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树立威信有捷径

姜太公斩华士——杀一儆百,威信自立

姜子牙,又称姜太公。西周初年,姜太公因辅佐周朝灭商有功,被周武王分封到齐地担任国君。姜太公到了齐地之后,听说齐国有一个叫华士的人十分特别,他虽然隐居于山野之中,但是到处都有人称赞他的贤德和才能。当时,齐国刚刚建立,正处于用人之际,姜太公求贤若渴。于是,他立刻派人请华士出山,希望华士可以出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岂料,华士对当官没有半点儿兴趣。他认为,不臣服于国君、不结交诸侯,这对于隐居山野之人来说是极为正常的事情,他一心只想过闲云野鹤的日子。他的这种行为在当时也受到很多人称赞,众人皆称他为贤士高人。

姜太公派去的人没有请动华士出山,这并未让姜太公死心。姜太公认为,或许是自己的态度不够诚恳,因此没能请出华士。于是,姜太公再次派人毕恭毕敬地请华士出山。这次,华士仍然拒绝了姜太公的邀请。姜太公岂是如此肯轻易放弃之人,他更加认为华士是个贤才,愈加迫切地想要请他出来做官,于是他又派人去请华士出山。结果,这次华士的态度更加坚决,不仅对使者不理不睬,还公然宣称,自己不愿为国君的臣子,不愿意和诸侯为友,并表示坚决不入朝觐见姜太公。

姜太公亦是好胜之人,认为在请华士出山这件事上,自己给足了他面子,他却丝毫不领情,他的这种行为令姜太公十分气愤。于是,姜太公当即派兵杀死华士。这样一个贤才,就这样死于姜太公的刀下。

后来,执掌周朝朝政的周公也听说了这件事,他为华士的死感到十分惋惜,他忍不住问姜太公,说:“华士在齐国乃是著名的品行高洁之士,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力,我认为对待这样的人应该宽容大度。既然他不肯出山,就让他继续隐居山里即可,为何要把他给杀了呢?这么做太过极端了吧!”

姜太公说道:“正是因为华士在齐国的民间的影响力很大,如果听任他这么隐居于山林,带头不做天子之臣,不与诸侯相交,那么,我在齐国如何立足,如何发号施令,又如何得到臣子和朋友呢?我三次派人征召他,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可是,他竟敢不来,如此一来,他就是以下犯上之人。如今我初到齐国,在老百姓当中还缺乏威望,而我身为齐国国君,再三邀请他,却遭到他的一再拒绝,这和叛逆又有什么差别呢?如果对华士这种不服从朝廷的人不加以惩罚,而予以宽容甚至表彰,使之成为老百姓所效仿的榜样的话,今后齐国百姓就更不会听从我的号令了。那谁还会把我当成齐国的国君呢?我身为国君的威信又何在呢?不将华士杀掉,我的威信就难以树立,我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啊!”

周公听完姜太公的一番话之后默然无语。华士被姜太公杀害之后,齐国上下为之震动,这使得姜太公在齐国迅速树立了威信。之后,在姜太公地治理之下,百姓辛勤劳作、士兵刻苦训练,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很快,齐国就跻身于诸侯国之中的强国之列。

谋略智慧

我们都知道,威信对于一个领导而言十分重要。这是因为,无论做什么事,只有具有威信的领导,才能让下属服从,才有利于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团队的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姜太公斩华士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身为领导树立威信的策略,即杀一儆百,威信自立。

田穰苴斩庄贾——不畏权贵,杀鸡儆猴

春秋末期,诸侯互相攻伐,百姓纷纷逃避战乱。逃难到齐国的田穰苴,具有极高的谋略与军事才能,可与著名的军事家姜尚齐名。

这一年,晋国入侵齐国,燕国也趁机侵犯齐国的北部地区。齐国军队连连败北,国君齐景公很担心,寝食难安。大臣晏婴推荐文武全才的田穰苴统领军队。齐景公连忙将田穰苴请来,和他谈说军事。田穰苴倾尽平生才学,滔滔不绝。齐景公连连称是,龙心大悦,任命他为大将,领兵抵抗燕国和晋国的军队。

