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如何成为出类拔萃的员工

这个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当时,世界各地掀起了学生反对越战的热潮。一位图书馆管理员在美国新闻署驻外机构任职,她获悉了一个坏消息:有个学生团体扬言要烧毁她所在的图书馆。但是,在这个学生运动团体中刚好也有她的朋友。最后,她采取了一些紧急应对措施。这些措施乍一看可能很天真幼稚,甚至有些孤注一掷:她邀请这群学生使用图书馆,让他们在图书馆里开会。

她也把侨居该国的美国人请到图书馆,让他们倾听学生们的想法。这样,她为双方的沟通搭建了桥梁,避免了一场冲突的发生。

她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她与一些学生领袖彼此熟悉且信任。借助这种私人关系,她开通了双方相互理解的新渠道,也巩固了她与学生领袖之间的友谊。最后图书馆安然无恙。

这位管理员表现出了超凡的谈判能力,也体现了优秀调解者的技能。她能够洞悉紧张的暗潮,迅速扭转事态,以有效方式对事件进行处理,能让本来对立的双方坐在一起交流,避免双方剑拔弩张。她的图书馆最终免遭厄运,而其他美国驻外机构因欠缺这种技巧而遭到学生们的攻击。

后来这位管理员和一群年轻的外交官受到美国国务院的表彰。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利兰( David McClelland )教授率领一个研究小组拜访她,并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当时,麦克利兰是我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他让我也加入这个研究项目。后来,麦克利兰把研究结果写成一篇论文,轰动一时,颠覆了人们对业绩优秀原因的固有看法。

为了探究工作业绩出色的原因,麦克利兰深入一家企业进行调查,该企业曾在 20 世纪初以弗雷德里克·泰勒( Frederick Taylor )的研究成果作为首要科学根据。泰勒效率分析专家曾在工作领域风行一时,他们甚至分析工人哪些身体动作能最大化效率。当时衡量人们工作的准绳只有机器。

在泰勒主义之后,另一种评估工作表现的潮流是智商测试。主张这种理论的人声称:人脑智力才是衡量人才的正确标准。

随后出现的是弗洛伊德理论。另一批相关专家坚称,在智商之外,人格也是决定一个人优秀与否的关键因素。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人格测验和类型学风靡一时。一个人是外向还是内向、是“感觉型”还是“思考型”等内容成为衡量其工作潜力的规范标尺。

但是这里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很多人格测试的设计初衷并非测试工作能力,而是用于检测心理疾病等其他用途。结果,人格测试也不能预测参与测试者的实际工作表现。智商测试也是如此,并非万无一失。智商很高的人通常在工作中表现得很糟、业绩平平,智商一般的人却表现得极为出色。

麦克利兰在 1973 年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测智商不如测能力”,这篇论文改变了人们争论的焦点。传统的学术能力、在校成绩和等级证书不足以决定一个人的工作表现,也不能决定他的一生能否成功。相反,他列举出一系列特殊的能力,包括同理心、自制力和主动性,这些能力把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区别开。麦克利兰建议,要想找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所需的能力,首先要看看公司里那些业绩优异的员工,看他们表现出了怎样的特质。

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到一个“以个人从事的各类工作的水平衡量个人能力”的全新标准。在这个意义上,“能力”指的是提升更有效、更卓越的工作表现的个性特征,或者一些习惯。换句话说,“能力”指的是可以为个人的工作增添经济效益的特质。

在过去 25 年中,麦克利兰的见解促使人们把研究的焦点投向成百上千的员工。从普通职员到公司高层,范围大到企业机构、美国政府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小到个体经营者。所有研究成果都证明,人们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个人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共同核心部分——情商。

被炒鱿鱼的程序设计师

有两位计算机程序设计师分别说明他们如何为客户设计适用于出版业的程序。其中一位谈到:“一位客户对我说,他想要所有数据都存入同一页面,格式要简单。”所以这位程序设计师遵嘱而行。

