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起义频现英雄凋

学习日本最直接一直以来,屈辱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灵魂深处,对于保持“中学”和传统文化的步调是一致的,顶多在学习西方什么问题上产生分歧。没有多少人产生推翻清政府的想法。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为了保卫中国文化,这种观念纯朴且根深蒂固,所有的分歧都可以在这里得到统一,这是中国士大夫们的终极追求。

奇书《革命军》

19世纪晚期,中国留学生人数增多,足以引起政府的注意,足以在一切中国革命者中间构成人数最多、呼声最高和行动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行者,发出了革命的呼喊。孙中山建立起一个组织,以推翻清廷、建立民国为己任。这在腐朽的中国打开了一个缺口。

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中国人在甲午战争之后,对日本不是恨而是敬佩,尤其是当时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同盟会就成立在日本东京。孙中山很早就羡慕西方和日本,羡慕它们政府的力量和效率、它们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以及洋溢在它们社会之中的干劲和活动意识。20世纪初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有8000多人,三分之二在日本,一来是道近,生活费比较便宜,生活习惯相似;二来,认识到学欧美不如学日本直截了当,我们跟欧美国情不同,但与日本国情相似,遭遇处境也差不多,日本一下子就能成功,所以咱学它。

当时,国内有相当数量的有志青年去日本探索救国之道。中日两国完全撕破脸皮,血海深仇的局面是从“二十一条”日本要灭亡中国开始。中国一看,同种同文的日本人比大鼻子蓝眼睛还要狠,这才跟它正式闹掰。日本欲置中国于死地的种种做法是其政治家的短视。

同盟会横空出世

在日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也就是今天在台湾的中国国民党的直系祖先。同盟会成立后,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总理不是政府的职务,而是国民党的最高领袖。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最高领袖改称总裁,等蒋介石去世后,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最高领袖改称主席。所以国民党一说先总理肯定就是孙中山,先总裁肯定就是蒋介石。主席就多了,从蒋经国到李登辉、连战、吴伯雄、马英九。

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民报》为机关刊物。这标志着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国民政府时期中国的国歌头几句就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民族主义。鞑虏指的是清朝,就是要推翻清朝统治,虽然没有明确反帝,但推翻清朝的统治,自然也就打击了帝国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最早是朱元璋提出来的,朱元璋在北伐的布告里说:“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也是16个字。孙中山把前八个字基本照搬,后两句给改了,水平就高了。

“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要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推翻了清朝之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共和国!绝不能让帝制在中国大地上再次出现,这个共和国叫“中华民国”。

“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中国最多的老百姓是农民,民生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农民生计问题,让他们有土地可种。所以三民主义主张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给地主的土地定价,比如1亩地10块大洋,100亩地就是1000块大洋。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房地产增值,土地值钱了,1亩地涨到了100块大洋,你卖100亩地应该是10000块大洋,但是自己只能得1000块,9000块归国家。国家拿了钱买地,然后分给农民。孙中山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国家不用花钱,地主能够保本,农民能够分到土地,是三全其美的事。

可地价是市场说了算,凭什么1亩地能卖100块我落10块?这个地我可以不卖,或者是我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给你搅黄了。比如我想卖房,我的房是单位的房改房,当初花了2万块钱买的,70平方米,现在是1平方米1万,我应该卖70万,但是单位说了,我有优先权,我给你50万,你不能卖给别人。那我出租,一个月2000块,多租几年不就回来了?只要以私有的形式存在,农民的土地问题就解决不了。

孙中山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他接受了科学的训练,以欧美学说来充实自己的理论,使它系统化、具体化。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说明实行三民主义的步骤分为军政、训政、宪政(军法、约法、宪法)三个时期。军政是破坏时期,注重民族革命;训政是过渡时期,建设自治,促进民权,注重政治革命;宪政建设之首在民生,注重社会革命,三种革命代替欧美社会演进的三种过程

刘郎死去霸图空

跟资产阶级改良派一个劲给皇帝上书,要求变法不同,革命党人直接武装反抗。康有为说的那些东西在今天一看似乎都很有道理,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不能搞民主?康有为认为当时中国人文化程度低,如果照搬西方民主那一套就打起来了。可印度文盲比中国多多了,从1947年独立到现在12次全国大选,没有一次乱套。民主与文化程度的关系并非如康有为说的那般简单对应。革命的理念已经在很多人心里生根,特别是在留学生中。各地大小起事不断。

建立同盟会

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的学生革命家吴禄贞,回国后在湖北的新军 中服役。利用职务之便,他在陆军中安插了几位同志,在士兵中搞宣传鼓动工作。他和几位向往革命的朋友在湖北省各地方的学校里举行集会,宣传革命,并散发激进的刊物和传单。他们组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组织,取名为科学补习所,冒充学术团体。他们收到消息,黄兴计划在1904年秋发动起义,于是他们就在湖北作了安排以配合黄兴在湖南的行动。这是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同时在湖南的六个城市起事,还希望能在湖北、四川、江西、南京和上海得到响应。起义的时间定在慈禧太后的70岁生日,即1904年11月16日。但清廷的耳目侦破了这一密谋,迅即予以扑灭。

