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严格执法有谋略

董宣严惩违法之徒——不畏权势,坚持原则

东汉初年,有一位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官员,名叫董宣,因为在任表现良好,被任命为北海相(北海为东汉诸侯国,在今山东昌乐一带,北海相就是辅佐北海国君的相国)。

董宣上任后,请当地的豪强大族公孙丹来做掌管春秋祭祀的官。公孙丹要修建一座豪华的宅第,请来算卦的人卜算吉凶。算卦的人占卜之后,说:“住宅盖好后,会有人死去。”听了这话,公孙丹命儿子杀掉一个过路的行人,将尸体放在住宅里,来应验这个凶兆。

董宣知道这件事后,立刻派人捉拿公孙丹父子,斩首示众,这下可惹恼了公孙丹的族人。他们聚集了三十多人,手持兵器堵在董宣府第门前,大声号哭喊冤,引来很多看热闹的人,一时间纷乱异常。

不过,董宣可不怕他们。他查明公孙丹曾依附王莽,还可能私下勾结海盗,以此为由,将闹事的人全部抓起来关进监狱,然后又全部杀掉。青州地方官认为他杀人太多,上了一道奏章告他的状,并将他关入牢房,又判了死刑。

临刑前,光武帝派来赦免董宣的使者正好赶到,免去董宣的死罪,又将他送回牢房。接着,光武帝查明董宣无罪,不仅释放他,还给他升官,一直升到洛阳令,让他掌管首都洛阳的大小事务。

当时,洛阳令是最难当的官。皇亲国戚、大小贵族都住在洛阳,其中不乏纨绔子弟。他们斗鹰走狗,纵容自己的子弟和下人违法乱纪,无恶不作,却没人敢管。百姓受了欺压后无处喊冤,只能忍气吞声。董宣接过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上任后没多久,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仆光天化日之下杀了人,凶手藏在公主家不出门。按照法律,杀人者应该偿命。地方官却不能去公主家搜捕罪犯。董宣便派人监视公主的住宅,等那个犯罪的家仆出门。

这天,湖阳公主驾车出游,犯罪的家仆也跟随出门。董宣得到消息后,立刻带人赶到夏门亭,拦住了公主的车队。

公主见车队被拦,很不高兴地问:“你是谁?怎敢拦住我的车?”

董宣礼貌地自报家门,并要求公主交出杀人犯。

公主立刻横眉立目地斥责道:“我家里哪有什么杀人犯!你这样拦住我的车驾,该当何罪!”

董宣怒气冲天,拔出腰间的宝刀在地上一划,数说公主隐匿杀人犯的罪过,并责问道:“公主身为皇亲国戚,应该带头遵守王法。现在您藐视国家法律,故意庇护杀人犯,是何居心!”

公主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惊得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

董宣又理直气壮地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您的家仆杀了人,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他一声令下,手下人把犯罪的家仆从公主的车队里拖出来,当场斩首示众。

湖阳公主感到自己受了奇耻大辱。堂堂的一位公主,竟然被一个小小的洛阳令当众数落,下不来台,怎么能咽下这口气!她立即进宫面见皇上,让皇上给她出这口恶气。

进宫后,湖阳公主见到光武帝,声泪俱下地讲述了自己的遭遇,把董宣描述成十恶不赦的人。光武帝大怒,召董宣觐见,要将他乱棍打死。

董宣连连叩首,说:“我不怕死,只是有话要说。”

光武帝怒道:“你还想说什么?”

董宣说:“汉室今天能够有这中兴的局面,全倚仗您的圣明贤德。现在您为了一个犯罪的家仆而要杀掉好人,还怎么治理天下呢?我不需要您的棍棒,让我自杀吧。”说完,他一头撞向大殿里的柱子,血流满面。

光武帝急忙令两个小黄门(即宦官)拦住他,让他不能再撞第二次。看到董宣如此刚烈的行为,光武帝内心有所触动,何况他认为董宣并没有做错。但姐姐湖阳公主坐在旁边,他也必须给她一个交代。于是,他命令董宣给公主磕头认错,这事就算过去了。

没想到,董宣不肯磕头。两个小黄门强按着他的头,他两手撑地,坚决不磕。小黄门灵机一动,喊道:“皇上,董宣的脖子太硬,按不下去!”

光武帝笑着对湖阳公主说:“你看,这可怎么是好?”

