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圆圆上幼儿园时,班里有个小男孩叫马晓飞,他们俩很合得来,经常在一起玩。有一天我去接她,回家的路上,她兴冲冲地对我说:“妈妈,我最喜欢和马晓飞一起玩啦,我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我笑笑,说好。她看我同意了,很高兴,转而又有些担心:“不知道我爸爸同意不?”我说那你就问问他。

她回家后本来还着急等爸爸回来问这件“终身大事”,结果玩得忘了,直到几天后爸爸去接她,回家的路上才又想起来。她爸爸当时也非常痛快地说“好”,同意了。圆圆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告诉我:“妈妈,我爸爸也同意我长大后和马晓飞结婚呢!”我愉快地说:“是吗,那太好了!”

圆圆这时又有些担心:“要是我们上学了,不在一个学校,以后不认识了,那怎么办呢?”听她这样说,我和她爸爸也做出发愁的样子说:“是啊,这该怎么办呢?那你好好想想办法。”圆圆想了一会儿,忽然有主意了,“对了,我长大了,碰见一个男孩子,就问他,你是不是叫马晓飞,那不就知道了吗!”我们一听,也高兴了,是啊,这不就知道他是不是马晓飞了嘛。原来这么简单!

这个难题解决了,我们一家人轻轻松松地开始吃饭。

后来我听幼儿园老师说,圆圆和马晓飞这两个孩子都比较懂事,从来不打人骂人,也不和小朋友抢东西,都很喜欢讲故事,两人在一起玩从来不闹意见。看来幼儿园也有“合得来”这回事。

到上了小学,这个小男孩和圆圆在一所学校,不在一个班。小学生的特点是男女生之间缺少真正的兴趣,一般是男生和男生玩,女生和女生玩。圆圆有几位非常要好的同学,几个小姑娘只要有空就在一起。我和她爸爸有一次想起马晓飞来,开玩笑地问她,现在还和马晓飞玩吗,长大还要不要和马晓飞结婚了。圆圆说他是男孩子,不喜欢和他玩,不在一个班,也见不到。我们逗她,“那你不担心长大了不认识他?”她说不担心。看来她已经“变心”,从那以后就真把马晓飞丢后脑勺去了。

她上中学后,进入心理学上的“青春期”,这个时候我们作为家长才真正开始观察她对异性交往的态度了。圆圆也会对我讲一些学校里男生和女生互相讨好的事,比如一个家里很有钱的男孩子对她班里一个女孩子说:“你要是和我好,我就给你买六万元的珠宝。”我们听了,并不贬损这些事,只是笑笑,说这小男孩幼稚得可爱。我家里也不时地会有男生打电话过来,我们接到这样的电话时,就像接到她的女同学打给她的电话一样,很自然地喊她来接电话,然后我们回避开,让她能方便地通话。有一次我还在她的书桌下捡到一张纸,可能是她上课时和另外一个女孩子的笔谈,两人热烈地讨论着班里的几个男生,能看出她们对一些男生是有朦胧的好感的。我笑笑,把这张纸收藏起来,准备将来圆圆长大了还给她。

每个父母都是从青春期走过来的,回忆一下我们的少男少女时代,就该知道中学生这种情愫的萌发是多么正常。所以在孩子情感发育时,我们为什么不给予更多的理解?

偶尔圆圆接到某个男同学的电话,会聊很长时间,放下电话时她会有些不自在。我就选个合适时间和场合,假装无意中把话题引到这上面,对圆圆说:“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产生好感,有和异性接触的愿望,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美好的;如果没有,倒可能不正常。”

我这样说的目的是消除她心中的不安,让她知道原来自己对异性有好感,或别人对自己有好感,都是健康正常的。

不安和自责,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时都会有的,发展得严重了甚至是一种负罪感。这种感觉不仅不会使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兴趣降低,反而会刺激兴趣增长。孩子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觉得喜欢异性是不洁的,不道德的,他们就会表面上任性行事,不听家长的话,内心却彷徨迷失,自我鄙视。只有孩子自尊自爱,在青春期和异性交往时觉得坦然、正常,才能产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庄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我认识一位家长,她的女儿读初中二年级,长得很秀气,学习一直不错,她特别怕女儿早恋,影响学业,孩子一上初中就对其进行严密的监视。家里只要有男生打来电话,她就一定要过问。孩子放学回家稍晚,她就问个不停,还要给老师打电话核实孩子说的是不是事实。她女儿因此和她的关系弄得很僵。

