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铲除权臣有智谋

刘邦计擒韩信——请君入瓮,捉拿韩信

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曾问大臣们:“你们说,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呢?”大家议论纷纷,均不得要领。刘邦自己揭晓了谜底:“我能够平定天下,要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安抚百姓,供给前方粮草,我比不上萧何;率领百万大军,只要打仗就一定打胜仗,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重用他们,才能够赢得天下。”

建国伊始,刘邦对张良、萧何、韩信作出了这么高的评价。仅仅六年后,有人上书刘邦,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却也相信了。

当时,韩信的封地在楚,都城为下邳(今江苏邳县东)。早在刚打败项羽时,刘邦就迫不及待地收回了韩信的兵权,害怕他以后会造反,又将他封到离京城较远的下邳。韩信倒也没有意见,回到封地后过着安逸的生活。然而刘邦一直将他看做未爆发的火药桶,一直在想办法除掉他。

项羽死后,大将钟离昧流落江湖,后来投奔韩信。钟离昧是韩信的同乡,还曾救过韩信的性命,对他有恩。恩人落难,前来投奔,岂有不收留的道理?然而,刘邦得知了这个消息,心里很不舒服。钟离昧毕竟曾经是敌人的大将,如今虽然暂时落难,万一日后东山再起,还是会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

几方面因素凑在一起,刘邦觉得必须除掉韩信,否则江山难保。他问手下的将领该怎么办。将领们纷纷说:“马上发兵征讨他,抓住那小子后就地活埋。”刘邦沉默不语。

但总沉默也不是办法,万一韩信真的谋反就糟了。刘邦问陈平,陈平想了想,问:“将领们怎么说?”

刘邦老老实实地答道:“将领们要立刻发兵攻打韩信,抓住后活埋。”

陈平笑笑,问:“别人上书说韩信要造反,有证据吗?”

刘邦答道:“没有。”

陈平又问:“韩信知道有人告他谋反吗?”

刘邦答道:“不知道。”

陈平再问:“您手下的精兵良将比楚国的强吗?”

刘邦说:“比不上。”

陈平接着问:“您带兵打仗比韩信强吗?”

刘邦说:“也比不上。”

陈平无奈地说:“现在兵士不如楚国的精锐,指挥打仗也比不上韩信,还非要去攻打人家,肯定打不过,我为您担心啊!”

刘邦有点慌张,问:“那怎么办?”

陈平思考片刻,想出一条计策,说道:“古时候天子四处巡视狩猎,在途中要会见诸侯。南方有个地方叫云梦泽,风景优美。您假装去云梦泽巡游,在陈地会见诸侯王。陈地是楚国西边的边界,韩信听说您出游,一定会迎到郊外拜见您。到时候您命令士兵将他拿下,只需要一个武士就够了。”

刘邦听完之后,觉得这条计策不错,于是派遣使者通知诸侯王们在陈地会合,以迎接自己。简单准备之后,刘邦就带着随从上路了。

韩信接到通知后,内心忐忑不安。他在刘邦帐下指挥战争多年,深知刘邦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如今刘邦要巡游云梦泽,要求诸侯王在陈地集合。作为楚王,韩信必须要去迎接。他担心其中有诈,去了陈地会被抓起来,又唯恐自己不去陈地的话,会引起刘邦的怀疑。思来想去,韩信想不出好办法,愁眉苦脸,仰天长叹。

手下人得知此事后,对韩信说:“皇上厌恶的,是您收留了钟离昧。如果您杀了钟离昧,带着他的首级去拜见,皇上一定很高兴,不需要过度担心。”

韩信觉得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钟离昧与自己情谊深厚,又不忍下手。于是,他请来钟离昧,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却又没有明说要杀掉他。

钟离昧看韩信脸色不对,之前也听到一点风声,见韩信没有明示,便试探着说道:“汉天子之所以没有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您这里。如果您抓住我去向汉天子献媚,那我今天死,明天就是你们的死期!”

