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跟自己的表情说“你好”

试着这样做,对着一张可以看到整张脸的镜子,微笑、皱眉、撇嘴。你会发现当这些面部表情逐一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出现相应的情绪。也就是说,你微笑的时候并不代表你高兴,你皱眉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你在生气或发愁,你撇嘴的时候并没有出现排斥或不屑的情愫。你完全可以控制面部肌肉的运动。

可如果你就此得出情绪和表情没有必然联系的结论,那就大错特错。

你可以肯定地说,有表情的时候不见得出现了相应的情绪。但是有真情绪的时候,你必须承认会有表情的出现。但为什么有些人脸上是一套,心里又是一套,别人却察觉不出来?那是因为大多数人分辨不出表情的真假。

在一系列社交准则的迫使下,人人都会戴着一张面具生活。比如见到不喜欢的人,却又迫于各种压力不能得罪对方,那么心里再厌恶,也会微笑。比如明明很愤怒,却不能在公开场合发泄,只能装作冷静。除了社交准则的压力之外,有些人戴着面具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谎言。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面部表情都只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想让别人知道的,另一个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

那么什么是真表情?什么是假表情?

简单来说,真表情是人的无意识反应,比如听到好消息时的喜上眉梢,是不受控制和没有经过大脑思考的,这是真表情。相反,假表情是刻意伪装的表情,是有意识反应,比如孩子渴望得到某个玩具而对父母露出的笑容。

不管是真表情还是假表情,基础情绪都是一致的,有快乐、愤怒、悲伤、厌恶、惊讶、恐惧、轻蔑等。在很多时候,这些情绪不是单一出现的,比如愤怒和厌恶同时出现,惊讶和恐惧同时出现。这就造成面部表情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不仅如此,情绪程度的递进或递减也会导致面部表情的不同。比如从快乐到悲伤,比如从不耐烦到暴跳如雷。

假表情和真表情最大的不同,就是情绪和表情的不一致。比如你在很快乐的时候听到好友的诉苦,就必然要换上与朋友情绪相符的遗憾表情。其实有意识控制自己表情的能力,不是长大后才学会的。在我们还是幼儿的时候,就会经常听到父母这样的教诲:“别人跟你打招呼时,你要微笑回应,这是礼貌”、“别人送你东西的时候,要表现出开心”、“别总板着一张脸,这让人不舒服”。久而久之,学习控制表情和掩饰真实情绪就成了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和处世准则,这被称为表现准则( display rule )。

抛开表现准则给表情带来的复杂性,单是表情本身就有数千个种类,有的表情甚至没有相应的词语可描述。再加上表情程度的不同,同时出现数量的不同,或者时间和持续时间的不同,都让人类在辨别表情真假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但这并不意味着束手无策,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实践经验,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总结出一套“最具诱惑的面部线索”,也就是微表情。通过微表情,人们可以更加细腻地读出表情的真实性。这项分析技术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被 FBI 采用,并一直沿用至今。 pQR+0OLPkjkvcw6Sy0kSOojwKJSyDnHqs18BSTIa9A3JvD5oQPLWbQmXCOzcfk8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