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果你有梦想,甘愿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它,你是勇敢的。但是你要理智地看待一个问题:这个选择真的正确吗?在你盲目地用青春做赌注之前,最好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你是否了解那个行业?你的前辈是怎样做职业规划的?你努力的方向对吗?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可以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当你面临“十字路口”

2010年,国内某知名杂志评选2009年十大流行词汇,“纠结”一词榜上有名,这似乎给了“纠结”一个更有力的名分,由此可以名真言顺地出现在我们的口语和书面语中了。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常处于“纠结”之中,面临着太多的十字路口处的选择。

考研还是就业,回老家还是死守“北上广”,进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做“鸡头”还是做“凤尾”,要“升职”还是要“生子”,坚持追求梦想还是向现实无奈低头……职场给我们提供工资和粮食,却也抛给我们一个又一个费神费力的“纠结”。

于是,选择就成了职场人的必修课。

每个人的资质不会差太多,进入职场时的起点也不会相差太远,但是由于作出了不同选择,三五年后人与人之间的境况就会大不一样。

擦亮眼睛学会选择,比蒙着眼睛一味努力更重要。

某天,一个学妹在QQ上对我说,她想要跳槽了。我说这是好事啊。她说她很纠结,拿不定主意到底要不要跳。然后,她就说了“纠结”的根源所在。

她在A广告公司做了一年文案,工资税后4000多元,“五险一金”齐全,算是“北漂”大军中境况不错的一员了。可是,她觉得自己被养懒了,怕这样下去会“死于安乐”,所以决定换一个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多次求职、面试之后,她被某教育集团B公司看中,仍旧去做市场文案工作,起步工资税后3000多元,只有“五险”。

她问我:这样跳过去,究竟“值得”吗?

衡量“值”与“不值”的标准是什么呢?若是从工资待遇的角度考虑,当然不值。平白无故少了四分之一,还没有重要的住房公积金。可是,B公司的平台大得多。先前的A公司总共有十几个人,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B公司是有口皆碑的上市公司,部门多,架构齐全,可以接触更多的社会资源,积累更多的人脉和经验。这不正是“挑战”所在吗?

这样分析一番,她又问:万一我跳槽过去,干得不如从前,后悔怎么办?

我一下子就无语了。这确实是个问题。或许大多数人在面对十字路口时都是被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操纵,才会似有囚徒困境。谁都渴望风险最小、收益最高。

如果我们无法控制结果,那就尽量把“选择”做得客观些。

现在流行“量化分析”,把这个方法引入到职业选择中来,就成了“得失比较法”。我们可以拿一张白纸,在中间画一条线。左边写“利”,右边写“弊”。逐条分析。

在学妹那个例子中,跳槽还有不跳槽的利弊都很明显,那么不妨把工资、福利、发展空间、潜在收益、风险等都详细列上去,自己悉心比较一下。心里的天平自然会像“利”的一边倾斜,选择也就顺其自然作出来了。关键问题就在于,既然作出了选择,就不要让“后悔”这种情绪捆绑自己。

纠结了很久之后,学妹终究还是跳槽了,带着无比坚定的信心奋战在B公司的市场部。她让自己破釜沉舟,没有给自己回旋的余地,所以工作起来尤为努力。她的能力很快被上司认可,工资也很快由起步阶段的3000元调整到4000元,甚至后来更多。她觉得,自己的选择十分正确。

有一个恐怖的名词叫做“马努杰死亡回旋梯”,源自一个叫马努杰的推销员。他在47年的职业生涯中为207个公司打工,平均一年换5次工作。之所以成为“反面典型”,恰恰是因为他没有客观权衡利弊,盲目作出了选择。所以,我们在职场中遭遇十字路口的时候,切忌莽撞,切忌意气用事,务必留出充裕的时间和心思去看路。