可是,另一位程序设计师却很难按客户要求去做。他与第一位设计师不同,并没有照顾到客户的需求。相反,他满口都是冗长乏味的专业术语:“ HP3000/30 的基础编译程序太慢,所以我直接按惯例用机械语言编程。”换句话说,他看重的是机器,而不是人本身。

第一位程序设计师就是一位优秀员工,他能够在设计程序时照顾到客户的需求;第二位在这次任务中充其量仅得了及格分数——基本上他赶走了自己的客户。前者表现出了高情商,后者却明显情商较低。这两位都接受了麦克利兰的访谈调查。麦克利兰自己开发了这种测试方法,凭借该方法可以了解在各行各业中脱颖而出的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麦克利兰的独创观点源自之前他所做的工作,他曾为一些企业以及像美国国务院一样的机构效力,当时他受邀对一些人的能力进行评估,评估对象包括表现卓越的外事官员和身在他国的年轻外交官。这些外事官员与大型企业中的销售人员或客户经理一样,他们真正的工作是“推销”美国,让其他国家的人对美国怀有积极印象。

这些外交官的入职门槛很高,高度简直不可逾越,只有具有最佳教育背景的候选人才可能入选。国务院高级官员认为外交活动所需的能力都应在选拔测试中进行考评,主要要求应试者具备广博的美国历史文化知识、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专业领域的特长(比如经济领域)。问题是这种选拔考试只能反映应试者读过多少书而已。

这些新任外交官到法兰克福、布宜诺斯艾利斯或新加坡工作,他们的业绩和之前的测试分数关系不大。事实上,他们的实际工作表现如何与当初在选拔测试中的成绩不成正比;仅是在学业方面出类拔萃,这与推进外交关系所需要的能力并不相关,而且非但不相关,甚至可能成反比。

麦克利兰发现,真正相关的完全是另一种能力。他访谈了业绩优秀的明星——那些被美国国务院认可的最出色、最具效率的年轻外交官,与表现平平的同僚相比,他们表现得明显与众不同。他们彰显很多的基本能力,而这些基本能力是学术测试或智商测试无法评估的。

麦克利兰曾经进行大量性质完全不同的测试,其中一个测试设计得很巧妙,用来评估人们理解情感的能力。该测试由他的一个哈佛大学的同事新近开发出来。在测试中,被试观看许多录像的片段,录像中人们感情丰富地谈论涉及不同情感的内容,比如经历离婚或者产生工作上的争执。期间,电子过滤器会发挥作用,调整录像的声音,这样被试听到的不是话语本身,而是透露了人们情绪声调高低的细微差异。

麦克利兰发现在对录像中的人进行察言观色方面,出类拔萃的员工比表现平平的员工得分要高。这些员工体现出一种破译情感信息的能力,即使对方与自己背景迥异,甚至语言不通,也能理解并进行沟通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对外交工作至关重要,对于在当今多元化的工作领域中谋求发展的人而言也不可或缺。

这些外交官屡次谈到工作中的危急时刻,讲述不少棘手情况,与那位转危为安的图书馆管理员遇到的事件相似。类似事件如果要社交能力欠佳的外交官处理,往往会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缺乏理解他人或者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第一类杰出:有局限的智商

我曾经认识两个极其聪明的人——至少在学业方面他们是数一数二的,可是他们的职业道路截然不同。其中一个人是我大学一年级时的朋友,他在入学考试中取得了完美的成绩—— SAT 考试中口语和数学部分都拿到了 800 分,三个入校分班考试都拿到了 5 分,但是他在校期间不思进取,常常逃课,拖延作业,他还辍学一段时间,总共花了 10 年才大学毕业。现在他自己开了家计算机咨询室,他说很满意目前的工作。

