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寂寞如甘草

寂寞,犹如一株奇特的甘草,一开始尝,它的滋味也许是苦的;但渐渐地,你会发现这苦中却藏着一丝甜。这甜,是那么宁静、那么芬芳,直抵你的内心,浸染你的灵魂。

贝多芬是 19 世纪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创作了《月光曲》《英雄》《暴风雨》《热情》《命运》……当一支支乐曲时而低沉婉转,时而激情昂扬,时而恬静流淌,如那变幻无常的雨洒向人间时,无数灵魂被它打动了。

贝多芬十指飞舞的琴键下,所有的乐符都成了活的精灵,它们在空气中跳跃,舞出生命的热情,带给人深沉的思考。几百年过去了,这些伟大的音乐依然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演绎着,经久不衰。

为什么贝多芬的音乐会如此打动人心?很多人把贝多芬的成就归于他的天赋和受到大师们的熏陶。

不可否认,贝多芬的确有着超群的音乐天赋;可当人们称赞他是音乐神童的时候,不要忘了他被严父关在琴房里苦苦练琴、因为犯错而遭受打骂时的情景。也不可否认,贝多芬曾经师从尼福、莫扎特、海顿等人,在创作风格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也不要忘了,贝多芬前期创作的很多乐曲,之所以不那么成功,就是因为模仿了太多前人的创作元素和风格。

一个精神和灵魂不独立的人,就不是真正独立的人;一个刻意卖弄才华和炫耀音乐技巧的人,成不了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真正崛起为一个音乐巨人,不是才华被世人赞叹、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而是他因病致聋的时候。

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他的世界是听到的,而不是看到的。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就是一片灰色的世界,一片死亡的世界。可是,命运总是这样无情。当贝多芬的事业正如日中天之时,一场怪病悄悄降临。生病期间,他不断腹泻,而且听力严重下降。风拂过河边绿树时沙沙的声音离他越来越远,鸟雀降落在草地上也变得寂静无声,有月光的夜晚是那么寂静,暴风骤雨也变得悄然无声……面对这一切,贝多芬心里是多么绝望。

他憎恶那场疾病,憎恶这个听不见的世界,哀叹自己不幸的命运。他觉得,生命中那盏照亮世界的灯就快熄灭了。

一天天远去的世界,让贝多芬灰心无比,为此他曾一度写下遗书,决定弃世而去。但这份遗书并没有催着贝多芬去自杀,而是让他从生命的痛苦中触摸到了自己的内心。他竖起耳朵,拼命去听这个世界,以挽住那最后一点可怜的声音。

在痛苦挣扎中,贝多芬创作了一大批流传广泛的名作,如《月光曲》《暴风雨》《春天》等。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第二交响曲》。《第二交响曲》前两个乐章演奏出了光明与黑暗苦苦搏斗的过程,到了三、四乐章,旋律开始变得轻松、欢快起来,光明战胜了黑暗,正义战胜了邪恶。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对生活的希望,对生命的赞歌。那奔涌于旋律中的不懈抗争的元素,既是贝多芬内心痛苦经历的写照,也是这首曲子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

在此一年后,贝多芬又创作了《第三交响曲》,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专门献给当时的风云人物拿破仑的。在那个时代,法国军人拿破仑被许多人视为“自由”和“平等”的象征、拯救整个欧洲的英雄,他也由此受到了无数人的崇拜,贝多芬也是其中的一个。

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奏响了贝多芬心中的浪漫英雄主义之音,他想象着心目中那个伟大的英雄用琴键奏响了那个时代属于英雄的最强音。听着《第三交响曲》,人们不禁热血沸腾,犹如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正骑着矫健的骏马,与伟大的英雄一起厮杀疆场,为自由、平等、正义,英勇作战。

拿破仑的独裁和暴行被世人所知后,贝多芬大为失望,还气得生了一场病。他没想到心中的偶像竟是如此一个“凡夫俗子、野性暴君”,但这并不影响《第三交响曲》这部作品本身的伟大。

你也许不知道,这样一部洋溢着浓郁的英雄浪漫主义激情的大作,竟然是在一个宁静的田园中孕育并创作而成的。作品中的英雄不是拿破仑,而是贝多芬理想中的英雄;作品中战斗的气息和自由的理想,是贝多芬对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的抒发。

此后,贝多芬又创作了无数伟大的作品。

在我们仰望这样一位音乐巨人的时候,不要忘了,他是一个耳聋的音乐家,一个什么也听不见的音乐家。当他的十指在钢琴上飞舞时,他奏响的世界是他心中的世界,他聆听到的琴声,是他心中的琴声。

寂寞和孤独,一开始会让人痛苦,但它也会让人在寂寞和沉思中触摸到自己的灵魂。我们只有在寂静中才能排除干扰,把握自己的心灵。把握了自己的心灵,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看清外面的世界,也才能让我们真正感到安全、感到宁静。

世界,不是用眼睛看到的,也不是用耳朵听到的,而是用心体会到的。贝多芬正是在那个看似完全封闭了的世界中,从那扇叫作寂寞的窗里,用心看见了这个世界,听见了这个世界。用他自己的话说:“创作音乐,就是为了让心中的东西完全释放出来。”

也许,贝多芬的作品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就是因为他心中有那一片寂静。所以,他的作品才成了心灵的呼喊,成了生命最直接的演奏。

黑格尔曾说:“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背起行囊,独自旅行,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身处嘈杂的世界,我们太容易被身边的繁华绚丽所迷惑,太容易被周边无穷无尽的嘈杂所吞没。外在的东西蒙蔽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迷失了自己的灵魂,湮没了自己的才华。
一个深呼吸,一杯绿茶,合上眼,给自己的心灵一片安宁的净土。对着自己的心说一说、问一问,也许,你就会发现寂寞的心灵带给生命的震撼。

人生的加减法

一个人最初来到这个世上时,除了一个身躯、一个灵魂,别的什么也没有;可随着生命的成长,我们拥有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这些东西,可以是舍不掉的钱财,可以是割不断的感情,也可以是放不下的名利。世界上的东西太多了,人们往往贪心不足,要了这个还要那个。因此,人生就变成了一道加法。

可以说,人生的痛苦,很多时候是这道加法得来的。

英国有个叫约瑟夫的人,是公司项目部的主管,他在公司踏踏实实工作,在家老老实实生活,对老板忠诚,对妻子温柔,对孩子宠爱,算得上是一个好员工、好丈夫、好爸爸。他虽然赚钱不多,开的也是二手车,住的是租来的小房子,生活却很充实、快乐。

有一次,他的妻子珍妮去参加一个同学会,回家后,便有些闷闷不乐。

约瑟夫问她:“甜心,你今天是怎么了?怎么这么不高兴?”

珍妮唉声叹气地说:“也没有什么,只是看到那些老同学一个个事业有成,开着豪华的轿车,我们却连一辆普通的新车都没有,有些难过。”

“新车?我们有一辆可以开的车就可以了嘛……”看到妻子不太高兴,约瑟夫又改口说,“不过,买一辆新车也不错。那我们就买一辆吧!明年之前,我一定会攒够买新车的钱的。”

为了买新车,约瑟夫每天都起早贪黑,白天去公司上班,晚上还要做兼职。一年过去了,约瑟夫瘦了一圈,不过总算攒够了买新车的钱。

把新车开回家,约瑟夫心里十分得意。他跟妻子说:“甜心,为了这辆新车,我们去庆祝一下吧!”

没想到珍妮却说:“这有什么值得庆祝的?为了买这辆车,全家省吃俭用,已经整整一年没有出去旅游了。看看人家艾伦,一家人过得多么自在逍遥啊!”

艾伦是珍妮的好朋友,她的丈夫开着一家公司,效益很不错。他们住在高档小区里,每个暑期都要去阿尔卑斯山下度假,旅游时拍下的照片,已经装满好几本相册了。照片中美丽的风光和灿烂的笑靥,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可是,我们没那么多钱啊!”约瑟夫刚想辩驳,看见妻子的脸色不好看,赶紧哄道,“不过,一年旅游一次还是可以的。明年夏季,我们也去阿尔卑斯山下避暑吧。”

为了兑现诺言,实现去阿尔卑斯山旅游的梦想,约瑟夫不得不更加拼命工作。为了赚更多钱,他还常常把兼职工作带回家来,一干就是一个通宵。次年夏天,约瑟夫终于攒够了去瑞士旅游的钱。

“好啦,好啦,出发吧。”出发那天,珍妮收拾好东西去卧室催约瑟夫,发现他躺在沙发上睡着了,双目凹陷,周围挂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约瑟夫被珍妮叫醒后,拖着疲惫的双腿,把珍妮收拾好的大包小包都放上车,随后坐在珍妮旁边,开车往机场的方向驶去。

按理说,度假是为了休闲、娱乐,应该快快乐乐才是,但这次,约瑟夫一家的瑞士之行却不太理想。度假时,约瑟夫对珍妮大手大脚购买旅游纪念品有些不满;珍妮却责备约瑟夫干什么都无精打采的,一路上只知道睡觉,没有一点浪漫可言,大大破坏了她旅游的兴致。

结果,不到半个月,约瑟夫一家就提前结束旅游回到了英国。

“你看看,出国旅游也没有多大意思,你还非要吵着去。”约瑟夫对妻子说。

“这都怪你!整天都无精打采的,大白天打瞌睡,买些纪念品还要阻拦我,太扫兴了。”