田穰苴接受了任命,却觉得自己不过是难民身份,突然被提升为将军,士兵和百姓难免不服。他请求齐景公派一位宠臣去做监军,以权势和地位来使众人信服。景公答应了,派自己的宠臣庄贾担任这一职位。

田穰苴达到了目的,便起身告辞。临走前,他和庄贾约好,第二天中午在军营里相见,庄贾答应了。

第二天,田穰苴早早地骑马来到军营,竖起一根木杆,观察日影的移动,还设下漏壶,派人计算水滴——这两种工具都是用来计算时间的。庄贾平日里倚仗齐景公的宠信,根本不把约定放在心上。何况,他早已将国家的军队看成了自己的军队。他心想既然是为自己的军队做监军,不必着急。亲戚朋友都来送行,他就留住他们一起饮酒,早就过了中午。

时间到了中午,田穰苴看庄贾还没到,于是下令撤去木杆和漏壶,进帐宣布军令,清点士兵人数,做好出征的准备。一直到了晚上,庄贾才醉醺醺地到了军营,丝毫没把军令放在眼里。

田穰苴压住胸中怒气,问道:“你怎么来得这么晚?”

庄贾摆一摆手,不在意地说:“亲戚朋友非要给我送行,我不好推辞,于是和他们饮了几杯。”

田穰苴斥责道:“大将接受任务的那一天,就应该忘记自己的家人;进了军队听到号令,就应该忘记自己的亲戚朋友;战场上擂响战鼓,就应该忘记自己的性命安危,奋勇上前杀敌。现在敌国入侵,国家的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战士们浴血奋战,国君也寝食不安。全国百姓的性命都等着你去拯救,你却和别人饮酒道别,哪有这样的道理!”

庄贾一看田穰苴发怒,心里有点慌乱,连忙道歉,承诺下次不敢再犯。

田穰苴正想树立威信,严明纪律。庄贾正好撞在枪口上,怎么能轻易放过他?田穰苴一招手,叫过军中的军法官,问:“没有按照军法规定的日期前来,该怎么处理?”

军法官答道:“应该斩首。”

庄贾吓得酒醒了,连忙对自己的侍从使眼色,让他们去向齐景公求救。然后,庄贾又苦苦求饶,拖延时间,想等到齐景公赦免的命令。

田穰苴看出了庄贾的心思,下令手下将庄贾捆绑起来,就地斩首示众。刀斧手鬼头刀一挥,庄贾人头落地。三军将士都被震慑住了。

没过一会儿,齐景公派来救庄贾的使者到了军营,直接驾车闯了进来,举起景公的符节信物,要求赦免庄贾,可惜晚了一步。

田穰苴对使者说:“将在军中,军令有所不受。”转身问军法官:“在军中纵马乱跑的人,该怎么处理?”

军法官答道:“应该斩首。”

使者吓得脸色都变了,他看见庄贾已经被斩,知道田穰苴说得出做得到。

田穰苴摇摇头,说:“国君的使者不能斩首。”于是下令,杀掉了使者的仆从,砍去车厢左边的木柱,并杀掉了一匹拉车的马,以示惩戒。他派使者回去复命,便率领军队开拔了。

这样一来,军纪严明,三军将士莫不听从号令,人人争先杀敌,连生病的战士都要求上战场。晋国和燕国的军队很快就被打败了,齐国收回了所有被占领的土地。

谋略智慧

田穰苴斩庄贾看似残忍,实则是整肃军纪、树立威信的一种手段。田穰苴出身卑贱,突然被擢升为大将,士兵们难免有所不服。庄贾倚仗国君宠信,轻视军纪,给田穰苴提供了一个杀鸡儆猴的机会。杀掉庄贾后,田穰苴进一步惩治齐景公的使者,丝毫不讲情面。这种不畏权贵的做法震慑了军营,树立了军威,也赢得了将士们的敬畏。