赢在选择

面临两难抉择时,试着把好处写在一边,把坏处写在另一边,记住,一定要想周全。然后把这两方面作比较,利大于弊的时候,就是正确的选择。 qXFfoF5lWLJL3Nr1bJ/mdgqGV6gPGOCn8PJjJtZtO/xp4i3sprCVM2vMjrHBypPK



三种不同的职业发展轨迹

大多数的成功学都在试图给人们描述一个成功的模式:这样做就可以平步青云了;这样做就可以水到渠成了;这样做就万无一失了……好像人生真的可以按照既定的轨道平坦顺利地进行。可惜,现实总是事与愿违。

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涌险滩无数;看似山穷水尽,实则下一步就柳暗花明。这才是职业发展路线的真实情况。所以,当你在职场中感到茫然困惑的时候,不妨稍稍放宽心,拿出一点“淡定”的精神来,安心做好手边事,静观其变。

我有一个朋友小静,研究生的时候学心理学,一直觉得自己毕业之后当个老师,再找个男老师结婚生子就是她的“前途”。命运却跟她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不但婚姻生活颇具戏剧性就连职业道路都拐弯了。

临近毕业时小静参加了一个高中同学的聚会,遇到了久不联系的D君。当时他们都没有正式交往的对象,两人聊着聊着觉得很投机,接下来的半年就迅速恋爱、订婚、结婚。那时,D君在电视台做编导,工作很忙,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里。小静当了高中老师,却对老公的电视台编导工作产生了兴趣,有空的话就帮他写写节目策划案,或者串场的台词。

一来二去,D君发现小静在节目策划这方面很有潜力。她是学心理学的,很快就能理解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她提出的很多建议被D君反映到节目组后都被采纳了。后来小静干脆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辞掉教师公职,到老公工作的电视台做节目编导。

小静完全没有受过正规科班训练,年纪也不小了,入行颇有难度。但是兴趣就像滔滔江水拦也拦不住,再难再累她也坚持扛下来,居然很快熟悉了一档电视节目的策划和播出流程,用了两年时间就成了台里的优秀编导。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职业发展会是这个样子。

小静的故事绝对不是传说,恰恰是很多人职业路线的翻版。有些人在学校里学A专业,就业时做B工作,在C领域得到发展,最后成功时已经跟当初的专业没有多大关系了。

之所以讲这种例子,是想跟职场新人说,不要认死理,也不要迷茫。职业发展轨迹因人而异,不要把自己限定在一种模式里。概括说来,有三种大致的职业发展途径。

第一种是孤注一掷型。这是很多年轻人“追求梦想”的别称。认定一个目标就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有的人要当主持人,有的人要做证券经纪人,有的人要做医生……有这个“梦想”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这条路可能很辛苦。特别是渴望从事“创造”型职业的人,画家、作家、艺人、歌手等,这种类型的成功除了你个人的天赋、才情之外,还跟机遇有很大的关系。一夜成名的渴望很可能会毁掉你,最好有足够的抗挫折能力。

第二种是曲线救国型。你可以有梦想,也可以执著于梦想,但是要顾及眼前利益。所以,有些人就应该暂时放下那个最宏伟的梦想,打一个“擦边球”,先找个跟梦想相近、相关的工作。例如,你渴望成为最好的营销策划人,但是资历又不够,没人给你这样的职位,你就可以从一线的销售做起,或者从市场专员做起,再或从营销策划人的助理做起,慢慢熏陶、学习、积累,然后再去实现梦想。

第三种是随遇而安型。没有“梦想”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很多人无心插柳,反倒开辟了事业的新天地。例如,某知名女作家,本是办公室的“闲散人员”,无聊之时随意敲了几万字的小说发表在网上,居然就红火起来,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干脆辞职专门写作。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歪打正着”。

综合这几点来看,职业发展轨迹可以有多种,如果你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并愿意为之付出,那当然好。可是如果没有特别明显的偏好,也没关系,做好手头的事,先生存再发展,随时随地发现机遇。

