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纳言进谏有奇计

晏婴一日三谏君——直言善谏,不屈不挠

一日,齐景公率领群臣同游公阜。清晨时分,太阳升起的时候,草叶上的露珠儿就悄悄滑落下去。绿树红花,蜂蝶相逐;良田薄水,鸟鸣虫唱,处处彰显勃然生机。面对这宁静而致远的人间美景,齐景公不禁感叹道:“美景如此,夫复何求啊!倘若我能长生不老,终日徜徉在这花草之间,那该是多么的畅快人心啊!”

此话被齐景公身边的相国晏婴听见,甚觉忧心。倘若国君真去追求什么长生之术,必定会疏忽国事、玩物丧志,便接着齐景公的话道:“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半点由不得人。何况,如真是人人都长生不老,那世界岂不乱套了?”

齐景公纳闷,问道:“此话怎讲?”

“道理很明确。假如人人长生不老,那齐国的开国国君必然健在,且还是一国之主。那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恒公、文公、武公。而您,现如今可能只会过着老百姓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的话,您又怎能带领群臣在这游玩呢?”

晏婴的话令齐景公如鲠在喉,顿生不悦,便转过头去不予理睬。

正午,烈日当头,远处官道上出现了一辆马车。马车由六匹马拉着,一路绝尘,尘嚣滚滚,气势非凡。齐景公见此,得意地道:“看这气势就知,一定是梁邱据来接我来了,朝廷上下,最了解我的非他莫属啊!”

谁知晏婴却丝毫不留情面的反驳道:“梁邱据可不是个好臣子。好臣子忠于国君,却不是事事恭维国君。这个梁邱据平日里察言观色、溜须拍马,对错不分,昧着良心一味地奉承于您。奉承的话自然受听,可对国家社稷却毫无益处。”

齐景公再次受到反驳,心中不满,转身拂袖而去。

是夜,星月交辉,美不胜收。这时,忽有一颗流星陨落,齐景公心生不祥之感,面如死灰,忙命主管祭祀的官员摆坛祈求,保佑齐国国泰民安、君主安康。晏婴知晓后,忙赶去劝告齐景公:“流星是扫除邪恶之事的,没做坏事有何可怕的?再说,就算国君做了什么不好的事,被流星就此扫去,岂不是更好?”

齐景公闻言,一时气结,当场怔住,竟无言以对。

可晏婴偏不知死活,大有言犹未尽之意,批评的话更加滔滔不绝:“臣倒不担心这流星。臣现在担心的是国君终日声色犬马,沉迷酒色,忠言逆耳,谗言顺耳,国君亲小人、远贤臣,长久下去,必然会生出祸端。到时候,这样的过错,可不是国君祈求一下就能免除的。”

听了晏婴的话,齐景公满腔怒火、玩心已失,遂命连夜回宫。齐景公自认为受到了羞辱,一夜辗转反侧,对晏婴恨得牙痒痒,挖空心思想找一条罪状来收拾收拾这个晏婴。他反复思考晏婴三次“顶撞”他的话,想要从中找出破绽,思着、想着,齐景公却觉得晏婴的话句句在理,是自己听不得逆耳之言罢了。遂觉得晏婴甘冒不恭,三次犯难,其忠心实在是难能可贵。

后来,晏婴过世,齐景公前去吊唁,竟几次失声痛哭,道:“那次在公阜,相国三次谏言,指出我的过错,如今,我的身边还会有这样直言不讳的人吗?”

谋略智慧

晏婴是一个心系民生之人,同时也是一个刚正不屈之人。为了天下老百姓,为了国家的稳定,他不惜数次冒犯齐景公,直言向他进谏。由此可见,良臣不会因为主上的不满意而停止自己的进谏,因为他知道,一时的沉默,也许能够保全自己,但却能使整个国家走上毁灭之路。