另一个人是数学天才,他 10 岁时考入我所在的高中, 12 岁高中毕业, 18 岁毕业于牛津大学,获得理论数学博士学位。高中时,他个子有些矮,因为本来年纪就很小,和我们相比他矮了约 30 厘米。他的智商差不多是我们的 2 倍,所以很多同学嫉妒他。他常遭嘲笑和欺辱,但尽管他身材矮小,却从不退缩胆怯。他像只好斗的矮脚公鸡,挺身昂然面对校园中的彪形大汉。他拥有与智商相配合的坚定自信——这也许可以解释他为何有今日的成就,最近我听说,他如今已是一家世界上颇负盛名的数学机构的负责人。

无论学校或入学考试如何侧重智商,智商本身与一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上的成功毫无关联。智商测试与一个人职场的表现关系也不密切,智商的作用所占比例最多为 25% 。然而经过仔细分析,发现这个比例更精确地说可能不足 10% ,也许仅占 4%

这说明,有至少 75% 甚至 96% 的事业有成的人无法用智商因素衡量。换句话说,智商不能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例如,有人针对哈佛大学法律、医药、师范和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做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他们入学考试成绩(即智商的另一种体现形式)与最终事业成就没有关系,甚至成反比。

这也许看起来有些矛盾,单凭智商就预测一个人成功与否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智商不能对那些聪明过人、看起来能在认知能力要求高的领域胜任的人进行预测。如果某一领域入门时对智力要求很高,那么在这一领域成功之路上情商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或者工程、法律或医药行业中,职业选拔的焦点几乎完全集中于智力因素,所以,在决定谁可担当该行业领袖之重任时,情商比智商就显得更为关键了。

小莱尔·斯宾塞( Lyle Spencer Jr. )与麦克利兰共同开创了合益–麦克伯咨询公司,他是全球研究和技术部的负责人。他说:“我们针对五六百种工作进行过能力研究,发现只有很少的工作需要单纯凭借你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书本知识仅是敲门砖,你需要用这种能力进入某一特定领域,但是它不足以让你出类拔萃。只有情商才能激发工作中卓越的表现。”

情商在对认知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中看似不那么重要,实际上却是举足轻重的。原因是,一般人很难达到这一领域的基本要求。在专业技术领域,入门的基本要求通常是智商在 110~120 之间,所以能够达到这么高标准的人都是世人中仅占 10% 的那群高智商精英。那么相比之下,智商本身就没有优势可言了。

我们的竞争对手并非智力不足却进入或留在这一行业的人,而是已经顺利通过求学、选拔和其他认识能力的选拔成功进入某领域的一小群人。

因为企业在选拔人才时重视智商远甚于情商,但是所有入选的人才在工作中的表现可以看出,情商这种“软技能”比智商更重要。情商高的人和情商低的人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情商高一定会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因此,“软技能”在“硬领域”中的决胜作用也至关重要。

第二类杰出:专业技能

如果你遇到以下情况一定觉得十分棘手:你是美国驻北非大使馆的文化事务官,华盛顿总部要求你播放一部电影,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美国政治家,但是这位政治家在你所驻国已经臭名昭著。如果你播放这部电影,当地人会十分反感;如果你不播放,美国总部就会很不满。

你会怎么做呢?

这可不是假想的情景。麦克利兰的一位研究对象就曾面对这样的局面,他是一位外事官员。这位官员回忆说:“我知道如果播放这部影片,第二天大使馆就会被大约 500 名愤怒的学生焚为平地。可是华盛顿总部却觉得这部片子很好,一定要放。我需要做的就是找出播放影片的合适方式。这样大使馆就可以反馈给总部,说我们已经遵照指示放映影片,与此同时也不会冒犯所驻国人民。”

他有什么好主意呢?他在一个宗教圣日播放了这部影片,因为他知道那天没有人会来看电影。

这种对常识的巧妙运用体现了实用的智慧,它是专业技能与经验相结合的成果。除了智商以外,我们的实用智慧以及所掌握的技术专长决定我们每天的表现如何。无论我们的智力水平如何,只有专业技能才能帮助我们胜任某一特定的工作。