◆汉殿论功图·明·刘俊
此图画法工细严谨,设色淡雅,取材于“汉殿论功”的典故,刘邦端坐于巨大屏风前,大臣们进谏、听朝,井然有序。

钟离昧一边说,一边观察韩信的脸色,见韩信神色没有改变,知道这番话没有触动他,于是起身大骂道:“你这个小人!”然后拔剑自刎。

韩信见钟离昧倒地身亡,落了几滴眼泪,命人割下他的首级,带上随从前往陈地拜见刘邦。刘邦事先埋伏好武士,看见韩信来了,假意抚慰了几句,便发出号令,武士跳出来抓住了韩信,捆起来绑到刘邦后面的车子上。

韩信长叹一声,说:“人们都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经平定,我的死期也到了!”

刘邦回头看着他说:“别喊了。别人告你谋反,我才抓你的。”韩信不再说话,任凭武士将自己绑在后车。刘邦在陈地会见了诸侯,带着韩信回到了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贬黜他为淮阴侯。

谋略智慧

面对陈平的连续提问,刘邦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无论是士兵的精锐程度还是将领们领兵打仗的本事,都远远比不上韩信。如果贸然发兵攻打,不仅占不到任何便宜,可能还会吃亏。不能力夺,可以智取。陈平这条请君入瓮的计策可谓对症下药。他明知韩信没有谋反,利用韩信极力想洗白自己的心理,设下圈套,等韩信来钻。果然,韩信乖乖上钩。

汉武帝推恩令——以柔克刚,柔中带刚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鉴于秦朝濒临灭亡时,皇室孤立无援的教训,在严厉打击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大肆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将他们分派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希望这些诸侯王在紧急关头能够发挥护卫皇室的作用。

但是,事与愿违的是,随着这些同姓诸侯王势力的增强,其觊觎皇位的野心也与日俱增。最终,在汉景帝刘启的时候爆发了“七国之乱”。朝廷举倾国之力,虽然勉强平息了诸侯国的叛乱,对诸侯国的势力给予沉重地打击。但是,在汉武帝刘彻初登皇位之时,一些诸侯国仍然拥有不容小觑的势力,对朝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元朔二年(前 127 ),谋臣主父偃向汉武帝献计说:“古时诸侯拥有的封地大多方圆不过百里,势单力薄,朝廷当然比较容易控制他们。现如今,有的诸侯王竟然拥有数十座城池,土地纵横上千里,具有强大的势力。朝廷对他们宽厚仁慈,他们却整日骄奢淫逸,时时都伺机图谋不轨;朝廷限制他们,他们就马上起兵叛乱,兵连祸结。为确保江山社稷永固,陛下应该尽早地推行削藩之策啊!”

听了他的话,汉武帝说:“诸侯王尾大不掉,藐视朝廷的权威,朕怎会不知。可是如果朝廷强行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则必然会激起他们的强烈反抗。先帝在位的时候,曾经采纳过晁错的计谋强行削藩,结果,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则借口‘清君侧’,联手发动了‘七国之乱’,朝廷当时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将这次叛乱平息下去。如今,为了避免引发大的社会动荡,如何削藩,朕不得不慎之又慎啊!”

主父偃胸有成竹地说:“臣有一‘推恩散势’的削藩计策,可削分诸侯王之势于无形,今特意将其献于陛下。”

汉武帝高兴地说:“爱卿有何良策,请速速道来,朕必择善者而从之。”

主父偃从容地答道:“如今天下太平,诸侯王广纳妻妾,子弟众多。按照目前的嫡长子继承制,诸侯王的王位和封地只有其正妻所生的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的子弟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但却没有资格承袭其父兄的封国,许多诸侯王子弟对此颇为不满。陛下何不下旨准许诸侯王推广恩德,将其封地分别分封给他们的众多子弟呢?这么做,一方面,显示了陛下的仁爱孝亲之道,得到分封的诸侯王子弟必然对陛下万分感激。另一方面,陛下这么做也能够使诸侯王的封地化整为零,大大分散削弱他们的势力,使他们再也没有实力与朝廷相对抗。”