湖阳公主明知光武帝在偏袒董宣,却也无可奈何。她冷笑一声,说:“您当年还是百姓时,敢把杀人犯藏在家里,官吏们也不敢上门来搜查。现在您当了天子,说话都不管用了吗?”

光武帝笑着说:“正因为我是天子,所以不能跟百姓时的做法一样了啊!”他称赞董宣为“强项令”,并赏赐他三十万钱,权作嘉奖。

董宣将光武帝的赏赐都分给了手下的官吏。从此,他在洛阳打击犯法的豪强贵族,更无后患。那些违法的皇亲国戚,没有人不怕他,大家都称他为“卧虎”,意思是躺着的老虎,别看表面上其貌不扬,威风却在骨子里。

谋略智慧

法律是天下最高的准则。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在皇权大于天的封建社会里,董宣能够不畏权势、严格执法,甚至不惜触怒公主和皇帝,实属难得。这非但没有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皇帝的嘉奖和支持。对于能以生命捍卫法律尊严、坚持原则的人,人们都用“强项令”来赞美他们。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顾私情,奖惩严明

东汉末年,天下呈现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虽然偏安西南,却一直想北伐魏国,一统天下,恢复汉室基业。可惜,刘备生前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后主建兴六年( 228 ),丞相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的遗志,率领大军北伐。他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

马谡才名在外,备受诸葛亮赏识,但他缺少实战经验。刘备生前认为马谡常常言过其实,不能重用,临终前再三叮嘱诸葛亮,可诸葛亮没有听取。在这场战争中,街亭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却没有天然的险阻,也没有高大的城墙,很难镇守。马谡请求领兵守街亭,诸葛亮便答应了他,并委派王平做他的副手。

到达街亭后,马谡观察了地形,大笑道:“丞相真是多心了。这里地理位置偏僻,魏国的军队怎么敢来呢?”

王平答道:“魏国军队短时间内可能不敢来,但以后就不确定了。咱们应该在路口扎下营寨,命令兵士们砍树做成栅栏,以为长远之计。”

马谡不屑一顾地说:“路口怎么能扎寨呢?旁边那座街亭山没有和其他山脉相连,还长了很多树,这是天险啊!应该去山上扎寨。”

王平劝道:“这可不行。如果在路口扎寨,修筑工事,即便有十万敌军也不能偷偷越过去。如果在山上扎寨,如果魏国军队突然前来,把咱们围在山上,可就插翅难飞了。”

马谡大笑道:“你这是女人的见识!兵法里教的是要驻扎在山上,这样打仗时士兵冲下来,势如破竹。要是魏国军队敢来,我让他片甲不留!”

王平耐心地说:“我跟着丞相打仗时,丞相给我很多指点。现在这座山就是绝境啊,如果魏国军队切断我军的水源,军队就不战自乱了。”

马谡斥责道:“你别乱说!孙子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魏国军队切断我军水源,我军怎不会拼死作战,以一当百呢?我平时饱读兵书,丞相还经常向我请教,你为什么三番五次地阻拦我!”

王平见说服不了马谡,无奈之中,只好请求带一支军队在街亭山西部驻扎,形成掎角之势,可以相互策应。马谡勉强分拨给王平五千兵马。王平领兵在距离街亭山十里的地方扎下营寨,并画出地形图,派人快马加鞭送去给诸葛亮。

魏国大将司马懿得知马谡在山上扎寨,拍手大笑,连呼“天助我也”。他派张郃领兵拦住王平,又派两支军队围住街亭山,切断水源和粮道,等蜀国军队自乱之后,再一举击溃。分派已定,将领们率领军队出发,包围了马谡驻扎的街亭山。

山上的蜀国士兵看到魏国军队漫山遍野,队伍齐整,心里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不敢下山。马谡挥动红旗,命令士兵冲下山去,士兵们却推推搡搡,没人敢动。马谡一怒之下,斩杀两名畏缩不敢上前的将领,士兵们才努力下山冲击魏国军队,没有成功,士兵们又退回山上,士气更加低落。

第二天,蜀国士兵在山上既无水源,又无粮食,军心大乱,士兵思变。闹到半夜,驻扎在街亭上南边的士兵打开寨门,下山投降魏国,马谡的命令已经没人听了。司马懿又令人在山上放火,蜀国士兵更是乱得不可收拾。马谡发现街亭守不住,于是驱使残兵败将杀下山去逃命。