举例来说,业务出色的医生总是不断补充知识,获悉当前最新医疗成果。他们本身也拥有源源不断的临床实践,在诊病治疗时可以随时借用从前的丰富经验。这种与时俱进的持续动力让他们在治病救人方面更上一层楼,而他们进入医学院前的入学考试分数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在很大程度上,专业技能是常识与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相结合的结果。我们在工作中积累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专业技能的习得来源于行业内部,而只有经验才能带来真正的知识。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 Robert Sternberg )是智力与成功研究方面的权威人士,他曾彻底研究这些实际能力。他曾对《财富》 500 强公司的经理进行过测试,发现实用智慧在决定工作成就方面看来至少可以与智商相提并论。

另外,实用智慧却不是人在专业领域中表现卓越的主要原因。合益–麦克伯咨询公司波士顿分公司的高级顾问露丝·雅各布斯( Ruth Jacobs )说:“我们做过数百次缜密的研究,把世界各地公司中出色的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仅看专业技能,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

雅各布斯接着说:“专业技能是最基本的能力。你要具备专业技能才能找到工作、完成工作,但是你怎样工作,这属于你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这一点决定了工作表现是否出色。你能把专业技能转化成具有市场价值的东西,转化成与众不同的东西吗?如果不能,那么专业技能与工作业绩关系不大。”

举个例子,专业技术工人的主管需要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因为如果不了解工人在做什么,就几乎不可能从事这种管理工作。但是专业技能只是入门的基本要求,让技术领域的杰出主管脱颖而出的能力不是技术方面的,而是“如何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经验和专业技能与智商所起的作用相差无几,但是要想表现卓越,还需要其他因素。

第三类杰出:情商

斯滕伯格讲述了两名学生佩恩和麦特的故事。佩恩聪明伶俐,才华横溢,富有创意,是耶鲁大学理想招生对象。可是问题来了,佩恩自觉与众不同,所以用一个教授的话说,他“恃才傲物,傲慢自大”。佩恩虽有能力,却傲慢地拒人于千里之外,他孤立自己,更不屑和同学们打交道。

尽管如此,他每科成绩都名列前茅。等佩恩毕业时,他犹如众星所捧之月一般成了抢手的角色。接收他所学专业学生的顶尖公司纷纷给他提供面试机会,他一下子成了一个耀眼的人物。至少从他的简历来看,他应该是各公司的首选对象。但是佩恩实在太傲慢了,结果最后他仅剩下了一个工作机会,而且还是候补机会。

麦特和佩恩同在耶鲁大学读书,所学专业相同,他学业上并非出类拔萃,但是他擅长人际交往,凡与他共事的人都喜欢他。最终,麦特去八家公司面试,结果有七家公司决定聘用他。后来他在自己的领域继续向成功迈进,如鱼得水,而佩恩却在两年后丢掉了第一份工作。

相较于佩恩,麦特的优势就是情商。

情感能力与认知能力是相互配合的,表现卓越的人就会二者兼备。工作越复杂,越需要情商。如果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欠缺,那么就会妨碍一个人技能或才智的发挥。

比如,一个管理者刚受到一家拥有 6500 万美元资产的家族企业的聘请,他是这家企业第一位家族以外的总裁。

一位研究人员使用一种面试方法对这位总裁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进行评估,结果确认他的能力测评成绩是最高级——六级。理论上,以他的聪明才智足以胜任全球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或一国元首。但是在面试中,当谈到他前一份工作的离职原因时,他说自己与下属无法融洽相处,下属表现不好,他却需要为他们的不良表现负责,最后被解雇了。

这位研究人员告诉我:“我的问题让他情绪激动、面红耳赤,他开始挥舞双手,明显是仍然不能对这件事释怀。结果发现,原来就在当天早上,他的新上司因为同样的事批评了他。可是他一再强调,要面对业绩不佳的员工,尤其是那些老员工,对他来说有多么困难。”这位研究者留意到:“当他心烦意乱时,处理复杂事件的认知能力,或者说推理能力,就会大幅下降。”