“我那么拼死拼活地赚钱,能不累吗?你还不体谅我,花钱那么大手大脚。”

“都怪你没本事,干了这么多年还不过是个小主管,赚的钱还不及别人的一半。不说别的,你至少也得为孩子着想一下。别人家的孩子都能上最好的学校,家里都有一大堆玩具,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却只有一个维尼熊做朋友……”说到这里,珍妮哽咽起来。

约瑟夫的气消了下去,心里有些自责,觉得自己对不起妻儿,让他们跟着自己受苦了。

为了满足妻子的愿望,约瑟夫没日没夜地拼命工作,常常顾不上吃饭。但是,妻子想要的东西总是那么多,他总也满足不了她的愿望。好不容易一个小目标实现了,她的头脑中又会马上蹦出三个新的目标。

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有时候,约瑟夫真的觉得好累,身体累,心也累。可他不能停下来休息,甚至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因为有太多需要做的事情了。

在这些事情中,赚钱是第一要务:每个月的房租、汽车的油钱、日常开销、给孩子买钢琴和玩具的钱、给妻子买昂贵衣服和首饰的钱。此外,他还要为一家人来年的旅游作好准备,为妻子买一辆新车攒钱,为凑齐买大房子的首付攒钱……

这么多花钱的地方,靠他现有的薪金根本应付不过来。为此,他不得不拼命做兼职,一份、两份,两份还不够就三份。然而,约瑟夫这样做往往得不偿失,这些兼职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收益,反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最近,约瑟夫总是在工作上出现失误,领导已经对他发出警告,再这样下去他项目主管的职位就保不住了。

约瑟夫工作不顺心,回到家却还要听珍妮抱怨:

“一年一年,你怎么没有一点长进呢?薪酬没变,职位也没变。你那些老同学哪个不是经理、总监啊?你却连一个项目经理都当不上。”

“你心中还有这个家吗?你有没有想过多久没开车陪尼可去海边了?”

“我是个保姆吗?为什么看孩子、干家务都是我一个人的事儿?你搭一把手就不行吗?”听到妻子说这样的话,约瑟夫心里十分难受,有时候也忍不住发泄几句心中的不满。他觉得妻子不体谅他,还对他冷嘲热讽,分明是瞧不起他。

约瑟夫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那么辛苦工作,却还是不能改善生活,也不能讨妻子欢心,连儿子尼可也似乎对他颇有意见,总是离他远远的,不愿意亲近他了。

一天,又急又愁的约瑟夫累倒了。躺在病床上,他的心却还一直惦记着工作,盼望自己能快点好起来,结果,病却迟迟不好。三天后,约瑟夫实在耐不住性子,趁护士不防备,自己拔掉了手上的针头,穿上鞋就要下床。

“约瑟夫先生,你现在身体很虚弱,千万不要动。”医生在一旁劝阻他。

“我得立刻回去上班,我在这儿已经待了三天了,不能再待下去了。”

“可是你还没回到办公室,又会马上回到这里来。如果你再那样不要命地工作,总有一天会彻底垮下的。”

这时,在一旁的珍妮听医生的语气那么郑重,也劝丈夫先躺下,过几天再出院。约瑟夫还是坚持要回公司上班,医生怎么劝也劝不住。

“你不让我出院,那些完不成的事儿怎么办?买房子的首付还差得远呢。”

“买房子就差这一两天吗?”医生不解地问。

“可是,我还有好多别的事情要做啊……”接着,老实的约瑟夫就掰着手指头,把今年他答应妻子、答应孩子的事儿一一说了一遍。

“你这样生活太累了。一个人就像一座房子,你不断往里面添家具,再大的房子也会被装满。到时候,你又要说:‘这房子怎么这么小啊?’房子里的家具不是越多越好,有几件必需的就足够了。对一个人来讲,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事,你干得过来吗?我们总得挑着干。那些重要又紧急的最先干;那些重要却不着急的可以缓一缓,有计划地安排着干;那些可干可不干的就不干。依我看,好好养病对你来说就是当务之急。不过,对你来说哪些事重要,哪些事不重要,还得你们夫妻俩自己商定。”医生说完,摇摇头走了出去。

听完医生的话,约瑟夫和珍妮四目相对,若有所思。沉思了一会儿,珍妮对约瑟夫说:

“亲爱的,我觉得医生讲得很有道理。现在,你先把身体养好再说。买房子的问题,可以缓一缓嘛。”

“可是,今年给你买新车的钱也不够啊!”

“但医生说你再不好好休养就要得大病了。到时候,钱都进了医院,车还是买不了啊?”

“那怎么办呢?”约瑟夫急得直咳嗽,眼前一阵眩晕,赶紧扶着桌子坐回了床上。看他这个样子,珍妮赶紧说:“我那辆车又不着急,其实干脆不买也行。我只是觉得别人都有,自己也想买一辆。现在仔细想想,平时用到的机会也不多。”

约瑟夫想了想又说:“可是我答应在尼可生日时送给他一架钢琴的。艾伦的孩子既然有一架,咱们也不能委屈了尼可啊!”

“没关系,先给他买个电子琴吧。我来说服他。”

听完妻子这些话,约瑟夫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没想到,珍妮还是很体贴他、心疼他的。

病愈回到家,约瑟夫和珍妮一起将未来的生活梳理了一遍。他们把原计划要做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罗列在纸上,然后把今年必须做的事标红,把必须做但可以慢慢来的事标黄,再把那些没必要做的事打上叉。

还不到两个小时,这项梳理工作就完成了。拿着这张花花绿绿的纸一看,夫妻俩惊讶得瞪大了眼睛:标红的事情不到十件,标黄的事情只有五件,剩下的好几十件竟都被打上了叉!原来,自己的生活中可以砍去这么多没有必要做的事情啊!

看着满纸的叉,约瑟夫顿时感到浑身放松,心里十分轻松、舒畅。

没了那么大压力,约瑟夫也不必再那么辛苦了。他辞掉了兼职,专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一年后,约瑟夫被提升为项目经理,薪酬也翻了几番。工作轻松了,赚钱多了,约瑟夫陪伴家人的休闲时光也多了。

几年后,约瑟夫一家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珍妮的新车有了着落,尼可的钢琴也买了,一家人还经常一起出去旅游……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看着约瑟夫的故事,我不禁心想:原来,当人生是一道减法的时候,生活是这么简单,快乐是这么简单。

人生,犹如一场旅行。有人喜欢做加法,出发前,把所有东西都装上行囊,结果不是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就是把自己累垮。
其实,人生的旅行很简单。如果懂得减法,当背上感到有压力时,能及时将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卸下来,你就会发现,人生的旅途原来是这样轻松、愉快。

生命不设限

熬过冬日的寒风和霜雪,枯枝上便可长出一树的绿叶和鲜花。冰冷枯燥的死亡季节总会过去,只要活着,就会迎来春暖花开,迎来欣欣向荣;只要活着,便可迎来生命的无数种可能。

世人中,很少有人的命运会比海伦·凯勒还要坎坷。厄运降临时,她还是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多么无辜啊!可她却要被迫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无声世界中。这样的打击,与其说成是寒风和霜雪,不如说成是绝望的深渊。

可深渊,也会有希望。

海伦·凯勒用她独特的生命个体证明了这一点。她用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精神上的痛苦,开始朝着阳光的方向奔去。她抚摸天空,抚摸云朵,抚摸清风,抚摸文字,抚摸自己的内心,抚摸别人的灵魂……

当她用双手抚遍了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意识到:原来,上帝是仁慈的,他不会将一个人置于死地,也不会把一个人所有的希望之窗都关上。

海伦·凯勒看不见、听不见,但她有一颗顽强又细腻的心,有两只灵巧的手。感知这个世界,不一定要用眼睛,也不一定要用耳朵。有时候,只用心、用手感知到的世界,可以比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更真切、更广阔。海伦·凯勒正是用她的心和她的双手,使她苍白而悲惨的生命渐渐走出黑暗,走进阳光。她奇迹般地学会了说话,同时还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五门语言,成了一位学识渊博的作家、教育家。她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她爱的世界,献给了那些同样看不见光明的人,献给了生活在黑暗世界中的不幸的人。

海伦·凯勒变成了一个英雄、一个天使,她的光芒让全世界的人都受到了鼓励。很多人听说海伦·凯勒的故事后,惊叹:“这怎么可能!”“是什么让她拥有了如此惊人的力量?”