听了主父偃的这番话,汉武帝不由击节称赞道:“爱卿所献之策果然高明,朕即刻下令颁行天下。”

根据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以推行“私恩”,把王国封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并报请皇帝赐予这些侯国名号。诸侯王当然知道这么做必然会削弱自己的势力,但是,迫于众多子弟要求得到封地,他们又不得不这么做。

“推恩令”的施行,使得大诸侯王国被分割成众多小侯国,诸侯国被肢解后,诸侯们的势力随之大减。

在推行“推恩令”大见成效后,汉武帝又采用了强制手段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和除国,元狩元年(前 122 ),汉武帝镇压了企图谋反的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淮南国和衡山国被废除,改为由朝廷直接管辖的郡。元鼎五年(前 112 ),汉武帝以诸侯国所献祭给祖先的“酌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由,一次就削夺了一百多个诸侯的爵位。此外,汉武帝还颁布了《左官律》和《附益法》,《左官律》规定诸侯国官员为“左官”,地位低于朝廷官员,以示歧视,《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侯交往。从此,诸侯唯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与一般富豪们没什么差别了。至此,困扰朝廷数十年、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的诸侯国的大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国家的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谋略智慧

诸侯王尾大不掉、与朝廷分庭抗礼,是困扰皇帝的一个大难题。之前,汉景帝刘启采取强硬的手段削藩,结果引发“七国之乱”,连自己的皇位都差点没能保住。汉武帝刘彻采纳主父偃“推恩散势”的计策,采取“以柔对刚、柔中带刚”的手段削藩,化诸侯王势力于无形之中。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四两拨千斤”,讲的正是以柔克刚的道理。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因此,在现代生活中,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我们应该学会大处着眼,以柔克刚。

武则天铲除权臣——借助他人之力,除掉叛己之人

67 岁那年,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这年,全国各地爆发了大大小小的叛乱,目的大同小异:反对武则天称帝,要求她将权力交给儿子。武则天政治手腕高明,内心坚强,自然不会被这些起义吓倒。

起义规模最大、影响时间最长的是徐敬业在扬州发动的叛乱。徐敬业自封为扬州司马,召集了几百人的军队,占领扬州。然后,他以扶助中宗(武则天的三儿子,当了一年皇帝后被废)重新即位为号召,发布了由骆宾王撰写的《讨武檄》。叛乱声势浩大,徐敬业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攻克润州(今江苏镇江)。但仅仅两个月后,徐敬业便被朝廷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叛乱被平息。

这场叛乱给武则天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她开始思考,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统治国家,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于是,她下达一道诏书,鼓励全国人民告密。无论大小官员还是普通百姓,只要发现有人谋反,就可以直接向她告密。地方上的人如果想告密,地方官不能阻拦,还得准备最好的车马,沿途驿站供给相当于五品官员待遇的膳食,一路送到京城。武则天要亲自召见。如果告密属实,马上就可以做官;如果不属实,也不会被追究。告密者成群结队涌入京城,一大批人因此提拔升迁。

当时,一个名叫鱼保家的人设计出了一种收集告密信件的铜箱。铜箱有四个投信口,分别对应铜箱内部设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格子。东边为青色,刻着“延恩”,为吹捧武则天的政绩以及谢恩而设;南边为红色,刻着“招谏”,意为招揽对朝廷的批评建议;西边为白色,刻着“申冤”,让有冤情的人诉苦喊冤;北边为黑色,刻着“通玄”,为各种自然灾害和军事机密而设。信件一旦投进去,就没办法再取出来。鱼保家很满意自己的发明,将设计方案献给了武则天。武则天看过方案后,龙心大悦,立即下令铸造铜箱。铸好的铜箱安放在宫门旁边,由专人负责。

