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欲擒故纵

郑庄公与共叔段——欲擒故纵,除掉大敌

春秋战国是中国悠远历史长河中第一个乱世,而在这个乱世中第一个称雄一方、显赫一时的霸主,就是郑庄公寤生。

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寤生,幼子名叫共叔段。这兄弟俩同父同母,可他们的母亲姜夫人对两个儿子的态度却有着天壤之别——她偏爱幼子,却不喜欢寤生。理由说来有些荒谬,原来姜夫人生寤生的时候难产,这让她经历了很大的痛苦和惊吓,于是便为这个儿子取名寤生(即难产之意),并且对他百般嫌弃,甚至因此置周王朝相传数百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不顾,多次提出改立次子共叔段为太子。

郑武公去世后,按照古老的宗法制度,长子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成为太后的姜夫人并未安守本分地安享晚年,而是进一步干预朝政,为共叔段鸣不平。她向郑庄公讨要制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作为共叔段的封地。郑庄公没有答应,他说:“制那个地方太过险要,当初虢叔就死在了哪里。除了制,选哪里都可以。”于是姜夫人又提出以京地(今河南荥阳东南部)为共叔段的封邑。姜夫人提出这个要求,就是为了扶植共叔段培养自己的势力,远离国都,有朝一日时机成熟,篡夺国君之位。但郑庄公有言在先,只好答应。

对此,大夫祭仲有所察觉,于是进谏说:“制度对于卿大夫食邑规模是有严格规定的,大的城邑不能超过都城的 1/3 ,中等城邑不能超过 1/5 ,小的不能超过 1/9 。而京城的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这一规定,如果将这块土地封给共叔段,对于国家将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您不能不防啊!”郑庄公却无可奈何地说:“这些都是我母亲的意思,我又怎么能限制她呢?”

祭仲说:“太后绝对不会止步于此,她一定还想扩建城邑,如果扩建城邑,共叔段肯定会有进一步的行动。您应当防患于未然,否则一旦共叔段的势力发展起来,就难以应对了。您没听说过‘草蔓难除’这句话吗?更何况是您深受太后庇护的弟弟呢!”

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就让我们静观其变吧!”

果如祭仲的预言,不久共叔段就开始扩建城邑。见郑庄公没什么反应,共叔段更加肆无忌惮,于是下令让西部和北部的边境之民都服从自己的命令。

共叔段的嚣张跋扈,终于引起郑国上下的不满。大夫公子吕对郑庄公说:“如今的郑国已经有两个君主了,下达两种命令,辖制着两地的臣民。您作为真正的国君,怎么能容忍这种情况呢?如果您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索性就将君主之位拱手让于共叔段。如果您不想这样,就请下定决心除掉共叔段,否则百姓早晚会生出二心。”

郑庄公则胸有成竹地说:“不用我去除掉他,他早晚会自取灭亡的。”

郑庄公的放任,更加助长了共叔段的气焰,他甚至宣布郑国西部、北部边境为自己的封地,并把封地扩展到了廪延(今河南延津县东北)。

公子吕按捺不住了,对郑庄公说:“我们必须决断了,否则,等到共叔段羽翼丰满,民心就会归顺于他了。”

郑庄公则再一次选择了隐忍,他说:“不义之举,定失民心,他的势力越强大,便越是接近分崩离析。”

随着郑庄公的放任,共叔段的野心渐渐得到满足,他开始不计后果地制造武器,积聚粮食,修整城池,正式开始了筹备攻打郑国国都的计划。

事实上,郑庄公时刻关注着共叔段的一举一动,获悉了共叔段的所有阴谋。共叔段起兵时,郑庄公终于等到了机会。他对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随即,郑庄公命令公子吕率大军去京城讨伐共叔段。京城的人听说国王派军前来,纷纷倒戈。共叔段成了孤家寡人,只好弃城而逃,最后成了郑庄公的阶下囚。

谋略智慧

官场、商场或是战场上经常会用“欲擒故纵”的谋略来对付敌手。在这个故事中,郑庄公表面上看似仁慈,实则城府十分深。他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摸清了共叔段的心理,并将其慢慢引入事先布下的网中,最终巧妙地使对方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再以正义压邪恶,替天行道。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欲擒故纵”虽会起到不可言的妙用,但是这个“纵”是需要心中有十足的把握,即一定要摸清对方的底细。否则,使用不当则会弄巧成拙。