是信念,对生活永不熄灭的信念。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只要有希望,就会等到春天,感受温暖。就像一棵树,有时候,要挺过冬天,再次见到春的美好,并不需要它太强大,只需要它足够坚韧就可以了。

坚韧,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品质。水滴石穿是因为水的坚韧,磨铁成针是因为磨针人的坚韧。坚韧,其实并不难,只要心中不放弃梦想,生命就可以不停地朝梦想的方向靠近。那些看似坎坷的道路,说不定就是一条捷径。

力克·胡哲,这个澳大利亚的残疾人,曾感动并鼓舞过无数生活在痛苦中的人。

如果说一场疾病夺去了海伦·凯勒的视力和听力让她变得不幸,那么力克·胡哲也许比她更不幸,因为他一出生就患了海豹肢症,天生没有四肢,只有两只长着两个脚指头的小脚。

力克的父母都是基督徒,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孩子竟是这样一个四肢不全的怪胎时,也不禁开始怀疑上帝。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抛弃这个可怜的孩子,而是怀着痛苦和怜悯的心将力克抚养大。

很多人埋怨生活太压抑、太痛苦、没有自由。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比他们更痛苦的人。对没有双手和双腿的力克来讲,“自由”从来就是两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字眼。离开照顾他的父母,他除了叫喊,别的什么都办不到。绝望的力克曾三次自杀,试图了结自己可怜的生命。但痛苦让他早熟,十岁那一年,他突然意识到:人,要为自己的快乐负责。

这是一种生命的觉醒。从此,力克的生活逐渐有了转机,追求快乐、追求无拘无束,成了支撑他顽强活下来的信念。这种信念让力克充满了勇气,他尽量学会掌控他那两只小脚,用它们来滚、踢、推及支撑身体,并用它们来做更多的事情。

生活就是这样神奇。当力克对生活充满希望时,生活就越来越有希望;当力克坚持不懈、努力去做一件事时,他真的做成了。

力克勇敢地登上演讲台,跟别的孩子一起竞选学生会主席,虽然没有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却被封为“勇气主席”;他不顾风浪,大胆潜入海中,与海龟一起潜水、游泳;他出现在足球场上、高尔夫球场上;他游遍了全世界……

力克超越了自己,他不仅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还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周围无数的人。他曾说过一句话:“我不需要成为正常人。”是啊,既然无法改变上帝赐予你的一切,为什么要勉为其难呢?一个真正智慧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反抗命运的人,而是一个接受残酷命运,从残酷中去发现美好、发现希望的人。

有时候,生命需要安静下来。当我们遭受病痛几欲失去生的勇气时,当我们跌入低谷比周围一切人过得不幸时,请告诉自己:“不必害怕,不必惊慌,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代表希望,代表有无数种可能。”

上帝给我们生命,就是给了我们爱;既然得到了爱,就不要埋怨爱太少、爱太偏;有爱,就足够了。只要你相信上帝还在爱你,幸运总会降临,你的生活总会好起来。

感情也好,事业也好,我们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为什么有些人遭遇了一路坎坷与不幸,甚至被逼到了绝境,却依然还能绝处逢生?不是因为有天相助,只因他们都有一颗淡定自若的心。这颗心把他们从自怜中拯救出来,让他们充满信念,最终成为生命的强者。

对一个人来讲,有一颗淡定自若的心,比拥有智慧和美貌更加重要。

一个人没有理想,没有远大的追求,就不可能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太远;一个人如果不相信黎明的曙光,就熬不过漫漫长夜;一个人要是畏惧病魔,往往不等大病来袭,自己就先把自己吓倒了。

那些头脑灵活却表现平庸、遇到一点极小的挫折却从此一蹶不振、只得了一点不痛不痒的小病却呼天抢地的人,不是命运对他们不公,而是他们遇到挫折时无法淡定,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生命。是他们自己,限制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是多么可怜、多么可悲。

很多人都知道《老人与海》,也有许多人被故事中那个硬汉的形象感动了。殊不知,这样的硬汉无处不在。有坚定信念且敢于行动的人,就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罗斯福坐在轮椅上当总统,克里斯多夫·李维坐在轮椅上当导演,史蒂芬·霍金在全身肌肉萎缩的情况下写出了《时间简史》。

路在脚下,更在心中;心随路转,心路常宽。

学会淡定自若地面对挫折,学会在遇到绝境时转弯,也是人生的智慧。因为挫折往往是转折,危机同时是转机。

人生如果以悲剧开始,你我可以让它以喜剧闭幕。

相信自己,相信命运,就一切皆有可能。

人生是没有限制的。当你开始抱怨,开始灰心丧气时,等待你的命运将会如你抱怨的那样,变得越来越糟糕。你的抱怨、怯懦、愤怒和绝望,就是你人生旅途中的障碍。
有信念,你不会失去什么,却可以让生活过得更好。

当你置身小径纷繁的花园

人生,有时就像一片小径纷繁的花园,不知道哪一条路会通向最美的景色,哪一条路又会把你引向迷途或绝境。

我们能做的,只是相信自己内心的感觉,凭着良心去走路,这样才会走得踏实。

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父母辛辛苦苦供他上学,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厨师。上大学时,他一边按父母的意思学了法律,一边勤工俭学,用自己的钱报了一个烹饪培训班,进修烹饪技术。

毕业后,他一个人来到深圳,在一家大酒店当起了厨师。

有人问他:“你父母希望你当律师,结果你却当了厨师,他们知道了会失望的。”

他却说:“只要问心无愧,当律师当厨师都一样。”

他是个干什么事都很投入的人,一进那家酒店,就把菜单上每一个菜都仔细研究了一遍,怎样才能保持鲜亮的色泽,又能合乎顾客的口味,还不造成营养的流失,他都弄得一清二楚之后才动手。

在厨房工作,免不了被烟火和油烟熏烤。但他每天都要在家里冲完澡、洗完头才去上班。他的厨师帽和工作服也要每天都洗、每天都换。有几个同事跟他开玩笑:“又不会把你切了下菜,洗这么干净做什么?一天下来还不是浑身烟火味儿?”

“人家主厨还不天天换洗呢,你也太讲究了一点吧!”

“你是期待有谁拿你去摆人体宴吗?”

每次,他只笑而不答。

由于他做菜用心,所做的菜经常受到顾客好评,很快就受到了酒店老板的信任和重用。一年后,酒店里凡是有大客户来,都会让他担任主厨。

可是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那天,他们酒店来了一个 G 老板,为了谈成一笔几千万的生意,竟然要在这里宴请客户吃猴脑。

酒店的菜单上并没有猴脑这一道菜,但店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有哪个客户想吃猴脑,就把服务员叫到身边,然后用勺柄在桌上轻轻敲六下;服务员也不在菜单上记录这道菜,只写“佐料”俩字,厨师就会心领神会,准备好猴子和各种吃猴脑所需的调味品。

他做齐了顾客所点的菜,就是迟迟不准备那份特殊的“佐料”。传菜的服务员来回奔跑,催了他好几次,他都不为所动,还对服务员生起气来:“你不觉得很残忍吗?”

“当然残忍啊!但人家是大老板、大客户,我能怎么办啊?”

“你能怎么办?不理他不就行了吗?”

服务员见说不动他,只好跑去找老板。

老板到厨房时,别的人已经把一只小猴子五花大绑用绳子捆好了,身上盖着一块白布,脑袋也被洗得干干净净的,顶上被剃去了一撮毛。老板亲自劝他,说了一堆好话,又说了一堆做生意也不容易,往后还得靠人家罩着的道理,希望他通融通融,把这件事做好了。

他听了老板的劝,依然一声不吭。

见他如此顽固不化,老板发飙了:“你以为你是谁啊?让你当主厨是看得起你。没有你,这事别人一样可以做。不愿意干,现在就可以走人。”

老板说完,给另外一个厨师使了个眼色,气愤地走开了。

几分钟后,几个服务员领着猴子,端着七八个小碟子从厨房走了出去。他赶紧脱下厨师的衣帽,紧跟在后,一同来到了 G 老板所在的包厢。酒店老板正在一旁陪着说好话。

在那儿等着的 G 老板见猴子终于过来了,马上喜笑颜开,他示意领头的那个服务员赶紧动手。

一伙人正要将那只可怜的猴子推到中间带孔的桌子下面时,突然听人大喊一声:“住手!”

顿时整个包厢的人都怔住了。

酒店老板和那群服务员也吓了一跳,不知道这个说话之人是什么时候跟进来的。几个服务员小声劝他劝不动,推他推不走,又不能在包厢里打架,站在一旁没了办法。

酒店老板气得脸都青了,正不知所措间,只见他已经走到餐桌跟前,尽量保持平静的语气说道:“不好意思打扰了大家。各位都是做大生意的人,肯定也是心胸宽广、知书达理的人。我虽然没有资格在这里说这些道理,但我有一个不情之请,还希望各位能够高抬贵手,放了它。”

做东的 G 老板气得浑身发抖,脸色铁青地看着酒店老板,一言不发。包厢里的气氛十分尴尬。

这时候,一个中年男子站起来说:“ G 老板,我们也没想到你说的惊喜是‘猴脑宴’。多谢你费心了。只是我们在海外从来没有吃这个的习惯,不如就把它放了吧?宴席是宴席,生意是生意,我保证这绝不影响双方谈生意的事儿。”

见对方这么说, G 老板也只好点了点头。

猴子得救了,他却被解聘了。

有几个要好的同事劝他:“有很多事,大家都知道不应该那么做。但是你不做,别人也会做。今天你救了这只猴子,不见得它就能活过明天。有些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何必较真儿呢。”

他却说:“这话说得也对,也不对。这只猴子是不一定能活过明天,但我们谁又一定能活过明天呢?意外太多了。就算好不容易熬过了明天,也不知道后天会怎样。总之,过一天是一天吧,只要每一天都问心无愧就好。”

以后,他又在不同的大酒店当过厨师,也因为相似的原因被开除过好几回。但他对自己作出的选择无怨无悔,因为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时间对我们来说,真正有意义的不是过去,不是未来,而是当下的每一天。我们能做的事情,也不是过去的事,不是未来的事,而是当下的每一件事。活好当下,做好当下,只要当下活得问心无愧,一辈子就会问心无愧。
人生的道路看似小径分岔,有时会让人不知所措,不知何往。但凭着良心去走,脚下的路就会走得无怨无悔。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短短二十二个字,便将人生之淡定自若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人生,虽然人人都向往,然而红尘多姿,凡夫俗子有几个能禁得住这般诱惑?那些能放下世界诱惑,看淡名利的,皆是真英雄、真名士。