被告发的人需要有人来审理,一批善于刑讯逼供的酷吏应运而生。最出名的酷吏当属索元礼、周兴和来俊臣。

索元礼是胡人,生性残忍。他抓来一个人,通过施加各种残酷的刑罚,能牵连好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他设计了很多新奇而又严酷的刑罚,比如让犯人钻进铁笼,铁笼顶端有一个仅能容纳头部的小口,旁边还有一块木楔,可以揳进犯人头部和铁笼的空隙,越揳越紧,直至脑浆迸裂;比如把犯人的手脚捆绑在一根横木上,左右转动,叫做“晒翅”;比如把犯人吊在房梁上,在头部系上石头。前后死在索元礼手里的大概有几千人。

有的大臣在朝廷里会突然被抓走,从此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音讯全无。因此,大臣们早上入朝前,一定要和家人道别,不知以后还能不能相见。如果晚上能够活着回家,便和家人们庆祝又多活了一天。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索元礼经办的第一件案子,犯人是告密铜箱的设计者鱼保家。有人告发鱼保家,说他曾经为叛乱的徐敬业改良兵器,使朝廷的军队受到了极大的伤亡。任凭怎么拷打,鱼保家就是不承认。最后,索元礼大手一挥:“来人,把我的铁笼抬来!”鱼保家见到这个恐怖的铁笼,吓得立刻招供,马上被判处死刑。从此,索元礼的铁笼成了王牌。如果有犯人坚决不招,看到铁笼后一般就屈服了。

周兴和来俊臣也是残虐无道的官吏,以折磨人为乐事。来俊臣招揽了一帮无赖,让他们诬告别人,相互呼应。要是想诬陷一个人,就让这帮无赖同时在好几个地方控告,控告的事情大同小异,以伪装成真相。武则天对他的做法很满意,认为他善于审问推断,还在都城的丽景门旁边设置推事院,安排来俊臣在那里办公。凡是进了这个门的,一百个人里面不会有一个人毫发无损地走出来。有人戏称丽景门为“例竟门”,意思是进了这个门,所有的人都会死掉。“竟”是完结的意思。

来俊臣还和同党写了一本《告密罗织经》,详细讲述了如何给犯人编织罪状,置人于死地。据说,来俊臣倒台后,丞相狄仁杰读完这本书,出了一身冷汗;武则天读完这本书,感叹道:“这么缜密的心机,连我也比不上啊!”

来俊臣和索元礼等人制造了巨大沉重的枷锁,还把这些枷锁分为十类,起了名字。有的叫做“喘不得”,犯人戴上后连气都喘不过来,若不招认便会活活憋死;有的叫做“反是实”,犯人戴上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会把原来的供词再翻过来;还有的叫做“求即死”,犯人戴上后被折磨得受不了,再也没有生存的欲望,只求速死。审讯犯人时,他只要把刑具扔在犯人面前,很多犯人马上吓得魂飞魄散,不打自招,还按照他们的指使诬陷别人。

来俊臣没有一点怜悯之心。他审讯犯人时,不管案情是轻是重,一律把醋灌进犯人的鼻孔,囚禁在地牢里;或者把犯人装在瓮里,还断绝犯人的口粮。有的犯人饿得受不了,甚至撕开衣袖咀嚼里面的棉絮。他还在犯人的牢房里撒满粪便,弄得污秽不堪,犯人若是不死,绝不能走出牢房。每当皇帝的大赦之令下达后,来俊臣总要先把案情重的囚犯杀掉,才宣布赦免的命令。

周兴年轻时曾学过法律,经常断案,前后错杀了几千人。当时,左史江融名声在外,周兴诬陷江融和叛乱的徐敬业是同党,判处死刑。临刑前,江融请求见皇帝一面,周兴不答应。江融斥责道:“我死得不明不白,死后绝不会放过你。”刽子手砍掉江融的头颅,尸体还摇摇晃晃地往前走了几步,行刑者踹了尸体一脚,尸体才倒地,其状惨不忍睹。

多行不义必自毙。有人告发周兴与死去的丘神绩共同谋反,武则天将这件案子交给来俊臣审理。来俊臣把周兴请到家里,摆上酒菜,开始饮酒聊天。喝到酒酣耳热时,来俊臣抱怨道:“现在好多囚犯总是不招供,我用尽各种刑罚,都不能撬开他们的嘴巴。您有什么好办法吗?”