这位家长为了控制孩子的行踪,也为了孩子的安全,给孩子买了个手机,结果她有一次偷偷查女儿手机,发现她和几个男生称兄道弟的,大怒,没收了手机。女儿却有办法,第二天把同学的一个手机借回来用。她再把借的手机没收,孩子就放学后用一个陌生的手机给她发个短信说自己很生气,晚上不回家了,然后那个手机就一直关机。她找不着孩子,一晚上急得要死。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女儿学校,在大门口等到背着书包来上学的女儿,却没问出孩子一晚上去哪里了。这位妈妈一怒之下找到班主任,把女儿一夜未回家的事对班主任说了。班主任又跑去对教导主任讲了,教导主任马上召开年级班主任会议,宣布本校一名初二女生在外面过夜,要求各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后来经过“审讯”和调查得知,这个小女孩就是赌气到网吧玩了一晚上,想吓妈妈一跳,什么事情也没有。可是孩子第二天到校后,一切都变了,所有的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好像她这一晚上干什么去了。她妈妈有些后悔把事情弄大了,但影响已不可挽回。迫于压力,孩子最后不得不转学。

到新学校后,妈妈提出要求,不许和男生来往。但由于女孩到新学校后,很难一下融入新的同学圈子,没有朋友,学习也一蹶不振;正好有个高年级男生来和她搭讪,她就真的和这个男生“谈恋爱”了,最后闹到要离家出走。到这个时候,做母亲的才终于发现,自己除了伤心失望外,已经是黔驴技穷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早恋”等儿童问题上,家长实际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疏导平息,一种是刺激强化。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达到第一种效果,但遗憾的是现实中许多家长都把它做成了第二种结果。他们想阻止孩子早恋,却用错误的方法推了孩子一把,使孩子不由自主地掉入旋涡中。“动摇孩子意志最有效的方法是唤起他的有罪意识” ,家长在这里最大的过错就是用成人庸俗的观念,把孩子们一些原本正常的行为恶俗化了,人为地制造孩子的罪恶感,客观上把孩子推到了不可自拔的境地。

我曾收到一位妈妈发来的短信,说她正在上初三的女儿“有男朋友了”,问我该怎么办?我马上回电话,问“有了男朋友”是怎么回事。

原来,她女儿同年级另一班的一个男孩子下课经常喜欢来找她女儿说话,女儿过生日时,叫了几个同学到麦当劳,也叫了这个男孩子,男孩子也送她女儿一份礼物,他们还有时互相发短信。当妈的悄悄查了女儿的手机短信,和这个男孩之间发的短信较多,个别语句有些暧昧,似乎彼此有些好感。

我对这位妈妈说,在我们的话语中,“男朋友”是有特定含义的,就这些事,你怎么能把那个男孩子称为你女儿的“男朋友”呢。其实孩子们什么事也没有,是你用自己的理解给孩子们的交往定性了。

我当然也理解这位妈妈的担心,她怕如果不管的话,女儿和这个小男孩发展下去,真的会去“谈恋爱”,影响学习。我告诉她,要管,但不要瞎管,首先清除自己心里世俗的污垢,然后再来管孩子。后来这位妈妈按我的建议和女儿谈了一次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她是这样和孩子谈的。

首先肯定孩子,告诉女儿,在你这个年龄对异性产生好感这很正常,看来你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是同步的,很健康。另外,有男孩子喜欢你,说明你是个可爱的女孩;你对别的男孩有好感,说明你也是个懂得欣赏他人的人。

接下来她告诉女儿,初中生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才是刚刚开始,你作为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将来会遇到很多欣赏你的人,对他们我们都要心存感激;同时,你也会遇到许多值得我们欣赏的男孩子,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

最后她告诉女儿,一个人只有自身可爱,才值得别人去欣赏。如果一个同学学习不好,气质平平,能力一般,凭什么让别人欣赏他。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气质与能力都是在学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越来越可爱,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时自己也才能慢慢学会欣赏别人。