吴起言行如一——赏罚分明,言出必行

战国时期,卫国出了一位军事家吴起。他本是孔子的弟子曾参的学生,后来喜欢钻研兵法,逐渐与大军事家孙武齐名。他去过很多诸侯国,要么得不到重用,要么立功后被小人诽谤。困顿之时,吴起听说魏文侯特别贤明,便去魏国投奔他。

魏文侯听说吴起谋略过人、军事才能杰出,便任命他为将军,率兵攻打秦国。吴起不负众望,连续攻克五座城邑,立了大功。魏文侯大喜,派他驻守离秦国很近的西河(今陕西合阳一带),还提升他为西河太守。

那时候,秦国的国力比魏国雄厚,在战场上也常常打败魏国,秦国的士兵便有点看不起魏国。西河是位于两国交界处、邻近秦国的一个小城。秦国士兵常常来骚扰,杀人、放火、抢劫,百姓过不了安定的生活,人心惶惶。

吴起上任后,想打败秦国的士兵,但苦于手下兵力不足。他想临时征兵,但百姓连年被秦兵骚扰,早已不相信西河的官吏,没人愿意报名。吴起苦思冥想,觉得如果想征募足够的士兵,必须先恢复百姓对官吏的信任。怎么才能做到呢?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一早,进出城门的百姓发现,北门旁边竖起了一根车辕,城门边还贴着一张告示:“谁能把这根车辕扛到南门,太守就赏给他几亩良田和一套上等住宅。”告示上还盖着“西河太守”的大印。

百姓们议论纷纷。这根车辕谁都扛得动,扛起来走到南门也并非难事。太守为什么让大家做这样一件小事,还要给这么丰厚的奖赏呢?不会是耍什么花招吧?眼看着太阳移到头顶,又逐渐偏西,天都快黑了,车辕还在那里,没人敢扛。

这时候,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子路过北门,钻进人群看了告示,半信半疑地问看守的士兵:“这是真的吗?”

士兵看了他一眼,说道:“这是太守的命令,怎能有假?”

男孩年轻气盛,决定试一试。他扛起车辕,迈开大步,沿着大路向南门走去,身后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人。大家指指点点,想看看太守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到了南门,男孩放下车辕,跟着看守的士兵进了太守的府第。不一会儿,他拿着太守赏的田契和房契,高高兴兴地出来了。看热闹的人这才明白,原来太守没跟大家开玩笑。

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置了一石红豆,告示道:“谁能把这石红豆搬到西门外面,也赏几亩良田和一套上等住宅。”百姓知道太守没有戏言,争先恐后地去搬红豆,果然得到了许诺的赏赐。这样一来,周围的百姓都知道太守言出必行、重视诚信,又开始信任西河的官吏。吴起见时机已经成熟,下令道:“明天我要攻打秦国的城池。谁能先登上城墙,就封他做国家的大夫,还要赏给他上等的住宅和田地。”百姓踊跃报名参战,吴起短时间内就征集了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他率领军队大举攻城,士兵人人争先,奋勇作战,很快攻下了秦国的城池,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谋略智慧

吴起立车辕、置红豆,对听命的百姓重加赏赐,目的是以诚实守信来取信于民。赏赐之物看似贵重,却比不上百姓的信任。一旦百姓对官府信任有加,便能为它奋勇杀敌、赴汤蹈火。几十年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也采用了南门立木的方式取得百姓的信任,也许是仿效了吴起的做法吧!

