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人穷志不穷,不甘一生平淡的宗庆后

宗庆后在绍兴茶场的日子里,书籍成了他的消遣,其中读得最深、最透,以及让他感觉最有收获的是《毛泽东选集》。其实,宗庆后在舟山农场的时候,就曾读过《毛泽东选集》。当时,这本书在中国是最为畅销的,那些不爱读书的人,也能够念上其中的一两段话。可以说,当时作为领袖人物的毛泽东,是国人首要崇拜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是革命时期人们的精神食粮,而其中,更多的则是人们对政治和理想世界的一种追求。热爱读书的宗庆后自然也不会放过阅读《毛泽东选集》的机会。在舟山农场时,宗庆后就表现出了与他人的不同,他经常阅读中外名著,《毛泽东选集》就是他常常放在床头的书。当时的他刚刚初中毕业,书里面的很多内容及深奥的篇章,他都无法理解。所以,那时候的宗庆后,更喜欢阅读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书籍,尤其是历史典故。

进入绍兴茶场后,宗庆后的心理逐渐成熟,心思也变得平静、沉稳,再加上茶场枯燥无味的生活,让他的心境越发淡然了。因此,他阅读的书籍逐渐多了起来,并且不再只是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典籍。他开始关心国家的政治思想和经济状况,因此,他又拿起《毛泽东选集》重新品味毛泽东思想。在持之以恒的阅读下,宗庆后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观念逐渐成熟起来。

当宗庆后再次拾起《毛泽东选集》阅读时,他发现自己就像打开了一个宝藏的大门,里面都是金光闪闪的革命思想。当时宗庆后的时间还是很宽裕的,在茶场的第二年,茶场管理员给他调整了工作——他负责茶叶生产技术上的工作,这个工作比较轻松,不用去拉烧制的砖块,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随意支配,因此,他读书的时间也就更加宽裕了。茶场的生活在阅读中一年年流逝,宗庆后却浑然不觉,他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当时畅销的革命书籍中,吸收那些革命领导人的思想,以敬仰的姿态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丰富的思维营养。

除了《毛泽东选集》,宗庆后最喜欢看的就是《反对本本主义》,在读书时,看到引人深思的句子,他还会用笔画下来。比如,在读《反对本本主义》的时候,宗庆后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你去调查,那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你就完全明白了”、“看到的并不一定是对的”等,都进行了标注。这些短句看上去十分平凡,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让宗庆后的思维逻辑得到了提高。从那时起,每当宗庆后要解决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秉着“先调查研究再去处理”的理念去对待。这种良好的品质,使他在日后的创业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十分有效的工作方法。此外,他还特别喜欢《反对本本主义》里面所传递的另一个思想:“在集体中,独立主义是危害思想,它能对团队力量产生腐蚀性,使集体关系松散、意见分歧、力量涣散……”对此,宗庆后对“一个集体、一个公司、一个企业,需要有团体的集中思想和意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在商场上他独特的行事作风也因此而形成。

就当时的红色年代而言,崇拜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青年不少,而少年时期的宗庆后也发自内心地崇拜这位革命领袖,并把他视为自己的偶像。而那些来自于偶像的战略思想和领导策略,让这个暂时被命运遗忘的少年由衷钦佩之余,也在潜移默化中把它们默记在了心中。从宗庆后后来的成就中不难看出,这些精神力量给了他很大的动力,成为他指路的明灯,影响着他的一生,让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十几年如一日地度过了茶场生活,让他的心在这浮躁的环境中能够真正地沉淀下来。

宗庆后在绍兴茶场一待就是15年,昔日沉默寡言的少年,已经成为一个成年人,但他的青春却耗费在了这一片片青翠的茶山上,十几年的时间,游走在如白水一般的生活模式里。宗庆后的母亲看着自己沉静内向的大儿子,在偏僻的山区消耗了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成为了一个大龄青年,不禁暗暗落泪。看到那些与宗庆后同去的年龄相仿的人,如今都已经回城了,而且大部分都已经结婚,甚至还做了父亲,可是自己的大儿子还在那个偏僻的山区,这让做母亲的王树珍怎么能不心焦呢?

