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事

——反应之术

■■■

当你处于弱势地位的时候,不要为了所谓的荣誉而争斗,而要选择低头,选择认输。要根据具体情况,把握好分寸,做到“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

运用反应术,分析形势,跳出冷门的局限,从“冷”处着手,就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挖到更大的宝藏。

■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事——反应之术

反应之术是有意识地刺探对方情况的谋略,“听其言,观其行”是反应术的基本技巧。说话、办事要听话外之音,察不言之言。鬼谷子认为:反应可以静听,可以反诘,也可以以己推人。若想知道别人的真实想法,可通过某种言辞或行动使对方开口讲话,也可先用语言试探,投石问路,然后从其言行中判断出他的真意;如有不清楚之处,再回过头来探求,反复求证,将对方引向自己的言说目的。

同时,鬼谷子还要求:运用反应术者,应全面、辩证、历史地看问题,并要善于把握讲话的技巧。在论辩、游说时,要“反之、复之”,从而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以更好地掌控局势,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见机行事是职场生存的保护伞

相同的事情,别人做得很顺利,到你做的时候一定不要照搬,因为可能事情已经发生变化了。

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如果凡事都照搬教条,而不知随机应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就难免失策。形势瞬息万变、波谲云诡,所以必须从实际出发,相机行事,照搬教条只能使人自食恶果。在付诸实践时也应灵活机动,切忌僵化不变。

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战国时代,有施氏和孟氏两家是邻居。施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学文,一个儿子学武。学文的儿子去游说鲁国的国君,阐明了以仁道治国的道理,鲁国国君重用了他。学武的儿子去了楚国,那时楚国正好与邻邦作战,楚王见他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就提升他为军官。施家因两个儿子显贵,满门荣耀。

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长大成人了,这两个儿子也是一个学文,一个学武。孟氏看见施氏的两个儿子都成才,就向施氏讨教,施氏向他说明了两个儿子的经历。孟氏记在心里。孟氏回家以后,也向两个儿子传授机宜。于是,他那个学文的儿子就去了秦国,秦王当时正准备吞并各诸侯,对文道一点也听不进去,认为这是阻碍他的大业,就将这人砍掉了一只脚,逐出秦国。他学武的儿子到了赵国,赵国早已因为连年征战,民困国乏,厌烦了战争,这个儿子的尚武精神引起了赵王的厌烦,砍掉了他的一只胳膊,也逐出了赵国。

孟氏之子与邻居的儿子条件一样,却形成两种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施氏后来听说了之后,说道:“大凡能把握时机的就能昌盛,而断送时机的就会灭亡。你的儿子们跟我的儿子们学问一样,但建立的功业大不相同。原因是他们错过了时机,并非他们在方法上有何错误。况且天下没有什么道理永远都是对的,没有什么事情永远都是错的。以前所用,今天或许就会被抛弃;今天被抛弃的,也许以后还会派上用场,这种用与不用,并无绝对的客观标准。一个人必须能够见机行事,懂得权衡变化,因为处世并无固定法则,这些都取决于智慧。假如智慧不足,即使拥有孔丘那么渊博的学问,拥有姜尚那么精湛的谋略,也难免会遭遇挫折。”而孟家母子正是不懂变化之道,才遭此惨事。

现实生活中,见机行事是一种自我选择和把握,但是缺乏正确的认识而盲目行动,也会得不偿失。

有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刚开始的工作很不错,许多人都羡慕不已。但是这个年轻人总是不满现状,觉得自己应该在更好的位置发展,因此他常常跳槽。一开始,凭借自己的高文凭,他受到了很多公司的青睐。哪里有招聘他就去哪里,只要看得上眼。他从来不曾审视自己的现状,对于跳槽乐此不疲,还为此骄傲不已。

可是到后来,他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虽然自己在公司的待遇什么的都不错,但是晋升却从来轮不到自己。而且后来,很多公司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他。

这位年轻人怎么都想不通。后来他的经理把原因告诉了他。原来,用人单位一方面很在意学历,那是对寒窗苦读学子的肯定和鼓励。但是,一个四处跳槽的人,吃的全是自己的老本,而且没有工作责任感,企业对这样的人根本不会重用。

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本没有错,但是还得分场合。如果缺少了正确的认识,就算很好的机会也会被自己弄丢。所以,一定要面对现实,求变化的同时更要审视自我,以发展为前提。只有发展、变化的选择,才是致胜的关键。

■学会认输才会赢

面对纷争复杂的社会,常常会有自己难以招架的时候。这时候,自己往往处于弱处,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在有的时候,你最好的选择就是认输,甚至“投降”。认输不是彻底失败,而是一种防御,是一种对自我实力的保存。