这位妈妈后来又给我打电话,说她这样和女儿谈,孩子很高兴。从那以后,她女儿还不时地和妈妈说谁给她写纸条或发短信了,她觉得谁不错等等。具体到那个小男孩,还有些交往,但一直很正常,和别的同学没什么两样。这位妈妈悟出的道理是:只要大人内心阳光,孩子内心也会很阳光。

其实,我在这篇文章中想说的,主要不是如何进行爱情教育,而是成人如何以干净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现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断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维”的侵害。这些“垃圾思维”像一些企业单方面追求生产,任意排放的有毒气体和污水一样,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纯净的天空和大地,结果是破坏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产性。不光在早恋方面,其他方面的思维垃圾也会让孩子发生变异。

比如一位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针对孩子,把钱管得很紧,一直以来都像防小偷那样防着自己的儿子。在她的意识中,似乎孩子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在钱上做手脚。她不仅把家里的钱放得很隐蔽,不让孩子知道;而且孩子上学后想买什么,她总是用怀疑的口气问:“那东西是那么多钱吗,你可要说实话。”即使经她同意,孩子自己到她钱包里拿钱,她一定要说:“来,妈妈看你多拿钱没有,不许偷偷多拿啊。”在她的不信任和严密监视下,她儿子形成了反监视的兴趣和能力。上初中后,这个小男孩就开始从家里偷钱。有一次和父亲一起去提款机上取钱,父亲输密码时,他竟然暗暗记下来,然后偷偷拿了家里的银行卡,一个月内分三次取了两千元,全部挥霍干净。每次偷钱事件发生后,家长除了把他暴打一顿,只能仰天长叹,怎么生了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做家长的实在想不明白,一直以来在金钱方面这样提防儿子做坏事,怕他变坏,他怎么就偏偏变得这么糟糕呢?

和上面事例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位好友对我讲的一件事。

她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因某种原因误过了学校的期中考试,为了让儿子补上这场考试,就到学校找来各科期中考试的卷子,回家让孩子按照学校考试的时间把卷子都做了。

她在把卷子交给孩子的一瞬间犹豫了一下,考虑是让孩子自己掐时间还是由她来监督;同时她还想到,要不要把孩子房间里的书本都收走,以防他偷看。她儿子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好,肯定会有一些内容不会做,那么他会不会偷偷去看书上的答案呢?

她想了一下,决定信任孩子,就告诉孩子说:“你自己掐好时间,到点就不做了。”别的什么也没说,就关上门出来了。

让她高兴的是,这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他知道考试应该是什么样子,他完全按照学校考试的样子来管理自己,时间一到就不再做题了。而且他根本不知道有“作弊”这回事,他妈妈通过观察看出来,他在遇到不会做的题时,也绝对没有动过偷偷翻书的念头。她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原来孩子是这样纯洁!她庆幸自己在那一瞬间的选择,庆幸自己没有用潜台词告诉孩子这些糟糕的概念:考试是可以偷偷看书的,你是不值得信任的。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包括成人在内。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有人研究发现,甚至一个人的外貌在别人不断的暗示下,都会发生改变。相貌平平的人,在赞赏的目光下会变得越来越光彩照人;五官标致的人在不断的蔑视中,也会变得形容枯槁,萎靡呆板。家长用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我曾看过一个寓言故事。苏东坡在跟佛印交谈时,问大师:“你看我坐姿如何?”佛印说我看你的坐姿很像佛祖。苏东坡非常高兴。接下来他恶作剧地一笑说,我看师傅的坐姿倒像是一堆牛粪。佛印听罢既不生气也不反驳,只是微微一笑。苏东坡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回到家里得意扬扬地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妹妹。苏小妹说:“哥哥你输得实在是太惨了。佛印大师心中有如来,所以看你若佛祖;你心中只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

家长们千万不要怀揣牛粪去看孩子。如果你在言语间不停地给孩子消极暗示,不仅破坏孩子内心的纯洁,还真有可能扭曲他的品行。要知道,孩子可没有佛印大师的功力与淡定。 wLYY8ngaFQ/RsQ+CRdhX+CfaLtgnHwSH05hW2+Z5zDpjV3PB2Ka9TwJb64KAxvj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