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姿态生活,高境界做人
   古语中有“鼹鼠饮河,仅止满腹”之说,俗语中有“日有三餐,夜有一眠”之论。这些都说明了一个十分浅显的人生道理:人的一生物质上并不需要太多。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但是懂了这个道理,并不等于能以此来指导人生,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常看到的是,许多人永远不能满足,什么便宜都想占,好事自己没有沾上,便觉得逆情悖理。所以,我们常看到一些人为了获取物质上的享受,不惜工本,费尽心机,最终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也是湛江海关许多领导干部和走私者为了获取利益沆瀣一气,最终丢掉小命的原因之所在。当然,谁都愿意日子过得舒坦些,但有人把它和追逐物质利益等同起来,不知道人之所需实际并不多,或者虽然知道,但不能遏止自己膨胀的欲望。他们为了追逐生活的高水平,把自己的人格境界降到正常水平线以下。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人格境界如何,是判断一个人如何的重要标准。一个人在物质方面追求太多,追求享受超出了自己所需,必然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境界;而有较高人格境界的人,一般不会对物质生活过分讲究。虽然并不是说有较高人生境界,一定都要在物质匮乏的现实中度日,但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能不能做到超然物外,却能看出一个人的人格境界如何。
也许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的物质生活怎样,与他的人格境界关系不大,至少可以说没有必然联系,人格境界也绝不决定于物质生活是否豪奢,我们看到的却是:在物质上追求太多的人,往往会迷失自我,由于降低了自己的人格,貌似聪明,实际上十分愚蠢。
如果想使自己有较高的人格境界,首先要从对物质生活上的“低姿态”处理做起。
物质生活的低姿态,是建立在自律、自重上的。
自律,要求人要自我约束。 自律一旦放松,就会一篙不撑退千寻。许多人对物质过度的追求,都是因对自己放任而产生的。而人之常情是:放任容易自律难。我曾经见过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后来他的人生比较顺利,待手中有了些权力,他却很迅速地改变了初衷,生活上要求多了,自律少了,人也便有几分堕落了。
自重,是对人格的自我呵护。 汉代的杨震,当有人给他送来重金且以无人知相告时,他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鲁国国相公仪休嗜鱼,有人送鱼给他,他坚决不收。有人不解地问他:“你既然爱吃鱼,为什么不收送上门来的鱼呢?”公仪休笑着说:“我就是为了长久地有鱼吃,所以才不收别人送的鱼。”这话很值得人们玩味。他不因为自己的喜好,降低做人的境界。这样的人,他们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都会有所不为,即使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苦,他们也不会为了获得物质利益而忘记对人格境界的追求。
也许可以这样说:要高境界做人,必须低姿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