《反应篇》曰:“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意思是:“通过言语等方式刺激对方时,要做得微妙隐蔽,不被人察觉;捕捉对手的信息则要十分迅速,以防止延迟误事。这就如同阴阳、方圆之间的转化,应用随心,变化自如。在未弄清情况的时候,应该用防御性的战略来引导,以化解对方的进攻;弄清对方的情况以后,就应用进攻性的准则去应对对方,以求战胜对方。无论是进是退,是左是右,都可以用方圆之道来控制。”

反观鬼谷子的这段话,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方圆之道的重要性。而身处职场,仅仅懂得自知还不够,面对不利的局面,还应该学会“见形而事”,适时而忍,灵活反应。用方圆之道,进退有度,就能积蓄实力,争取到更好的机会,更能避害求利,自我保全。

美国有一位拳王说过,任何拳手都不可能打败所有的对手,好的拳手知道在恰当的回合认输。因为,及早认输,下次还有赢的机会,如果逞能,让对手把你打死了,或把你拖垮了,你不是连下次上场的机会也没有了吗?

拳击还是光明磊落的竞技,在人生的长河中,竞争却是纷繁复杂的,其中不乏乱箭和暗器。诗人北岛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面对不讲竞争规则的阴损小人,遇到怀着“谁也别想比我好”的病态心理的嫉妒小人,你斗得越勇,就会陷得越深。与其让生命的价值在乱斗中无端地折损,不如以退为进,适时认输,离开是非圈,用自己保存下来的实力,去寻找真正的竞技场。

当我们明白自己不是对手时,就应该认输。这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反应的技巧。生活中常有竞争和角逐,但深知自己“斗”不过对手,还一味地跟人家“斗”,这又有何益呢?“斗”得愈起劲,只会使自己输得愈惨。把握分寸,懂得方圆之道,急流勇退,避开锋芒,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如此,我们还可以赢得时间,冷静下来去认识差距,虚心向对手学习,从而有可能真正打败对手。

当我们知道自己不可能做到时,就应该作出正确明智的反应,学会认输。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困难和挫折都可以逾越,并不是所有的机遇和好运我们都可以把握。在明知无力回天、败局已定时,我们应该认输。选择认输,不去坚持下完一盘根本下不赢的棋局,而是弃之一边,将使我们及早从“死胡同”里走出来,避免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所以,当你处于弱势地位的时候,不要为了所谓的荣誉而争斗,而要选择低头,选择认输。要根据具体情况,把握好分寸,做到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与人也微,见情也疾”,才能积蓄力量,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机遇就在另一条思路上

身处职场的年轻人,常常面对困难就畏首畏尾,缺少变通。对于上司安排的工作,有的人遇到困难就选择退缩,无功而返。而那些懂得变通、能够随机应变的人,往往能脱颖而出。

两个青年同时到一家企业面试。两个人的表现都很出色,但是公司只能录取一个人。老板说:“这样吧,我给你俩一个任务,你们试着把我们这次生产的皮鞋推销给赤道附近一个岛上的居民,然后给我你们的答案。”

两个青年都去了那个岛屿,他们发现海岛相当封闭,岛上的人与内陆没有来往,他们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他们还发现岛上的人衣着简朴,几乎全是赤脚,只有那些在礁石上采拾海蛎子的人为了避免礁石硌脚,才在脚上绑上海藻。

两个青年一上岛,立即引起了当地人的注意。他们注视着陌生的客人,议论纷纷。最让岛上人感到惊奇的就是客人脚上穿的鞋子。岛上人不知道鞋子为何物,便把它叫做脚套。他们从心里感到纳闷:把一个“脚套”套在脚上,不难受吗?

一个青年看到这种状况,心里凉了半截。他想,这里的人没有穿鞋的习惯,怎么可能建立鞋市场?他二话没说,立即乘船离开海岛,返回了公司。他跟老板说:“那里没有人穿鞋,根本不可能建立起皮鞋市场。”

另一青年态度相反,他看到这种状况心花怒放,他觉得这里是极好的市场,因为没有人穿鞋,所以鞋的销售潜力一定很大。他留在岛上,与岛上的人交上朋友。他在岛上住了很多天,挨家挨户做宣传,告诉岛上人穿鞋的好处,并亲自示范,努力改变岛上人赤脚的习惯。同时,他还把带去的样品送给了部分居民。这些居民穿上鞋后感到松软舒适,走在路上再也不用担心扎脚了。这些首次穿上了鞋的人也向同伴们宣传穿鞋的好处。这位有心的青年还了解到,岛上居民由于长年不穿鞋的缘故,与普通人的脚型有一些区别,他还了解了他们穿鞋的特性,然后向老板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公司根据这份报告,制作了一大批适合岛上人穿的鞋,这些鞋很快便销售一空。不久,公司又制作了第二批、第三批……