◆乾陵无字碑
无字碑是按照武则天临死遗言而立的。武则天将自己的功过留给后人评说,故不刻文字。宋、金之后,一些游人在上面刻字,“无字碑”变成了“有字碑”。

周兴不知是计,得意扬扬地说道:“我最近想出了一个新办法,把犯人装在大瓮里,周围架起火炭烧烤,再嘴硬的犯人也得招了。”

来俊臣说:“好,那就来试一试。”他令人抬出一口大瓮,周围架上火炭。一时间房间里炽热异常,大家都不明白来俊臣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大瓮烧得通红之时,来俊臣慢慢地对周兴说:“皇帝圣旨说,有人告发您谋反。如果您不承认,就请您进到大瓮里边吧。”

周兴吓得冷汗直流,赶紧跪在地上连连叩首,表示服罪。武则天免去了他的死罪,流放岭南。周兴平时结怨太多,在路上就被仇人杀掉了。

其他的酷吏也都没有好下场。索元礼之所以受到武则天的信任,全因为义子薛怀义是武则天的男宠。渐渐地,随着薛怀义在武则天面前失宠,索元礼的残酷暴虐又让人越来越反感。最终,索元礼被逮捕入狱。他不服,审讯他的官吏喊道:“把索公的铁笼抬过来!”索元礼马上低头服罪,后来死在了监狱里。

来俊臣烜赫一时,盛气凌人,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竟然得罪了武则天的宗族诸王和太平公主。这些皇亲国戚早就厌恶了来俊臣,搜集他的罪状,在武则天面前狠狠告了一状。武则天无奈,只好下令查办来俊臣。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判处来俊臣死刑,并在市上处斩。

来俊臣死后,他的仇人们纷纷涌过来,争着吃他的肉,须臾之间就抢完了。官员和百姓们拍手称快,都说:“从此以后,睡觉时能安稳了。”

谋略智慧

鼓励告密检举,任命酷吏审案,看似非常残忍,却是武则天即位初期打击政敌、巩固政权的必要措施。她虽然任用酷吏,却不给他们高官显位;她虽然杀人无数,却保住了一大批重要官员。假借他人之手,除去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武则天可谓做到了极致。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利诱之,宽厚待人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他。赵匡胤亲自出征,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平定了叛乱。

此事虽已成定局,赵匡胤却更加寝食难安。某日,赵匡胤单独约见宰相赵普,问:“自从唐朝末年起,便战事不断,朝野更替已经五次了。战祸之下,民不聊生,死伤无数,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赵普思索良久,方才直言道:“道理再明显不过了,藩镇兵权在握,一言不合,即要兵戈相见,这才造成了战事不断的局面。收回兵权,由朝廷掌控兵力,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赵普一番肺腑之言,令赵匡胤茅塞顿开。

几日后,赵普又趁机觐见,对赵匡胤道:“禁军统领的兵权实在太大,最好是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位大将调离禁军,解除后患为好!”

赵匡胤不以为然,“这两位都是我的好友,怎会背叛于我?”

赵普道:“两位将军忠诚有余,统帅才能却不足啊!日后若他们手下的将士闹起事来,怕他们压不住,便会顺水而下……”

赵匡胤一拍脑袋,感激地说:“宰相所言甚是,这是我先前所没有想到的。”

不出几日,赵匡胤果真设宴款待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酒过三巡,赵匡胤禀退左右,举杯邀众将士共饮,并无不感慨地说:“我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全仰仗各位的帮助,只是,高处不胜寒哪,做皇帝的难处又有几人知晓。这一年来,我日日寝食难安,想想,倒不如做个节度使来得安逸。”

石守信等人不明就里,忙问其缘由。赵匡胤无奈地道:“这有何难懂的,皇帝的位置谁不想坐?”

