛出身的同学,而只能说是一位竞赛的参与者,是一位有过竞赛经历的高考生。假如马同学通过保送进入北大,在某种程度上他依然是一位高考生,因为他的立足点一直在高考上。
上述调查报告从4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奥赛自身定位在课外活动上,由于加分与保送政策的支持,奥赛受到追捧。不同的中学对奥赛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被访者马同学就读的中学所举办的是高考化的竞赛辅导,竞赛服务于高考。马同学自己也是为了提升高考水平而参加竞赛辅导班。最后简单讨论了马同学的竞赛成绩与结果,他获得了化学竞赛省级一等奖,可以加20分并保送,但学校寄希望于马同学夺魁,极力劝说马同学放弃保送,最终马同学放弃了保送,通过高考进入北大。
本文最关注的问题是,面对同样的竞赛制度与高考制度,不同的学校与学生有不同的策略,其中有一类学校是像本文所描述的学校一样,学校会办一些竞赛辅导班,但辅导班的宗旨是立足高考、服务高考;可能有一类学生是像本文所描述的马同学一样,以高考为主、竞赛为辅,尽力参加竞赛,但并不把宝押在竞赛上。由于学校的规模与资源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生的天赋与勤奋程度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因此,据此可相信本文所描述的学校与学生绝非特例,类似的情况应该很多。到底这样的学校与学生占多大比例,需要更加深入、更大规模的调查与研究。
很明显,这类学校与学生的做法带有强烈的功利倾向,学校为了提高高考成绩才办竞赛辅导班,学生也是为了提高高考成绩才参加竞赛辅导班。但这种功利性,导致了相对比较理想的结果:如果个人有兴趣、有天赋,加上勤奋努力,那么,很有可能在竞赛中获得回报,即加分与保送;如果没有竞赛的收获,那么付出的努力也将在高考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在这类学校与学生中,竞赛与高考并不是两条并行的路,两者的张力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大。如果这是普遍的情况,那么加分政策的调整也就失去了事实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