陶渊明堪称史上宁静淡泊第一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里,安贫乐贱,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一处茅屋,一个酒壶,一栏秋菊,逍遥游于世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何等的安闲自在。

这里没有官场倾轧,没有宦海沉浮,世间一切纷扰都在那秋菊、南山之外。友人、乡人来了,不管他是谁,只要家中有酒,就坐下来共饮一盏再说。话可以慢慢谈,酒可以慢慢喝。喝着喝着,喝醉了,就对客人说一声:“我喝醉了,想睡会儿了。你可以离开了。”

一切都是自然,都不需要应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想就怎么做,是何等的随心所欲。

后来,陶渊明家遭遇了火灾,“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家没了。也不要紧,搬到一个新地方,重新开始生活。遇上丰年,舂米酿酒,宴请亲朋好友,将园中的瓜果蔬菜也分人一些,与人共享;遇上灾年,饿一饿肚子,忍一忍寒冷,困难的日子也就过去了。

有一个老农带了一壶酒,送到陶渊明家里,劝他说:“你出生在侯门世家,是个高雅之人,如今却衣衫褴褛,住的也是几间简陋的茅屋,这不应该是你过的生活。古来历朝历代官场都有清有浊,我劝你还是复出当官吧。”

陶渊明把老农拉进家里一起喝酒,说道:“我怎么能违背自己的心意呢?违背自己的心意就是迷失了方向。我的心意已定,已经无法改变了。”一句话,婉言谢绝了老农的劝告。到了晚年,陶渊明的生活越来越贫困,常常不得已向友人借贷。然而,他固穷守节的志趣却老而益坚。他曾写诗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对死都能看得如此之平淡,生之艰辛又有何惧呢?

比起陶渊明的宁静淡泊,李白自有一份与众不同的潇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倏然即逝。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苦苦追求那些俗世名利呢?人的生命本来就是一场经过、一场体验,钟鼓馔玉皆不足贵,贵的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当下,是那稍纵即逝的生命。

李白少时学剑求仙,二十几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驾一叶扁舟,从此犹如一朵野云,自由飘摇。他乘舟既至江陵,又到岳阳,后来又到了金陵、扬州等地,辗转于越中山水之间,访遍天下名山胜水,结交天下志士豪杰。

后来,李白因其非凡的才华受到唐玄宗赏识,在宫中当了官,供奉翰林,陪侍君王。然而,他放浪形骸的禀性却丝毫未改。

李白根本不把宫中的明规暗矩放在眼里,常常溜出皇宫,在长安街上饮酒徘徊;对待那些看不顺眼的权贵,不管他是王公贵族,还是名相宠臣,从来不会摧眉折腰。

有一次,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在后庭赏花,兴致正高时,遣人去找李白前来吟诗助兴。

众人在长安城外一家酒馆找到了喝得酩酊大醉的李白,把他抬回了宫中。借着酒力,李白呼宦官高力士为他脱去皂靴,又唤杨贵妃为他磨墨,这才动手创作。

试问,今人有几个能做出这样的豪举呢?

李白并不糊涂,他也知道得罪权贵的下场,在长安几年后被赐金放还便是他即将面临的命运。李白初来长安时,也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也不想把事情搞砸,但一切都是天意,都由命定。在古代,君王是天子,就是百姓头顶的一片天。君王如果圣明,臣子的忠言建议自然会起到成效;君王如果昏聩,做臣子的再讨好他、讨好他身边的人也将无济于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既然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无法功成名就,就把握自己,活好当下。骑一头白鹿,去青山绿水间漫游,寻求天地之精魂仙气,未尝不是另一种人生。

山水有情,草木有意。在大千世界,人和万物其实没有多少区别。区别的只是人心,因为万事万物原本就是人心对外在的一种幻觉。在遇见一个人之前,你并不知道他的存在,你也不了解他的世界,他的喜怒哀乐都跟你没有关系。他其实是存在的,但对你来说,他又似乎不存在。那他究竟算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笛卡尔曾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佛说:“心动,则万物动;心静,则万物静。”

原来,万物都存在于人的心间。心原本是空的。于是,万物既源于空寂,又将归于空寂。

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硬要辩解:“这万物怎么是空的呢?蛋糕和苹果都有味道,房子和桌子都有形状,它们明明存在啊!”

这样问的人估计没有想过:蛋糕和苹果从何而来?房子和桌子从何而来?这些东西又将去到哪里?

过去有七个比丘,去深山里修行,希望能够永远摆脱烦恼,去到传说中的极乐世界。

这七个人在山洞里苦修了整整二十年,还是没有修得正果。其中有一个比丘忍受不了整日在山洞里修行的清苦,开始抱怨:“修了二十年还修不得正果,看来我们没有慧根,不如还俗去呢。”

另一个附和道:“是啊,去了俗世至少还有田种,还可以盖一所房子,娶妻生子。有的吃,有的住,身边又有人陪,难道不是很好吗?”

这两个比丘的提议得到了另外五个人的认同。于是,修行了二十年的七个比丘决定重返俗世去生活。一天,这七个人行至谷口,遇见了一个沙门。

沙门问他们:“你们在这里修炼了几年了?现在是要去哪里呢?”

比丘说:“我们在这里修炼得太苦了,整整二十年还是没有修得正果。与其在山中老死,不如还俗去创造一番功业,等年老了再上山修行。”

沙门微笑着说:“那么,你们以为修了的房子永远都会存在于那里,有了妻儿之后他们就会永远陪伴着你,创下的家业也能昌盛千秋万代吗?人生无常,一切都变幻不息。俗世万物和心中的念想都是烦恼的根源。放下它们,才能修得正果,拥有真正的快乐啊!”

几个比丘听了,这才顿悟,重回山中修行,最终修得了正果。

如果一个人想要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就需要懂得修行,懂得清空自己的内心。克制内心的欲望,把心清空,视万物如那庭前之花、天上之云,闲看花开花谢、云舒云卷,你也可以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去留无意、旷达风流。

世人常因诱惑生贪念,因贪念生追求,因追求生得失,因得失生出数不尽的悲喜忧愁。
其实,万物皆不过是心中的一场幻影。那名利得失,就是心中的一朵花;那悲喜忧愁,就是心中的一朵云。心中之物源自空,最终又将瞬息幻灭,归于空寂。你我何必为之喜、为之悲呢?

坐看云起时

在生命的过程中,不论是追求爱情、事业,还是学问,人们勇往直前,到后来却常常会发现那是一条绝路,没法再走下去了。山穷水尽时,难免会产生悲哀失落的心境,此时,不妨想一想唐代诗人王维的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原来,人生其实没有尽头;你看到的尽头,不过是一个新的开始。

王维从小聪颖过人, 21 岁就中了进士,在京城当官。由于王维才华出众,不仅写得一手好诗,同时工于书画,在音乐上也有着非凡的天赋,京中的王公贵族都十分乐于跟他往来。当时,王维真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他的人生,如那长安的牡丹,在春风中绚烂开放。

王维 34 岁那年,张九龄当了中书令,他十分赏识王维的才华,举荐他当了右拾遗。张九龄是一位颇有胆识且远见卓绝的政治家,他心怀百姓,对朝廷忠心耿耿,敢于直言勇谏,大胆反对朝廷滥施爵赏,坚持跟朝中浊流作不屈斗争。

王维将一切都看在眼中,他十分佩服张九龄的为人和勇气,于是作了一篇《献始兴公》,以称颂张九龄为谋民利,宁可得罪权贵的品质。

只是,那时的唐玄宗已经日渐昏聩。不久,张九龄被罢了相,李林甫接任了他的职位。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等人在朝中为所欲为,朝廷一天比一天腐败糜烂。大唐王朝已如一座飘摇的阁楼,岌岌可危。

张九龄对王维有知遇之恩,他的为人和主张也深得王维赞赏,况且,他也是一位有真性情的诗人。看到这样一位刚正宽厚的上司被贬,王维心中十分沮丧。他越来越厌恶官场的黑暗与腐败,对王朝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若不是为了那一点微薄的俸禄,他也早想弃官隐居了。无奈终于还是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此后几年中,王维屡次升官,曾一度被擢升为给事中。然而,身在官场,只为一禄。王维不想与那些结党营私之辈同流合污,更不会对他们溜须拍马、曲意奉承来换得升迁的机会。他只想当一个小官,希望能够安安心心地过完下半辈子。

后来,王维得了宋之问的蓝田辋川别墅,在那里隐居。别墅周围有山有湖,林荫处处。春来花草遍地,夏来流水潺潺,溪中游鱼成群,好不自然清新。在这样一片大好的山林间,几处馆舍随意散置,十分亲切。

比起灯火繁华的长安城,这里真如一处世外桃源,可以让人忘记俗世的纷扰,修得一片内心的宁静。

自从有了辋川别墅,王维一得闲就会驱车来此小住一阵,也常邀裴迪等好友在此游山玩水,写诗作画。清晨,开窗远眺,湖边草木葱茏,春山可望;傍晚,月色溶溶,荷月而归,辋水泛着涟漪,波光粼粼。