简而言之,情绪失控时,聪明人也会做傻事。正如美国运通公司财务顾问分公司的副总裁道格·莱尼克( Doug Lennick )对我说的那样:“你要成功就需要各种才能。一开始你以你的才智为起点需要开足马力,但是人们也需要情感能力才能确保其他能力充分发挥。很多人没有充分发挥潜能就是因为他们缺乏情感能力。”

情感能力的天壤之别

在一个不同寻常的周日,当天有全美橄榄球争霸赛,大多数美国人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比赛。就在这一天,一架从纽约到底特律的飞机延误两个小时,乘客(差不多都是商人)显得十分焦躁烦闷。飞机抵达底特律时,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降落跑道突发问题,飞机被迫停在距通道口约 300 米的地方。乘客都慌乱不安,更担心迟到,所以纷纷站了起来。

其中一个空姐来到客舱,她怎样以最有效的方法让各位就座,以便飞机顺利滑行到通道口呢?

她并没有死板严肃地宣布:“美国联邦航空条例规定,在飞机滑行到通道口前,请务必坐稳扶好。”

相反,她把注意力放在一个可爱的小孩身上,那孩子之前做了些调皮捣蛋却无伤大雅的事。她用哼唱的语调幽默地提醒他:“嘿,你怎么站着呢?”

众人哄堂大笑,回到座位上坐好。飞机顺利滑行到通道口。由于空姐不失幽默的表现,大家下飞机时心情都很好。

能力上的巨大差异在于头脑和内心,或者用专业词汇来讲,在于认知与情感。有些能力纯粹是认知方面的,比如分析推理或技能。其他能力则是思想与感觉二者的结合,我将这些能力称为“情感能力”。

所有情感能力都包括感觉方面的某种能力,同时要配合发挥作用的认知能力。这与纯粹的认知能力不同,纯粹的认知能力连预先设好程序的计算机也可以做到和人类一样好,电子语音也可以宣布:“美国联邦航空条例规定,在飞机滑行到通道口前,请务必坐稳扶好。”

但是计算机合成语音听起来不自然,远比不上那位空姐的风趣睿智带来的奇妙效果。那些乘客也许会勉强遵从机器的指示,下飞机时却不会有什么情绪上的改善。可是那位空姐做到了。她巧妙地按下大家情感音符的琴键。这是单凭人类的认知能力无法做到的,计算机更不能(至少目前做不到)。

人与人沟通交流需要这种能力。比如,我写本书时,用计算机输入,我可以通过软件查看文字正确与否,可是计算机不能检查我所写内容是否有情感上的力量、是否有激情或者是否有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些另外的有效沟通的关键因素在于情感能力,即预估读者反应、调整表达内容以便产生有意义的情感效果的能力。

最具说服力的有力论辩不仅由大脑而发,更由心而生。思维和感觉的紧密协调是可能实现的,这要通过构成头脑高速路的东西实现,即通过连接到前额叶的神经束实现。这些神经束是负责决策的中枢,该区域位于大脑深处,支配我们的情感。

如果一个人的关键连接处损坏了,那么尽管他的智力丝毫不受影响,情感方面却丧失了相关能力。换句话说,他可以在智商测试和其他认知能力测评中获得高分,但是在工作中,甚至在生活中,他不能像那位空姐一样有效运用情感的艺术。

因此,纯粹的认知能力和倚靠情商体现的能力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人脑的平衡分工。

什么是情感能力

情感能力是一种建立在情商以上的、可后天习得的能力,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得出类拔萃也有赖于这种能力。想想那个空姐使用的技巧。她富有感召力,这种感召力也是很重要的情感能力:让他人以自己所期望的方式做出反应。这种能力的核心包含两种能力:一是同理心,包括理解他人感受的技巧;二是社交能力,这种能力让人以巧妙的方式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自我意识、激励、自我调节、同理心和处理人际关系,这五个因素是学习实用技能的基础,而情感能力决定我们学习到实用技能的潜力有多大。我们的情感能力会显示出我们把自身潜能发挥出来的程度。比如,“擅长服务客户”的基础就是同理心。同样,“诚实可靠”的基础就是自我调节,“控制冲动”和“管理情绪”也是基于自我调节,而“擅长服务客户”和“诚实可靠”这两种能力都能让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