逃跑途中,马谡遇到了魏国三路兵马的阻击,多亏魏延、王平领兵前来救援,才逃得一条性命。街亭最终失守,战局向着有利于魏国的形势发展。

武侯高卧图
此图反映的是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之前,隐居南阳的生活。

诸葛亮分析了这次战败的原因,认为最大的错误在于派马谡去镇守街亭。他召见马谡,当面斥责马谡的刚愎自用和骄傲自大,申明若不斩马谡,难以正军纪,难以立军威。马谡哭着说:“您将我看做自己的儿子,我将您当做自己的父亲。如今我的死罪难逃,只求您能照顾好我的家人,我死也就没有遗憾了。”诸葛亮也落泪道:“我会好好照顾你的家人,不需要多嘱咐。”他挥挥手,手下人将马谡推出辕门,斩首示众。

诸葛亮斩了马谡,准备棺材将他厚葬,还好好抚恤他的妻子儿女。然后,诸葛亮嘉奖奋力死战的王平,擢升他为讨寇将军。明定赏罚后,诸葛亮上表请求自贬三级,由丞相贬为三品官员。

谋略智慧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一直是严明军纪的典范。马谡刚愎自用,贻误战机,丢掉对战争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致使战争形势急转直下。诸葛亮为了以后的军事大计,不得不挥泪将其斩首。在团队里,领导者若想建立严明的纪律,就必须不徇私情、赏罚分明、严格维护制度,这是团队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赵绰依法办事——不计恩怨,不徇私情

隋文帝统一全国之初,采取了很多巩固统治的措施,如改革官职、设立科举制度、严惩贪官污吏等。经过他的改革,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国家的气象欣欣向荣。

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偷盗抢劫之类的犯罪行为,屡禁不止。隋文帝很气愤,下令这种罪犯一经逮捕,全部处斩。大理寺(掌管司法的机构)官员赵绰却认为,应该按照法律对犯罪的人加以惩罚,不能失去信用。隋文帝欣然接受,还任命赵绰为大理少卿。

在封建社会,法律和皇帝意志经常发生冲突。皇帝的情绪对他作出的判断会产生重要影响,隋文帝也不例外。他时常会作出和法律不一致的决定,大理寺的官员都很为难,只有赵绰敢违背皇帝的意志,维护法律的尊严。

有一次,刑部侍郎辛亶穿了一条俗名“利于官”的红裤子,被隋文帝看到了。隋文帝讨厌铺张浪费的行为,便想给他安上巫术的罪名,想将他杀掉。赵绰极力劝阻道:“按照法律,辛亶不应该判处死刑,我不能答应您的要求。”

隋文帝大怒道:“你这么爱惜辛亶的生命,不管自己的死活了吗?”命令手下将赵绰斩首。

赵绰毫无畏惧地说:“您宁可杀我,也不能杀辛亶。”他自己走到朝堂,脱下官服,等候处斩。

隋文帝只不过想吓唬一下赵绰,派人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说?”

赵绰朗声答道:“我一心执法,不怕死。”

隋文帝气得拂袖而去,过了很长时间才平息怒气。事后,他觉得赵绰是对的,于是赐给赵绰三百段锦帛,以示慰劳。

当时,国家禁止市面流通不好的钱币。市场上偏偏有两人用不好的钱币换好钱,扰乱市场秩序,被抓进监狱。隋文帝命令杀掉两人,赵绰又进谏道:“这两个人应该受杖刑,不应该处死。”

隋文帝正在气头上,敷衍道:“不关你的事。”

赵绰反问道:“您让我掌管司法,现在却又要胡乱杀人,怎么不关我的事?”

隋文帝怒道:“你能撼动大树吗?还是退下吧。”

赵绰恳切地说:“我只希望能改变您的意见,不想撼动什么大树。”

隋文帝觉得自己下不来台,说道:“人喝汤时,如果觉得热,就会把汤放到一边晾凉。你是一定要挫败天子的威严吗?”

