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篇导读

《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冲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无所挂碍的境地。

本篇可分为三章,首章起笔描绘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次写“小知不及大知”,点出“小大之辩”;接着写无功、无名及破除自我中心,而与精神往来。第二章借“让天下”写去名去功,借“肩吾问连叔”一段写至人无己的精神境界。篇末借惠子与庄子的对话,说到用大与“无用之用”的意义。

本篇也产生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凌云之志”、“扶摇直上”、“一飞冲天”、“越俎代庖”、“劳而无功”、“大而无当”、“孟浪之言”、“不近人情”、“大相径庭”、“心智聋盲”等等。

北冥有鱼 1 ,其名为鲲 2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 3 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4 。是鸟也,海运 5 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 6 也。

1 北冥( m í n ɡ): 北海。 冥: 通“溟”,海。

2 鲲( k ū n ): 大鱼之名。

3 怒: 同“努”,振奋的意思。这里形容鼓动翅膀。

4 垂天之云: 形容天边之云。 垂: 犹边。

5 海运: 海动,海动必有大风。

6 天池: 天然大池。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迁往南海。那南海,就是天然大池。

《逍遥游》的开篇别开生面,司徒空形容这段情境说:“天风狼狼,海山苍苍,精力弥漫,万象在旁。”理解本段应侧重在“游”,在“放”,在“精神自由”。尼采曾经说:“不管我们到哪里,自由与阳光都绕着我们。”而“逍遥游”正是高扬的自由自在的精神活动。庄子运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创造鲲化鹏飞的寓言,喻示着人生历程中如鲲一般在溟海中深蓄厚养,经年累月的积厚之功转化生命的气质。在生命气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中,主体不断地发挥能动性(怒而飞),掌握客观的时机趁势而起(海运、六月息)。“鹏程万里”就是预示着精神生命的层层超越,层层递进,以臻于宇宙视野。

《齐谐》 1 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 2 三千里,抟扶摇 3 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 6 已矣。

1 齐谐: 书名。出于齐国,记载诙谐怪异之事,文辞谐隐。

2 水击: 通水激。意谓水激起三千里。

3 抟( tu á n ): 当作“搏”,拍打。 扶摇: 海中飓风。

4 去以六月息者也: 乘着六月之风而去。“息”作“风”解,“去”指飞去南海。“六月息”即六月风。六月间的风最大,鹏便乘大风而南飞。

5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野马”指空中游气。“尘埃”指空中游尘。“生物”指空中活动之物。

6 则: 而。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之事的。《谐》书上说:“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水花激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它是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的。”野马般的游气,飞扬的游尘,以及活动的生物被风相吹而飘动。天色苍苍茫茫,那是它的本色吗?它的高远是没有穷极的吗?大鹏往下看,也就是这样的光景。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1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 ,则芥 3 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4 ,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5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6 ,而后乃今将图南。

1 且夫: 开始语,提起将要议论的下文。

2 坳(à o )堂之上: 堂上凹处。

3 芥: 小草。

4 胶: 黏着。

5 而后乃今: “而今乃后”的倒文。 培风: 凭风,乘风。

6 莫之夭阏( y ù): 无所窒碍。

水的积蓄不够深厚,那就没有足够的力量负载大船。在堂前的洼地倒一杯水,那么放一根小草可当作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胶着不动了,这是水浅而船大的缘故。风的强度如果不大,那就没有力量承负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飞九万里,那厚积的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乘着风力,背负青天而没有阻碍,然后准备飞往南海。

蜩与学鸠笑之曰 1 :『我决起而飞 2 ,抢榆枋 3 而止,时则不至而控 4 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5 ?』适莽苍者 6 ,三飡而反 7 ,腹犹果然 8 ;适百里者,宿舂粮 9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0

