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问题的提出:暗示与自我暗示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这么来看:想象好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急流,不管那些不幸的落水者如何用尽全力试图回到岸上,都仍旧抵挡不住湍急的流水,最终还是会被席卷而走。看起来似乎无法征服这条激流,但是倘若你能在中途将它的方向扭转向别处,比如引向工业基地,那么它就可以化身为电能、热能、动能。

倘若你认为这一比喻不够充分,你也可以将它比喻成一匹马。这匹马还未被驯服,还没被套上马笼头,也没被系上缰绳,想驾驭它的人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任由这匹马驰骋,此外别无他法。如果这匹马逃离出去,它就只能在阴沟里结束自己的疯狂生涯。然而,如果马儿被驾驭者成功地套上笼头,一切就会被扭转。这匹马将按照驾驭者的愿望朝着任何他想要的目的地奔去。

潜意识或想象的存在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既然我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就要展示给各位:这种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无法征服的“自我”,实际上可以像这条湍急的河流和这匹未被驯服的马一样,能够轻易就被控制和征服。然而,在进行更深一步的讨论之前,我们务必要严谨地重新定义两个词语,两个常被使用却从未被正确理解的词——暗示与自我暗示。

那么究竟如何来解释暗示呢?它可以被这样定义:“将一种思想强加于一个人的头脑的行为。”但是否真的存在这种行为?很显然,不存在。暗示本身不具有任何实体的存在性。不仅不存在,它也没有存在的可能性,除非有这样一种必要条件:自我暗示,即用自我暗示来替代暗示。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自我暗示:“一个人进行的自我思想灌输。”

我们可以对任何人实施某种暗示;但是假如这种暗示不被他的潜意识所接受,假如它仅仅只是转化为自我暗示,而其中的含义并没有被真正地领悟到,那么就不会有任何结果产生。偶尔我自己也会对那些平日里十分顺从和性格温和的人实施一些具有一定相似度的暗示,但通通都告以失败。归结原因,也就是它们被试验者的潜意识拒之门外,因此也就没能够成功地转化为自我暗示。 bEpDSEB7BJ2bYA+eNDU0eXzsH/cKXmnixse6pRIvZL+/eAAQ/QAKIUwCwDskaxJ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