晋文公退避三舍——退而让之,进而取之

春秋,是一个充满战火的时代,春秋五霸,在这二百余年的瑰丽的战争历史上,为后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传奇往事。晋、楚两国堪称当时真正的王霸诸侯。而在晋楚两国的多次交锋中,最著名的就是晋楚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的主角晋文公重耳的继位也是一个曲折的故事。重耳的父亲晋献公即位时,重耳已经 21 岁了。晋献公最宠爱的夫人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君位,经常向晋献公献谗言,多次陷害晋献公的其他儿子。公元前 664 年,也就是晋献公继位的第十三年,晋献公听从骊姬的挑拨,将重耳派到蒲城防备秦军。

晋献公二十一年(前 656 ),骊姬再设毒计,逼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十分害怕,因此没向父亲辞行,便星夜返回蒲城去了。

晋献公二十二年(前 655 ),在骊姬地不断挑唆下,献公派人去杀害重耳。重耳得到消息,翻墙而逃。杀手在后面紧追不放,最危险的时候,仅差一步之遥就伤到了重耳。重耳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带着身边的一帮人,历经千难万险,投奔他生母的故国——狄国。这一年,重耳 43 岁。

但是,也许重耳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在狄国一住就是 12 年,并娶了狄国的公主为妻子。 12 年后,重耳再次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奔波于那些肯收留的他的诸侯国之间。大约在晋惠公十三年(前 638 ),穷困潦倒的重耳来到了楚国。

楚国是南方最大的诸侯国,当时的国君楚成王也是一位锐意进取的君主,他知道,要想向北扩充势力,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晋国的阻力,因此和晋国搞好关系格外重要。所以,他对流亡楚国的重耳十分重关照,以诸侯的礼节接待了重耳。

受惯了冷落的重耳对此受宠若惊。他的随从赵衰也说:“您流亡在外十几年,连小国都轻视您,何况大国呢?如今楚作为大国而如此款待您,您就不必谦让了。这是上天在保佑您啊!”重耳于是以相应的宾客礼节会见楚成王。

楚成王对重耳始终待若上宾,一次,楚成王宴请重耳,席间,楚成王对重耳说道:“假使有一天您如果返回故国,当上了国君,您将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恭敬地说:“美女和玉帛等物,您应有尽有;鸟羽、牛尾、象牙、犀角等珍奇,就产在您的土地上。我实在不知道用什么东西来报答您。”

楚成王一定要追问。重耳想了一下说:“有朝一日,如果我真能成为晋国国君,若晋楚两国失和,两国军队相会在战场上,我将退避三舍,以报您今日的恩德。”(古时候一日行三十里而宿,叫一舍。三舍就是三天的行军路程,即 90 里。)

重耳在楚国居住了几个月后,在秦国做人质的晋国太子圉从秦国逃亡,秦穆公因此怨恨太子圉,想扶植重耳,请他去秦国。楚成王说:“秦国和晋国毗邻接界,秦君又贤明,您去了将来一定会有前途!”并备厚礼为重耳送行。

晋惠公十五年(前 636 ),晋惠公去世,晋国大乱。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趁着国家内乱,回到了晋国,当上了国君,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一年,重耳已经六十二岁了。

晋文公继位后,很快平息了内乱,扩充了国土,国力逐渐强盛。晋文公还注重发展生产,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晋国终于成了北方一大强国。

而楚国在楚庄王的努力经营下,势力范围已经达到黄河流域,隐隐有了称霸的架势。新兴起的晋国,只有向南发展,才能成就霸业。这就必然与楚国发生冲突。于是,两国之间的战争便不可避免了。

晋文公五年(前 632 ),晋楚两国的军队终于在曹国相遇。以实力而论,楚强晋弱。战役伊始,晋文公就履行了自己当年“退避三舍”的诺言,命令晋军主动从曹(今山东定陶)退到卫国境内的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做法,助长了楚军主将子玉自大的情绪,他口气轻蔑地给晋文公下了战书:“我愿再次与您游戏一番。”

晋国的使者对此的回答是:“我们国君还感念楚王的恩德。如果楚王不肯罢休的话,那就请你们准备好战车,整顿好军队,我们明天战场上见。”

晋军撤军后,楚国的将领们也纷纷主张撤军,但主将子玉认为这是晋军怯懦的表现,应当借此机会追击。于是他命令楚军出动追赶晋国军队,一直紧追到城濮,靠山扎下营寨。他一意孤行,甚至发誓说:“不杀重耳不回师!”