幸福的生活总觉得过得太快,一晃便是数十年的光阴过去了,王维在这里的生活倒也无风无波,甚为恬静安逸。在辋川别墅的日子,可以说是王维人生中最惬意的一段时光了。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惊天之变凭空而起。安禄山攻破两京,唐玄宗仓皇出逃,王维因出逃时晚了一步,被贼兵抓住。为了保持名节,王维曾服药装病,想蒙混过关。谁知安禄山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喜欢他了,他特意派人把王维迎到洛阳,把他拘禁在普施寺里,逼他当官。

在古代,为君尽职保节是当臣子的天职。王维是个有气节的人,当然知道当伪官意味着什么。可他却觉得活着总有一天能看到大唐重新兴盛,所以,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在陷落的洛阳城里苟延残喘,可心中却天天都在自责,天天在思君。

王维在洛阳被困期间,他的好友裴迪曾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洛阳探望他,裴迪告诉王维安禄山大摆筵席犒劳叛军将士,朝廷旧臣们一个个流着眼泪在凝碧池边为安禄山表演歌舞的事情。王维听了之后,心中又气又愧,万千感慨凝成了一首《凝碧池》:

“万尸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以诗明志,表达了自己不愿做伪官,却又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情。

安史之乱平息后,王维在朝中大臣的保举下被赦了罪,后来又重新当了官,一度官至尚书右丞,也算要职。然而,这么多年来,历经官场沉浮,他早就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险,归隐之心日甚。

晚年,王维归隐山中,定居在终南山的一座别墅里,一心修佛,看空名利,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天,王维乘兴独自在山中行走,一边走,一边欣赏着路边的美景。他沿着一条小溪不断向上游走去,渐行渐深。走着走着,不知不觉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小溪不见了,路也没了,他一时不知道该去向何方。于是,他索性坐下,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在山林中兴起飘游。

看云之时,他突然想起,这云的家不正是这山林中的溪谷吗?原来,那小溪并没有消失,它是化成了云,去了天上,去了更广阔的空间。这小溪也不会断流,因为那云越积越厚,自然又会降落到这山林里。这么看,那溪的尽头,便不是尽头,而是成了云起处,成了新的开始。

如此一想,心中便自在起来。抬头望云,恍恍惚惚间,感觉自己也轻飘飘的,如那天上的云,眼前不再有障碍,心中不再有拘束。

能进入到如此心境,何尝不是一种境界?能悟到如此人生,何尝不是一种智慧?或许,这便是人生最宽广、最深远的境界吧。

生命犹如一座迷宫,我们的脚下小径分岔。当人生遇到障碍时,切莫懈怠,切莫灰心。继续前行也好,就地止步也罢,一个抬头,一个转身,也许又会柳暗花明。
面前的障碍,很可能就是一个新的开始。人生之路不会有尽头。
遇到困难的时候,请停下来,抬头望望天,俯首看看地。也许,你的所求便在你的头顶,你的所往便在你的脚下。

从容的自持

生活的最高境界,莫过于“随心所欲”。

每个人若能遵照心里所想、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该是多么美好。可惜,人们总是顾虑太多,觉得这样不行,那样不妥——结果,人生如白驹过隙,倏然而逝,到时候再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已经来不及了。

日本有一个叫春水上行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外科医生。这个行业报酬丰厚,收入稳定,为很多人所向往。可是春水上行却感到十分苦恼,因为他并不喜欢当医生,他真正热爱的是写作。

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去写作,是不是代价太大了?靠写作能维持生计吗?这样的代价和牺牲能换回相应的回报吗?自己快要 30 岁了,现在开始写作还来得及吗?

春水上行心里七上八下,犹豫不决。 1960 年的一天,他给当时闻名全球的摩西奶奶写了一封信,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希望得到她的指点。

摩西奶奶是 20 世纪初美国最著名、最多产的原始派画家之一。跟别的画家相比,摩西奶奶 77 岁才开始学画, 80 岁才成名,可谓大器晚成。在成名之前,她不过是一个靠刺绣乡村风景为生的民间农妇,后来因为关节炎的缘故,才不得已放弃了刺绣,转而投入到绘画之中。

去信不久,春水上行收到了一张摩西奶奶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写着一行字:“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 80 岁了。”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这位年轻人的心。他下决心放弃了医生的职业,一心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中。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日本情爱小说大师——渡边淳一。

如果不相信自己,不坚持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这个世界也许就会少了一个渡边淳一,少了《失乐园》等上百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其实,一个人真正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他的天赋所在。这天赋犹如深井里的泉水,只要你坚持不懈去挖掘,它就会报于你甘甜清冽的清泉。

说到坚持自己,有一个人可谓是达到了极致,她就是被称为“美国最牛插画家”的塔莎奶奶。

塔莎奶奶的全名是塔莎·杜朵,她曾两次获得有“绘本奥斯卡”之誉的凯迪克大奖,还是女王终生成就奖的获得者。她的插画弥漫着一种“早春夜晚般的柔弱之美”,那画中的世界是如此迷人,受到了无数绘本迷的憧憬和向往。

可这样的生活,当真只存在于绘本中,只存在于幻想的童话中吗?很多人不知道,塔莎奶奶笔下那个迷人的世界,那片理想的伊甸园,就是她本人生活的地方。

蓝天白云下,一座 19 世纪的大庄园里,花草繁盛。一群鸡在草地上走来走去,低着脑袋啄食草籽和草叶上的小虫;几只奶牛被拴在树桩上,哞哞地叫着。庄园里十分安静,这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人迹罕至。一个老妇人穿着复古长裙,头上戴着碎花头巾,在院子里摘了一篮子草莓,安静地坐在树荫下做果酱……

一切都是那么原始,那么自然,就像一个虚构的童话世界,但这一切又都是真实的。塔莎奶奶就生活在这样一片虚幻的真实中:春耕,夏种,秋收;在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庄园里挑水、做饭、开辟菜园、摆弄花草;跟孩子们、木偶们一起设立“麻雀邮局”,互相写信;亲手制作肥皂、蜡烛和油灯,吃粗面包;每天纺线织布,为全家人裁做衣裳;冬季宁静的夜晚,坐在亮堂堂的火炉边作画。

这一幕幕闪过的瞬间,看起来多么美好,多么令人向往。但要真正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就要学会忍受亲自劳作的艰辛,忍受古老生活的种种不便,忍受与世隔绝的寂寞,学会从容和淡然处世的心态,学会坚持与淡定。

能像塔莎奶奶这样,孤独地在一个 19 世纪的庄园里生活一辈子,常人是做不到的。然而,喧嚣寂灭,尘土落地,塔莎奶奶一生的执着和坚守,换来了心灵的净化,灵感的升华。

如今,“塔莎奶奶”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理想的符号,很多人把塔莎奶奶的生活当成一种梦想去追求。殊不知,这种梦想离我们并不遥远。

每个人脚下都有一条通往梦想的途径。你要做的,只是不要犹豫,大胆迈出第一步,然后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走自己喜欢的路,一辈子才会无怨无悔。把世俗名利和成败得失放一边,从现在起,走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学会从容,学会坚持自己,幸福就会来敲门。

淡定,然后追求

佛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只要做到了戒、定、慧,便可以达到“无漏”,达到脱离一切烦恼、追求人生圆满的境界。可见,“戒、定、慧”三字,实乃人生的大智慧。

在这三字之中,“戒、定”二字又是“慧”的前提。只有心定了,看淡尘世,不再妄想,才能确保自己不受外界的迷惑,最终才能参透人生,悟出生命的智慧。心定、看淡,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淡定”二字。

古往今来,历史上真正的智者,莫不是做到了淡定的。

淡定,有时是“忍”。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越王勾践打了败仗后,选择了“忍”,他含羞忍辱,跟妻子一起给吴王当马夫,当侍从。有一次,吴王生病了,他还亲自尝了吴王的大便,以了解他的病情是否已经有所好转。如此能忍,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正是勾践的淡定,迷惑了吴王的心。吴王以为勾践对他忠心耿耿,于是把勾践放回了越国。结果,勾践卧薪尝胆,几年后就把吴国灭了。

如果勾践在遭遇困境时做不到淡定,而是意气用事,说不定早被吴王杀害了,根本无法谋生谋国,更别说日后称霸诸侯了。

淡定,有时是“知退”。看淡眼前的功名利禄,适时而退,就可以在危难中保全自己,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勾践灭吴、越国不断强盛,大臣范蠡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上将军。但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的道理,携着美人西施,乘一叶扁舟,泛江远去。

据说,范蠡隐退后成了一名商人,生活得十分安宁幸福。他还曾悄悄遣人给同为越国功臣的文种送了一封信,信上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可惜文种没有听劝,不久就被勾践赐剑自杀了。

淡定,有时是“静”。以静可以制动,以逸可以待劳,以柔可以克刚。

三国时期,谋士诸葛亮运用“静”字的功夫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华,命其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如若不能按时完工,就要按军法处置诸葛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已经超出了一般的苛责与刁难,是有意加害。诸葛亮不急不躁,静静等了两天,等到第三天大雾满江的时候,使出一招草船借箭,彻底破坏了周瑜的阴谋。

再说空城计。诸葛亮屯兵平阳,大部队被派去攻打魏军了,平阳城内只留了一些老弱病残的将士。不料此时,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突然率 15 万大军来袭。诸葛亮一没有仓皇出逃,二没有整队让一群老弱病残的将士与魏军拼命,而是命人大开城门,自己则拿着一把琴,在城楼上轻轻抚了起来。魏军见诸葛亮如此淡定自若,以为城中有诈,最终退兵而去。

古来打仗“兵不厌诈”。但凡打仗之人,谁不知道那些兵书上的计谋,又有谁没听说过空城计、连环计、美人计呢?只是,同样的计谋,不同的人来使用,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后人称颂诸葛亮神机妙算,把一切都归于他超凡的智慧;其实,人们忘了,诸葛亮不是神,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之所以高,就高在他有一颗淡定的心。于是,他才能临危不乱,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柔克刚。

三国时的周瑜也是个大谋士,也很聪明,很会算计。可人们也知道,跟诸葛亮相比,周瑜是个出了名的“小心眼”。也许,正是因为他心眼小,才常常过急过躁,最终误了自己,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

历史上有如此之多的前车之鉴,今人能以古为鉴的却不多。总是有许多人,整天忙忙碌碌,跟在别人的背后追来追去,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遇到挫折时,他们也许会抱怨,会哀叹,会自责,但很少有人停下来,好好想一想:事情为什么会这样?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一个急性子的人。他干起工作来风风火火,走路快得像在一路小跑,吃起饭来也总是狼吞虎咽,整个人就像一台机器,每天都保持着高速运转。有时,周围有些人会好奇地问他:“你怎么这么忙?到底在忙什么呢?”