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变求内,触动人心

七国时期,齐国通过国内改革,已然国富兵强,燕、赵、魏、韩、楚等国均派使节前来祝贺,皆称齐威王是一名贤明的君主,奉齐威王为天下霸主。

然而,齐威王可不是生来就如此贤明的。刚即位的时候,他天天沉迷酒色、歌舞升平,完全不理国事,对朝臣的劝谏更是置若罔闻,齐国开始逐渐衰败。

◆彩绘兽纹镜·战国
1952 年湖南长沙斗笠坡 744 号墓出土。

有一天,来了一个叫邹忌的琴师,说是要为齐威王献奏,齐威王听说后十分高兴,当即召来邹忌,命他快点儿弹琴。岂料,邹忌却说:“光会弹琴,这算不上什么本领,还得精通琴理才是。”齐威王说:“我向来只听人们弹琴,还没听过琴理。既然你精通琴理,就说来听听。”邹忌说:“琴是高雅的乐器,琴声不只是悦耳,还能陶冶人的情操。琴弦的粗细,声音的高低,手指的配合,弹拨的缓急,都十分重要。如若配合得当,弹出来的音乐则悦耳动听;这就好比治理国家,只有上下配合一致,国家才能够繁荣昌盛。”齐威王听他说得头头是道,更想听他弹一个曲子。邹忌反而慢吞吞地说:“我本想为您弹琴,稍稍怠慢您,您就急成这样,而大王您贵为国君,九年来从未治理过国家,还请您想想,老百姓该是多么得着急啊!”听了邹忌的这番话,齐威王顿时明白过来,从此,他不再沉迷于声乐酒色之中。他还任用邹忌为相国,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广纳良才,训练兵马,鼓励生产,齐国渐渐变得强大起来。

可就在齐国变得强大的同时,齐威王的虚荣心也渐渐膨胀起来。邹忌见到齐威王这个样子,感到十分担忧,于是,他决定再次对齐威王进行劝谏。

有一天,邹忌去见齐威王说:“众人皆知,徐公是咱们齐国的美男子。可竟然有个门客说我长得比徐公更美。我邹忌身高八尺有余,也自认为长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于是,清晨当我穿好衣服对着镜子看的时候,我问我的妻子:‘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妻子说:‘您更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我不相信,于是,又问我的妾:‘我和徐公比谁更美?’我的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早上,有客人来,座谈的时候,我问来客:‘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君美。’又一天,徐公来了,我仔细审视徐公,认为自己比不上他。后来,又对着镜子看了看自己,觉得自己和他真是相差甚远。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又开始思考这件事,才明白自己的确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爱我、妾怕我、客人有求于我,所以都说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城,宫廷中的妇人和左右侍者,谁不偏爱陛下;朝廷内外的大臣,谁不怕陛下;国内的人,无不有求于陛下,因此看来,陛下您被蒙蔽得多么深啊!”

齐威王听了之后,沉思良久,说:“你说得真好!”于是下令道:“群臣官吏和百姓,能当面指出寡人过错的,受上赏;上书规劝寡人的,受中赏;能在大街上议论,被我听到的,受下赏。”

齐威王的这个命令刚刚下达,群臣就纷纷进谏,门庭若市。几个月后,提意见的人隔一段时间才有。一年之后,就是想进谏,人们也没什么可说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之后,都纷纷向齐国称臣,这就是不出朝廷而使诸侯来朝啊!

谋略智慧

《鬼谷子·内捷篇》曰:“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说的是要能够及时变化,选择适当的游说策略,然后再提出你的计谋。邹忌在齐王得意而听不进谏言的时候,采用了“以变求内”的策略,用自己身边的事来讽谏齐王,真正触动了齐威王的内心,使他的劝谏得以成功。可见,成功的劝谏,要学会采用“以变求内”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触动对方的心理,对方才更有可能接受游说。

唐太宗纳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当时正在东宫为官的魏徵。说他当初曾参与过窦建德与李密的起义军,在两人大败后,又来到长安,归顺太子李建成,并怂恿李建成杀了秦王李世民。

闻言,李世民眉头一皱,果断命人将魏徵传来。

见到魏徵,李世民勃然大怒,呵斥道:“你为何要在我兄弟之间挑拨?”

慑于秦王的威严,众大臣均屏住呼吸,忍不住为魏徵捏一把冷汗,心道这是要算魏徵的总账了。只见魏徵面不改色,坦言道:“如若当初他听了我的话,也不至于发生今天的事了。”

此言让李世民颇为震惊。此人有胆有识,不用委实可惜。就在众大臣汗流浃背之时,李世民却出乎意料地并未动怒,也没怪罪魏徵。反而叹息一声:“罢了,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不久,李世民即位,并任命魏徵为谏议大夫。

皇帝不记旧恨,大胆提拔曾对自己起了杀机的臣子,这可谓是少有的创举。不但如此,李世民还鼓励大臣们要勇于直谏,一时间,大臣们臣心高涨,大举进谏。特别是谏议大夫魏徵,更是直言不讳,对朝中大事细分详究,其卓学渊识颇受李世民的器重。因此,便不时召魏徵入宫,商议国事,听取他的意见。

一日,李世民问魏徵:“为什么历年的皇帝,有些明智,有些则昏庸呢?”