赢在选择

大多数成功职场人是通过几次“跳跃”做出成就的,所以,不要期待一条阳关大道摆在你面前。遇到羊肠小路或者激流险滩的时候大胆跳一下,说不定有惊喜。 AWkYF53fQ8FkB4vRtOhrxAhtaG5AxFMTB07g/nCk/0p8xueoEgAWHMEaC2RzotbC



给自己制定“试水”的期限

很多人都喜欢谈论梦想,即便是在职场这个最现实的东西面前,也愿意用“梦想”来鼓励自己。这么做固然是好,但是我们必须有心理准备:如果梦想一直无法实现,甚至连一丁点实现的迹象都没有,那怎么办?

有一个比较折中的建议是:给自己制定一个“试水”的期限,在这个期限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你的梦想,不怕“荒唐”,别怕“打击”,经受“考验”,成与不成都让自己赌一把。

如果超出这个期限你还是不能实现愿望,那就把一颗心装在肚子里,脚踏实地工作生活。日后回想起来,你的“青春”也算是没有遗憾。

我认识一个小有名气的漫画家,他从小就看漫画、画漫画、给不同的漫画杂志投稿,却一直没能发表作品,更别提出名。但是他没有灰心,大学毕业之后远离父母到北京做“北漂”,在一间狭窄的小筒子楼单间里夜以继日地画。

当时他几乎“众叛亲离”,贫困潦倒,常常是一口气画上20小时甚至30小时,累了就在床上睡觉,睡醒了继续画。有时甚至没钱吃饭,身边的朋友实在看不过去了就买个大面包和一大包方便面去探望他,那面包就成了他的“大餐”,方便面也成了宝贵的储备。

偶尔,朋友给他介绍个兼职做一做,帮杂志或者图书画一些插画,赚取不多的酬劳,他就拿这个钱交房租、果腹。但是这样的机会并不是经常有。况且,他画画还要买纸笔,又是一笔开销。

眼看着就到了26岁,他决定不能再这样过了。自己吃苦还在其次,关键是连累远在故乡的父母替他担心。于是,他收拾了“北漂”的行李回老家,安安心心在一所中学做了美术老师。

但是,闲暇之余,有了好的故事脚本他还是忍不住牺牲休息时间画出来。有意思的是,他在那时画的一个系列漫画被某杂志社的编辑看中,竟然一举成名了。

有人说他是“狗屎运”,只有他自己明白其中的滋味,他以前画画只关注自己的喜好,画的完全是“想象”的世界。而当了老师之后,身边都是小孩,他有了更多跟“现实”接触的机会,慢慢地了解了孩子们喜欢看什么样的漫画、故事。有意无意地,他修正了自己的画风和故事架构,这才有了后来的成名作。

这样看来,“试水期”带给他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若是没有那段破釜沉舟的日子,他也不会有后来的“安分守己”,也就不会转变自己的思路。他的职业生涯将是完全不同的境况。这位朋友的经历可以给很多有梦想的职场人以启示。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跟着自己的兴趣走,做自己喜欢的事才容易成功。但是要先分清楚一个状况:你究竟适不适合把那个兴趣作为职业去追随。比如说,你喜欢足球,你有没有成为球星的可能?你喜欢阅读写作,你有没有成为作家的可能?如若你的兴趣不能产生成果,不能带给你收益,那就只能作为“兴趣”,而不能作为职业目标。

所以,“坚持”固然可贵,却不建议用一生去赌一个梦想。不妨给自己留出一段充足的时间,放手一试,再判断下一步的走向。

赢在选择

就像“小马过河”,不试一试,你永远不知道水的深浅。年轻好就好在输得起,趁着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有大把的精力可以耗,大胆尝试。 AWkYF53fQ8FkB4vRtOhrxAhtaG5AxFMTB07g/nCk/0p8xueoEgAWHMEaC2Rzotb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