子玉的无礼,让晋文公只能应战。他任命年轻有为、经验丰富的将领先轸为元帅。

晋文公的退避三舍不仅助长了子玉的嚣张气焰,也激起了晋国军队上下同仇敌忾的士气。两军开战,晋军上下一心,英勇作战。先轸用骄兵之计,佯装溃败,诱使楚军追赶。子玉果然上当,不顾一切地追赶晋军。

时机成熟,先轸下令鸣锣,楚军以为晋军要收兵,追杀得更紧,却没想到一队战车从右路突然杀出。楚军大败,将士四散奔逃,投降的也不计其数。

这样,晋军以退为进,打赢了城濮之战,这场春秋时期最著名的战役,钳制了楚军的北上发展,晋文公从此成就了霸业。

谋略智慧

晋文公何其聪明也!晋文公在流亡时为感谢楚成王盛情款待,许下了“退避三舍”的诺言,几年后,当晋楚两军在战场上相遇时,真的让自己的军队后退了。晋军的后退,不但避开了楚军的锋锐,同时也实践了自己“退避三舍”的诺言。晋文公的手段虽然够不上凶悍辛辣,但确实让楚国吃了满嘴的黄连!

陆逊先纵后取——以退为进,先纵后取

三国初期,刘备手下大将关羽镇守着荆州南部,他对北方的曹操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几乎迫使曹操迁都。然而正当关羽春风得意之时,东吴大将吕蒙偷袭了荆州后方,俘获关羽。

荆州是刘备基业的起点,关羽是刘备最得力的干将之一。公元 221 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之后,以为关羽报仇为借口,决定大举攻吴,企图夺回荆州。刘备亲自率领几十万大军,出兵伐吴,掀起一场空前大战。当时,吴、蜀国界已向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是吴蜀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大将吴班、冯习率领四万余人为前锋,夺取峡口,攻入吴境,直捣秭归。

东吴节节溃败,在危急存亡关头,吴王孙权力排众议,任命年轻的江陵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五万人马,对抗蜀军。次年正月,蜀国将领吴班、陈式的水军占领彝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率主力进至琥亭,建立了大本营。

陆逊对蜀军的主力、士气、地形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之后,认为刘备居高守险、锐气正盛,应当避其锋芒,等待时机破敌,因此拒绝了手下将领请战。

在战略上,陆逊大胆地采取了撤退方略,一路顺江而下,最终占据了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夷道(今湖北宜都西,在长江南岸)。如此一来,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五六百千米长的崇山峻岭让给了蜀军。陆逊坚守有利地形,转入防御,阻止蜀军前进。

蜀军依仗兵力优势,深入吴境五六百千米,从建平(今四川巫山)到夷陵设置了几十个军营。蜀军远离国境,孤军深入,只能迅速与吴军作战,否则消耗太大。刘备天天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陆逊均置之不理。从正月到六月,任凭刘备如何挑衅,陆逊都坚守不出。

陆逊的坚守取得了显著成效,刘备的部队补给困难,士气低落。时值盛夏,南方暑气逼人,蜀军忍受着烈日暴晒,将士个个叫苦连天,斗志迅速涣散。刘备无可奈何,只得在陆上树林茂密的地方安营扎寨。

蛰伏了几个月的陆逊终于等到了反攻的时机。现在蜀军舍舟登岸,处处设营,兵力分散,部队疲劳,士气低落,正是出兵的绝佳时机。陆逊先派出小部兵力进行试探性进攻,最后制定了火攻的方略。公元 222 年七月的一天夜里,陆逊趁着夜色顺风放火,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迅速攻破蜀军四十余座营寨。蜀军土崩瓦解,死伤无数。刘备乘夜逃到白帝城,羞怒交加,一病不起。

谋略智慧

在对方的力量十分强大的势态下,陆逊以守为攻,通过大胆的退却,占据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先机,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有时候,对很多事情,主动退让,纵其所为,然后伺机而动,便可大获全胜。

诸葛亮七擒孟获——审时度势,七擒七纵

两千年以来,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为华夏子孙留下了无数智慧瑰宝,其中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七擒孟获的故事。

公元 223 年,蜀国国君刘备死后,一些南方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发动叛乱。面对这种情况,丞相诸葛亮决定亲自出兵平息叛乱。