他就会急匆匆回答一句:“我也不知道。”然后,风一样走开了。

其实,了解他的朋友们都知道,他之所以那么忙,是因为他的生活太乱了。因为乱,所以忙;因为忙,所以更乱了。

按他自己的说法,他之所以很忙是因为着急赚钱,赚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为了赚更多的钱,他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又做了一份翻译的兼职。为了多挤出一点时间赚外快,他尽量压缩吃饭和睡觉的时间。他常常一边啃包子,一边迫不及待地看书稿,往电脑上噼里啪啦地打字。自从做了那一份翻译的兼职,他就成了夜猫子,每天不熬到凌晨两三点誓不睡觉。

一开始,他好像尝到了一些甜头,因为他觉得收入突然间增加了许多。可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挺不住了。体质比以前差了很多,不但无力熬夜,连白天上班也迷迷糊糊的。这样的状态自然影响到了工作效率。工作表现不好、效率低,赚的钱自然也就少了。

更可悲的是,因为他长期狼吞虎咽地吃饭,进食又极不规律,不幸得了胃溃疡,发作起来十分厉害。为此,有一阵他三天两头就得进一趟医院,耽误了工作不说,辛辛苦苦赚到的钱都大把大把扔进了医院,自己还要吃不少苦头。

每次从医院出来,看着存折里越来越少的钱,这位朋友就会心疼好几天。于是,他在心中暗暗发誓:这一阵一定要好好工作,把因病耽误、因病损失的钱都赚回来……就这样,他就像被卷入了一个旋涡,不停地重复着“拼命赚钱—体质变差、看病花钱—更加拼命赚钱—体质更差、花钱更多”的恶性循环。

既然他明知赚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又为何因为赚钱的缘故废弃了生活呢?

不为其他,只为他不够淡定。因为不够淡定,所以急于追求,忙乱的生活得不到及时清理,变得越来越忙乱。这样的人生,岂不可悲?

由这件事,我不禁想起了一个走迷宫的心理测试游戏。

一位心理学家陪一群孩子玩走迷宫的游戏。游戏在纸上进行,规则很简单:每个孩子都拿一张画有同样迷宫图案的纸张,一支红笔,谁最先在纸上画出从起点到终点的路线,谁就获得了胜利。

这样的比赛连续举行了好几场,结果其中有一个孩子总是赢得冠军,他总能最先交上答卷,图纸上的线条画得十分清晰,没有一点涂涂画画的痕迹。与他相比,别的孩子不但答卷交得晚,还总把图纸画得满是乱七八糟的线条。

心理学家禁不住好奇地问他:“难道你知道所有迷宫的答案吗?为什么一点都不用修改呢?”

孩子回答说:“因为我是先看好了才动笔画的。”

孩子告诉心理学家,当他拿到一张迷宫图时,他不会急着动笔去画,而是会端着图纸,整体浏览一遍,先找到起点和终点的位置,然后从终点出发,用眼睛逆向往回找出一条通往起点的大概的路径,最后再沿着这个大概的方向,用笔标出那条确切的路径。

与之相反,这群孩子中有一个孩子,几乎每次都走不出迷宫。

心理学家看他急得满头大汗,就问他:“你走了这么久,离终点还有多远啊?”

孩子惊讶地抬起头:“终点?终点在哪里?”

原来,他每次走迷宫时,都只看起点,不看终点。这样走迷宫,当然费力了。

不要笑话这个孩子。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宫呢?很多大人在走人生的迷宫时,不也总犯这样的错误吗?

既然人生是一个迷宫,就不要急于出发,在出发前先看一看、想一想,从起点到终点,究竟有一条怎样的路可走,然后再沿着这条路一步一步向前走。

毕竟,人生这张图纸无法打草稿,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重新来过。

终日忙忙碌碌的人,最终庸庸碌碌的多。淡定,然后追求,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出发前,先想一想:活着是为了什么?什么才是你真正喜欢的生活?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理想?途中,也请想一想:你是否正在一步步接近理想?你的生活究竟有没有变得更好?是什么阻碍了你的前进?
该忍时学会忍,该静时学会静,该退时学会退。
只有淡定,我们才能走得更远,人生才能更幸福。

看淡是智慧,放下是爱

《诗经·关雎》里有这样几句话:“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让我们“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东西。得不到怎么办?苦思苦求并不是解决之道。与其让自己痛苦煎熬,不如学会看淡,学会放下。

要说看淡与懂得放下的人,林语堂可谓是个中翘楚。他曾在婚后不久做了一件让外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一把火将刚领的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烧掉它,表明了他要和妻子永远相爱、白头偕老的决心。

烧结婚证书,是对形式的看淡。爱,是一种真正发自内心的东西,抛弃那一纸的形式,把两个人的缘分埋在心里,才是真爱。

林语堂和妻子廖翠凤鱼水和谐,一辈子相亲相爱,可谓是一段幸福、美满的姻缘。同时,很多人也知道,林语堂心中还爱着一个人——陈锦端。陈锦端是林语堂一个同窗好友的妹妹,长得很漂亮。她爱慕林语堂的博学多才,林语堂也为她的美貌所倾倒,两个人一见钟情,双双坠入了爱河。

可是,陈锦端的父亲是一个名医,家庭富裕;而林语堂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两个家庭悬殊的差距成了这对恋人越不过去的坎儿。陈锦端的父亲明确告诉林语堂自己的女儿已经定亲,让他死了这条心。

林语堂知道这件事情没有回旋的余地,就不再苦苦纠缠。他忍痛与陈锦端分了手,心里却对她念念不忘,还一直爱着她。每次陈锦端来家里做客,他都会十分紧张;平时画画时,林语堂也会不知不觉把画中女子画成陈锦端的形象:留着一头长发,用一个发卡别在脑后。

但林语堂对初恋情人的爱恋是光明磊落的,从不躲躲藏藏,也从不隐瞒妻子和自己的孩子。有一次,女儿问他为什么总把画中女子的发型画成那样,林语堂就直言不讳地告诉她:“因为你锦端阿姨的发型就是这样的啊!”

还有一次,陈锦端的嫂子去林语堂家登门拜访。那时,林语堂住在香港,当他听说多年无音讯的陈锦端在厦门时,好像一下子忘了自己是个疾病缠身、靠坐在轮椅上才能活动的老人,高兴地说:“你一定要告诉她,我要去看她。”

也许你会问,难道林语堂这样做,他的妻子不会吃醋吗?若换成别人,看到自己丈夫对另一个女人念念不忘,肯定心里很不好受。可廖翠凤是一个很聪明的女人,她懂得要想闲适地生活,就必须学会看淡,学会放下。

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藏在别人心中的感情也无法改变,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丈夫。真正爱他,就接受过去的他,接受真实的他。

同样,林语堂对这段未竟的恋情能表现得如此磊落和坦然,正是因为他已经看淡,已经放下了。

坦然面对过去和自己真实的内心,好好珍惜当下拥有的生活,这就是林语堂夫妻二人的相处之道。

感情的事情是这样,别的又何尝不是如此。我有个朋友十分爱好收藏古币,他把古币视为珍宝,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了古币收藏中。为了买古币,他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月光族”,有时候还沦落到借钱为生的地步。

不过,朋友们从未见到过他买的古币。因为他怕古币氧化了,或丢失了,一买回来就把它们分好类,作好记录,然后层层包裹,小心翼翼地存放起来。为了防盗防偷,降低风险,不引起别人注意,他还刻意在装古币的袋子外面缠上一圈又一圈的破布,然后跟一堆别的旧衣服、破袜子,或一堆不起眼的杂物一同放在不能上锁的地方。真是用心良苦!

“你既然喜欢古币,为什么又要把它们藏起来呢?买了后又不见,又不摸,还有什么意义呢?”有人这样问他。

“喜欢不一定要看要摸啊!心里有就行了。”他得意扬扬地回答。

“既然心里有就行了,你还买它们做什么呢?”

“我要把它们都搜集起来,等我老了就跟我埋在一起。”

我们都认为这个朋友的举动有些疯狂。难道爱一样东西,就是为了活着时占有它,死后把它一同带进坟墓吗?