只有情商高不能保证一个人一定学会工作中所需的情感能力,情商高只说明他们具有极大的潜力学到所需的情感能力。举例来说,一个人可能具有很强的同理心,却不一定拥有基于同理心的相关能力,比如优良的客户服务素质、一流的指导能力,以及将散沙一般的团队团结起来的能力。同样道理也适用于音乐方面,一个人天生具有完美嗓音,还要学习歌唱技巧,才能成为优秀的歌唱家。否则即使他具有潜力也无法开创歌唱事业,即使拥有帕瓦罗蒂的歌唱天赋,也不能成名。

情感能力可分成几类,每一类都建立在一种常见的潜在情商之上。如果一个人想要学会工作场所制胜所需的必备能力,那么潜在的情商也至关重要。例如,如果一个人欠缺社交能力,他在说服或激励他人方面就会很吃力,在领导小组工作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办事不知灵活变通。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意识,就会对自己的弱点视而不见,也会因为不了解自己的长处而缺乏自信。

专栏展示了情商的 5 个特点和 25 种情感能力之间的关系。人无完人,我们在专栏中所列的各部分难免各有优势和局限。但是,我们会看到,促成卓越工作表现的要素并不多,只需我们在某些能力方面足够强大。一般事业上的成功包括大概 6 种能力即可,这些所需的强项分布在情商的 5 个方面。换句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途径也是这样。

这些情感能力包括:

独立自主: 对工作业绩有独特的贡献。

相互依存: 一定程度上相互结合,产生若干强有力的互动反应。

等级体系: 一种情感能力建立在另一种之上。举例来说,自我意识对自我调节和同理心很关键,自我调节和自我意识对激励有促进作用,前四种能力都在社交能力中发挥作用。

必不可少但非充分因素: 拥有潜在情商不能保证一个人就会开发或展现出相匹配的其他能力,比如协调或领导能力。组织气候或员工个人对工作的兴趣等因素也决定着能否激发出这些能力。

普遍性: 在一定程度上,以上列举的基本能力对所有工作都有帮助,然而不同工作对每种能力的要求不同。

以上列出了我们要具备的一些特质,并且着重讲述我们可能要培养的能力。本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将提供更多细节,并详述每种能力,向读者论述这些能力发挥到极致时会有怎样的表现,以及欠缺时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读者也可以直接翻到论述自己最感兴趣的能力的章节。论述这些能力的章节之间存在某些关联,但是读者不必按照顺序阅读,可以直接阅读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部分。

专栏情感能力的框架

个人能力
这些能力决定我们怎样进行自我管理。

自我意识

了解自己内在状态、偏好、资源和直觉的能力(见第四章)。

· 情绪意识: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以及情绪产生的影响。

· 准确的自我评估:知晓自己的优势和局限。

· 自信心: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强烈肯定。

自我调节

控制个人内心状态、冲动和资源的能力(见第五章)。

· 自制力:控制破坏性情绪和冲动的能力。

· 诚信:持续遵守诚实正直的标准。

· 责任心:对自己的表现负责。

· 适应能力:面对改变,灵活变通的能力。

· 创新力:乐于接受新颖的想法、策略和信息,态度开明。

激励

引导或促使一个人迈向成功目标的情绪倾向(见第六章)。

· 成就驱动力:努力提高或努力达到卓越的标准。

· 献身精神:与团队或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

· 主动性:随时准备抓住机会。

· 乐观精神:虽遇阻碍挫折,仍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社会性能力
这些能力决定我们怎样处理人际关系。

