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心灵感应现象的本质

社会公众对思想传递、思维投影、心灵感应或读心术等概念几乎一无所知,而民间的巫术和表演艺术则时常以其作为手段。某些科学家的研究似乎表明,它们的存在好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一直有科学家对这些现象进行细致的调查,迫切希望揭露这一被掩盖的真相,但遗憾的是普通民众对这一现象的了解仍然极其有限。部分民众对与这一学科相关的所有事物皆抱有强烈的怀疑态度。

然而,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对人类大脑功能认知程度的加深,现在我们可以从各处听闻思维感应(或称心灵感应)领域的惊奇发现。科学界人士亦开始撰写文字描述那些让人迷醉的感应现象,就是普通大众也开始了解到诸多关于这门科学的新发现。伴随着人们对这一学科知识的累积和认知的深入,人们或多或少开始相信这一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下面让我们听听一些极负盛名的科学家们对此的看法。

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在立足当今先进的科学知识,而回望历史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无论是站在科学的角度还是宗教神学的观点,如今呈现在大家面前有如宇宙般浩渺无穷而神秘莫测的人类思维活动,在过去人们的眼中竟显得如此平淡无奇,甚至无关痛痒。无论是笛卡儿对世界的认知还是牛顿对物理的理解,无论是过去唯物主义者的观点还是布里奇沃特论述 中对我们人类的阐述,现在看来都显得难以置信的短浅并缺乏洞见。即便是莱伊尔( Lyell )、法拉第( Faraday )、穆勒( Mill )甚至达尔文等科学家对他们自身相关领域的科学认知与当今科学研究成果相较也显得欠缺深度。”以上评述是在詹姆斯教授出任英国心灵研究协会(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 )主席之际做出的,所以其分量可谓不轻。

著名的英国科学家威廉·克鲁克斯爵士在英国布里斯托尔担任英国皇家学会( The Royal Society )主席时曾说:“如果我还有机会重新向科学世界引入这些关于思想探究的话,我会选择一个与我们之前截然不同的开端。我会以我所深信的基本定律,以及心灵感应科学作为起点,即思想和影像可从一个个体传递至另一个个体而无须借助任何已知的感官系统,也即是说,知识和信息可不通过我们迄今所了解的任何一种交流方式传达进入人的大脑。尽管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引出了有关人类思想的一些重大事实,但我们目前还无法从科学的角度给予其确凿的证明,无法将其有效地交给我们的相关部门进行认定和处理。因此,这里我只能为关于心灵感应的科学研究指出方向,希望它合理健康地发展下去。心灵感应现象若要发生必然会有两个生理上的变化产生——首先是信息发送者 A 的大脑活动会发生物理性的改变,然后是信息接收者 B 的大脑活动也会出现类似的物理改变。在这二者的变化之间,必定存在一系列物理诱因。一旦这一连串连接二者起到媒介作用的诱因能够进一步得到科学解释,我们的部门将即刻将其纳入处理和研究程序。而像 A B 间这样的连续事件,必定经由某种中间媒介的连接才会发生。我们可以假定,宇宙间所有的现象在某种情况下都是有联系的,但如果我们对日新月异的科学知识持怀疑态度,却又试图借助那些故弄玄虚的‘神秘法术’来解释某些未知现象,这是不科学的。”

心灵间的直接沟通等一系列现象需要经过当今科学的分析判断,去伪存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这个长久以来显得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的奇妙能力的本质。曾有人说:“凡是值得费心证明的神奇现象,都难以证实,但又无法否认。”此话在过去或许不假,但放在当今,就显得站不住脚。如今的科技发展迅速,各种用于观察和分析的研究设备和手段方便了人们探究未知事物,也培养塑造了人们严谨审慎的科学态度,使得科学研究走向先贤们都难以想象的更为高深、更为广博的领域。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如同柏拉图神话中追寻宙斯战车的灵魂,在探索宇宙之际,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如今,我们抛开以往对万物固有的认知,用科学构建一个更为深远的宇宙法则。就像刻于古老埃及伊西斯神殿( the Temple of Isis )门前的传世铭文:“自始至终,我 从未改变自己的模样,无论过去、现在,抑或是未来;我的面纱至今不曾被人揭开。”但这也不能阻挡探寻者追索真相,不能阻止人们去揭秘浩渺深邃而神秘莫测的自然。我们笃定前行,以期能够发现大自然最为隐秘的真相,还原它往日的模样,并预言它未来的面貌。而在不断努力之后,自然的面庞逐渐清晰,其美丽、威严,让人叹服。

杰出的法国天文学家卡米尔·弗拉马里翁就是心灵感应理论的支持者。他曾写出以下一段话表达自己对这一学科的信念:“我们之前的观察总结都可以推导出这一结论,无须借助文字或其他我们熟知的信息交流媒介,个体的思想的确是可以传达给在一定距离之外的另一个体的。我们自己经历过无数这样的现象,却又不肯承认这一现象的真实存在,这是不合情理的。心灵感应现象的存在绝非伪科学,也不是浪漫的幻想。思想在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绝对严谨的科学事实;它的存在就像巴黎,就像拿破仑,就像氧气和天狼星的存在一样毋庸置疑。”

他还说:“毫无疑问,一个人思想活动的力量会产生某种运动,一如其他物质的运动一样,这种思想活动传输至远处,使另一与其共鸣的个体感知到。”

在这里,我们一字不漏地引用卡米尔的观点,是为了证实心灵感应这一重要科学课题已得到科学界最具权威的研究学者的认可和赞同,同样这段话也让读者了解了这一学科的科学原理。目前已知的心灵感应理论不多,但每条都忠于事实,贯彻于实际运用。

通过科学研究,我们如今已掌握和证明了思想可以在不同个体间相互传输、相互作用。而有时,这样的作用甚至可在上千英里的距离间产生,其中仍有许多神秘的“为什么”等待我们去解答,许多“如何做”等待我们去探究。在所有的理论中,或许将思维传输比作“无线电报”是最符合事实的一种,思想活动产生的震动通过某种媒介进行传输,就好比高频电磁波的传输一样。大脑思想信号的发出者就像无线电报的“发报机”,而思想接收者则是无线电报的“接收器”。

当人们进行思维活动时,脑部一定会生成某种形式的震动,从而产生与电磁波类似的思维波。通过科学调查可知,人在进行思想活动时脑部温度会上升,同样在脑细胞活跃状态下,大脑结构中会发生持续不断的化学变化。这一现象也和电池输出电流类似,我们无疑可以推断思维以类似的形式产生震动,并很可能能将震动传输至另一个体。威廉·克鲁克斯爵士也提出了一些有关心灵感应的科学理论。但关于心灵感应的理论,这里点到即止。之后的章节,我们将进行一些实例的介绍和讲解。请务必牢记,人脑间的思维转移就像发报机和接收器间的电磁信号传输,抓住这样的理论精髓,或许才能有依据地进行心灵感应的研究和实践操作。 z2l+G6S8w1nP8qA24asm5x+0kZeeTfO5EpKcl8D6uhA6UJo591uKKgxhRg3RE51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