石守信等人听出了弦外之音,皆吓得不轻,连忙跪地俯首道:“陛下圣明,如今天下已定,谁还敢对陛下不敬不成?”

赵匡胤叹气,哀声道:“你们是我的挚友,我当然信得过,只是那禁军将士之中,若有人硬要将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也是无可奈何的啊!”

石守信等人冷汗淋漓,遂感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声泪俱下道:“臣等愚昧,还望陛下明示。”

赵匡胤见时机成熟,便道:“我要是你们,就干脆交出兵权,偕妻儿老小去那地方上做个闲官,再购点田地,世代传承下去。届时,我再与你们结成亲家。我们之间既少了嫌隙,又亲上加亲,岂不是更好啊!”

事已至此,众人感恩戴德还来不及,哪还敢存有微词。

酒毕,各自归家。次日上朝,皆递上辞呈,众口一词说自己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请求解甲归田。赵匡胤应允,即刻收回他们的兵权,并赐予他们大量财物,让他们安心去地方上做节度使去了。

历史上将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赵匡胤在御花园设宴招待。赵匡胤对这些臣子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是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听出了赵匡胤的话外音,马上说:“臣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还乡。”其他节度使听他这么说,也纷纷请求赵匡胤批准自己告老还乡。

第二天,赵匡胤就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了。

赵匡胤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之后,逐渐建立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精兵,编成禁军,交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谋略智慧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对于功臣,古代皇帝大多遵守这样的法则,如刘邦杀韩信、朱元璋杀李善长。相形之下,赵匡胤通过威逼利诱的方法解除开国功臣的兵权,没有耗费一兵一卒就和平解决了这一重大问题,他对待功臣可以说是十分宽容的,他的这一做法也是极为明智的。因为,他用自己的宽容赢得了臣子对他的理解和支持。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像赵匡胤一样,学会“以利诱之”的谋略,从而实现共赢。

康熙智擒鳌拜——阳奉阴违,一举击破

顺治十八年( 1661 ),清朝顺治皇帝福临病死,临终托孤,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顾命大臣,共同辅佐年仅 8 岁的皇三子玄烨继位,是为康熙。在这四位顾命大臣中,索尼年迈,名列首位,但不能控制他人;鳌拜久经沙场,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在四位顾命大臣中居于末位,却专横跋扈,野心勃勃;遏必隆这个人十分软弱,事事都追随依附于鳌拜;苏克萨哈没有太大的声望,虽然有心和鳌拜争权夺利,却难以遏制鳌拜。索尼病逝后,鳌拜更加蛮横,不但欺压朝中文武大臣,甚至还欺负年幼的康熙,军国大事都由他一人独断专行。

康熙六年( 1667 ),康熙的年龄已经到了 14 岁,这一年,他开始亲理朝政。有一次,顾命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二人之间发生了争执。对此,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处死苏克萨哈。康熙认为苏克萨哈并没有犯下罪行,为此和鳌拜产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鳌拜竟然在朝堂之上,挽起袖子,挥出拳头,大吵大嚷。康熙感到非常生气,但是考虑到鳌拜目前权势很盛,不能和他硬碰硬,只能暂时忍耐,于是,被迫按照鳌拜的意思,下旨斩杀了苏克萨哈。经过这件事,康熙看清了鳌拜专权的丑恶嘴脸,如果自己过早地表现出极高的理政能力,就很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保住性命的好办法,那就是故作软弱来麻痹鳌拜,让鳌拜对自己放松警惕,而自己就可以在暗中蓄积力量,等待时机,一举铲除鳌拜。为了稳住鳌拜,康熙先后加封他为一等公、太师,地位显赫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对鳌拜矫诏杀死拒绝对其阿谀奉承的山东、河南等地封疆大吏的行为,康熙也对其置之不理。看到康熙对自己如此放纵,鳌拜心中十分欢喜,认为康熙懦弱无能,害怕自己,从此,鳌拜便不再将康熙放在心上。