1977年,宗庆后的二弟宗泽后从插队的农村回到了杭州老家。此时,王树珍的4个儿子,有3个都回到了自己身边,只有大儿子宗庆后还一个人孤身在外,回门无望。每当想到大儿子宗庆后时,王树珍的心里就仿佛压着一块石头,沉闷得喘不过气来。但是,当时大量的知青返城,城市的压力也骤然加大,面对像海浪一样一波接一波的返城知青,就业问题和居住问题也突显出来。即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人来到市政府门前上访,要求政府安排自己的子女尽快返城。

在这种情况下,从绍兴茶场返城的知青,根本找不到单位接收,王树珍眼看大儿子宗庆后回城无望,总不能让他一直打光棍吧!再说他也到了该成家的年纪,很多和他同龄的人,早已做了几个孩子的父亲。经过宗庆后父母的再三商议,他们认为孩子既然回不来,那么就在绍兴安家落户也不错,况且,已经有一些回不来的知青,在那里结婚生子了。母亲王树珍想:“不能耽误了孩子的终身大事,要不就让他在当地成家吧!至少有人照顾,不用再一个人过孤苦无依的生活了。”

对当时的知青而言,这也是极为现实的一条路,很多和宗庆后一起来到绍兴茶场的工友都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最终选择了在绍兴茶场附近安家落户,后来永远留在了这片偏僻的土地上。有人认为,守着一家妻小,平平静静地生活在一处不算繁华的地方,就已经很幸福、快乐了,但这种未来和生活,并不是宗庆后所期望的人生道路,最起码不是他现在所需要的。

因为与父母的交流过少,所以,宗庆后心中的抱负,他们并不知晓。父母为了让宗庆后在绍兴成家的时候体面一些,拿出家里多年来的积蓄,买了一些上好的木材。宗庆后的两个弟弟,一个做木工,一个做油漆工,父母在一边帮忙,在一家人的鼎力合作之下,为宗庆后制作了一套崭新的家具。在当时的社会,普通家庭极少有成套的家具,都只是一些粗糙的柜子和桌椅,而这套家具饱含了家人对宗庆后的爱,弥足珍贵。

1977年秋天,宗庆后正在茶山丛中埋头苦干,忽然听到一位工友喊自己:“小宗,你家里人给你运东西过来了,你快下来吧。”“家里有人运来东西?”宗庆后听后暗暗发笑,家里的条件他十分清楚,无非是寄一些吃的、用的、穿的东西,根本不可能“运”来东西,这也太夸张了。他连忙放下手中的除草工具,踏着轻松的步伐,下了茶山。当他看到摆放在宿舍院子里的新家具时,眼中不禁泛起了层层泪花——这套家具寄托的是远方家人的关爱,让孤身在外的宗庆后感受到一阵阵温暖。但聪明的他内心十分清楚,这套漂亮的家具从遥远的杭州运到这里所代表的意思,正因为如此,他认为自己更不能接受这套家具。因为如果他接受了这套家具,也就等于接受了父母给他安排好的命运。他不想让自己以后的人生,和别人一样过得平凡无奇、碌碌无为,他坚信自己最终能够回到父母的身边,和家人团聚。

第二天,宗庆后花钱雇来了一辆车,把那套新家具原封不动地装上车,托人运回了杭州老家。其实,宗庆后在绍兴茶场的这些年,并不是没有成家的机会,曾不止一个女孩向他表达过好感,甚至还有直接表达想跟他在绍兴结婚的女孩,但是宗庆后对待感情的态度十分严肃,对别人的感情也极为尊重。既然他没有永远留在绍兴茶场的打算,那么他就不可能和对方在这里成家,所以,他不想耽误别人。此外,宗庆后也不会为了排解一时的寂寞,而做出玩弄感情的事情。

可以说,宗庆后饱读了中外名著,览阅了大量的哲理、史料,他的内心世界早已筑起了一层坚强的铠甲,早已从那些革命伟人身上领悟了忍耐、坚毅的意义,他始终坚信,自己不可能在这个偏僻的山区困一辈子,哪怕“山重水复疑无路”,只要他懂得以“忍”对之,总会有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一天。为了那一天的到来,宗庆后愿意忍受一时的孤独、寂寞,虽然他有时也感觉自己难以支撑下去了,但一想到那些伟人也都是忍常人所不能忍,才攀登至人生的高峰,他就咬咬牙继续坚持,虽然他自己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vIxsLiCVaBo6xY0MTqshfB+zbzsAlh9ziVyqs8RAtZ43cVMAo8M1iKvuARJggHM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