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做有准备的被领导者

每一个人都要了解自己,而且要从被领导的角度来思考,用被领导者的心态来分析自己。比如被领导者最需要的是应变力,那我本来是个懂应变的人,现在会不会变得没有应变力?为什么一些名牌大学的高材生的成绩单都很亮丽,但却找不到工作,反而那些老板一开口就说自己没文化。没有文化的人当老板,这才是我们现在应该深刻反思的。

为了找到合适的老板,被领导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所谓良禽择木而栖,你要首先是良禽才行。要知道,取得成绩必须完全靠自己,要努力学习,时时刻刻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时时刻刻在工作中收获良言。只有将自身修炼到最佳状态,才能够在关键时刻绽放异彩,获得重用。所以说,被领导者必须做好准备,使自己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要跟老板处得好。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其实就是“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其他的都不重要。双方靠内心相维系,应变力就会很强,如果一切都依法办理,结果就不知会如何了。比如,当我们没有《劳动法》的时候,老板与员工处得跟一家人一样;当有了《劳动法》之后,老板就越来越没良心,员工也越来越不放心、越来越不热心。

其实这就是我们盲目学习美国的结果。美国的法律虽好,但我们不能拿来就用。虽说中国并非没有法的国家,但却更崇尚“有法中无法,无法中有法”,就是有标准好像没有标准,没有标准好像有标准。所以中国人要会应变。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整个社会都很重视学习,但一旦学到了,就会变成死脑筋,“你一定要这样”“你一定要那样”,这都不是中国人的思想。

其实,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忠诚。西方人很尊崇对工作的忠诚,但却缺乏对人的忠诚;而中国人不容许你对公司不忠诚,更不容许你对领导不忠诚。同样的忠诚,中国人是对人,西方人是对事。所以,被领导者一定要忠诚。但仅有忠诚还不够,还要持久。忠诚不持久,就是人们最讨厌的——叛变。

你问一个中国老板,用人的原则是什么。他会先说没有什么,然后告诉你肯干就好,他不会讲品德,没有人会讲品德,也没有人会讲人力。如果做学问的人是用西方的态度,他一辈子都做不好学问。现在很多人就吃这个亏,因为别人回答肯干就好,那他觉得这个就是答案。

这哪里是答案?中国人讲话,不会把真正最要紧的说出来,因为我们是讲给一帮人听的,外行人一听,肯干就好,他就去埋头苦干了。对这种人,根本不用讲道理。

若进一步问,难道不要能干吗。他会说,当然要能干,不能干,肯干有什么用?

这是非常妙的。你如果认为,中国人肯干又能干就好,那又错了。所以中国人做学问,自己心里也要有数。因为你再去问老板,忠诚要不要紧。他的答案更有趣:这个不用说的嘛。不用说的才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现在很多做学问的人,根本摸不着这套,他们一辈子做什么学问,我真的不知道。那是很可怜的。但是他们又很喜欢发表论文,写了很多书,骗了很多人。很多人容易上当,一看到这些理论,就认为对,而认为对就完了。

真正的道理中国人是不会说的,因为这东西是不能说的。没有一个老板会跟他的干部说,我在乎你心中有没有我。也没有一个干部敢去跟老板这样说:“报告老板,我的心中有你的存在。”那肉麻极了。

所以我们常讲一句话,“只能做不能说”,这就很奇妙,这就叫艺术。

你要记住我这句话,就是我们不相信任何人的话,只相信自己的感觉。西方人不懂这套,你说的、他说的、我说的,引经据典写一大堆。中国人不引经据典,要引只引一个人——孔子,甚至连孔子的“孔”都省掉,“子曰”,就解决了。

所以,当老板强调肯干的时候,一定要以忠诚、能干为前提,这样肯干才有意义。肯干是一个人合理地表现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如果很莽撞,没有关注别人的存在,就会无形中得罪很多人。肯干必须以能干为前提,不能干的人,他越肯干你越怕,因为他一动,事情就全乱套了。领导者最怕那些不能干却肯干的人。

因此,被领导者要成为领导者心目中那些忠诚、持久、能干而又肯干的人,才能与领导者搞好关系。领导者往往需要纯真的人,需要那些可以同甘共苦、共患难的人。事业发展顺利的时候,能够和谐相处,碰到难题,也不会拔腿就跑。但要注意,领导者最关心的不是被领导者有没有努力,而是有没有用心。西方人只要努力就够了,因为西方人认为,看得见的部分才算数,有没有用心是看不见的;但中国人不一样,会专门从看不见的部分去琢磨一个人,会看你的诚意,而不是嘴巴讲的话。

