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考评

力求公平和有效

如果说,在我奉行的价值观里,要找出一个真正有推动力的,那就是有鉴别力的考评。

有的人热爱这种做法,他们发誓要依靠它来经营自己的公司,而且要告诉你,这是他们取得成功的根本。另一些人憎恨它,说它是低劣、残酷、不切实际、消极、政治化或不公平的,或者以上全部。有一次,在我为宣传自己的第一本书 做广播谈话节目时,一位洛杉矶妇女把自己的车驶下了高速公路,她打进电话,指责我介绍的区别考评制度是“残酷无情的、达尔文主义的”。那仅仅是她一连串批评的开始!

显然,我是一个区别考评制度的狂热支持者。我曾亲眼看见,它把一些公司从默默无闻提升到卓越的层次。作为一种管理系统,它有杰出的道德意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它发挥了实际作用。

公司的经理人面临这样的任务:他们要清楚地辨别出,哪些员工或哪些业务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哪些表现最差;他们要扶持强者的成长,把缺乏效率的部分剔除出去,只有这样,公司才能争取“赢”的结局。反之,如果对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位员工都不作区分,像天女散花一样随意分配企业的资源,则只会让公司遭受损失。

公司只有这么多资金和精力,因此,想要赢的负责人必须将资金投放到回报最丰厚的地方,同时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归根结底,所谓的区别考评制度不过是指资源配置而已,这正是企业领导者要做的事情,而且也是他们得到自己报酬的首要原因之一。公司只有这么多资金和精力,因此,想要赢的负责人必须将资金投放到回报最丰厚的地方,同时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如果有人把这也叫作“达尔文主义”的话,那么我想补充说明一点:我深信,区别考评制度不但是提高公司经营效率的最佳方法,同时也是最公正、最仁慈的方法。最终,它会使胜利者脱颖而出。

我在GE的时候,区别考评制度曾经是公司争论的焦点之一,但几年过去以后,绝大多数人都成了它的热烈拥护者,愿意把这种制度作为我们开展工作的方式。到我退休的时候,区别考评制度已经不再是热门话题了。但在我们公司之外,话还不能这样说。毫无疑问,当我在世界各地巡回演讲和参加会议的时候,区别考评制度是听众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我曾说过,有很多人热爱它,也有很多人厌恶它,但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被这个问题搞糊涂了。如果我能够对自己的第一本书作一点修改的话,那我一定会在区别考评制度上面花费更多的笔墨,阐明它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强调,这个制度不可以,也不必过快地实施。在GE,我们首先花费了大约10年的时间来建立坦诚和信任的企业文化,为实施区别考评制度打基础。

但是,本章的主要目的不是说明这个制度的实施,而是阐述我为什么信任区别考评制度,你为什么也应该相信它。

定 义

对区别考评制度的一个主要误会是以为它只同人有关,那样会漏掉另一半的内容。其实,区别考评制度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对业务的管理。

大体来说,这个制度把公司分为两个部分—软件和硬件。

软件很简单,就是指你的员工。

硬件要视情况而定。如果你是一家大公司,那么硬件就是指公司资产组合中的各种具体业务;如果你是一家规模比较小的公司,那么硬件就是指你的生产线。

让我们首先来看对硬件方面的区别考评。相对而言,这要简单、直接一些,不容易引发激烈的冲突。

每家公司都有优势业务、拳头产品,弱势业务及产品,以及其他介于两者之间的业务或生产线。区别考评的目标是让经理们对此有透彻的了解,并决定相应的投资规模。

要做到这样,当然,你得对“优势业务”有一个鲜明的定义。在GE,“优势业务”意味着某项业务在其市场上占据第一或第二的位置。否则,经理们就要改进它、卖掉它,或者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关闭它。其他公司也依据各自不同的体制来作投资决策。例如,有的企业只把资金和时间投入到能够保证两位数的销售增长率的业务或生产线中,或者,只投到能保证15%以上的贴现利润率的业务或产品线中。