商鞅徙木立信——有令必行,取信于人

战国前期,和地处中原的六个诸侯国相比,地处西部边陲的秦国较为落后。当时,魏国和秦国相邻,自从魏国崛起成为新兴强国之后,秦国屡次遭到魏国地攻打,秦国河西地区的大片土地尽被魏国掠去。

公元前 361 年,秦孝公即位,秦孝公是一位很有抱负的国君。他感受到了秦国处境的危险,决心发愤图强,改变秦国的现状。正所谓国家的富强离不开人才,秦孝公也深知这一点,于是,他一即位就发布了一道招纳贤才的告示:“不论是秦国人,或是其他诸侯国的人,只要有真才实学,能够让秦国变得富强,都将委以重用。”

秦孝公的这个招贤令发布之后,吸引了很多有才干的人来到秦国,其中就包括商鞅。商鞅是战国时代卫国人,本姓姬,由于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所以有人称他为卫鞅,后来他受封于商,便被称为商鞅。商鞅从小就十分喜欢钻研法学,他看到卫国弱小,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他就跑到魏国,在一个公卿家做门客,但他并未受到重用。后来,商鞅听说秦孝公广纳贤才,于是便立刻投奔秦国,并得到了秦孝公的热情召见。

在朝见秦孝公的时候,商鞅说道:“一个国家只有变法维新,才能够国富民强。若想让老百姓生活富足,就应当以农业为根本,发动一切力量来发展农业。此外,还应该训练出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并对那些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将士予以重奖。”秦孝公听完商鞅的话,十分赞赏,于是,就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秦国的变法。

经过反复的思考和酝酿,商鞅最终制定出了把百姓按五家为保、十保相连之法编入户籍,奖励军功、奖励耕战等一系列法令。商鞅决心要借着秦孝公给予的权力,在全国广泛推行以上法令,但是,如何才能够让秦国百姓相信有令必行、赏罚必信呢?

◆商鞅石像
商鞅(约前395~前338),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著名代表人物。

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让人在国都咸阳城的南门处立起一根长三丈的直木,同时贴出告示,声称如果有谁能将这根木头扛到咸阳城北门,就赏给他十镒黄金。商鞅发布的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咸阳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纷纷跑去观看。但是,他们认为将一根木头从城南搬到城北,就能拿到如此多的赏金,肯定是不可能的,老百姓都认为商鞅这是在跟大家开玩笑。因此,尽管大家对着告示议论纷纷,却并没有人这么做。

几天之后,商鞅看到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又贴出了另一张告示,上边写着:“谁将这根木头扛到咸阳城北门,就赏给他五十镒黄金。”告示一贴出来,整个咸阳城炸开了锅,人们都对这一消息感到十分惊讶,但是,大家还只是旁观,并没有人去扛这根木头。最终,人群中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说:“我来试试看。我现在去把那根木头给搬走,要是官府赏钱的话,就说明他们十分讲信用,以后咱们就听他们的话;如果他们不按告示上说的做,那就说明他们言而无信,是在愚弄老百姓。以后他们再有什么号令,我们尽可以不理他们。”说毕,这个小伙子就扛起那根木头来到了北门。

他的这一举动很快被担任守护的官吏报告给了商鞅,商鞅听到这一消息后,马上命人赏给那个年轻小伙子五十镒黄金,并趁机对围观的老百姓说:“我们秦国最重信誉,今后凡是官府颁布的法令,照办者必有赏赐。”

那位年轻小伙子看自己果然拿到了五十镒黄金,十分高兴,一边向周围的人炫耀自己得来的金子,一边说道:“看来官府还是讲信用的啊!”从此,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传遍了整个秦国,由此,商鞅才下令在全国推行变法。法令颁行之后,秦国上下没有不遵从的。

谋略智慧

在生活中,诚信是评价一个人道德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样,在治理国家方面,“民无信不立”乃是治国的根本原则之一。通过商鞅立木取信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若要树立威信,必须要言而有信,不仅要言必信,还要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人,从而取得成功。