魏徵略一思索,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随后,他又列举正反两例,来反复论证这句话,“尧、舜两位先帝,人们之所以说他们圣明,是因为他们善于纳谏,能听得进不同意见;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贪图享乐、不理朝纲、不听民声,整日花天酒地,荒唐至极。前者之所以圣明,因广开言路,心系百姓;而后者之所以昏庸,因久居深宫,被所谓的亲信蒙蔽,罔顾百姓的死活,下情不能上达,故而国不久矣!”

魏徵言毕,李世民拍手称快,道:“你说得太好了!”有了魏徵的至理名言,唐太宗更加注重直言纳谏,无论高官平民,无论态度好恶,只要说得对,他都会虚心接受。

当时,李世民想要重新修建位于洛阳的乾元殿,以作为洛阳的行宫,方便巡查、游玩时住宿。作为皇帝,金口一开,自然是小事一桩。一听说此事,一名叫张玄素的小官,便连夜写了一份奏折,奏折笔锋犀利,措辞激昂,内书:“阿房宫修起来了,秦朝倒了;章华台修起来了,楚国完了;乾元殿修好了,隋朝也灭亡了。现在百废待兴,国力自然不比隋朝,而皇上则要大费兵力、财力修建什么行宫,百姓刚受过战乱之灾,眼看又要饱受劳役之苦。皇上没有传承先代帝王的优点,反而越发发扬其弊端,从这点上看,皇上的过错堪比隋炀帝。”

一个小官,居然敢痛陈皇帝的短处,冒犯天威不说,还将其与隋炀帝那个昏君相比,众大臣无不为其捏汗。

李世民不动声色,召见小官张玄素,以便进一步试探该人是不是真的有胆有识。李世民问:“你把我比作隋炀帝,那要是拿我和夏桀、商纣比又怎样?”

没想到,张玄素竟直言不讳地道:“若皇上真的修建乾元殿,那与这二人也没有什么区别。”此言可是杀头的大罪,却被张玄素如此轻描淡写地说了出来。李世民不禁感叹道:“一个小官不畏生死,为我谏言,这都是为了我的江山社稷啊!”李世民当下便收回建造乾元殿的圣旨,并表扬了张玄素。

一直关注此事的魏徵,听到这个结果由衷地感叹道:“张公乃道德高尚的君子,故而说话亦有回天之力啊!”由此事可以看出,李世民虚心纳谏、睿智英明之处,此后,朝廷上下开言纳谏的局面则更盛了。

李世民不但虚心纳谏,还知错就改。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美丽的鹞鹰,很是喜欢,便拿在手上把玩。正巧魏徵来见,李世民怕魏徵说他玩物丧志,又一时躲避不及,便将鹞鹰藏于怀中,佯装无事地与魏徵攀谈。李世民的反常被魏徵看在眼里,他既不离开,也不揭穿,而径直跟他讲起古代皇帝玩物丧志的典故来,口若悬河,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李世民担心怀中鹞鹰,可又不好赶魏徵走,表面上在专心聆听,内心实则焦急万分,待魏徵好不容易走后,鹞鹰已在李世民怀中活活闷死。

李世民渊识博学,有一日,他读隋炀帝的文集,心中有疑问,便问魏徵:“看上去隋炀帝也是个学识渊博的人,深知尧、舜之好,桀、纣之戮,为何行事还是如此乖张呢?”

魏徵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身为一个皇帝,要掌管天下仅凭学识渊博不够,还必须要有开明、博大的胸襟。隋炀帝恃才傲物、骄傲自满,口出尧、舜之言,却行桀、纣之事,听不得意见不合的声音,自取灭亡也在情理之中。”李世民听后大为感慨:“难怪帝王皆称自己为寡人,这是自己将自己给孤立了啊!前车之鉴,历史的教训能避免我们走更多的弯路。”

从此后,李世民更加勤恳地治理国家,眼看国盛家荣,一日胜过一日,李世民颇感欣慰。他知道这与大臣们直言相谏脱不开关系,便对大臣们说:“这治理国家,就如治病一样。既要治标又要治本,病看上去虽好了,但还要好好休养,不能大意。现如今,四方来朝,八方来贺,中原虽稳,但也不能不有所防范哪!所以,还要靠大家多出一些有用的主意。”

听毕李世民的话,魏徵大为高兴,即道:“皇上居安思危,实乃明君也!”大臣们也都纷纷附和。

此后,开言纳谏之风便愈来愈盛,大臣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特别是魏徵,对朝事更是事事上心,对李世民的不对之处,也不瞻前顾后,当即就要指出。