其实,我并不喜欢以财务数据作为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像贴现利润率等,因为在一项投资计划中,通过改变设备残值或任何其他假定的数据,投资分析的结论可以非常容易地被改动。然而我的观点是一致的:要对企业的业务领域或生产线实施区别考评制度,就应该建立一个公司里人人都能够理解的透明的体制。大家可能不喜欢它,但是他们必须了解它,并根据它来指导公司的运作。

实际上,对业务部门和生产线的区别考评制度是总体性的、至关重要的管理原则。在GE,我们制定了“达到行业里数一数二”的目标考核体制,从而终结了几十年以来四处撒钱的恶行。过去,大多数GE的经理人虽然明知投资过于分散是没有意义的,却很容易重复这样的错误,因为公司里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压力—为了分到投资的蛋糕,经理们搞欺骗、进行政治游说。为了避免冲突,你分给每个人一小块蛋糕,希望能带来最好的结果。

公司有时还会出于感觉或情绪的因素而平均配置资源。例如,GE就曾在一项利润微薄的中央空调业务中坚持了20年,只是因为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家电部门应该拥有产品比较齐全的生产线。事实上,公司总部恨死了空调业务,因为这个业务的成败非常依赖安装人员。而那些独立承包商常常是马马虎虎地把我们的空调机搬进顾客家里,然后就一走了之,让GE完全失去了对品牌的控制。更糟糕的是,我们占据的市场份额很小,不能在这个领域有太多发展。在确立了“数一数二”的标准之后,我们终于可以把这部分业务卖出去了,买方是一家在空调行业里游刃有余的成功企业。工厂转手之后,原来为GE服务的那些雇员发现自己到了一家令人自豪的公司!此外,我们自己的管理层不需要再为效益不好的空调业务发愁了,我们的股东也得到了更好的回报—人人都成了赢家。

在面临的竞争压力比较小的时候,对自己现有的产业部门或者生产线不加区分是有可能让业务继续运转下去的。但是伴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就请忘记这种可能吧。任何级别的经理人都必须对自己的业务做出艰难的选择,才能保住参与游戏的资格。

对人员的区别考评

现在让我们转到更有争议的话题—对人员的区别考评。它是这样一个过程,要求经理人根据业绩把自己的员工划分为以下三个类别:最好的20%、中间的70%以及最差的10%。接下来,关键的问题是经理人需要采取相应的行动。我强调“行动”这个词,是因为所有的经理人都会很自然地对手下作区分—只不过是封闭在自己的头脑中,而很少落实到行动上。

如果把员工的区别考评政策落到实处,那么最拔尖的20%就应该得到大量的褒奖,这其中包括奖金、期权、表扬、青睐、培训机会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公司的区别考评中,绝对不能把明星员工给怠慢了。他们是最优秀的人,应该得到相应的待遇。

对中间的70%,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这群人对任何公司都有巨大的价值,如果离开他们的技能、活力和责任心,经理人恐怕难以履行自己的职责。毕竟,他们是整个员工队伍中占多数的群体,在20–70–10的比例划分中,他们构成了对经理人的主要挑战和风险—保持中间70%的能动性和工作激情。

因此,对这70%的人适用的管理方法更多是培训教育、积极的反馈和有周全考虑的目标设定。如果发现这个群体当中的某些个人具有特别的潜力,那么可以把他们调动到不同的业务或职位上,以增进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并检验其蕴藏的领导才能。

要明确的一点是,管理这70%的员工不只是把他们与最差的10%区别开来,也不是要庇护那些表现差的员工,那将是错误的投资决策。其实,区别考评制度要求经理人认真考察这70%的中间人士,分辨出哪些人有提升的潜力,并进行栽培。当然,在这70%的人中,人人都需要被激励,需要有真正被接纳的感觉。你并不希望失去作为中间70%的大多数人,而是愿意提高他们。