赵绰跪在地上,无论隋文帝怎么呵斥,他都不肯退下。隋文帝只好回到内宫。其他官员也上书进谏,隋文帝才取消了处斩的想法。

大理寺有个叫做来旷的官员,上书文帝,说大理寺执法太宽,不能起到法律的惩戒作用。隋文帝认为来旷忠诚正直,便升了他的官。来旷以为得到了隋文帝的信任,又告了赵绰一状,说他随便免除囚犯的刑罚,把不该放的人都放了。

隋文帝派人去调查,发现毫无此事,来旷是在诬告。文帝大怒,下令处斩来旷。赵绰再一次据理力争,认为来旷不该死。隋文帝袖子一甩,回内宫去了。

赵绰在隋文帝身后大叫:“我不管来旷的事了,还有别的事没有上奏呢。”

隋文帝派人将他引入内宫,赵绰跪在地上说道:“我有三条死罪:第一,身为大理少卿,没有管好手下的官吏,致使来旷犯了法;第二,囚犯本不该死,然而我却不能据理力争;第三,我本来没有别的事,为了进内宫,谎称自己有事。”

隋文帝听后大笑,免去了来旷的死罪,改为流放。

谋略智慧

面对强权,要想坚持真理、严守原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赵绰时刻冒着杀头的危险,当众和隋文帝顶撞,挽救那些不该杀的罪犯的性命。即便是自己的仇人,他也要依法惩治,甚至触怒隋文帝,并不因仇人的诬告就置之于死地。只要坚持正义,不徇私情,不计较个人恩怨,以正义和真理作为衡量标准,依法办事就不难实现。

隋文帝惩恶子——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结束了中国四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他善于治理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措施,使国家逐渐走向强盛。然而,这位治国有方的帝王却治家无术,他的儿子们先后触犯法律,受到惩治,尤以第三个儿子秦王杨俊为甚。

杨俊年轻时,跟随隋文帝转战中原,立下赫赫战功。击败南陈后,他被任命为并州总管,管辖二十四州的军事,才能出众,有口皆碑。隋文帝听说以后很高兴,觉得杨俊很有出息。

天下平定以后,杨俊逐渐过上了奢侈的生活。他大规模兴建宫殿,极尽奢华富丽之能事。杨俊擅长设计,经常亲自干工匠的活。他为妃子制作七宝幕帐,镶嵌了大量珠宝玉石,幕帐特别沉重,需要用马才能拉动。他还建造水殿,用胭脂香粉涂墙壁,金玉砌成台阶。柱子之间全部悬挂明镜,明镜中间镶嵌宝珠,特别华美。杨俊经常和宾客妓女在水殿上弹琴唱歌,尽情享乐。

除此之外,杨俊还放纵手下人违法乱纪,仗势欺人,没有人敢管他。他还放高利贷,大肆敛财,百姓深受其害。

惰文帝是个崇尚节俭的皇帝。他执政期间,要求男子的衣服多用布帛做成,不能用绸缎;衣服装饰也多为金属和骨角,没有金玉做的佩饰。因此,他听说杨俊穷奢极欲的生活后,勃然大怒,下令免去杨俊的官职,仅保留秦王的封号。

大臣们纷纷劝谏,认为杨俊只是生活奢侈,没有其他罪过。连亲信杨素也为杨俊求情,认为对杨俊的惩罚太重了。惰文帝气愤地说:“我是五个儿子的父亲,也是天下百万人的父亲。如果如你们所愿,为什么不为我的儿子专门制定一部法律呢?周公还曾诛杀自己的兄弟管叔和蔡叔,我虽然比不上周公,却也不能带头违反国家法律。”他没有听大臣们的话,坚持要撤掉杨俊的官职。

杨俊喜好女色,府第里养了很多美女。王妃崔氏很嫉妒,便偷偷地在瓜中下了毒药,杨俊吃瓜后生病,回到京城。听说自己被撤官的消息后,杨俊又怕又愁,病得更重了,甚至卧床不起。他派使者带奏章前去陈谢,被惰文帝劈头盖脸地斥责了一顿。

之后,又有官员上表要求恢复杨俊的官职,惰文帝一直不答应。这样拖了一年多,杨俊病逝。惰文帝并不是不通情理的父亲,杨俊的死给他极大的打击。他哭着说:“晋王(惰文帝的第二个儿子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前不久送给我一只鹿,我命人做成肉脯,打算赐给秦王。可他还没吃到肉脯,就已经离去了。”

惰文帝知道毒害杨俊之事是崔氏所为,下令将她赐死。他还重赏了对杨俊忠心耿耿的部下。但父子之情不能阻挡他戒奢以俭的决心,他下令将杨俊的奢侈物品统统烧掉,丧葬礼仪一概从俭。