汉文帝远周勃——保持距离,朦胧更美

周勃是秦末汉初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西汉开国功臣,刘邦封周勃为绛侯。后来,因平诸吕之乱有功,绛侯周勃受封为右丞相。汉文帝十分礼遇这位开国功臣,罢朝的时候还经常亲自将他送出殿门,以表示对他的尊敬。最初,周勃对于汉文帝的这种特殊对待还感到不好意思,但日子久了,他就习以为常了,甚至认为汉文帝就应该这么对待自己,有时候还对汉文帝有点儿不太恭敬。中郎将袁盎看到这种情形,便对汉文帝说道:“陛下觉得丞相周勃是哪一类的臣子呢?”

汉文帝答道:“丞相周勃乃社稷重臣。”

袁盎继续说道:“臣以为绛侯乃国家之功臣,而非社稷之重臣。”

汉文帝对于他的这种说法感到极为困惑,便问道:“这有什么分别呢?”

袁盎说道:“所谓的社稷之臣,人主在位时与之共制法度,协理天下,人主即使去世,法度依然存在,则应当奉行以安社稷。绛侯周勃曾经与高祖共誓:非刘氏宗亲不得封王。然而吕后当政时诸吕专政,擅自封王,而当时绛侯周勃身居太尉之职,执掌兵权,却没有登高疾呼、匡扶社稷。等到吕后去世,刘氏子弟和朝中大臣又背叛吕后,而绛侯周勃恰恰执掌兵权,适逢这个机会才能成就如此伟业。因此说,绛侯周勃只能算是功臣,而不是社稷之臣。”

汉文帝听完袁盎的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道:“你说得有道理。但是,无论丞相是社稷重臣,还是国家功臣,都是难能可贵的良臣,因此我向来都十分尊敬丞相。”

袁盎说:“陛下敬重绛侯周勃天下皆知,无人不称赞陛下礼遇贤才,这也实乃国家之大幸。只是,根据我的观察,陛下对丞相愈是尊重,丞相的态度反而愈是显得傲慢。如此一来,陛下礼贤下士的做法反而造成臣下骄主僭越之弊,这些是否应该有所取舍呢?”

听了袁盎的话,汉文帝深以为然。于是,从第二天起,汉文帝上朝的时候便神色庄严,言行沉稳,一切举止都合乎君主的身份和礼制。周勃发觉汉文帝的态度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以前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态度不禁有所收敛,变得毕恭毕敬起来。朝中文武百官看到最蒙圣上眷宠的丞相都对汉文帝毕恭毕敬,从此变得更加敬畏天威,不敢有丝毫僭越法度之处。

谋略智慧

一个领导者如果没有威仪,就会被下属所轻慢。在上述故事中,周勃之所以能够在汉文帝面前如此傲慢,关键就在于天子的威仪没有树立起来。那么,领导怎样才能树立威仪呢?那就是和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产生出一种朦胧感,让下属无法真切地把握你的内心及情绪;这样就会让他们产生一种不可知的紧张感。如此一来,领导的威仪自然而然地就得以树立了。

周亚夫严明军纪——恪于职守,威信自立

汉文帝时期,有一年匈奴大举进犯汉朝内地。汉文帝为了抵御匈奴,便在埔上、棘门、细柳三个地方设军驻防。其中,细柳营的统帅乃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周亚夫,他的武识韬略更在其父之上,在七国之乱中,他统率汉军,三个月便平定了叛军。

有一天,汉文帝亲自前往三营犒劳军士。在视察埔上、棘门这两个营地的时候,汉文帝的车队进出十分自由,而这两个营地的将士也都列队毕恭毕敬地迎送汉文帝。对此,汉文帝感到十分高兴,他给予将士们一番勉励之后,便驱车前往细柳营。岂料,天子车队的先驱到了细柳营之后,非但没有被恭敬地迎进去,反而被阻挡在门外。先行官以为守门军士不认识天子的仪仗,于是,十分得意地亮出汉文帝的招牌,高声喊道:“天子将至。”他原本以为这么说,守门将士便会对他恭敬起来。岂料,守门军士依然面不改色,厉声说道:“周将军有令,军中只闻将军号令,不奉天子之诏。”依然不打开营门。

