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给小板凳揉揉疼

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疼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她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她一辈子不吃大亏。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幼儿玩耍或走路时,不小心磕碰到什么东西,碰疼了,哇哇地哭。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疼了孩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然后安慰孩子说:“咱们打它了,它再不敢碰你了。”孩子可能在这时候会有些安慰,破涕为笑,家长也会感到很满意。

这是一种不好的方法,是一种“复仇行为”。它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他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大人可能会想:桌子碰了孩子,我不过是打打桌子,桌子又不懂得疼,这有什么,我没教孩子打人啊。其实,在孩子看来,万物同物,对一棵草说话与对一个人说话一样,对一张桌子的态度与对一个人的态度一样。有时候,一个小女孩对心爱的布娃娃的感情绝不逊色于她对同胞姐姐的感情。单纯如一张白纸的孩子,任何事情于他来说都是全新的,任何经历在他这里都是体验和学习。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著名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谈到人的道德面貌形成时认为,人在开头的一刹那间,也就是尚处于天真纯洁时期所接受的感知,将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发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家长对此应敏感,要用一些心,让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成为砌筑儿童美好情操大厦的一砖一石。

孩子小时候,轻微的磕伤碰疼的事会常常发生,我女儿圆圆当然也一样。我们一方面非常注意她的安全,另一方面这些事情发生时,也不过分大惊小怪。尽量以轻松快乐的心情相对,让她觉得这是平常的、甚至是有些趣味的事。如果大人动不动就一脸惊慌失措,不但不能给孩子安慰,还会吓着孩子,除了皮肉疼,心理上也会产生恐惧。

同时我们还教给她善待“对方”。假如小板凳碰疼她了,我们绝不会去打小板凳。而是赶快轻轻地亲亲她的疼处(据说妈妈的吻止痛效果很好),安慰她“马上就不疼了,宝宝不哭了”。等她状况稍好一些时,再像对待她一样,带着她给小板凳揉揉疼,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疼了”。

这样做,不但没有让小板凳站到她的对立面,成为“加害”她的坏蛋,反而使其成为分担痛苦的朋友,并让她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圆圆去给小板凳揉疼时,也就忘了自己的疼,情绪很快好转。

由于我们经常这样做,有一次,我带她在外面玩耍,她跑着跑着,被不够平整的地面绊了一下,摔倒了,两只小手擦出微微的血痕,疼得大哭起来。我赶快亲亲她的小手,轻轻地给她吹吹,再给她擦擦眼泪,她很快就不哭了。我要拉她走开时,她居然蹲下身,给摔倒的地面揉揉疼,安慰地面“马上就不疼了”。

同时,如果她和小朋友都想玩一个布娃娃,发生冲突,我们既不要求她出让,也不怂恿她抢夺,而是赶快用另一个东西来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注意,让她知道好玩的东西不止一样;或者引导她和小朋友一起玩,体会合作的愉快。比如告诉孩子们说:“我们一起打扮布娃娃吧。布娃娃的头发乱了。来,小哲给布娃娃梳头,婷婷到卫生间找个毛巾给布娃娃擦一下脸,圆圆把你那个蝴蝶结拿来给布娃娃戴头上……啊,看,你们三个人把布娃娃打扮得多漂亮啊!”大人经常这样引导孩子,并且家长自己也每天友好对待孩子,在任何事上都想办法理解孩子,不和孩子斗狠比倔,孩子就学会了理解他人,学会了温和地化解矛盾。尤其是学会了“让步”。圆圆从小就懂得谦让,每当有什么冲突出现时,她总是会让步。这让步并不是怯懦的退让,是一个孩子表现出的真正的大度,是变通能力。

她和小朋友玩耍从来不闹意见,总是懂得通过“办法”来解决问题。记得有一次在幼儿园,圆圆和几个小朋友排队玩滑梯。排在最前面的孩子总是第一个上去第一个滑下来,然后再第一个跑到上滑梯的地方,等后面的人都滑下来,站到他后面时,再一起上去。孩子们可能突然发现当这个“第一名”很风光,就开始争抢。后面滑下来的孩子拼命往梯子旁跑,但很难赶到第一的位置,于是有的孩子开始互相推搡,大喊大叫,闹得情绪很不愉快。圆圆也很想第一个滑下来,但她不会通过喊叫或把别人推开这些方法争抢第一。她让自己少滑一次,等在梯子旁,待别的小朋友这一轮滑下来跑到梯子旁时,自然就排到了她的后面。她用适当放弃的方式,既不和小朋友冲突,又为自己争得了一次排到最前面的机会。

圆圆的善解人意迁移到很多方面。她从小对万事万物亲切友好,我和她爸爸开玩笑打一下布娃娃的屁股她也不允许。她上小学后,和班里同学关系也很好,每次班里选三好生,几乎都能全票当选。她才七岁时,我哥哥的孩子,当时四岁的小毅来我家住了几个月。圆圆总是对小弟弟非常好,从没和弟弟闹过一次别扭。有一次,我和她去买一种她和弟弟都非常喜欢吃的蛋糕,店里只剩一点点了,勉强够两个人吃。我问她可不可以回去只让姥姥和小弟弟吃,她这次不吃行不行。圆圆痛快地答应了,尽管她非常想吃,但她考虑到弟弟那么小,姥姥老了,都需要照顾。回家后她一直坚持要把蛋糕给姥姥和弟弟吃,自己说什么也不吃。姥姥感叹说这个孩子真懂事。