1 蜩( ti á o ): 蝉。 学鸠: 小鸠。

2 决起而飞: 奋起而飞,尽力而飞。 决起: 不遗余力,即上文的“怒而飞”。

3 抢: 撞,碰到。 榆、枋: 两种小树名。另本作“抢榆枋”,无“而止”。——编者注

4 控: 投。

5 以: 用。 为: 语助词。

6 莽苍: 一片苍色草莽的郊野。

7 三飡而反: “飡”( c ā n )同“餐”。“反”同“返”。

8 果然: 饱然。

9 宿舂粮: 舂字倒装在下,读作“舂宿粮”。舂捣粮食,为过一夜做准备。

10 之: 此。 二虫: 指蜩与学鸠。

蝉和小鸠讥笑大鹏说:“我尽全力而飞,碰上榆树和檀树就停下来,有时飞不上去而投落地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而往南海去呢?”到郊野去的,只带三餐粮食而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要准备一宿的粮食;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就要预备三个月的口粮。这两只虫鸟又哪里知道呢?

由鲲潜而鹏飞的历程,正如尼采在《冲创意志》中所说的:“每一次人的提升都会带来较狭隘观点的克服,每一次意志力的增加都会开拓新的观点,并意味着开启新的视野。”鲲化鹏飞,待时而动,待势而起,层层超升,突破种种藩篱,使人心思遨游于无限宽广的宇宙(“游于无穷者”),这是庄子式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境界。

林云铭《庄子因》说:“‘大’字是一篇之纲。”庄子由“大心”的鲲鹏寓言引出“蓬心”的蜩与学鸠。学鸠式的“蓬心”囿于一方狭隘的心灵来看问题,有如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所讲的一群囚徒的洞穴之见,亦如培根所讲的四种需要破除的“偶像观点”。蜩与学鸠根本无法理会小角落之外的大天地,故而庄子评论说“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1 ,小年不及大年 2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 3 ,蟪蛄不知春秋 4 ,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 5 ,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 6 ,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7 ,众人匹之 8 ,不亦悲乎?

1 知: 同“智”。

2 年: 年寿,寿命。

3 朝菌: 朝生暮死的虫子。 晦朔: 月的终始,指一个月的时光。

4 蟪蛄: 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5 冥灵: 溟海灵龟。

6 大椿: 大椿树,传说中的神树。

7 彭祖: 传说中有名的长寿人物,一说活了七百岁,一说活了八百岁。

8 匹之: 与他相比。匹,比。

小智不能匹比大智,寿命短的不能匹比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呢?朝生暮死的虫子不知道一个月的时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小年”。楚国南边有一只灵龟,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棵大椿树,更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大年”。彭祖到现在还以长寿而传闻于世,众人都想比附他,岂不是很可悲吗?

汤之问棘也是已 1 :『穷发之北 2 ,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3 ,其名为鲲。有鸟焉,其为名鹏,背若太山 4 ,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5 ,绝云气 6 ,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7 。斥笑之曰 8 :「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9 ,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0

1 棘: 汤时贤人。

2 穷发: 不毛之地。“发”指草木。

3 修: 长。

4 太山: 作泰山,在山东泰安市北。

5 羊角: 旋风。扶摇与羊角均为回旋之风。

6 绝: 穿过。

7 “且适南冥也”五字,应系后人误入正文,当删。

8 斥( y à n ): 指池泽中小麻雀。 斥: 池,小泽。即雀。

9 仞: 周人以七尺为一仞。

10 辩: 通“辨”,辨者别也。本书多借“辩”为“辨”。

汤问棘也有这样的话:

“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个广漠无涯的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池。那里有一条鱼,它的宽度有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只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它乘着旋风而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超绝云气,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池泽中的小麻雀讥笑它说:‘它要到哪里去呢?我腾跃而上,不过几丈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也是尽了飞跃的能事。而它究竟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 1 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2 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 。而宋荣子 4 犹然 5 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 6 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1 比: 犹庇,荫也。

2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而”为转语。

3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其”指上述三等人,“此”指上文蜩鸠、斥囿于一隅而沾沾自喜。

4 宋荣子: 为稷下早期人物,生当齐威、宣时代,大约是公元前四〇〇至前三二〇年间人,根据《天下》篇的记载,宋氏学派的思想要点是倡导上下均平,去除人心的固蔽,是位杰出的反战思想家。