同理心

察觉他人情感、需求和所关心事物的换位思考的能力(见第七章)。

· 善解人意:觉察他人的情绪,了解他人的观点,并主动关心他人所关切之事的能力。

· 帮助他人进步:能察觉他人的发展需求,并培养他们所需的能力。

· 服务定位:预测、识别并满足客户的需求。

· 利用多元化优势:通过各种不同的人创造和把握机遇。

· 政治敏感:能察觉组织的情绪走向和权力关系。

社交能力

善于影响他人从而使其产生你所期望的反应(见第八章和第九章)。

· 感召力:能运用有效策略说服他人。

· 交流能力:善于聆听,表达信息清晰有力。

· 控制冲突的能力:有效谈判,能成功处理异议。

· 领导力:能对个人和群体进行有效激励和引导。

· 应变能力:引发或控制变化。

· 凝聚力:培养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

· 协作能力:与他人同心协力实现共同目标。

· 团队领导力:发挥群体效应,达到群体目标。

精英人才是如何造就的

上述列举的能力可以使人们在不同工作领域有卓越的表现。举个例子,在蓝十字健康保险部,成功的客户代表都会表现出高度的自制和责任心,并且拥有很强的同理心。一个成功的零售店店长之所以成功,也是由于具备了同样的三种能力——自制、责任心和同理心,再加上第四种能力,就是“服务取向”。

一个人成功所需要的能力也许会随着他职位的改变而改变。在多数大型机构里,高级行政人员比中层管理者更需要政治敏感,有些特定职位则要求任职者具备特定能力。要成为优秀的护士,需要幽默感;优秀的银行工作人员则需要尊重客户隐私;出色的校长需要找方法从教师和家长那里获得反馈;在税务局,最佳收税者不仅精通业务,也要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执法人员如果尽可能少地使用必需的强制手段,那么就证明他有难能可贵的品质。

此外,关键能力也与特定机构的现实需要相关。每家公司和工厂都有自己的情感环境,每个工人要适应的主要环境特征相应有所不同。

有一项针对大约 300 家公司进行的研究,研究涉及很多不同领域的工作。结果发现,要想在工作中表现出色,除了这些特质以外,员工还必须具备更强的情感能力。情感能力的作用远大于认知能力。对销售人员而言,优秀员工最重要的能力来自于情商。这很容易理解,可是在科学家和技术类工作者中,“感召力”和“成就驱动力”也排在前列,“分析能力”位居第三。科学研究者仅凭才华不足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除非他同时有影响他人、说服他人的能力,同时具备自律精神,乐于追求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一个懒惰或沉默寡言的天才也许头脑中塞满了答案,但是如果别人不知道,或者对此答案漠不关心,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我们来谈谈技术精英吧,他们常被人称为“企业咨询工程师”。这些“故障检修人员”受雇于高科技公司,要随时待命。一旦某项目出现问题,他们就即刻提供救援支持。他们备受重视,甚至他们的名字在年度报告中与企业管理层一并列出。这些技术精英凭什么享受如此特殊的待遇呢?在波士顿银行任职并曾在美国数字设备公司任职的苏姗·恩尼斯( Susan Ennis )这样说:“使他们与众不同的不是他们的智商,因为公司大多数人和他们一样聪明。关键因素是他们的情感能力,他们乐于聆听,具有感召力,与人合作融洽,对他人予以激励,与人愉快共事,这些特质都十分重要。”

诚然,很多人虽然在情商方面存在不足,仍能晋升至高位。这是长期以来企业文化的现状。但是,如今工作变得更复杂,更需要集体合作完成,因此需要员工在公司内积极合作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在新时代的工作中,更重视灵活性、团队合作和强有力的客户导向。因此,本书论述的一系列关键情感能力就显得日趋重要了。无论从事哪种工作,无论在世界何处,要想崭露头角,必须具备这些能力。 bTSbWwva9yRjBXVZSsG5Cnwf3DX1VzXfLcZmyhnKrOofuUhGjKOOWQqwGdb8Tj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