一次,魏徵为一事在朝堂上与李世民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李世民心中窝火,但碍于大臣们在,只好忍气吞声。待下朝后,迫不及待地回到内宫,对长孙皇后狠狠地道:“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不懂规矩的乡巴佬。”接着,李世民便将魏徵如何在朝堂羞辱他的事说了出来。

长孙皇后未置一词,默默退去,不一会便穿着朝服来求见皇上。

李世民不理解长孙皇后的举动,便上前询问。只见长孙皇后面带笑意,恭恭敬敬地跪在李世民面前,道:“自古有明君才有贤臣,明君英明刚正,贤臣则刚直不阿。这魏徵的刚直不阿,不正是彰显了皇上的英明刚正吗?”长孙皇后的话如一盆水浇醒了盛怒中的李世民。他不但没怪罪魏徵,后来反而在群臣中间说:“你们都说这魏徵臭脾气、牛脾气,我看这正是他可爱的地方啊!”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贞观十七年( 643 ),敢于直谏的魏徵因病去世。李世民前去吊唁,泪眼婆娑地哭诉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意思是说,用铜为镜,可以照见衣冠是否整洁;用历史为镜,可以看见国家的兴亡之因;而以人为镜,则可以看见自己的对错长短。如今魏徵去世,他便少了这样一面明镜啊!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善于开言纳谏,政治开明,治安稳定,国富家强,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

谋略智慧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是魏徵给唐太宗的谏言,而唐太宗正是靠着大臣的直言善谏,才开创了一片繁荣景象。我们要学习唐太宗的胸怀开阔,虚心纳谏,只有这样才能听取各方面不同的意见,让我们自己的眼界更宽阔,少一些错误,多一些成功,在借鉴中不断完善自己。

阿丑演戏谏皇帝——巧设迷局,击破心防

明宪宗时期( 1456 1488 ),西厂宦官横行,以汪直、陈钺、王越为首,结为死党,利用专权迫害臣民,制造冤假错案不计其数,臣民怨声载道,人心惶惶。

宦官为政,殃民害国。可慑于西厂势力,朝廷官员个个避之唯恐不及,敢怒不敢言。自古宦官参政,皆由皇帝专宠而起。汪直三人在明宪宗的庇护下,将西厂划为他们的特务机构。抓人、审人、杀人易如反掌,无恶不作,行为令人发指。大臣们犹如砧板上的鱼肉,毫无反抗之力。

宫中有一个会演戏的小官,叫阿丑。阿丑对这些宦官的行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此下去,明朝江山早晚要断送在这三人手中。阿丑左思右想,明着与他们作对,上奏弹劾,自己官职太小,人微言轻;暗着和他们作对,他又没有如此庞大的势力做后盾。想要挫了他们的锐气都如此困难,扳倒他们又谈何容易啊!可身为一个热血青年,他又很不甘心。

有一天,阿丑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妙招来。

阿丑有演戏的天赋,曾为明宪宗演过戏,深得明宪宗的赏识。利用这个机会,阿丑组织了一个戏班,在得到恩准后即为明宪宗演戏。

第一日,阿丑扮作一个酒鬼,醉醺醺地走上台,嘴里不住地骂骂咧咧,这时,有一个太监模样的人神色慌张地走上台大喊:“太后驾到!”阿丑充耳不闻,口中继续骂骂咧咧,随后,另一个小太监走上台,跪地高呼:“皇上驾到!”

谁知阿丑依然目不斜视,不理不睬。这时,只听小太监轻轻喊道:“汪太监来啦!”阿丑刚才还趾高气扬的神情立即化为乌有,脸色苍白,屁滚尿流地藏了起来。小太监得意地说道:“哎哟,太后、皇上来了你都不怕,咋听见汪太监的名字就吓得屁滚尿流了呢?”阿丑从一旁探出头来,见左右无人,便道:“这汪太监的厉害,朝中谁人不知,人家西厂在手,拿人、杀人那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我要是撞在他手里,十条命都没了。”

此情此景,明宪宗心中已然明了。

第二天,接着头天的戏。阿丑穿着总管太监的服装,手执两把利斧上台,神情嚣张,耀武扬威。合演的小太监佯装糊涂,问阿丑:“你拿这两把斧头做甚?”

阿丑面露不悦,厉声道:“这是斧头吗?这是两把‘钺’(古代一种很厉害的兵器)!”

小太监摸摸脑勺,大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意思,指着两把“钺”问:“敢问这钺可有名字?”