5 犹然: 喜笑的样子。

6 数数然: 汲汲然,急促的样子。

有些人的才智可以担任一官的职守,行为可以顺着一乡的俗情,德性可以投合一君的心意而取得一国的信任,他们自鸣得意像麻雀一样。而宋荣子不禁嗤笑他们。宋荣子能够做到整个世界都夸赞他却不感到奋勉,整个世界都非议他却不感到沮丧。他能认定内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光荣和耻辱的界限。就这样罢了!他对世俗的声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虽然这样,但他还有未曾树立的。

夫列子御风而行 1 ,泠然 2 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3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 4 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 5 ,而御六气之辩 6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7 !故曰:至人无己 8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 列子: 列御寇,春秋时代郑国思想家。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也见于《列子·黄帝篇》。《尸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典籍都曾记载有列子其言其事。

2 泠( l í n ɡ)然: 飘然,轻妙之貌。

3 反: 同“返”。

4 有所待: 有所依待,即有所拘束,致精神不得自主,心灵不得安放。

5 乘天地之正: 顺万物之性,即自然之道。

6 六气之辩: 六气的变化。

7 恶乎待哉: 有什么依待的呢?

8 无己: 意指没有偏执的我见,除去自我中心;即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臻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列子乘风漫游,轻巧极了,过了十五天而后回来。他对于求完善的事,并没有汲汲去追求。这样虽然可以免于步行,但毕竟有所依待。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以游于无穷的境域,他还有什么依待的呢!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大鹏积厚图南的高远心志,却引来俗世中自得于一方的人所讥笑,因而庄子补充一段蜩与学鸠的寓言,说明在人生的历程中,长途跋涉者,须有丰厚的聚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一段,正是“让人把胸襟识见,扩充一步”,接着庄子又作出“此小大之辩”的结语,指出境界有高低,彼此在价值判断上亦有悬殊。

“至人无己”所表征的理想人格,按照《天运》的表述,至人过着质朴简易的物质生活(“食于苟简之田”),且心神持着自得自在的情状(“以游逍遥之墟”),而所谓“采真之游”,意即保持真性的遨游,翱翔于真情实性的游心之境。徐复观说:“庄子的‘无己’,让自己的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而上升到自己与万物相通的根源之地。”

庄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无论是“真人”、“至人”,还是“神人”,都带有浓厚的道德境界和审美意境的风格。方东美先生说:“庄子同一般世俗的英雄不同,他所谓的真人、至人、神人,并没有这种精神的优越感,也没有这种‘小我’的观点;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划一道鸿沟,把自己和宇宙隔开来,把自己和一般人隔开来,这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尧让天下 1 于许由 2 ,曰:『日月出矣,而爝火 3 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 4 ,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 5 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 6 ,吾自视缺然 7 。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 8 ,吾将为宾乎?鹪鹩 9 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 10 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 11 不越樽俎 12 而代之矣。』

1 尧让天下: 尧,儒家理想的圣王。

2 许由: 传说中的人物,隐士。

3 爝( ju é)火: 小火。

4 浸灌: 浸润灌溉的意思。

5 立: 作“位”字。

6 尸: 主。

7 缺然: 歉然。

8 名者,实之宾也: 名是实的宾位。

9 鹪鹩( ji ā oli á o ): 小鸟,俗称“巧妇鸟”。

10 偃( y ǎ n )鼠: 隐鼠,又名鼹鼠,即田野地行鼠。

11 尸祝: 对神主掌祝的人;即主祭的人。

12 樽( z ū n )俎( z ǔ): 指厨事。 樽: 酒器。 俎: 肉器。

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而火烛还不熄灭,要和日月比光,这不是很难吗!及时雨都降落了,还在挑水灌溉,这对于润泽禾苗,岂不是徒劳么!先生一在位,天下便可安定,而我还占着这个位子,自己觉得很惭愧,请容我把天下让给你。”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安定了。而我还来代替您,我难道为着名吗?名是实的宾位,我难道为着求宾位吗?小鸟在深林里筑巢,所需不过一枝;偃鼠到河里饮水,所需不过满腹。你请回吧!我要天下做什么呢?厨子虽不下厨,主祭的人也不越位代他来烹调。”