大军出发前,参军马谡对诸葛亮说:“南方的少数民族倚仗地形险要,离都城又远,反复无常,早就不服朝廷管制了。即使我们用武力将他们征服,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以后他们还是会闹事的。这次出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次之。丞相这次南征,只有叫南人心服,才能使南方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诸葛亮深以为然。

诸葛亮知道孟获不但打仗勇猛,而且在南方各族中很有威望,是彻底收服蛮人的关键所在,于是下了一道“只许活捉孟获”的命令。

蜀国军队和孟获交锋时,诸葛亮以骄兵之计,故意败下阵来。孟获倚仗人多,孤军追赶,很快就中了蜀军的埋伏,兵卒被打得四散溃逃,孟获也被活捉了。

孟获被俘,已经有了必死的决心。可没想到进了蜀军大营,诸葛亮立刻命人给他松了绑,好言好语劝说他归降。孟获心中不服,说:我一时疏忽,中了你的奸计,怎么能叫人心服?

诸葛亮只是一笑了之,并不勉强他,并带他参观了蜀军的营垒和阵容,然后对孟获说:“您看我们的人马怎么样?”孟获回答:“以前我不了解你们的虚实,才会导致今天的失败。今天承蒙您带我看了你们的阵势,也不过如此。像这样的阵势,要打赢你们也不难。”诸葛亮哈哈大笑,说:“既然如此,我就放你回去,等你整顿好军队,我们再决胜负。”然后下令放了孟获。

孟获被释放以后,回到自己的部落,重整旗鼓,再次进攻蜀军。结果再次被诸葛亮智擒。诸葛亮问他是否肯归降,孟获不服,诸葛亮便第二次放了他。

连续两次释放敌军主将,蜀国将士对诸葛亮的做法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怎么能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但他们都相信诸葛亮作为主帅的判断。

孟获回到军中,重整旗鼓,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策,就是诈降之计。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结果诸葛亮一眼就识破了他,便将计就计,以美酒招待孟优及其手下。夜半时分,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再次被诸葛亮捉住。这次,孟获是自投罗网,更加不服气,诸葛亮也不计较,第三次放他回去。

孟获回去后立刻着手整顿军队,蓄势待发。终于他等到了诸葛亮单独来到阵前探察地形的消息。孟获听说后大喜,立刻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诸葛亮再次放了他。

这个时候,为了犒赏前方将士浴血奋战,蜀汉皇帝派马谡为使者到阵前犒军。诸葛亮问马谡怎样才能平定南蛮造反。马谡再一次强调了蛮人反复无常,必须令其心服才行。诸葛亮觉得这话十分有道理。

诸葛亮大败南蛮的三洞元帅后,又布下伏兵,让王平、关索诱敌。二人假装战败,引南蛮王孟获入峡谷,再由张嶷、张翼两路追赶,王平、关索回马夹攻。孟获抵挡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

孟获不服,要与诸葛亮再战,若再被擒才服。诸葛亮便放他回去。

孟获在泸水扎寨,请两洞元帅相助,他怕中诸葛亮计谋,采取了以守为攻的战略,只守不战,要等天热后让蜀军自行退兵。

孟获为了报仇,借了十万牌刀獠丁军,来对付蜀兵。孟获穿犀皮甲,骑赤毛牛。牌丁兵赤身裸体,涂着鬼脸,披头散发,朝蜀营扑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军,诸葛亮沉着应对,下令关闭寨门不战,等待时机。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到蛮兵威势已减,诸葛亮突发奇兵夹击,一举击败孟获。孟获逃到一棵树下,见诸葛亮坐在车上,冲过去便要捉拿,不料却陷入埋伏,反被擒获。孟获仍然不服,说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心归附。于是诸葛亮第六次放他回去。

此时的孟获,已然被诸葛亮打得无路可退,只得请来乌戈国的藤甲军,与诸葛亮决战。藤甲兵是西南蛮夷特有的军事装备,就是将树藤编的铠甲不断在油中浸泡,再在太阳下晾晒,使铠甲坚韧无比,刀枪不入。藤甲轻便,能浮在水面,还能做轻舟,帮助藤甲兵迅速撤离。甫一交锋,蜀汉将士没有准备,吃了大亏。诸葛亮了解了情况,制订了周密的计划,用计将藤甲兵诱入一个山谷,用藤甲的天敌——火攻破藤甲兵,第七次擒住了孟获。