那个朋友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常为收藏古币的事情把生活搞得一塌糊涂。比如,他不愿意把自己偷偷买古币的事情告诉女友,原因是怕遭到她的反对,尽管这件事情已经昭然若揭,人尽皆知。每次他背着女友偷买古币后,俩人总要大吵一架。她生气的,其实不是他买了古币这件事,而是他背着她做事还不让她知道的态度。

又比如,为了不让别人不小心在他家翻到古币,他干脆拒绝任何人登门拜访。久而久之,人们都觉得他太不信任朋友,渐渐疏远了跟他的关系。

此外,他还常常因为古币的事情焦虑不安。他曾好几次连夜折腾,把那些分散在各处的古币整理到一起,过几天,又将它们分散开。如此循环,乐此不疲。别的人不太理解他,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回答是:“一想到万一哪天发生火灾,我就想把它们放在一起,到时候方便抢救啊!可是,如果都放在一起,遇上小偷就麻烦了。”

为了看住他那堆“宝贝”,他平时很少出去长途旅游,就怕出现意外让那些古币遭了殃。即便在家,他出去几分钟都要把门锁上,因为生怕此间有人乘虚而入,拿走了他的宝贝。

因为几个古币,何至于此?说轻一点,这个朋友是不够淡定,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过于焦虑了;说得重些,也可以说他有些疑心病、强迫症的症状,心理有些不正常。

如果他懂得看淡,懂得放下,大概就不至于此吧。

所爱之物,应该给自己带来愉悦的心情才对。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无论是人是物,何必看得这么重呢?看得太重,只会让自己活得很累,活得很苦。
看淡是智慧,放下是爱。学会急流勇退,学会随遇而安。那些不属于你的,迟早会离开你;那些属于你的,谁也拿不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年老时欲传衣钵,命各弟子在墙上作偈。扫地的慧能小和尚趁别人不在,也在墙上题了四句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看后大喜,就将衣钵传给了慧能,慧能即后来的六祖。

一千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回头再看这四句偈的时候,仍然不得不叹服古人的智慧。短短几句话,便将这世间人、世间事,点得通透。在无数天花乱坠的解说和阐释背后,其句中意则始终只有一层,那便是“空”。

这世间最令人难以了却的,莫过于一个“情”字。

一个郁郁寡欢的年轻人来到五台山寻求解脱。

寺里高僧问他:“年轻人,你因为什么而烦恼?”

年轻人说:“我爱一位姑娘,她曾经也爱我,可她后来爱上了我的朋友。我在失去爱情的同时,也失去了友谊。这让我十分烦恼,不知道如何解脱。”

高僧说:“爱是什么?友谊又是什么?你可曾遇到过爱?你可曾真的爱过?”

年轻人一时被问住了,答不上话。

高僧微笑着继续说:“年轻人,你既然不知道爱是什么,友谊又是什么,也不曾见过它,为什么说是为爱而烦恼呢?你若真爱姑娘,真爱你的朋友,就会宽恕他们的一切,只想他们的好。想起他们的好,你的心中便只会有快乐,不会有烦恼。你的烦恼,不在那位姑娘,也不在那个朋友,更不在看不见的爱和友谊上,而在你自己心里。”

年轻人赶紧问:“在我心里?那我是在为什么烦恼呢?”

高僧说:“为你心中的尘。”

年轻人急切地问:“那我要怎么将它拂去呢?”

高僧答:“心中本无尘,你怎么拂?”

年轻人不解地问:“大师,你一会儿说我心中有尘,一会儿又说无尘,我心中究竟有没有尘呢?我到底该怎么消除我的烦恼呢?”

高僧答:“原本没有烦恼,可你觉得有烦恼,想着这烦恼,烦恼就会在你心里滋生,这烦恼就是尘。你觉得自己没有烦恼,烦恼自然就消逝了,心中也就无尘了。烦恼的起落,是一个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世间万事万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草叶间原没有花,如果忽然花开时有人为之惊喜,那么花败时必然有人为之嗟叹。其实想想,花开了又谢,对没有见到它的人来说,就是不存在。即使有人见过它,它的存在也不过是刹那的幻影。既是幻影,何必为之烦恼?念由心生。你只要记住把心扫空,然后让它起善念,烦恼就不消自除了。”

年轻人似有所悟,点了点头,下山去了。

回到家中,他躺在床上,反复咀嚼着高僧说的话,“念由心生”四个字在耳畔久久回荡。年轻人开始回想自己对这姑娘最初的印象,她的美、她的好,犹如那花香,淡而不艳,有恰似无,萦绕在心间。这么想时,他的心情就愉快起来,姑娘仿佛从未远去,她的美好就一直留在他的心间。

他再想起好友往昔对自己的情谊,也不禁惭愧起来。好友和姑娘俩人既是两情相悦,就应该是值得祝福的一对。两个美好的人结合在一起,自己应该感到高兴才是,自己之所以不高兴,是起了嫉妒心,起了贪欲,这都是自己的恶念在作祟。

想明白后,年轻人不再整日躲在家里嗟叹。他找到了姑娘和好友,真诚地为他们送上了祝福。姑娘和好友也十分高兴,与他和好如初了。

每个人最难解脱的,除了“情”,还有“欲”。“欲”字为一个“谷”,一个“欠”。谷物对人来说是缺不得的东西,一旦缺了,就会饥饿,从而引出想念、追求。欲有多种,如财欲、色欲、名欲、食欲、情欲,等等。饥饿让人产生食欲;精神的空虚让人产生财欲、情欲、名欲、色欲。一个人的肠胃尚有限,吃饱吃够了,食欲就满足了。可精神之欲却是可怕的,因为它永远都满足不了。

曾有个布衣,于山间劳作,自食其力。日间插秧种菜,偶然抬头看看蓝天白云;夜晚点灯夜读,听妻儿说话,日子过得平淡却充实。一日,布衣在城里做生意的邻人给妻子买了一件好看的绸衣,布衣见了十分羡慕,决定挑着家里的余粮去城里卖了,也给妻子买一件绸衣。

到了城里,布衣见街道上的人一个个身着绫罗绸缎,潇洒阔气,不禁大开眼界。他想:“原来生活可以这么美好,我也一定要过上这样的生活。”

数年中,布衣渐渐放弃了种粮种菜的生活,学着邻人做起了生意。由于布衣踏实肯干,他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不久就发家致富了。布衣家也拥有了一座豪宅,家中资产千万,顿顿都有美酒佳肴,人人都穿绫罗绸缎,真是好不富贵。

可是,好日子过了没几天,突然闯入一群强盗,把布衣家洗劫一空。几年辛苦创建的家业都被毁于一旦,布衣心里十分凄苦。正当他愁苦之时,邻人告诉他:“做生意人是没有保障的。你要想生活富贵又稳定,不如去当官。那些盗贼,也只敢欺负老百姓,哪里听说过有盗贼洗劫当官的啊?”

布衣一听有理,于是借钱捐了个贡生,在城里当了一个小官。当小官自然不如当大官,当没有实权的官自然不如当有权的官,就这样,布衣想尽各种办法,一步一步往上爬。等他如愿以偿当上大官时,已经年过半百了。不过,他总算什么都有了:家中广厦千万,佳肴美酒无数,娇妻美妾成群。

可是,当大官似乎还有烦恼,就是不能自由自在。官场中暗流汹涌,布衣整天要看着皇帝的脸色行事,还要应对同僚的排挤,日子过得战战兢兢。

一次,布衣陷入了党派纷争的旋涡,他站在左边不是,站在右边也不是,站在中间更不是,愁得整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正发愁间,他在迷迷糊糊中看见一团白光从门外飘进来,渐渐显出一位白衣仙人,说:“布衣,你不是心中有烦恼吗?有烦恼且随我来,我带你去看看没有烦恼的极乐仙境。”布衣应答一声,轻飘飘地从床上起来,随着那白衣人腾云驾雾,来到一处云山雾海的仙境。

布衣环顾四周,这里除了漫无边际的云海,别的什么都没有,大惊道:“这就是你说的极乐仙境吗?这里既没房子,也没鲜果、美酒,连一个做伴的人都没有,怎么会快乐和满足呢?”

那仙人道:“神仙本来就无身无形,不过是天地间的一股精气。它无所往,又无所不往,浩浩荡荡,飘飘忽忽,没有拘束,有什么烦恼?其实,每个凡人的灵魂也是精气凝成的,原本与神仙一样,没有烦恼。烦恼是因为受到了俗世间的各种束缚,钱财、名利、情色,每一样都是束缚。一个人对这些所求越多,所受的束缚就越大,烦恼就越重。那世间最可悲的人,就是那些把自己深深套在了俗物中的人。他们已经没有了灵魂,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你瞧……”

仙人说着,把布衣带到一座仙池边,指给他看凡间形形色色的人的生活:

那凡间之人,有人为追求财富卖儿鬻女,挥霍尽钱财后孤老死去;有人浑身被锦绣绫罗包裹,心中却千疮百孔;有人年轻时风光无限,追捧者无数,年老色衰时身边却冷冷清清,常暗自对镜流泪;有人仗势欺人,失势时被人骑在胯下当猪狗牛马;有人贪财好色,花天酒地,享尽荣华富贵却不得好死;有人身份至尊,享尽世间一切荣华富贵,却没有一个知心的家人或朋友……

一幕幕图景从布衣眼前飘过,忽然,眼前飘过一个熟悉的人影。定睛一瞧,原来是自己。他看见自己已经死了,正躺在棺材里迅速腐烂。他宠爱的妻妾们纷纷另嫁他人,旧人就成了新人,过得好不快活,早把他忘在九霄云外了。他那养尊处优惯了的儿子不久就把他的家产挥霍殆尽,如今衣衫褴褛,正可怜地蹲在一堵墙边乞讨呢。

布衣看着看着,心中无限悲伤,他问仙人:“难道我已经死了吗?难道我辛辛苦苦努力的结果竟然就是这样的吗?”