肩吾问于连叔曰 1 :『吾闻言于接舆 2 ,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 3 ,不近人情焉。 4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 5 姑射之山 6 ,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 7 若处子 8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9 ;其神凝 10 ,使物不疵疠 11 而年谷熟。」吾以是狂 12 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 13 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 14 ,犹时女 15 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 16 ,世蕲乎乱 17 ,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 18 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

1 肩吾问于连叔: 肩吾、连叔,古时修道之士。历史上是否有其人,已不可考。

2 接舆: 楚国隐士。《高士传》记载说他姓陆名通,字接舆。《论语·微子》曾记录过他的言行。这里作为庄子笔下的理想人物。

3 大有径庭: 太过度、太离题。 径: 门外路。 庭: 堂前地。

4 不近人情: 不附世情;言非世俗所常有。

5 藐: 遥远的样子。

6 姑射( y è)之山: 神话中的山名。

7 绰( chu ò)约: 轻盈柔美。

8 处子: 处女。

9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谓与天地精神往来。

10 神凝: 精神专注。

11 疵疠( c ī l ì): 疾灾。

12 狂: 借为“诳”。

13 瞽(ɡǔ)者: 没有眼珠的瞎子。

14 是其言: 指上文“心智亦有聋盲”几句话。

15 时女: 指肩吾。 时: 同“是”。 女: 同“汝”。

16 旁礴: 犹混同。一说广被之意。

17 世蕲( q í)乎乱: 意指世人争功求名,纷纷扰扰;党派倾轧,勾心斗角,所以说求乱不已。

18 大浸稽天: 大水滔天。 浸: 水。 稽: 及。

肩吾问连叔说:“我听接舆谈话,言语夸大不着边际,一发议论便不可收拾。我惊骇他的言论,好像银河一般漫无边际;和常理差别太大,不合世情。”

连叔说:“他说了什么呢?”

肩吾说:“他说:‘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了一位神人,肌肤有若冰雪一般洁白,容态有如处女一般柔美;不吃五谷,吸清风饮露水;乘着云气,驾驭飞龙,而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精神凝聚,使物不受灾害,谷物丰熟。’我认为是发诳言,所以不以为信。”

连叔说:“当然啦,‘瞎子无法和他共赏文采的美观;聋子无法和他共赏钟鼓的乐声。岂只是形骸有聋有瞎呢?心智也有的啊。’——这个话,就是指你而言的呀。那个神人,他的德量,广被万物合为一体,人世喜纷扰,他怎肯劳形伤神去管世间的俗事呢!这种人,外物伤害不了他,洪水滔天也不会被溺毙,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感到热。他的尘垢秕糠,也可以造就尧舜,他怎肯纷纷扰扰以俗物为务呢!”

《逍遥游》描绘神人的形象,却意在写心。形的巨大乃是用来衬托出心的宽广,本段“旁礡万物以为一”正是描述至人的开放心灵、神人的广阔心胸。

在这段对话式的寓言中,“心”字未及一见,却笔触所及,处处在暗写心神的灵妙作用。如“其神凝”是在写心神的专注,“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是写心思的自由奔放。“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这句由形体的残缺引出心智的残缺,并藉由心知的盲者、精神的聋子,对比反差地描述另一种身心康泰的神人具有“旁礡万物”的开阔心胸。庄子运用浪漫主义超越现实的艺术手法,意在超越物质形相的拘束,以突破现实中的种种藩篱。

1 人资章甫 2 而适诸越 3 ,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 4 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 5 ,窅然 6 丧其天下焉。

1 宋: 今河南睢县。殷后,微子所封。

2 资章甫: “资”,货,卖。“章甫”,殷冠。

3 诸越: 今浙江绍兴一带。越人自称“于越”。

4 四子: 旧注指王倪、啮缺、被衣、许由。这是寓言,非特定的人物。

5 汾水之阳: 汾水出太原。“阳”指水的北面。

6 窅( y ǎ o )然: 犹怅然,茫茫之意。

宋国人到越国去贩卖帽子,越国人剪光头发,身刺花纹,用不着它。尧治理天下的人民,安定海内的政事,前往遥远的姑射山上,汾水的北面,拜见四位得道之士,不禁茫然忘其身居天下之位。