同样面对赤脚的岛民,一个青年认为没有市场,另一个却认为有大市场。两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后者能随机应变,从“不穿鞋”的现实中看到潜在市场,并懂得“不穿鞋”可以转化为“爱穿鞋”。

他通过与当地人交朋友,进而让他们知道穿鞋的好处,使之转变成赚钱的机会,并获得了成功。这样的员工,想不得到老板的提拔都难。在困难面前,能够积极想办法解决,跳出固定思维,以动制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面对同一种市场,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前景。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能捕捉那些没有被发觉的市场。有时候没有市场往往意味着市场空白,这也正是大展拳脚的好时机。一些人做生意总挑热门、焦点,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挖到黄金。毋庸置疑,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本身就说明了它的吸引力和无限商机。但是换个思路,在“冷门”里创造财富,才能挖别人挖不到的金子。

职场中充满了竞争和未知的挑战,只有那些会细心观察身边每一个领域的员工,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找到机会,不断成长。运用反应术,分析形势,跳出冷门的局限,从“冷”处着手,就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挖到更大的宝藏。

■语言引导的技术

语言交流是一种微妙的艺术,恰当地用柔和的方式进行引导,对方很容易乖乖地跟着你的话题走。

在日常会话中,我们总是会碰到这样的交谈者,他们喜欢把自己要说的意思反反复复地说明,详尽得让人几乎厌烦。遇到这种情况,你是任凭对方继续无休止地发挥,还是粗暴无礼地打断他的话?这两种方法都不是很好,你应当以柔和的方式引导他进入你的话题,如:“简洁一点说,你应该这样表述……”

叫对方的话语跟着你的话题走,这种行为称为“语言引导”。

引导是对话双方的一种意识交流。假如对话双方意见相悖且相互攻击,肯定无法促成“心意的相互交流”,说不定还会使说话者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当除你之外的其他听众由于说话者过于啰唆,而失去了对谈话内容的兴趣,或是由于谈话内容抽象,使听者无法了解说话者的本意时,你就应该积极地参与会话,将说话者的意思引导到自己理想的本意中。我们来看一位汽车推销员是如何引导顾客跟着他的意思走的。

推销员:请问你需要多大吨位的?

顾客:很难说,大概两吨吧!

推销员: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对吗?

顾客:没错是这样。

推销员:究竟要哪种型号的卡车,一方面要看你运什么货,一方面要看在什么路上行驶,你说对吗?

顾客:对,不过……

推销员:有时候货物太多,汽车是否经常处于超载状态呢?

顾客:对,那是事实。

推销员:从长远的眼光看,是什么因素决定买一辆车值不值呢?

顾客:当然要看车的使用寿命。

推销员:一辆车总是超载,另一辆车从不超载,你觉得哪一辆寿命更长些呢?

顾客:当然是马力大、载重多不超载的一辆。

推销员:所以,我建议你买一辆载重 4 吨的卡车,比载重 2 吨的可能更划得来。

顾客表示赞同。

这位推销员就是在平淡无奇的谈话中,设法让顾客跟着他的思想走,达到了推销的目的。

引导别人的一个绝妙方法,就是从一开始你就要对方回答“是”,而千万不要让他说出“不”来。因为假如一开始双方就意见不合,那他会产生成见,这样你就算再说上千言万语,而且是句句属实,但是别人早已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再要使他改变过来,是不大容易的。所以,与人交往先得迎合对方的心理,使对方觉得这次交谈是商讨,而不是争辩。

道理何在呢?因为每个人都会坚持他的人格尊严,他开头用了“不”字,即使后来他知道这“不”字是用错了,但为了自尊,他对自己所说的每句话,也都会坚持到底。所以我们要绝对避免对方一开头就说“不”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一个人对某件事说出了“不”字,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比他往常说其他字要来得紧张,从而使其产生一种抗拒的状态,整个神经组织都准备拒绝接受。反过来看,一个人说“是”的时候,没有紧张感的产生,反而放开,准备接受。所以在开头我们获得“是”的反应越多,越容易得到对方对我们最终提议的认同。

所谓“引导之道”,其实就是要把别人往自己要表达的方向引导。鬼谷子在《反应篇》讲:“反以知彼,覆以知此。”观察旁人,不仅可以洞察、了解对方,而且可以知道自己为人处世的得失,观人而观己,认识自我。如果某人的言行举止、思想常常出现不合常理的反常现象,就能根据周围的情况以及以往的经验进行推究。所以,抓住别人的选择意向,有策略地进行沟通,从他口中得知他的意向,才能成功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调查显示,有些引导性的问题,人们对它们的回答 99.9 %是肯定的。所以,在职场中,不管是为人还是办事,你让某人越多地对你说“是”,这个人就越可能习惯性地顺从你的要求。 pKEcdq9H56FlKKu95vgHt27WtQtTBVxDbbIRUut8unCmOCUvVq53LwSNTtbq+6H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