对考评结果最差的10%,那将没有任何甜言蜜语的粉饰,他们不得不离开。说要比做容易多了,解雇员工其实是非常可怕的—我甚至憎恨“解雇”这个词。但是,“如果”你有一支坦诚的员工队伍、有明确的工作期望和科学的工作评价程序—在这里,“如果”是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但显然这也应该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那么表现最差的10%的员工通常都会有自知之明。当你找到他们的时候,往往不需要开口,他们就会主动要求离开,因为没有人希望待在一个不被别人认可的组织里。考评政策有一个最好的优点,那就是团队中最差的10%的员工在离开之后,常常能找到自己真正归属、真正擅长的公司或者事业,从而获得职业生涯的新生。

简而言之,这就是区别考评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人们有时会问我是怎么想出这个主意的,我的答案是,区别考评制度并非我自己的发明。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操场上学到了这一切。那时,我们要组织一个棒球队,最好的选手往往会被放到显眼的位置上,比如第二垒或者右外场,而运动天赋最差的孩子只能在场外做观众。大家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儿。那些最好的运动员总是渴望保持自己的主力位置,以享受观众的尊敬和胜利的欢乐。水平中等的孩子则要改进自己的弱项,前进一步,有时候他们做到了,并且提高了整个球队的水平。而那些不能入选的孩子通常会转移到其他的运动、嗜好之中,寻找自己喜爱和擅长的别的项目。不是人人都能够成为伟大的棒球手,也不是每个伟大的棒球手都能够成为著名的医生、计算机程序员、木匠、音乐家或者诗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方面,而我也坚信,当我们找到自己最适合做的事情时,将是最快乐、最满足的。

区别考评制度并非我自己的发明。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操场上学到了这一切。

在体育竞技场中是这样,在商业竞技场上也同样如此。

憎恨以及不憎恨该制度的原因

我可以在下面几页中详细解释很多人喜爱区别考评制度的各种原因,可是恰恰相反,我将要列出对这个制度提出的最常见的批评。在这里,我会把对“硬件”因素的区别考评放到一边,因为人们最主要的攻击对象是人员考评方面的“20–70–10”原则。

下面有许多对员工区别考评制度的批评,其中有一些是有道理的,但更多的情况则是无理取闹。请看后面的解释。

区别考评制度是不公平的,因为它总是被公司政治所腐蚀:“20–70–10”原则的结果,就是把那些拍老板马屁的人与不会阿谀奉承的人区别开来。

毫无疑问,的确有这种情况。在一些公司里,区别考评制度被任人唯亲和偏袒照顾的风气所腐蚀了。最好的20%是老板的密友和对他点头哈腰的人,最差的10%是那些直言不讳、提出尖刻问题、挑战现状的人,中间的70%则躲躲闪闪、得过且过。这种情况是有的,而且臭名远扬,它证明领导层缺少智慧,或者缺乏正直,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对于这种丝毫不重视基本价值的体制,我唯一能够说的好消息就是,它往往会走上自行毁灭的道路。它会因为不堪重负而崩溃,或者被变革所清洗。只不过,缓慢的自杀对企业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幸运的是,“腐败的区别考评制度”通常是可以避免的,这要依靠坦诚的业绩衡量体系—有清晰的期望值、目标和时间表—以及一个稳定可靠的评价程序。实际上,只有当这样的一个体制到位以后,区别考评制度才能得到良好的贯彻。我们将在“员工管理”那一章里对这个体制作更细致的讨论。

区别考评制度是刻薄的、专横的,是最糟糕的运动场—弱小的孩子被当成傻子排斥在外,成为受嘲弄的对象。

这样的抱怨我听过至少100次。这真的把我憋疯了,因为区别考评制度最显著的一个优势就是它的善良和公平—对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当区别考评制度发挥作用以后,大家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就能有自知之明。你可以知道,在下一次重要的晋升机会面前,自己有很大的成功机会,或者自己需要到公司内部或外面另寻发展。最开始,某些消息可能很难被人接受,而且是的,“坏”消息经常会伤人。但是很快,就像所有的知识一样,这些信息也会发挥自己的力量—实际上,这是解放你的力量。只有明白了自己所处的位置之后,你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还有什么比这种结果更公平的呢?