1906年12月,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发动了萍浏醴起义。刘道一,字炳生,号锄非。湖南衡山人,1884年出生,早年曾就读于湘潭美国教会学校,通晓英语,后随兄刘揆一参加革命。1904年加入华兴会,联络会党,准备起事。起事失败,流亡日本,与秋瑾等在东京组织十人团。次年加入同盟会,任书记、干事。1906年,刘道一领导发动萍浏醴起义,义军的主要活动范围在江西省的萍乡、湖南省的浏阳、醴陵等地区。此次起义一度达到上万人的规模,但还是被清军镇压了下去。1906年12月,起义失败,刘道一在长沙被捕。审讯的时候,刘怒斥说:“士可杀而不可辱,死则死尔。”12月31日,被清政府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年仅22岁。刘道一所领导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起义。它的影响力虽然不能与武昌起义相比,但是,正是十数次反清起义的星星之火,形成了后来的燎原全国之势!当时的同盟会主要领导人孙中山和黄兴都很重视这次起义,对刘道一的英勇就义,感到惋惜和悲痛!纷纷写挽诗悼念刘道一。孙中山写的七律云: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看来,革命领袖孙中山除了极具政治韬略外,文采也是极佳的。这首诗算得上是孙中山诗作之中的上品,可惜流传不广,也许因为这只是一首挽诗的缘故。诗的一开头就气势不凡:“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有一种气吞山河之势,英雄壮志未酬之憾。紧接着的两句:“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对于革命事业的坚定,对于顿失战友的惋惜之情,跃然纸上。最为点睛的是五六句:“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把挽诗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对仗之工整,寓意之深远,堪称挽诗中的绝句!最后两句更是写得异军突起,壮志凌云:“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以岳武穆的豪情自勉,“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孙中山誓要推翻腐朽的清朝,实现烈士的遗愿!

鉴湖女侠慷慨志

刘道一之后,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如秋瑾、徐锡麟领导的浙皖起义,孙中山、黄兴的镇南关起义和广州黄花岗起义。秋瑾乃一代巾帼,30多岁东渡日本留学,参加革命。她手里随时拿着把肋差,就是日本武士剖腹用的短刀,时时提醒自己以死明志。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让清政府惊恐不安。清政府请求日本政府,限制爱国学生的活动。秋瑾带领留日学生罢课,并组织敢死队去公使馆交涉。秋瑾回国前发表演说,有人散布妥协论调时,秋瑾就从靴筒里拔出短刀,插在台上,以手指刀: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清廷,吃我一刀。

秋瑾的诗满是大丈夫之气:“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其人也是充满豪情,起义失败后,秋瑾明知自己要被捕,仍然拒绝离开绍兴,遣散众人留守学堂,后被清军包围。被捕后,坚贞不屈,临行之前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慷慨殉节。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秋瑾自称“鉴湖女侠”,人说虎父无犬子,秋瑾的闺女跟她妈一样牛,牛到什么程度呢?秋瑾的闺女长大之后就找杀她妈的凶手,要把那人给干掉。那个人是浙江绍兴知府贵福,满人。秋瑾的女儿在民国建立后,一直找贵福算账。贵福隐姓埋名,躲了20多年,最后到了东北,东北当时已经是伪满洲国了,但秋瑾的闺女还是到东北手刃仇人,给母亲报了仇。

一介书生徐锡麟,开枪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如此举动让清朝官员十分费解,巡抚与他私交不错,待他很好。徐锡麟说他跟我好是私谊,我报的是国仇,最后徐锡麟被剖腹挖心而死。

在革命敢死队零星尝试和幸免一死后,革命领袖四散逃命。这时,黄兴等人考虑另图良策来实现中国革命。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前十次都失败了。他们属于典型的精英革命,流的是精英的血,起义参加者太少,多数是留学生、华侨和会党。华侨捐钱,提供财力支持。会党就是黑社会,港台黑社会历史悠久,多是天地会的分支。孙中山认为毕竟这帮人标榜反清复明,而且跟朝廷不和,讲义气,所以孙中山重用会党。他本人都加入过红帮,蒋介石加入过青帮。这些起义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斩首战”。直接进攻对方的军政首脑机关,干掉对方的军政首脑,是很时髦的战法。问题是今天的“斩首战”,或者用导弹,或者派特种兵。而孙中山手下这帮人既没有导弹,也不是特种兵。他们凭借的是一腔气血,满腔热情,但缺乏缜密的筹划和必要的军事训练,这就注定了起义的失败。革命并非取几颗首级就能成功。

奇女子秋瑾

革命党人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影响深远,震动全国。黄兴将军在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流亡香港,异常悲愤,给七十二烈士 题写挽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黄花岗起义,七十二健儿唤醒四百兆国子。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说:“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半年后,武昌起义成功。 8BHuY4Bz8OAdN7bRb8BJ0jnghh4UDa+7hutx8QwnSYiPKpceWvb3XayzLxO6Pfr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