谋略智慧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面对自己触犯法律的儿子,隋文帝毅然割舍父子情缘,果断对儿子加以严惩,体现了他坚守法律的决心和宽广博大的胸怀。作为领导者,必须带头遵守法律,树立法治的权威,这样才能令行禁止,获得别人的信任。

许孟容秉公办案——刚劲正直,秉公执法

唐朝中后期,京城出了一位秉公执法的官员许孟容。他做礼部员外郎时,有一个公主的儿子要进入弘文馆(掌管编撰图书的机构,也是唐朝的贵族学校),而这是违反相关规定的。许孟容不管公主的面子,坚持拒绝。公主在皇帝唐德宗那里告了一状,唐德宗派人来调查,明白事情原委之后,不仅没有责备许孟容,还称赞他忠于职守,给他升了官。

过了几年,浙江东道观察使裴肃命令手下人齐总用搜刮来的财物进贡,以博得唐德宗的欢心。裴肃死后,唐德宗任命齐总为衢州刺史,越级提拔,大家纷纷表示不满,却没人敢直接提出来。

许孟容认为这种做法不合适,对唐德宗说:“齐总没有特别的功劳,突然越级提拔他,朝廷内外都会又吃惊又猜疑。以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敕命,这道诏书还是不发为好。”再加上谏官们也议论这件事,诏书最终没有发出去。 18 年以来,没有人在皇帝面前争论事情的对错,唐德宗觉得许孟容的做法是打破了僵局,开了个好头。为此,唐德宗专门召见许孟容,夸奖他道:“要是朝廷百官都像你这样尽职尽责,我还担心什么呢?”

唐宪宗即位后,许孟容当上了京兆尹,负责处理京城大大小小的事务。上任不久,他就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有人来告状,告的是神策军的一个名叫李昱的官员。按理说,许孟容的官职比李昱大,本没有什么好为难的,依法办事就可以了。可李昱的背后,站着整个禁军队伍,一不小心就会惹麻烦。

原来在唐德宗兴元元年( 784 )时,李怀光等人发动叛乱,唐德宗被迫逃出京城,躲到了梁州(今陕西汉中)。眼看着天下大乱,唐王朝气数衰微,只有禁军不弃不离,拼死作战,打败了叛军,将唐德宗护送回京城,立下了显赫的功勋。从这以后,禁军在京城里骄横放纵,地方官没人敢管。

在这种情况下,要处置一个禁军的官员,谈何容易。许孟容问清案情,得知李昱借了人家八百万钱,过了三年还不肯还。人家上门讨债,李昱不但不还钱,还口出狂言,将讨债人赶出家门。讨债人一怒之下,跑到京兆尹的衙门里喊冤,要求许孟容为民做主。

许孟容大怒,这哪里是借钱,明明是强取豪夺,他立刻下令抓捕李昱。旁边的官员都说:“这案子都三年了,没人能管得了,您又何苦惹火烧身呢?”

许孟容不理他们,坚持将李昱抓捕归案,严刑拷打之后,给他限定还钱的日期。如果到时候还是不还钱,就要将他处死。

消息传开,整个禁军都轰动了,他们推举代表去唐宪宗那里喊冤求情。唐宪宗也要倚赖禁军,不想和他们发生摩擦,于是下令,让许孟容把李昱交给禁军治罪,许孟容不听。唐宪宗再派人去传令,许孟容还是不听。到最后,许孟容忍无可忍,对唐宪宗说:“我知道不服从诏令就是死罪,但我奉旨治理京城,就应该为您镇压豪强。李昱如果不把钱全部偿还,就绝不能放人!”唐宪宗认为他刚直不阿又恪尽职守,又一次称赞他。

这件事传出去后,京城的豪强大为震惊,行为大大收敛。许孟容的威名也就此远扬。

谋略智慧

许孟容不怕权势、不畏豪强的美名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也一直影响到今天。只有内心坦荡荡的人,才能行得正、坐得端,不畏惧恶人的权威。恶势力虽然表面上声势很大,其实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只要坚持正义,内心正直,就一定能够战胜他们。 62EX3Vy2UsFcD3UoUyXBqnCWur75ZOtZolmPWnEDsti1V5rdLRxnFcsrrqxMPGs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