鳌拜自恃位高权重,经常称自己身体不适而不上朝。有一次,康熙听说鳌拜生病,便亲自前往他的府上探病,随同前往的御前侍卫发现鳌拜神色有异,便急速扑到鳌拜床前搜查,结果在鳌拜躺的席子底下发现了一把匕首,面对一场大乱转瞬即发的危险局面,康熙却出人意料地笑笑说:“刀不离身乃是我们满洲人旧有的习俗,这并不足为怪。鳌公身为我朝重臣,抱病卧床之际仍然能够保持着满洲人尚武的英雄本色,真是让人钦佩啊!”康熙的一句话巧妙地化解了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其实,当时康熙的心都提到嗓子眼里了,他暗自庆幸御前侍卫发现得及时,否则鳌拜趁自己到床前探病之机抽出匕首朝自己胸口刺下去,自己就性命不保了。从此,康熙开始着手制订铲除鳌拜的计划。

由于朝廷大权已经握在鳌拜手中,就连御林军也被鳌拜控制着,康熙要铲除鳌拜,只能另谋他策。由于满洲人喜欢摔跤,康熙就召集了一批身强力壮,和他年岁相仿的贵族子弟,整天在御花园里练习摔跤。鳌拜进宫的时候,经常看到这些少年们扭打在一起,他以为只是一群小孩子在闹着玩儿,对此丝毫不在意。经过长期训练,这批少年的武艺日渐进步,康熙终于将他们培养成为一支能为自己拼死效力的亲信侍卫,他们已有足够的能力来擒拿鳌拜。

康熙八年( 1669 )的一天,康熙事先将这些少年侍卫埋伏于内廷之中,然后单独召见鳌拜进宫商议朝政。鳌拜对此毫无戒备,认为康熙十分听从自己的意见,便欣然前往。到了内廷,鳌拜见到康熙,仍像往常那样高声问道:“皇上召臣来朝有什么事呢?”

康熙厉声喝道:“鳌拜你可知罪?”

鳌拜对此深感意外,反问道:“臣有何罪?”

康熙厉声斥责道:“你独断专行,结党营私,欺上瞒下,还敢说自己无罪?”

鳌拜想不到一向温顺的小皇帝竟然敢当面指责自己,不禁大发雷霆,快步上前想要抓住康熙。

康熙一声令下:“左右还不与我拿下鳌拜这个反贼!”之前埋伏在内廷之中的少年侍卫蜂拥而上,有的拽胳膊,有的抱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侍卫人多势众,又都经过系统的摔跤训练,鳌拜哪是他们的对手,最终难以敌得过他们,被掀翻在地,随即被五花大绑地捆了起来。把鳌拜抓进大牢后,康熙立刻指派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罪恶累累,应该处死。但康熙对他从轻发落,只是削了鳌拜的官爵。后来鳌拜还是在牢中死去了。

一代权臣就这么被康熙给除掉了,朝廷上下都十分高兴。从此,康熙也真正地掌握了朝政大权,一些原来骄横的大臣知道了康熙的厉害,再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从此以后,康熙全面掌握了朝廷大权。

谋略智慧

鳌拜位高权重,年幼的康熙不过是他的傀儡。聪明的康熙并没有选择和鳌拜发生正面冲突的做法,而是表面上对他言听计从,暗地里却在悄悄培养自己的势力,在鳌拜毫无戒备的时候将其一举击倒。中国古代传统哲学讲究以柔克刚,处于傀儡位置的领导者千万不能与权势过大的下属硬抗,表面上顺从,暗地里蓄积力量、培养自己的势力,在合适的时机给予对方致命的打击,才是明智的选择。