第二个条件,要有机动能力。

被领导者不能一味讨好领导者。如果一个下属不停地讨好自己的上司,常常问:“老板,有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要我去办?”这样,上司迟早会怕他,会坐立不安。所以说,你要得罪中国人,你就完了;你要讨好中国人,你也完了。这就是最有趣的一点,我们要有平常心,要有机动能力。

什么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该做的会去做;不该做的不主动去做,除非领导要你做。被领导者不能像美国人一样说“这不是我的事情”,中国人是守本分的,如果没有特别的吩咐,就照本分去做,如果有特别的吩咐,那就帮人家一个忙。所以我们常常把这个人调去支援,把那个人调来协助。扯来扯去,我们无所谓,但是之后要回归建制,这就叫应变,也叫有机动能力。

要记住一句话:人是老的好。老并不是指年纪大,而是指长期相处,长期相处的人比较了解你,能够随时补漏洞,能看菜吃饭、看人办事,有机动处理事情的能力。

第三个条件,有功不要求赏。

现在很多年轻人会吃亏,就是因为他们有功就要有赏,他们认为自己表现好了,老板就要照顾他们。其实,真正了解中国老板心思的人就会明白:老板要是想给赏,再多也会给;你主动向老板要,他顶多给一点点。

老板给的叫赏,你自己要来的,那不叫赏。

年轻人要是学西方,觉得自己该要的就向领导要,那是会吃亏的。老板心里有数,他们往往会更喜欢那些没有伸手索要的人。

被领导者应该用以上三个条件,多充实自己,才能获得领导者赏识。充实,不一定指多学几门知识、多掌握几门技能。有很多人一听到充实自己就想到才能方面,学营销的去学习技术,学财务的再去学点管理……其实年轻人要明白一点,几千年来,无论中国人发生什么变化,始终奉行“德本才末”的理念,也就是老板不明言的部分,这一点弥足珍贵。

要想得到重用,首先要具有德行。中国人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不是看其出身,而是看其选择,看其价值标准。虽然英雄不问出身,但是你是选择做吕布,还是选择做赵云,结果大不相同。你的价值标准正确,领导才会进一步看你是否有才干。现在的年轻人想充实自己,就会学这个学那个,考了一堆的证书,其实这并不是获得赏识的根本,证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你本身获得肯定,那些证书才有意义。这就是中西方的不同之处,西方企业在用人的时候,往往关注“你学了什么课程”,而中国企业在用人的时候,不关注你学了什么,反而关注你在哪学的。你的学校、你的导师、你的校友就是你的第一个资源,它们反映了你将会怎么看问题,怎么选择。尽管我们一直在学美国,但因为基本出发点不一样,所以很多地方我们没有学到。

中国人相信人会不断成长,员工进入公司以后如果不能成长,就会让其离开,如果能成长,就不太在乎其学历。想成长就要多些历练,历练才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应付各种各样的困难。历练和经历不一样,历练是要吃一些苦的。“不知民间疾苦”,就很难体会成功的重要性。中国有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说年轻人刚择业时,不必太在乎金钱,就是说这时候应该以历练为主。

积累了经验,你就有了坚决求去的本钱,连这点本钱都没有,就会被“欺负”,想跳槽也不太可能。每个被领导者都要有点他人所不及的长处,这样就算领导要换掉你,也会投鼠忌器,怕找不到更适合的。

不断充实自己,等你慢慢变得优秀,领导自然会来找你。所以被领导者不必着急,可以好好考虑自己的未来,充实自己的内心,思考如何才能赢得领导的重用。

年轻人不要觉得自己年纪还小,有的是时间,先玩够了再考虑其他的问题。时间是最宝贵的,一去不复返,不能浪费任何一分钟。不浪费时间并不代表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有所收获。因为在你年轻的时候,时间还是有可能换不到钱的。你要学会期待,要慢慢地走向成功。要知道别人时时在注意你,必须按部就班地提升自己受赏识的程度。

胡雪岩在充实自己这方面抓得很准。他从乡下到了杭州后,一般来说,会先去看看西湖。可是胡雪岩整整三个月,没有出去过一次。老板问他:“你不想去西湖看看吗?”他说:“想啊,不过以后有机会。我现在想学东西。”老板对他完全另眼相待,这样的人上哪里去找?

胡雪岩除了工作以外,其他时间都在练字。他很有远见,知道自己有一天会当大老板,当大老板少不了要写一手漂亮的字。他还喜欢读《三国演义》,因为他知道这是共同的话题。跟中国人聊天,你讲的,有人听懂,有人没有兴趣,一讲到《三国演义》,大家就凑在一起,因为这是共同的语言。另外他爱听历史故事,因为他知道,中国的人情世故,都在历史故事里面。其实这些,是将来他扩张业务最好的媒介。 9IvZsGVAfGDCY42JMzVoJ0nYaTgLpLRJPMQfpXQ5FZOLlea565w5v4jK7UUvRWF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