过了一会儿,汉文帝到了,他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并没有勃然大怒,只是纳闷为何细柳营和埔上、棘门两营所遇不同,同时命使者持天子符节,告谕周亚夫说:“我想入营劳军。”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门,让汉文帝等人进入。

汉文帝心中感到疑惑,想要早点儿见到周亚夫弄个明白,于是传令车队快速前行。这时候,军士又禀告说:“周将军有令,军营中除非紧急事故发生,否则一律不准纵马驰行。”汉文帝听到此言更感惊讶,心想周亚夫营中为何那么多规矩,同时,吩咐从属军骑依照军令缓慢前行。在车队缓缓行进的途中,汉文帝仔细观察四周,只见将士们个个身披盔甲、手持兵刃,时刻处于准备战斗的状态中;执弓之士更是将箭搭在弦上,以便随时能够发射。每个人都坚守岗位,并没有因为天子地到来而擅离职守,这种景象比起之前埔上、棘门两营所见的列队欢迎的景象真是迥然不同。

汉文帝看到如此威严壮观的景象,心中不免觉得震惊,同时,他也忘记了自己乃是君临天下的皇帝,而变得像细柳营中的将士一样,十分谨慎地服从军令,不敢有丝毫地违背。

到了帅帐之后,周亚夫手持兵器,向汉文帝作揖道:“甲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相见。”汉文帝对此感到十分意外,顿时动容,立刻站起身来,在车上依礼回拜,然后再命人称谢敬劳。礼成之后,汉文帝离去,出了军门时,他才终于松了一口气,不由得赞叹说:“似周亚夫这般,才叫做威风凛凛、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军啊!之前巡视的埔上、棘门两营,若是真正上战场了,只有被俘虏的份儿。像周亚夫将军的部队,谁可得而犯之?”

一个月后,汉军击退了匈奴,埔上、棘门、细柳三地的驻军也都被裁撤,但是,汉武帝从此对周亚夫卓越的将才念念不忘,即刻就升了他的官职。汉文帝直到临死之前,还特别嘱咐太子:“一旦国家陷入危难之中,就任条侯周亚夫为将,他一定能够匡扶社稷,为国家抚平乱事。”

谋略智慧

身为一代名将,周亚夫深深地明白,要想在军营中树立威信,就必须不畏权势,恪于职守。因此,面对皇帝,他依然不改变他的军令,治军严谨,这不但没有使皇帝感到反感,反而赢得皇帝的信赖和军士们的敬畏。通过细柳营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恪于职守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在工作中树立威信。

朱元璋巧计树威——放低身段,各个击破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历史上,除汉高祖之外,他是唯一一个出身平民的皇帝。他率领农民起义军,最终平定天下,建立了明朝。在群雄四起争夺天下的乱世里,朱元璋由普通的士兵到最后登上帝王的宝座,他的种种经历显得极不平凡,其本身也就更多了一分传奇色彩。他以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取得了万里江山。

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姓朱。他的祖籍是江苏沛县,几经迁徙,到了父亲朱世珍这辈才迁徙到濠州(今为安徽凤阳)的钟离县(古县名,位于安徽)。朱世珍生了四个儿子,朱元璋是最小的。母亲陈氏刚怀朱元璋的时候,做梦梦到有一位神仙给她一粒药丸,放在手掌中闪闪发亮,她就吞了下去。醒来之后,还口有余香。到了分娩的时候,只见红光满室。自此之后,夜里曾经多次有亮光闪现。邻里乡亲看到,十分惊恐,以为是着了火,每次跑来救火,到了跟前却发现没有着火。等到朱元璋长大的时候,英姿雄伟,奇骨贯顶,志向远大,人们都难以猜度。

