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 二

长见识的行为经济学

对经济学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经济学这座大厦,完全建立在“人类理性”(或者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亚当·斯密给出主流经济学的假设:人总是于给定的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最近几十年,怀疑和挑战理性假设的人越来越多,并渐渐成为一种时尚。连主流经济学家内部,都有很多人质疑理性假设。他们诘问道:怎么能把人仅仅看成一架精巧的、善于进行利害计算的机器呢?人毕竟都是有感情、有道德的。

2002 年,两位实验和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佛农·史密斯,因为“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从此,行为经济学似乎终成正果,传统的主流经济学似乎已经过时了。

行为经济学以实验为手段否定理性假设,对人类行为的另一面—非理性—进行分析。本书是在这个领域出现的新的、普及型的重要著作。

本书的作者,透过自己亲自设计的实验,观察“人们实际上怎么行为”,而不是应该如何 ( 理性 ) 行为,试图澄清由主流经济学引起的混乱,帮助人们更好地作出决策,包括私人决策和公共决策。

本书的特点或者说突出之处在于,作者并不认为非理性有什么不好,相反,它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认清了这些非理性,就可以帮助人们从承认我们有偏见、有惰性、“蔑视逻辑”出发,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理性又是“完美”的,既照顾了人类本性,又达到了快乐的终极目标。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职场中的非理性行为及其运用,主要从企业如何管理的角度分析。比如奖金,奖金是一种最通用的激励手段,股权和期权激励方案都在此列。作者认为,奖金数量与员工的努力程度不是正相关的,而是呈“倒 U 型”关系:达到一定水平后,奖金不但不会激励反而会抑制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人并非只对钱感兴趣。如高额奖金对体力劳动者有提升效率的作用,而对于脑力劳动者,有时则相反。其“完美”意义或者应用价值是,作者建议采取少量、多次的奖金发放办法,以便在激励员工工作和高额奖金抑制员工主动性之间找到平衡。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第一章开头,就对分工增进生产率作了有趣的描述,本书也把亚当·斯密“大头针制作”的例子照搬过来,不过,他以为分工的好处自不待言,今日的流水线操作,跟制作大头针如出一辙,可是,劳动分工的坏处也不可不查,这即是马克思说的“劳动异化”问题—工人不能体会工作的意义,机械式的操作不但乏味,还缺乏人性、令人厌烦。

有关于宜家的部分很有趣。宜家家居是大品牌,特点是客户买回家具需要自己组装。客户并非组装家具的专业人士,费时费力自不必说。可是,为什么宜家模式风行全球?因为自己组装有某种成就感,如此,过程也不啻为享受了。

还有报复,报复的结果基本是两败俱伤,所谓“杀人三千,自损八百”,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有报复的冲动(不一定真的实施),因为快感!以报复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很吸引人的眼球,也是这个道理。尽管人们知道,在法治社会,使用暴力是违法的。但是,非理性却令人摆脱不掉这种原始的方式。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在多数人看来,比通过法律途径惩处坏人要正义得多。

全书的第二部分,是人际关系中非理性的行为及其运用,主要从个人角度分析非理性的“完美”。

很多人有失恋的经历,开始的时候,以为这是世界末日,断言自己一辈子都走不出阴影,不会再爱其他任何一个人,可是,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失恋后感觉痛苦郁闷的时间,比预期的要短暂得多。作者将其称为“适应性”。短期内,我们可能对某人有强烈的无以复加的情感,但是,没有了它,结果未必如你预料得那样坏,你逐渐适应了没有他(她)的现实,痛苦随着时间而消弭,时间真的是洗刷一切的利器。

有些事情你喜欢,有些则讨厌至极,比如在我看来,为报纸写专栏,就是这样。不到最后一刻,我不会动笔。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厌恶情绪可能让你中断工作,往后拖。可是,了解了“非理性”理论,作者的建议是:不要停下来,一鼓作气做完为止。因为当你做自己讨厌的事情到一定程度时,你的厌恶感会下降,也就是你渐渐适应了。可是,一旦停下来,就中断了你的这种“适应性”,等不得又重新开始的时候,你的痛苦反而会加重。

有人说,中国人容易忘却。 2010 7 月,中国最火的电影是大导演冯小刚的新片《唐山大地震》,如果不是它,有多少人还记得 34 年前的那场大灾难呢。

作者举例说,公众、媒体可能对掉进井中的小姑娘更感兴趣,大肆报道,发善心的人们纷纷解囊;可是,对于造成几十万人罹难的大事件,感情却没有那么强烈,甚至认为巨大的灾难,不过是统计数字。这是残酷的现实,连特里莎修女也有类似的看法。

为什么如此?作者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现实背后的逻辑。第一,信息缺失,也就是“可识别性差”。几十万人,对我而言,远不如一个具体的、有名有姓、有具体情境的孩子来得真切。第二,亲密感或者说“生动感”不够。我和他们离得那么远,无法想象是什么样的情况,不如电视画面上小姑娘与我近在咫尺,时刻牵系着我的心。第三,杯水车薪效应。那么多人有难,我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如把有限的钱给一个人。这些分析,当然有可指责之处,但是,仍然值得我们思考人性的另一面。

本书是一本严肃的著作,通篇充满了作者的奇思妙想、非凡创意和不厌其烦地叙述实验的过程和方法。我们喜欢泛泛而谈,可是,以本书的写法,如果也这样空洞如也,将毫无价值。我佩服作者为科学的献身精神,这一点也是作者的“非理性”吧。

不过,我也想指出,本书以及行为经济学对于主流经济学,特别是对理性假设的误会和曲解。

理性是主流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每门科学都有假设,怀疑假设是进入科学殿堂的第一步。怀疑理性假设,等于否定经济学,所以“行为经济学”这个叫法就有问题了。

“理性人假设”的意思是,假如你是这样的人,当条件变化—如价格变化时—你应该怎样做。比如,你是一个理性消费者,你应该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假如企业是理性的,它应该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利润有更多了解的读者,应该知道利润本身就有最大的含义)。

理性这个假设,是不是像行为经济学家声称的,很不靠谱呢?不是的!

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情况下的行为都符合这个假设,而在生活中,即便初看不符合这个假设的行为,背后的道理也是如此。比如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人,表面上是利他行为,实际上,自己也更快乐了,也是利己行为,不信,你可以试试。

确实,人都有不理性、不理智的时候,经常做些“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傻事,本书对此多有分析,但这不是否定理性假设的充分理由。

一个人可能不理性,但是,他会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的愚蠢,这就是理性的胜利。而且,一个人、一个企业,只有按照经济学家所说的“理性”行动,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否则,必定吃亏。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也有短暂的不理性的时候,但是,只有用理性才能纠正错误,重回正轨。

主流经济学家知道人不总是理性的,他们自己就是人。比如,文中讲述奖金激励无效的例子,在很大程度上,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是人们理性比较奖金和闲暇价值孰大的结果。

正如经济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才能幸福的学问”。理性的假设正是从这里出发的,这可能是行为经济学家及其追随者有意无意忽略的。

我宁可把行为经济学看做心理学的应用,毕竟人这个高级动物是复杂的,经济学只能研究关注其中的一部分,即理性的行为,其他的则要交给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完成,各门学科结合起来,才可以更好地说明人类行为复杂性的全部。

当然,也许我误会了行为经济学家。

不管怎么说,这本严肃又有趣的著作,是值得认真读一读的,长长见识也好,我就长了见识。

王福重
著名经济学家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作者 DFFrmXv+qDFnsx/UhqAr3JeVxEEuL//fEcdQlDpxBeHPdVi5EH1GhQYKzrx/dK1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