有趣的是,当人们在演讲会上向我提出这一批评时,我通常会反问他们一个问题。我问大家:“你们在上学的时候是否得到过评分?”很自然,大家都说“是的”。然后,我再问道:“你们认为,这种评分制度过于刻薄了吗?”

“当然不是。”他们通常这样回答。有时候,评分的标准是非常严格的,但孩子们却必须在这种考验中成长起来。评分、评级的好处都是把问题说清楚。有的人在毕业之后当上了宇航员、科学家或者大学教授,另一些人成了销售经理、广告经理,还有一些人成了护士、厨师甚至职业冲浪运动员。实际上,考评引导了我们,把很多需要知道的东西告诉了我们。

那么,为什么我们应该在成年以后停止这种考评、评比呢?是为了免得大家尴尬吗?请不要这样!

我为人太好了,没有办法推行“20–70–10”制度。

通常,对区别考评制度持批评态度的人会断言,作为一种管理体制,区别考评制度没有重视那些给企业增添无形价值的人,比如,它没能带给员工一种“家的感觉”、“人性化的感受”,或者创造一种“历史感”。我们都知道,有的公司会长期雇用那些表现不佳的人,主要是因为这些人的性格都很友善。

我完全理解这种心情—人们难以下狠心解雇那些好人。

但事实是,保护表现不佳的员工总是会产生反作用力。首先,他们不能做出足够的贡献,却把每个人能分到的馅饼变小了,这足以引起企业中的怨恨情绪。这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公平,而一种不公平的文化绝不能帮助公司取得成功,它只会极大地破坏内部的信任和坦诚。

保护表现不佳的员工总是会产生反作用力。最糟糕的事情是保护那些表现不佳的员工反而会使他们自己受到伤害。

其次,最糟糕的事情是保护那些表现不佳的员工反而会使他们自己受到伤害。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都会被别人“另眼相看”。每当评议的时候,他们都会被含糊地告知,自己的表现很“杰出”,或者“做得不错”,大家会感谢他们对企业的贡献。

最后,当经济形势发生逆转之后,大规模裁员成了必然的选择。那些“友善”而表现不佳的人几乎总是第一个要离开公司的,也总是最感到吃惊的,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们,他们在企业里的真实表现如何、有哪些缺陷。可怕的事情在于,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那些表现差劲的员工往往已经40多或者50多岁了,在自己大部分职业生涯中,他们得到的都是赞许。然后突然,在一个从头开始将非常困难的年纪,在毫无准备或计划的情况下,他们被辞掉了,这种打击恐怕永远也恢复不过来。他们感到自己被出卖了,而且也的确有理由这么想。

相反,区别考评制度虽然一开始看起来可能很无情,但却可以阻止这种悲剧的发生,因为它实行的基础是真正有意义的业绩标尺。所以,当人们说自己无法推行“20–70–10”原则时,我认为他们绝不是“为人太好了”,而只是太怯懦了。

区别考评制度挑拨人们之间的斗争,削弱了团队精神。

把这个观点告诉乔·托尔 会怎么样呢?

纽约扬基棒球队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作为一个团队来说,他们有非常得体、高度透明的考评制度。(不得不承认,对于像我这样的波士顿红袜队的许多球迷而言,那是令人感到沮丧的。)明星们可以得到丰厚的酬劳,不能达到标准的球员只好走人。如果说这还不足以建立一套完全清晰的区别考评制度的话,那么该队另有一记撒手锏—球员们的薪水是公开的!有一些队员可以拿到1 800万美元的年薪,而其他穿同样球衣的队员只能拿全美棒球协会规定的最低年薪—30万美元,其中的区别就毋庸置疑了。