至正四年,由于旱灾和蝗灾,他的家乡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饥荒、瘟疫,灾难也降到了朱元璋家。当时朱元璋 17 岁,他的父母兄长相继命归黄泉,家里一贫如洗,无法将他们埋葬。后来,多亏乡人刘继祖给了他一块土地,才得以下葬,这就是凤阳的皇陵。朱元璋孤苦伶仃,走投无路之时就进了皇觉寺为僧。一个多月后,他便被长老打发到合肥当游方僧去化缘,实际上是过一种逃荒讨饭的日子。不幸的是,他在路上又生了病,这时一直有两个紫衣人伴随他左右,悉心地看护他。病好了之后,紫衣人就不知去向了。此次出行,他共到过光、固、汝、颍诸州,三年后,饱尝了艰辛的化缘生活之后,他又回到了皇觉寺。

化缘的生活十分艰苦,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饱受风霜之苦,受尽了磨难,但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在这一时期,元朝政事紊乱,盗贼四起。朱元璋发觉继续留在皇觉寺迟早都会遭受兵祸。于是,他便进入濠州,拜见郭子兴。郭子兴看他相貌不凡,便留他做亲兵。之后,朱元璋当然也不负郭子兴的期望,打仗总是获胜。

至正十五年( 1354 )春季正月,郭子兴采用朱元璋的计谋,派张天佑等攻克了和州(今安徽巢湖市和县)。于是,郭子兴便升任朱元璋为统率和州兵马的总兵官。

朱元璋深知,和州是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所打下来的,在军队中,张天佑的资历比朱元璋深,年龄又比朱元璋长。此时,年轻、资历浅的朱元璋却被任命为和州总兵官,不仅张天佑心里不服,军士中对此不服的也大有人在。朱元璋明白,首次出任和州总兵官,若不能在军中树立威信,就等于断送了自己的前途。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在军中树立威信的计谋。

朱元璋让人将议事大厅的公座全部撤掉,换上了十余条板凳,并约定第二天早上众将士在议事大厅会集。结果,第二天早上,朱元璋故意迟到。当时的坐席以右为尊,本应该给朱元璋留着。但是,众将士先进去都坐在右边,朱元璋故意最后到,坐在了左边的一个座位上。

等到处理公事的时候,众将领都像木偶一样,迟迟不语,什么主意也拿不出来,朱元璋却侃侃而谈,快速如流水般地分析时势,并能拿出合理的决断,听得众将领目瞪口呆,均点头称是。经过几次议事,众将领都认为朱元璋是一个有胆有识、办事公正的人,渐渐地开始对他心服口服。

接着,朱元璋又召集众将领商议修葺城墙的事,议定完毕,决定众将分头负责用砖加固城墙,大家约好以三天为期。三天过后,朱元璋率领众将领检查验收,众位将领都没能按时完成。回到议事大厅之后,朱元璋拿出檄文来,朝南而坐,说:“总兵乃是主帅所任命的,并非我擅自专权。而且总兵大事,不可没有法令来约束,如今你们加固城墙都过了期限,可是谁又能奈何得了军法呢?从今天开始,违反军令者,当以军法处置。”众将诚惶诚恐地向朱元璋谢罪。从此,朱元璋的威信逐步树立起来了,他所率军队的纪律也更加严明。

谋略智慧

在这个故事中,朱元璋初任总兵并未急于快速在军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他懂得放低身段,从细小之处来展现自己的才能,不断地来赢取他人的信任。在生活与工作过程中,一个人的威信的树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一个成功的人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他人尚不了解你的时候,适当地放低自己的身段,给自己一个展现自我才能的机会,给他人一个了解自己的机会,实行各个击破的计谋。这样,便可树立自己的威信。 Or2IatKdRkq3aMCy97dBqMf9qKASPW7vYcBR1bh0I67+/+2Pqx9rqRokg+1/jSZ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