仙人哈哈大笑说:“你把自己视为那一个俗世的躯体,你就已经死了;如果你把自己视为天地间的精魂,你怎么会死呢?这池中照出的不过是种种幻象,你若能从这幻象中悟得大道理,你就会复活。要不然,我也救不了你了。”

布衣跪下来,连连磕头,只听神仙大喊一声:“仙本在你自己心中,你缘何求我!”说完一闪不见了。

布衣在大喊中惊醒,原来不过是一场梦。布衣觉得这不是一个平凡的梦,于是细细品味仙人之语,心中有所悟,遣散妾奴,携妻带子辞官还乡去了。

从此,布衣回到故里,重新过起了躬耕自资的生活。粗米淡菜、几间茅房,用心细细体味,竟然远比那佳肴、宫殿可爱、亲切许多。白天,他荷锄上山,累了就看看天,自己的心就像天上的云,飞得很远很远。这种舒适和惬意,这种自由与放松,他很久没有体会了,顿时,心中一阵释然。

布衣临终时,内心十分平静满足,他把自己的梦告诉了妻子和儿子,说自己要去见那仙人了,并希望他儿子牢记他的教诲,这样就可以永远快乐,没有烦恼。

佛家认为,世间事,原本就是真真假假,如梦如幻。幻由空生,又归于空。人们追求的、在意的,即便得到了,最终也将转瞬即逝。
生为世间人,我们无法都像佛一样看空一切,求得永无烦恼的极乐世界,但如果明白了“空”的道理,至少可以放下一些烦恼,学会无为而为:烦恼无法了结,就不了了之;忧愁如果无法排遣,就不遣遣之。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秋日的守望者

人在做,天在看,每个人的付出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我们不必急于求成,只需慢慢等待。那春日之花,必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等待你去采摘。

过去有一个叫宋的官,因为得罪了朝中权贵,遭到了诬陷,被罢官还乡,心中十分郁闷。临走时,他的好友给他送了一篮颜色橙黄、散发着淡淡清香的果子,跟他说:“以前总听你说爱吃这果子,如今就带上一些路上慢慢吃吧。只是不要丢了这果子里的核。挑出那些饱满的果核,拿回家去,埋在土里,一年或者两年,就会出苗,八年或者十年后就可以在秋天收获果实了。”

宋十分感激地收了朋友的礼物。一路上吃了果子后,果然把果核都留了下来。回到家中,他按朋友说的办法,将数枚果核埋在一处潮湿又阳光充足的地方,还在果核四周围了一圈篱笆。宋每天都要去院子里浇水、施肥、拔草,希望种子会冲破坚硬的果核,钻出地表。快到一年时,宋的心情一天比一天激动,常常早晨刚看了篱笆中还没有长出幼苗,中午又看,傍晚还看,甚至夜晚还要打着灯笼看。

一天又一天,掐指一算,离他种下果核的那天已有一年零八个月了,怎么幼苗还没长出来?那时没有电话,宋没有办法问朋友究竟怎么回事儿,也不能翻开泥土看(万一幼苗还在土壤里,翻土时很容易被折断),只好耐心等着,还是每天都坚持浇水、施肥,照料得十分周到。

又过了半个月,果苗还是没长出来。宋有些着急。

宋的儿子劝他:“我看是没有希望了,不如放弃吧。”

宋却坚持再等等看,这一等,便是两年。第三年,宋发现篱笆内长出了几株十分独特的苗芽,心中十分欣喜。他小心翼翼地将它们移植在三处,依旧每天浇灌、施肥、驱虫,照料得十分仔细。遇上暴风骤雨的坏天气,宋亲自带头,命家人和仆人一人撑一把伞,为幼苗遮风挡雨;到了严冬,宋又令仆人专门给每棵幼苗建造一所透光的“小房子”。

到了第四年,幼苗茁壮成长起来,一时长得跟人一般高了。宋的心中十分喜悦,还是一丝不苟地呵护着这几株幼苗,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般。

这样一年又一年,不觉过去了八年的光景。果苗已有数米之高,并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这花朵比当地所有的花都漂亮,不禁引来了一群群蜂蝶,在花间飞来飞去,热闹非凡。

可是,连续好几年,这树都只开花,不结果。到了第十年,果树长得密密匝匝,枝繁叶茂,遮住了庭院的阳光。

宋的儿子说:“都十年了,我看它是不会结果了,不如把它砍了吧。”

宋却说:“为什么要砍它?如果它结了果,当然更好。要是它真的不结果,用来赏花不也很好吗?”

这么说,是因为宋由此联想起了自己的仕途。宦海浮沉二十年,他一心为国为民,对朝廷忠心耿耿,也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不想最后落了个遭谗言被罢官的下场。一开始,他还觉得心中愤愤不平,如今想来,人生有时候不正像栽培一棵果树吗?为百姓做的好事如那果树的花和荫,虽然没结果,可还是给别人带来了益处。为官多年,只要问心无愧就可以胸怀坦荡,何必去追求升官加爵?

这么想时,对树也好,对自己的人生也好,宋都看淡了许多。

他不再想着结果的事情,只想一如既往地照看好它们,不辞辛苦,一年又一年为它们松土、浇水。只要果树能一天天茁壮成长,能在夏季开出鲜艳的花朵,他就心满意足了。

几年后,宋的老友辞官还乡,去宋的故乡探望他。再见故人,一对好朋友都十分高兴,手拉手相谈甚欢。聊天时,老友突然问起果树是否结了果的事儿。

宋想了想说:“树上未结,心中先结了。”

是年秋,老友辞去。宋闲来无事,一个人在树下闲坐看书。忽然空中坠下一物,打在他的背上。俯首一看,竟是一只橙黄、透亮的熟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是什么时候得,收成怎样,还得看天气、看年份。你我可以把握的,就是专心致志地把瓜和豆种好,做到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就好。

有一个叫琳达的女孩,大学里学服装设计,硕士毕业后进了一家大企业。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领导并没有把她放在设计部,而是把她放到了生产部。她觉得用人这样的事情,领导绝不可能糊涂搞错,兴许他是有意要让自己在生产部锻炼锻炼呢。这么想着,琳达就安心待在了生产部。

很快,一年就过去了。琳达的工作做得很好,跟普通的缝纫工相比,她总能在一些细小处下功夫。同样款式的衣服,从她手里出来的,要比别人做得漂亮精致许多。而且,她也经常指出某款服饰在设计上的缺陷,并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

年底时,琳达的工作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他说了一些夸赞琳达的话,却忘了把她调回设计部。一年来,琳达发现自己的设计水平要比现有的设计员高出许多,可她却没法施展自己的设计才华,待在生产车间,只拿不到他们三分之一的薪酬。对此,琳达却并没有感到有多委屈。

也许是自己的工作还不够出色吧,她这么想。接下来的工作还是开展得那么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她一心一意只想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并不想别的事儿。很快又是一年过去了,琳达被评为了公司的杰出员工,可是领导依然没有把她调回设计部。

亲朋好友纷纷劝她,问她是不是没有搞好跟领导之间的关系,要不要趁圣诞节给领导送一些礼物,要不要换一家工作单位等。琳达都没有采用,她觉得,自己干工作并不是为了领导,她没有必要去刻意讨好领导。如果领导有眼光,他迟早会发现自己,提拔自己;如果领导没有眼光,她总有一天会离开这里,到时候损失最大的还是领导。

就这样又过了两年。由于琳达的卓越表现,公司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她的大名,尽管她的职位不过是生产部的一名缝纫工。琳达觉得自己已经做得最好了,如果过了新年,领导还不给她调动工作,她就会选择离开。

然而就在这时,领导把琳达单独叫到了办公室,对她说:“这几年来委屈你了。这么多年来,我都会在所有应聘设计师的职员中挑出我最看好的一名,让他去生产部锻炼。这些人,有的干不到半年就走了,有的熬过了一年就要求调回设计部,有的答应在生产部待着,但要求五倍的薪酬……像你这样的,这么多年来还是第一个。你踏实、勤奋、用心,又不斤斤计较,我觉得你是个能挑大梁的人才。从明年起,我想让你当设计部总监,我相信你会胜任的。”

很多时候,人生就像一粒种子,要在泥土中孕育很久,才能破壳而出,长成幼苗;幼苗又要生长很久,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大树又要过很多年,才能开花结果……

面对人生,我们不必着急。当一个秋日的守望者,耐心等候,等候我们生命中的果实。

我们的生活,什么是得,什么是失,有时候很难说得清。人生也没有什么结果,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的结果,其实也不过是人生某个阶段的小结。至于以后会怎样,很难说。
有一句话叫“看谁笑到最后”。心中坦荡,每一分每一秒都认真生活、踏实生活的人,一路都在笑,最后获得的也是快乐;急于求成的人,过程中患得患失、忧患无常,到了最后也不见得能收获多么理想的结果。
做一个秋日的守望者,认真把握每一天,耐心等候那秋日的果实吧。 Zt/2JygEhwxeDx8mnodfboiHE80yK7gJ5jirhOpHJ7soESO5hRc4E+VV+L4DeqB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