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血型决定了我们的性格吗

从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体液气质说,到两千多年后血型的真正发现,再到风靡日本的血型决定性格之说,血型与性格的关系一直困扰着人们,激励着很多科学家不断进行钻研,试图找出强有力的数据证明血型与性格究竟是否有关联,这其中不乏各门各派的理论纷争和很多有趣的实验。那么,到底这个由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的遗传性状是不是真的能够决定人的性格呢?

◆体液学说

有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可见性格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关注决定性格的种种因素,并且将焦点之一对准了体质。

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古希腊有一位勇敢而且具有探索精神的医师,叫做希波克拉底,他提出的“体液学说”是最早的关于气质与体质之间关系的理论。

体液学说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分别是: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由于这四种体液在不同人身上的比例是不同的,因此造成了人气质上的差异。

血液占优势的人为多血质型。 他们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善交际并且精力充沛、效率高,但兴趣转变也很快,容忍不了一成不变的生活。

黏液占优势的人为黏液质型。 这类型的人反应相对缓慢,却很沉着,不会冲动易怒,也不会轻易流露出感情。稳健,但灵活性不足。

黄胆汁占优势的人为胆汁质型。 这类型的人一般都容易情绪激动且暴躁,同时充满热情,甚至不能自制。做事情时有股执著的劲,却很少考虑自己的能力。在努力耗尽却没有达到目标时,会顿时沮丧到底。

黑胆汁占优势的人为抑郁质型。 他们有很强的情绪化特征,一点小事也能当做很强的刺激来受用,并且持续地受这个刺激困扰。他们大多孤僻,遇到困难时也无法果断解决。

尽管后来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希波克拉底对于气质的成因一说并不正确,但他提出的气质类型名称及划分还是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血型的发现及成因

两千多年过去了,无数科学家将毕生的精力都消耗在了体液、血液、气质和性格的研究上,直到 1901 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卡尔·兰德斯泰纳首先发现了 ABO 血型系统,为人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创造了最科学的分类。

随后的研究则将人类常见的血型定为 A 型、 B 型、 O 型和 AB 型四类。关于这四类血型的成因,科学家作出了有趣的推论。

O 型血的历史应该算做最悠久的,大概在公元前 6 万年至 4 万年之间,当时的 O 型血人吃野草、昆虫,甚至是野兽吃剩下的东西。到了 4 万年前的克鲁马侬人,才开始以狩猎为生。很快,他们猎光了生存地所有的野兽,便开始由非洲向欧洲和亚洲迁移。

A 型血的出现年代稍晚,大概在公元前 2.5 万年至 1.5 万年之间。这个时候,农耕出现了,祖先们发现从土地里耕种出来的东西似乎更适应自己的饮食爱好,于是他们开始大规模推广农耕文化,同时驯养了牲口。这个时候, A 型血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活地点大部分在今天的西欧和日本。

B 型血的出现大概在公元前 1.5 万年至新纪元之间。由于地壳运动,当时的东非有一部分人被迫迁徙,从热带来到了寒冷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气候的巨大改变催生了 B 型血,并给予了他们与众不同的血型性格特征。在蒙古人种身上, B 型血性格得到了最显著的体现。

AB 型血出现的年代最晚,大约在一千年以前,属于一个非常现代的血型。 AB 型血是由携带着欧洲风格的 A 型血人与富含蒙古人游牧特点的 B 型血人结合在一起产生的,这样的人继承了耐受性,免疫系统的功能比较强大,但是患恶性肿瘤的危险更高。

◆血液人间学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的一名叫做能见正比古的人提出了自己的“血液人间学”。

他认为, O 型血的人总是敢爱敢恨;做起事来足够狠;他们吃东西不挑剔,甚至什么新鲜玩意儿都敢吃;他们最容易入睡,就算是在路边或橡皮艇上,都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睡眠;而且他们大部分偏爱登山和旅游。

A 型血的人,多半都是崇尚完美主义者,他们天生敏感,过分顾虑周围人的想法,对所处的团队和组织有较强的依附性;他们善于自我克制,而不是随着情绪来表达,所以看起来有原则有思想,但却难以了解他们的内心。最典型的是 A 型血人钻牛角尖的那股劲头,显得有些神经质。

而且他还提出,尽管 A 型、 B 型血出现的时期几乎是相连接的,但是这两种血型的性格特征却截然相反,在很多 A 型血人的身上凸显的性格本质的反面,恰好就是 B 型血人的性格特征。比起 A 型血人对别人情绪的顾虑, B 型血人显然对这方面并不在意,他们独立性较强,通常喜欢“我行我素”。

AB 型血具有非常明显的双重性格的特征,他们一方面能够表现得非常冷静,分析事情头头是道,但他们也可能迅速表现得情绪失控,喜怒无常。他们在生活中显得更重视细节和趣味,会有意识地参加社会活动,并希望由此而获得一份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

◆血型真的能决定性格吗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它表现在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结合,构成了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格。

性格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生理因素等。而是否包括血型因素,却没有统计学上的数据支持。

尽管血型决定性格之说对日本人的影响非常巨大,但是一些严肃的日本心理学家在研究了血型和性格的关系之后发现,二者之间几乎没有关联,就算是有微弱的关联,也是出自被试者的心理暗示。也就是说,被试者受到了血型性格学说的影响,从而形成对自己的一个自我实现。比如一个 O 型血的人,由于了解了 O 型血人具有的特征,便会要求自己朝着这个方面去发展,逐渐将自己塑造成为具有这个共性的 O 型血人。

真正的关联竟然只是由于自我暗示?这不禁让很多心理学家感到沮丧。于是,科学的实验地转战到了西方。

早在 1964 年,在美国一本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几位心理学家撰写了一篇论文,内容是他们对五百多名意大利人进行了 16 项性格指标测定,发现其中只有一项与 ABO 血型显著相关,即 B 型要比 A 型和 O 型更加温顺,这个实验结果与血型学说提出的理论恰好相反。

此后,又有很多心理学家针对不同国家的人做了很多性格指标测定的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ABO 血型和性格无关。这样就彻底推翻了之前似乎坚不可摧的血型性格说。

从医学角度上说, ABO 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抗原来决定的,这些抗原在人的唾液中能检测得到,但是在脊椎液中却不存在。再者,由于大脑和血管之间有一道脑血屏障,血液是流不进脑组织中的,那么血型抗原当然也不可能和中枢神经接触。由此,影响性格之说也就站不住脚了。

尽管很多血型性格的支持者辩解说,即使血型抗原不能影响到中枢神经,那么也必然有与血型基因联系在一起的其他基因决定着人的性格。尽管遗传因素的确能够影响性格,但这样的遗传基因也是很复杂的,绝不可能依靠单纯的几个基因遗传方式来决定。

这样说来,血型决定性格之说不但缺乏科学依据,也没有一个站得住脚的机理来解释。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是真有关联,还是只是一个统计假象呢?这仍然没有定论。反而是那么多人坚决地相信血型性格说这一伪科学的现象,更加让人感到好奇。

对此,一位心理学家也作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越是自我认同感及集体认同感强的人,对血型性格说的迷信程度就越低, 这是不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那些偏向于迷信血型性格说的人,大部分都是对自我和所归属的集体缺乏信心的人呢? RjpLYXAt+Ffu9QjO3egBSaKHsE9DU8GkIOgIRCT4JmvgvPe6i2ScIamQJwHyFPX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