当然,需要所有队员的共同努力,球队才能走向成功。亚历克斯·罗德里格斯可能非常喜欢打出一个痛快的本垒打之后兴奋的奔跑,但是我相信,如果扬基队能够取得胜利,他会感到更加高兴。2004年7月,德里克·杰特成了那一年最抢眼的人,他撞到架子上,眼睛青肿,脸庞都变了形。一时之间,他成了纽约各大报纸的风云人物。然而,当扬基队历经13局的艰苦鏖战,赢得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比赛时,他感觉到自己的伤痛都减轻了很多。

毫无疑问,这两位明星都喜欢由于自身的出色表现而受到奖赏的感觉。但是我敢打赌,当球队获胜后,他们获得的快乐和兴奋会更多。

他们的团队表现还为另外两件事情提供了证明。

第一,杰出的领导能力。乔·托尔显然善于对球队进行区别考评。

第二,扬基队以及其他许多运动队所表现出的凝聚力证明,建立在坦诚的业绩评价和相匹配的奖罚基础上的开放而诚实的管理体制可以给团队建设带来积极影响。因此,区别考评制度并不会削弱团队精神,而是会加强它。

在商业生活中,如果某个公司要公布所有员工的薪水,那可能会引起天下大乱,而我在这里也并不提倡那样做。然而,人们其实知道自己的同事工作干得怎么样,难道不是吗?所以,当他们发现,自己部门里的工作只有少数几个人在干,所有的人却得到了同样的奖励时,他们一定会愤怒,感到自己受了欺骗,并惊讶为什么管理层就不能够看见明显的事实—在团队里,并不是所有成员都是平等的。

区别考评制度只奖赏那些值得受到奖励的团队成员。

区别考评制度只奖赏那些值得受到奖励的团队成员。顺便说一下,对这样做感到不满的只有表现不佳的人。对其他的任何人来说,这个制度都是公平合理的。一个公平的环境能够提升团队精神。更好的一点是,它可以激发人们在工作中尽其所能,而那正是你所希望的。

区别考评制度只在美国才可能被执行。虽然我也希望让它得以实现,但由于不同于美国的文化价值观,这里的人们不会轻易地接受它。

区别考评制度最早在GE推行的日子里,我就听到过这样的评论。我们的一个经理人认为,“20–70–10”原则不可能在日本顺利落地,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传统里,相互客气要比坦诚相待更有价值。此后,我又听到了来自许多国家的好几百家公司的言论,都是以民族文化为借口。例如,一些丹麦的经理人曾经告诉我,在他们国家,平均主义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因此区别考评的观念很难被广泛接受。我们也听到了从法国传来的类似说法。还有,2004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某位经理人告诉我们,荷兰人的骨子里有太多“加尔文主义的影响”,因此区别考评制度是行不通的。我猜,那位经理人应该相信,全部的奖赏都只能来自天堂,如果你能有幸被选上的话!而在中国,我们得知,区别考评制度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被大家普遍接受,因为在大多数国有企业里还不能够完全做到按能力考评,而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但大致来说,我认为我们所听到的所谓文化障碍都仅仅是借口而已。在GE的时候,我们知道,不能只在美国的业务部门推行区别考评制度。首先,我们坚信区别考评制度可以带来的显著效果。其次,我们也非常清楚,只在美国推行该制度将是不公平的,会使员工们感到迷茫,尤其是在那些既有美国业务,也有全球业务的事业部,以及对那些在世界各地流动工作的人员。我们很早就下定了决心,要在自己所有开展业务的地方推行区别考评制度,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文化问题,都要予以解决。

接着,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并没有那么多的文化问题阻挠我们的前进。一旦我们引进了区别考评制度,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有坦诚精神的业绩评价体系,则不论是在日本,还是在美国俄亥俄州,事情都进行得同样顺利。实际上,许多起初对该制度的推行感到怀疑的人,在看到这个制度的诚实、公平以及透明之后,都成为了它的热烈拥护者。

我曾提到过,许多经理人提出“区别考评制度不能在我们的国家里推行”,而这些人自己往往是支持这种做法的。他们之所以“抗拒”这个制度,是因为他们常常“假定”自己的员工会产生抵触。我对他们提出的建议是:慢慢地前进,但在大方向上要坚定不移。他们很快就将吃惊地发现,自己并不孤独。因为区别考评制度一旦得到推行,无论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里,它都可以为自己产生前进的推动力。