这一次,诸葛亮并没有像前六次那样接见孟获,而是令手下将领招待了孟获,说,丞相羞于见他,命他回去重整人马,相约再战,然后直接放他回去。

孟获七次被擒,而七次被诸葛亮释放,这样的事情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孟获羞愧得无地自容,对诸葛亮的仁至义尽感恩不已。他遵守约定,投降了蜀汉。孟获跪在诸葛亮面前说:“您真是天人,南人从此再不反叛。”

孟获回去后,以他在南方的影响力,劝服众人归降诸葛亮。从此南方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这个物产丰富的地方也成为了蜀国强有力的大后方。

谋略智慧

诸葛亮七擒孟获,在历史上家喻户晓,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诸葛亮七擒七纵,决非感情用事,最终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获的影响,稳住南方,在地盘上,乘机扩大疆土。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之计,七擒七纵,将主动权握在自己的手上,最后终于达到目的。

石勒诈降破王浚——用间麻痹,趁机破敌

西晋末年,晋朝皇室之间爆发了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矛盾也因为西晋统治者的错误政策而尖锐起来,天下大乱。羯族人石勒趁势而起,在征战中不断发展壮大,他优待汉族地主和汉族知识分子,开始为建立“后赵”政权积蓄力量。

石勒将攻击目标瞄准了西晋幽州刺史王浚。王浚在与石勒交战失败后,曾求助于鲜卑、乌桓人的支持,但鲜卑、乌桓人没有响应。这时,石勒军师张宾分析了王浚兵势衰弱的境况,指出如果石勒采取“欲擒故纵”之计,表示归顺王浚,那他一定会喜出望外。因此,张宾建议石勒智取王浚,而不要硬拼。张宾要石勒给王浚写一封措辞谦恭的信,表示与他和好的诚意,并愿意隶属他扶助他当皇帝。等到王浚对石勒疏于防备时,再乘其麻痹一举消灭他的势力。石勒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且马上开始依计行事。

石勒派他的门客王子春、董肇等人带书信和许多珍宝,去见王浚。王浚见石勒归顺于他十分高兴,把王子春等人封为列侯,并派使者以地方特产答谢石勒。王浚的司马游统阴谋叛变王浚,派使者骑马向石勒请降,石勒杀了使者,并送给王浚,以此表示自己的诚实无欺。王浚此时更加信任石勒,对他不再存有什么疑心。

不久,王子春等人与王浚的使者一同回来,石勒下令隐藏起强壮的精兵和武器,显示出仓库空虚而军队软弱的样子,面向北拜见王浚的使者,接受王浚的书信。王浚送给石勒拂尘,石勒装作不敢拿,把它挂在墙上,每天早晚都要敬拜这拂尘。石勒还派董肇向王浚上书,约定日期亲自到幽州去奉拜皇帝的尊号。王浚的使者回到幽州,就其所见陈述了石勒将寡兵弱和对王浚诚心不二的情况。王浚大喜,认为石勒确是可信任的。

石勒见王浚已相信了自己,便开始准备袭击王浚。 314 年,石勒发兵袭击幽州。石勒率领轻骑兵日夜兼程向幽州进发。石勒军到达易水时,王浚的督护孙纬立即派人给王浚送消息,请示准备抵抗。王浚对他们说:“石公到这儿来,正是要拥戴我当皇帝的,谁再说抗击的话,立刻杀头!”于是,王浚设筵等待石勒的到来。石勒在早晨赶到蓟县,呵斥守城的人开门。石勒因怀疑城内有埋伏,就先驱赶几千头牛羊,声称是献给王浚的礼品,实际上是堵塞街巷,使王浚的军队不能出战。王浚这时才意识到大事不好,开始坐卧不安了。石勒派手下抓住了王浚,将他送回襄国(石勒的都城,在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杀死。石勒占据了幽州,吞并了王浚的军队,为不久以后自立赵王奠定了基础。

谋略智慧

石勒吞并王浚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欲擒故纵、连续用间的过程。石勒的门客王子春作为奸细,被石勒派往王浚营中,一方面投书结好王浚,一方面侦察王浚在幽州的政治、军事情况;石勒还以重金笼络,收买了王浚的心腹枣高,由于石勒较成功地连续用间,使得王浚完全陷入了错误的认识与判断之中。石勒则因用间而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敌军的情况,把握了战机,为他最后的出奇制胜奠定了基础。 W47y6f2O6IpzKsMc9c5WtoaKkBFq52x8/x+/C1qnOU9PgVdTeZhPQo5i74T3k+b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