圆圆初中就读的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校每天发一个水果。她回家对我说,开始时分到不好的水果有点不高兴,但一想这个不好的水果如果不分给她,就会分给另一个同学,总得有一个人吃它。这样一想,就高兴了,以后不管分到什么样的水果都不在意。她说这话时才十岁。

她能这样想,我们非常欣慰。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疼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她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她一辈子不吃大亏。

圆圆其实不是那种看上去让人觉得容易亲近的人,她会礼貌地打招呼,但不会寒暄,更不会为了拉近关系说些言不由衷的话,交流中没有任何讨巧行为。这甚至让一些初次和她交往的人有一点压力或不自在,感觉她对人太平淡,不热情。但只要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就会发现那正是她单纯善良一以贯之的表现。她在自己的圈子里人际关系一直都不错,上高中时,学校将评选市级三好生候选人名单公布出来,进行全年级投票公选。圆圆是候选人之一,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有同学去给她拉选票。

圆圆和人相处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一切行为只是出于天然,她内心对别人友好,长久了自然能让别人感觉到,也让别人舒服。

她上高中时所在的班级,是该校的第一实验班,集中了全校的尖子生。事实上班里每个同学都是高考考场上潜在的竞争对手。在高考前两个月,圆圆自己复习时,整理出几张需要背的英语词组。她觉得这个东西有用,推荐给同学们很好,就让我帮忙打印出来,并拿到外面复印了。我们一份份地配好,又用订书机订好,她用一个袋子拎了,拿到班里给每个同学一份。虽然是小事,也可看出她心地的单纯和无私。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利己主义与孤独是同义语,而人不可能在与外界毫无关系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目的。人只有和他的同胞休戚相关、团结一致,才能求得满足与幸福。爱邻人并不是一种超越于人之上的现象,而是某些内在于人之中,并且从人心中迸发出来的东西,它是人自己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人使自己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并使世界真正成为他的世界。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人王选先生说:“考虑自己和考虑别人一样多,就是好人。”我们也坚信,家长所能教给孩子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个好人。

当前致力于青少年思想健康教育的李开复博士特别强调“同理心”,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与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的“同情心”是一个概念。杜威认为同情心作为一种良好的品质,不单纯是一种情感;它是一种有素养的想象力,使我们能想到人类共同的事情,反抗那些无谓地分裂人们的东西 ——当“同情心”或“同理心”这些东西成为一个人天性的一部分时,他就没有了自以为是,没有了居高临下,没有了敌视排斥;有了理解,有了善良,有了豁达。

“教育即风格之培养。”教孩子“给小板凳揉疼”与其说是一个技巧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教育观或哲学观的问题。家长一定要注意你所有的言行中蕴含的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只有前后统一的东西,才能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并稳定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做事的风格。

如果平时孩子不小心磕碰了,家长能很友好地采用“给小板凳揉疼”的做法处理;可是哪天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你心爱的花瓶,你却忍不住对孩子大发雷霆;平时总对孩子讲我们要理解别人,可一旦孩子的想法和你的想法不一样,就责怪孩子“不听话”,强行要求孩子听话,而不去细致地体会孩子的感觉——那么你的教育行为就不统一了,你其实就变成了一个不体谅、不豁达、爱物胜过爱孩子、价值观不统一的家长了。这一瞬间你的情绪表现得那样真实,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孩子的价值观也被你搞乱了,“风格”也不会完整统一。

我见过一些眼睛里充满敌意的幼儿,他们很容易就会发脾气,做出攻击别人的举动。有一位妈妈,她一边嘴上抱怨她的儿子爱打人,告诉孩子“不许打人”,一边狠狠地“教训”一张磕了她儿子脑门的桌子;遇到她儿子抓打别的小朋友,她也只是假模假样地管一管,态度中隐藏着纵容,可能是怕儿子吃亏;平时还逗孩子打爸爸,以此为乐。她的儿子上幼儿园后总和小朋友合不来,常打人,弄得老师和家长们都有意见。这个孩子内心可能很想和小朋友玩,但他在玩的过程中处处充满保护自己的意识,唯恐有什么被别人侵犯,大多数情况下以和小朋友闹意见而结束,所以他总是很孤独。每当我看到这个孩子又寂寞又敌视的目光,总是对他的未来充满担忧。

我也见过不少“长不大”的成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单边主义”的,天下的“理”都在他这里,别人的事情和感受他都可以不管不顾,自己的事情和心情却是天下最重要的,自己的想法是天下最正确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处处表现得自私狭隘。不仅给别人带来不快,更是常常给自己带来不快。当他们急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时,人生中一些真正的利益却悄悄地流失了。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当“给小板凳揉揉疼”成为孩子的一种思维方式时,他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出的就是理解、善意和尊重——而他从生活中能获得的,也正是这些。 B3yeYsNNeMvH29Czjf6a1hvFOnFwdb74uh7h8sQsGa25Ipt1KAOXtqjHJHzNNJs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