一旦我们引进了区别考评制度,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有坦诚精神的业绩评价体系,则不论是在日本,还是在美国俄亥俄州,事情都进行得同样顺利。

区别考评制度对于最好的20%和最差的10%的人都是很好的,因为他们都明白自己将向何处去。但是,这种制度会使中间70%的人失去动力,他们会陷入一种可怕的、不稳定的状态中。

可以说,这种抱怨里也包含了某些真实的成分,中间70%的人确实是考评制度下最难管理的一个类型。而且最大的问题出现在70%的最上层,因为他们知道,同最好的20%的人相比,他们的差距并不大,而同自己的同一个“等级”中最差劲的人相比,自己又要优秀得多。因此,的确有这种情况,区别考评制度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有时候,在中间70%的人员里,那些比较有能力的人会因此离开公司。

要处理这种棘手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庞大的中间层次的员工将迫使公司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具体来说,它要求领导者能够更细致地体察员工之间的差别,并提供更始终如一、积极的反馈。还有,它要求公司建立能真正产生效果的员工培训中心。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推行区别考评制度以前,我们在纽约的克罗顿维尔所设立的培训中心经常成为大杂烩,各个业务部门都把自己表现不佳的员工送到这里来。这个中心就像是设立在提前退休大道上的一个休息站。

“20–70–10”原则的严格推行帮助我们改变了这种现象。我们把克罗顿维尔变成了一个交流平台,把全公司最好的20%的员工和中间70%里最好的员工集中到这里,让他们谈论观点、商讨工作方法,让他们相互认识和了解。来自公司最高管理团队的人也要在每个培训班上作几个小时的交流,这给了我们一个大致的概念:区别考评制度在下面的各业务领域里是否正得到严格的实行。

虽然划分中间70%的做法可能使某些人变得消极,但对于其他许多人来说,却增加了前进的动力。

另外一个优点是,虽然划分中间70%的做法可能使某些人变得消极,但对于其他许多人来说,却增加了前进的动力。例如,对最好的20%的员工而言,中间70%的庞大人群给了他们巨大的压力。为了保持自己所处的高位,他们需要在每天的工作中开足马力,必须不断做得更好—那将是多么紧迫的事情啊!终究,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每天有提高,每天能成长。

对中间70%的许多人来说,做得更好也是一种激励。他们有了一个看得见的目标—进入最好的20%。这能够使他们工作更努力,想法更有创造力,更能与别人分享观点—总之,每天争取打一个漂亮仗。这可以使工作更具挑战性,也更有乐趣。

区别考评制度偏向那些积极向上和性格外向的人,轻视了那些害羞和内向的人,并忽略了他们的其他才能。

我不知道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但一般来说,这个世界总是偏爱那些积极向上、性格外向的人。人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应该有这样的印象。无论是在小学、教堂、大学、俱乐部,甚至通常是在家里,这样的印象都会不断得到加强。到你参加工作的时候,如果你仍然害羞、内向、缺乏活力,没关系,要知道在某些专业和岗位上,性格内向的人反而是有优势的。如果你有自知之明,你是可以发现那些机会的。对区别考评制度的这种批评,我经常能够听到,但这种批评并不是针对考评制度的,它所涉及的话题其实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观。

我还想补充一句:在商业生活中,积极向上和性格外向的人通常能做得更好。但是,在区别考评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是靠业绩说话的,在这方面人人平等。

如果你希望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自己的团队来,就必须勇敢地执行区别考评制度。据我所知,还没有哪一种人事管理制度能做得更好—有更高的透明度、公平性和效率。这个制度并不是完美的,但就像坦诚精神一样,它可以使商业生活变得更清晰,在各方面都运转得更好。 6+nPc8sdg6jZ1vUUXoGuhG6YfpfThtUIDbP7GyVERJqJq8v0XYCbVMsXdawQx/m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