雍正密探控群臣——暗中监视,人人自危

清朝康熙皇帝拥有众多子嗣,经历了多年激烈残酷的皇位争夺战,四皇子雍正最终继承了皇位。兄弟之间长期尔虞我诈的皇位争夺战,时时刻刻都在心里想着如何算计别人,也时时刻刻提防着被他人算计,使得雍正养成了多疑的性格,他从此不相信任何人。雍正即位之后,为了防止手中握有实权的大臣背叛自己,他需要尽可能掌握朝中大臣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于是,雍正就派遣了很多密探,对朝中大臣实行全天候的跟踪刺探,使得朝中大臣们的个人生活毫无隐私可言。

有一天,大臣王云锦下朝回家,晚上便和妻儿老小打麻将以打发时间,正玩得高兴的时候,一张“二万”掉到地上怎么找也找不到,最后只能扫兴收场了。第二天上朝,雍正笑着问王云锦道:“王爱卿,昨天晚上在忙些什么呀?”王云锦是个老实人,不知道雍正为什么忽然有兴致打听起自己的个人私事,连忙战战兢兢地如实答道:“微臣胸无大志,昨天晚上一时兴起,同妻儿在家打打麻将而已,真是惭愧啊!”雍正听完,又进一步问道:“爱卿真有雅兴呀,不知昨晚麻将打得如何?”王云锦只好讪讪地答道:“本来一家人玩得还挺痛快的,但不知道谁不小心把一张‘二万’碰到了地上,也真是邪门,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这张牌,一家人感到十分扫兴,就没再继续玩儿了。”雍正笑了笑,从怀里摸出一张麻将牌递给王云锦,问道:“爱卿仔细瞧瞧,这张牌是不是昨晚丢的那张啊?”王云锦定睛仔细一看,一点儿不差,正是昨天晚上自己家所丢失的那张“二万”,当即吓得脸色苍白,连忙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连连告罪道:“微臣罪该万死,微臣玩物丧志,还请皇上重重责罚微臣。”雍正笑着说:“爱卿请起,公务之余玩玩儿麻将,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这乃是人之常情,朕又岂会怪罪爱卿呢?”接着,雍正话锋一转,对其他大臣厉声说道:“王爱卿真是个忠心的大臣啊,连打麻将这等小事都能够对朕如实相告,真是君臣同心啊!朕希望诸位爱卿都能以王爱卿的一片忠君之心为楷模。”

除了派密探监视朝廷大臣的私生活,雍正对在外地做官的封疆大吏的监视更加严格。当时,大臣王士俊就任山西按察使,离京之前王士俊在向大学士张廷玉告辞时,张廷玉便将手下的一个仆人推荐给他使用。到山西上任之后,王士俊发现这个仆人为人谨慎,办事干练,便将其当做心腹之人,将很多机密重要之事都交给他去办理。一晃几年时间过去了,王士俊任期届满准备回京,这个仆人忽然要求告辞离去。对此王士俊非常不解,便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那人最后告诉王士俊道:“我原本是皇宫中的侍卫,皇上把我派到你的身边,负责时时监视你的个人动向。你这几年在山西做官,还算尽职尽责,并没有犯下什么太大的过错,我要先行一步回京向皇上禀报,顺便能够替你说上几句好话。”听完他的话,王士俊吓得两腿发软,心想,幸亏自己这些年在山西做官并没有做什么对皇上不忠的事,也并未亏待过这个仆人,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

雍正正是依靠“密探”这颗高明的棋子,时时掌握朝中大臣的动向,从而保证了自己江山永固。

谋略智慧

雍正靠算计他人而登上皇位,自然会时时刻刻担心会被他人暗算。因此,他便用密探来监视群臣,将朝中重臣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手中,使得朝中大臣人人自危,从而谨慎做人、老实做官,不敢犯下什么过错。不能不说,雍正正是巧借着“密探”这颗棋子,使得朝中大臣个个都很自律,创造了一个清明的时代。虽然雍正的这种做法未免有些极端,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控制他人、使他人听命于己的好方法,运用得当,自然能取得明显的功效。 Y3BT7W0Zvz5MfOD52j9n+g1T2MjnH+TH+g/ySux65OFHg3kqgra0QJTCfG6aEXf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