惠子谓庄子曰 1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2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3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4 。非不呺然大也 5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6 ,世世以洴澼为事 7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8 ,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 9 。越有难 10 ,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 11 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 12 也夫!』

1 惠子: 姓惠名施,宋人,做过梁惠王的宰相,是庄子的好朋友。他认为万物流变无常,因此一个东西不可能有相当固定的时候。他还认为任何东西的性质都是相对的,因此事物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区别。他用诡论的方式说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惠子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本书中多次记述他与庄子在观点上的论辩。

2 魏王: 魏惠王,因魏都迁大梁,所以又称梁惠王。 瓠( h ù): 葫芦。

3 石( d à n ): 一百二十斤。

4 瓠落无所容: 指瓢太大无处可容。 瓠落: 犹廓落,大。

5 呺( xi ā o )然: 虚大的样子。

6 龟( j ū n ): 气候严寒,手皮冻裂如龟纹。

7 洴( p í n ɡ)澼( p ì)( ku à n ɡ): 漂洗丝絮。

8 鬻( y ù)技: 出卖制药的技方。

9 说( shu ì): 游说。

10 越有难: 越国兵难侵吴。 难: 难事,指军事行动。

11 虑: 犹结缀,即缚系之意。 樽: 南人所谓腰舟。

12 蓬之心: 喻心灵茅塞不通。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棵大葫芦种子,我种植它成长而结出果实有五石之大;用它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割开来做瓢,则瓢大无处可容。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打碎了。”

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制造让手不会龟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个客人听说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他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以获得百金,就卖了吧!’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侵犯,吴王就派他将兵,冬天吴军与越军水战,因吴军有使手脚不冻裂的药,因而大败越人,于是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让手不龟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系着当作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的心还是茅塞不通啊!”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1 。其大本拥肿 2 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 3 ?卑身而伏,以候敖者 4 ;东西跳梁 5 ,不辟高下 6 ;中于机辟 7 ,死于罔罟 8 。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 9 ,逍遥乎寝卧其下 10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 樗( ch ū): 落叶乔木,木材皮粗质劣。

2 拥肿: 指木瘤盘结。

3 狸狌( sh ē n ɡ): 俗名黄鼠狼。 狸: 猫。 狌: 鼬鼠。

4 敖者: 遨翔之物,指鸡鼠之类。

5 跳梁: 犹走踯。

6 辟: 同“避”。

7 机辟: 捕兽器。

8 罟(ɡǔ): 网。

9 彷徨: 徘徊,游衍自得。

10 逍遥: 悠游自在。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木瘤盘结而不合绳墨,它的小枝弯弯曲曲而不合规矩。生长在路上,匠人都不看它。现在你的言论,大而无用,大家都远离而去。”庄子说:“你没有看见猫和黄鼠狼吗?卑伏着身子,等待出游的小动物;东西跳跃掠夺,不避高低;往往踏中机关,死于罗网之中。再看那牦牛,庞大的身子好像天边的云,虽然不能捉老鼠,但它的功能可大了。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却愁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寂的乡土,广漠的旷野,任意地徘徊在树旁,自在地躺在树下。不遭到斧头的砍伐,没有东西来侵害它,无所可用,又会有什么祸害呢?”

“逍遥”为“游”之写状,“游”乃主体“自得”、“自适”之心境,《逍遥游》崇尚的是思想自由和精神自由。然而,庄子的“逍遥”并非在空想的高塔上乘凉,他的“逍遥”可说是寄沉痛于悠闲,其生命底层愤激之情其实是波涛汹涌的。

篇末一句“安所困苦哉!”透露出庄子所处时代生存环境的讯息,庄子借“狸狌”的跳跃,暗写当世知识分子活动的遭遇,生动地描写了知识分子的言行活动,终于导致“中于机辟,死于罔罟”的悲惨结局。

本篇主题可以用“游心”来概括——“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以游无穷”即是“游心于无穷”,庄子运用浪漫主义的文风描绘心灵游放于无所羁系的天地境界。 /qgosJ/Ab8KpVV1N07kOJ7g1PYyJUqgHwUYWv12lVAS8uJtUC+4aGoCjHHjqzzl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