“书呆子,”阿丑扬起两把斧头,大声说,“居然连大名鼎鼎的王越、陈钺都不认识。”

戏已至此,明宪宗再糊涂,也明白了。

阿丑的戏如当头棒喝,敲醒了明宪宗。明宪宗对汪直、王越、陈钺三人的所作所为产生了警觉。正寻找机会将其处之而后快,御史徐镛就上奏弹劾汪直等人,列举三人诸多罪行:专横跋扈、滥杀无辜、目无王法等,明宪宗见时机已至,便顺水推舟,将三人削职为民。此消息不胫而走,臣民欢呼。

谋略智慧

在这个故事里,阿丑之所以能够劝谏明宪宗,关键在于他成功地“巧设迷局”,将明宪宗引入自己所设的局中,并借此让明宪宗知道自己所要传达的意思,不得不说确实是一种高招。在现代生活中,尤其是在商务谈判中,人们经常会使用“巧设迷局”的策略,将对方引入迷阵,从而掌握主动权,改变对方的态度,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张之洞巧谏慈禧——讲究分寸,游刃有余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号称“清流”的言官是朝廷中的一景。这些言官经常激浊扬清,讥讽时政、抨击权贵,尤其喜欢为难那些手中掌握大权的地方督抚。时人使清流谐音将他们称之为“青牛”。张之洞在京城担任“清流”的时候,向来以直言敢谏而闻名,号称“牛角”,足以见其战斗力。

1875 年,四川东乡县知县孙定扬违例横征暴敛。在知县孙定扬的压榨下,东乡的老百姓忍无可忍,于是结队进城请愿。孙定扬反而诬告乡民造反,四川提督不分青红皂白,率兵围剿,烧屋毁寨,残杀四百余名无辜百姓,酿成了一桩特大冤案。由于事情牵连到慈禧太后极其宠信的四川总督吴棠,无论言官如何弹劾,朝野上下翻了天,慈禧太后就是不给予平反。张之洞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之后,便避开触犯慈禧太后的忌讳——追究吴棠责任的问题不谈。张之洞只是奏请朝廷将酿成冤案的直接责任人孙定扬定罪。张之洞的奏章递上去之后,对于此事向来不松口的慈禧太后最终采纳了张之洞的建议,通过惩办孙定扬而使民怨沸腾的东乡冤案得以平反。

1880 年,清朝宫廷中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件,这件事虽然不大,但却关系到慈禧太后的脸面。原来,慈禧太后让太监给她姊妹——醇亲王的福晋送几盒食物,可是送东西的太监事先既没有跟守卫宫门的护军打招呼,也没有携带通行的腰牌。结果,守门护军按照规定不予他放行。这个太监仗着有慈禧太后宠着他,便跟护军展开激烈的争吵,激愤之下,摔了食盒。之后,这个太监便回去报告慈禧太后,说是护军无礼,不仅不让他们出去,还砸了东西。慈禧太后听了太监的报告之后勃然大怒,立刻下令罢免护军都统,并下令将当值护军交刑部议处。由于这件事关系到慈禧太后的太监,因此,朝廷自首席军机大臣恭亲王以下,反响强烈,一致认为慈禧太后对于这件事的做法不当,但慈禧太后对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坚持要把那几个倒霉的护军开刀问斩。

张之洞经过一番分析,认为众多进谏的大臣一上来就将矛头直指慈禧太后的太监专横跋扈,暗含批评慈禧太后宠信太监之意,这让自尊心极强的慈禧太后实在是难以接受,这才是劝谏失败的根本原因。鉴于此,张之洞给慈禧太后上了一道不同于常人的奏章,奏章避而不谈令慈禧太后反感的太监专权跋扈的问题,而是以嘉庆年间由于宫廷门禁不严,导致林清率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事件为前鉴,说明宫门护卫制度严格对于保卫皇室安全的重要性,张之洞的这番话说得入情入理,慈禧太后听了之后不由得动了心。最终那几个倒霉的护军也得以保住了性命,涉案的太监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谋略智慧

张之洞在京城做官的时候向来以直言敢谏而闻名。同样的事,别人进谏不管用,而张之洞进谏,奏章一递上去,慈禧太后很快就会同意他的提议。张之洞的进谏之所以能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关键就在于他能够使其言语正好搔到痒处,并能把握进谏的分寸,做到“忠言不逆耳”,难怪向来固执己见、自尊心极强的慈禧太后也会买他的账。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最难把握的乃是“分寸”二字,是成大事者必备的处世艺术和成事策略。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注意把握分寸,自然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人事关系。 gWJ8C0oFgh6CSfEZ+I4Oo6uko+ntLsBZRtIWaRmAKH6wAF+vHgKYVNOc0TcIROD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