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题考: 清人毛先舒的《填词名解》云:“查,古槎字;词名采海客事。”所谓的“海客事”,张华《博物志》记载为:“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睹日月星辰,后忽忽不觉昼夜。至一处,遥望宫中多织妇,一丈夫牵牛饮之,因还。后至蜀,问严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另外,词牌中的“生”字本可读“星”。《诗经·小雅》有:“不如友生。”《毛传》曰:“协桑经切,音星。”因此“生查”,就是“星槎”的意思。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夜明昼灭。……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槎。”可见星槎一词由来已久,后人常以之入诗,如李商隐的“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罢织一相闻”、刘禹锡的“星槎上汉杳难从”等。

作法: 本词调共 40 字,其实是八个五言句。除上阕首句外,其他各句的第一个字均平仄不拘。全词共四处用仄韵。

去年元夜 时,花市 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 ⊙● ○○▲ ⊙●●○○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 ⊙●●○○ ⊙●○○▲

评析: 此词一说为女词人朱淑真所作,收在她的《断肠集》中,持此观点者有杨慎、毛晋等。不过清代王士祯、况周颐等人则认为是欧阳修所作,《四库全书》也认为该词为欧阳修所作。关于作者到底是谁的争论一直延续到今天,不过现在一般认为此词为欧阳修所作。这首词描写了一段纯真的爱情,从中引出了一种恒久深厚的感伤,让人备感悲凉惆怅。上片写去年元夕的繁华热闹和恋人的约会,以简单的文辞描述了令人心迷神往的约会情景。下片写今年元夕时的孤单,繁华热闹与去年相同,但是情人却不在了——或许这段爱情已经结束了吧——主人公只得黯然神伤,清泪潸然。这首词文辞简单,但是通过今昔对比,抒发感情淳朴自然,并且具有普遍意义,历来引得许多人的共鸣,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wJuXsQ8hvV1VRRnULORwlMdvzd/t5fqcfXWGeT2lkpUdZvJbbt6+8/2ok/oMxztA



题考: 《昭君怨》本是琴曲名。宋僧居月《琴曲谱录》中称:“中古琴弄名有《昭君怨》,明妃制。”东汉蔡邕《琴操》称:“齐国王穰,以其女昭君,献之元帝,帝不之幸。后欲以一女赐单于,昭君请行。及至,单于大悦。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因此李商隐诗有“又弹《明君怨》,一去怨不回”的句子。至隋唐由乐府而入长短句,于是成为了词曲名称。清毛先舒《填词名解》里说:“汉王昭君作怨诗,入琴操,乐府吟叹曲,有《王明君》,盖石崇拟作,以教绿珠;隋唐相沿有此曲。”由此可知,本词调确实来源于琴曲。

作法: 本词调共 40 字,上下两阕完全相同。前三句与《如梦令》的句法基本相同,只是《如梦令》的第三句不用韵,这里却是换为平声韵。第四句三字,协平韵,平仄要求严格,必须是仄平平。

春到南楼 雪尽,惊动灯期花信 。小雨一番寒,倚阑干。

⊙●⊙○ ⊙▲ ⊙●⊙○⊙▲ ⊙●●○△ ●○△

莫把阑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 ⊙●⊙○⊙▲ ⊙●●○△ ●○△

评析: 这首词写的是春日倚栏望远,抒发的是对个人与家国的怅惘和忧虑。春天到来,南楼下面的积雪已经化尽了,正好迎来了热闹的上元佳节,也催动了花期。这时候一场细细的春雨下起来,使得天气乍暖还寒。作者独倚栏杆,凭高望远,看到的却是重重如烟的山水。这种情景怎不令作者万分怅惘伤怀呢?于是乎他发出了“莫把阑干频倚”的感慨。作者发出疑问“何处是京华”,可是向京华望去却是一片暮云遮蔽。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王安石《登飞来峰》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由此,我们就可以推知,作者在此的“何处是京华,暮云遮”就不仅仅是描述一个景物,也不再是抒发个人的怅惘伤怀,而已经上升到对家国命运的忧虑。万俟咏经历过靖康之变,对国破家亡有更深的体会和忧虑。 wJuXsQ8hvV1VRRnULORwlMdvzd/t5fqcfXWGeT2lkpUdZvJbbt6+8/2ok/oMxzt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