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催眠的前世今生

百科词典上对催眠状态的解释是:“处于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看似半梦半醒之间,对于一些刺激会有反应的心理状态。”这是现代人已经能够接受的一种特殊状态,而使得人们进入这种状态的催眠术,却是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

动物通磁术

催眠术最早起源于动物通磁术,其始祖就是医生麦斯麦。麦斯麦认为人体中有一种奇怪的类似于磁气的液体参与体液循环的流动,这些液体能够保持平衡的话,人体就是健康的;如果平衡被打破,身体就会遭受疾病困扰。同时,每个人身体里的磁液是可以相互传达的,人们通过接触和按摩将磁液从甲身上传到乙身上,使得两者的磁液都达到平衡,两者的疾病就都被治愈了。事实上,疾病的治愈更多的是因为患者受到了痊愈的暗示,而非身体里真的有什么磁液在循环。麦斯麦的研究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不过此后基于这种催眠术为出发点的研究却是愈演愈烈,发展出了不同的学派。

南锡学派和巴黎学派

19 世纪末,催眠术在法国医学界又流行,这里就不得不说到南锡学派和巴黎学派。

南锡学派的代表人物为博恩海姆,主要观点认为催眠,即以催而形成的睡眠与天然的睡眠无异,特点在于暗示。因为每个人的观念都有演变成动作的趋势,催眠者给出一个暗示的观念,接受催眠的人就会毫不迟疑地将这个暗示接收过来,并将其实现为动作,于是形成了催眠状态。

有人提出质疑,人的脑子里有无数观念,为什么没有一一发展为动作?南锡学派的解释是,平时人的脑子里有很多观念并存,彼此之间是相互牵制、冲突着的,所以能够直接实现为动作的观念还是少数。如果我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某一个观念上,将其他观念都排挤到意识之外的话,这个观念就能形成动作。

与南锡学派观点不同的是巴黎学派,代表人物为夏科,其观点认为催眠状态是一种精神病征,只有精神病患者才可能受到催眠,所以催眠并不是由暗示来产生的。夏科的学说在当时颇受攻击,尤其和南锡学派“打”得最凶。

弗洛伊德的暗示说

弗洛伊德曾经分别跟随过博恩海姆和夏科学习,因此与南锡学派和巴黎学派都有渊源。他以泛性欲观的学说为基础来解释催眠中的暗示现象,尤其是催眠者和被催眠者之间的投契关系。他认为,受催眠者之所以容易接受催眠者的暗示并对其绝对服从,是因为他们的潜意识中将对父母的性爱移注到了催眠者身上。

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第一个是“马索奇主义”,也叫做受虐癖。马索奇是小说家,曾经描写过一个角色以受到爱人的欺凌虐待为乐。弗洛伊德认为这也是性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被催眠者对于催眠者的态度就像是这种“受虐癖”。第二个概念就是“退化作用”。这种退化作用包括两种,第一种是由成人期退化到婴儿期,被催眠者在催眠中把催眠者当成了自己儿时的性欲投注对象——父亲或者母亲。第二种是由现代的开化期退化到原始期,部落中成员对酋长的态度。弗洛伊德的理论已经开始对催眠者和被催眠者之间的关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后来,弗洛伊德放弃催眠术,改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疾病,催眠治疗丧失了在精神医学界的地位,但是催眠术仍在流传。

催眠在当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催眠逐渐不再被精神医学界所关注,令人意外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却为催眠学的繁荣带来了曙光。在药物奇缺的医院里,人们被迫用催眠麻醉法进行治疗,结果令人满意。战后,人们又用催眠治疗了战争精神病患者。由此,医学界掀起了新一轮催眠治疗的热潮。 1958 年,美国医学协会接受催眠技术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手段,国际临床实验催眠学会成立。 l8DQKQKYyp6FPgpePPsUBkGDl2uMlXI1kSkjTd7iERWfFkFPimGJ45vpKLghqPC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