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篇导读

共七章,除第六章对梁襄王,第七章对齐宣王外,其他各章都是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首章提出“义利之辨”,主张讲仁义可使上下有序,否则将人人各求其利而不知足,则国乱而君危。以下各章所记对话,大抵不离“仁政”的话题,包括反对攻伐,发展生产,减轻刑罚赋敛,使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在此基础上以孝悌之义教导百姓。如此便可以抵御外侮,并使天下归服。孟子又指出君王施行仁政的基础,是天性中固有的“不忍之心”,把它推广开来,也就是仁政。

孟子见梁惠王 1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2 。万乘( sheng )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3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yan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 梁惠王: 即魏惠王。

2 征: 取。

3 家: 卿大夫的采地。

孟子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国有利吧?”

孟子回答说:“王!何必讲利?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王说:‘怎样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对我的封地有利?’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对我自己有利?’上下交相求利,那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它的君王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它的君王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一千辆兵车,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一百辆兵车,不算不富有了。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从没有讲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讲利?”

在孟子看来,他所处时代的最大问题,就是时人(特别是各国国君)眼光短浅,只求近利、私利,因此,开明义利之辨。他的努力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人格的典范与立身处世的楷模。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 1 ,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2 。王在灵囿( you 3 ,麀( you )鹿攸伏 4 ,麀鹿濯濯 5 ,白鸟鹤鹤 6 。王在灵沼,於( wu )牣( ren )鱼跃 7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 8 :「时日害( he )丧 9 ,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1 经: 测量。

2 子来: 像儿子为父母效劳那样来帮忙。

3 囿: 圈养鸟兽的园林。

4 麀: 母鹿。 鹿: 指公鹿。

5 濯濯: 肥硕而有光泽的样子。

6 鹤鹤: 羽毛洁白的样子。

7 於: 语气词,表示叹美。 牣: 满。

8 《汤誓》: 《尚书》的篇名,记载商汤伐夏桀的誓师之词。

9 时日: 这个太阳,指夏桀。时,这。 害: 通“曷”,即“何”。

孟子见梁惠王。王站在池塘边,看鸿雁麋鹿,说:“贤者也享受这种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只有贤者才能享受这种快乐,不贤者即使有这些,也无法快乐。《诗经》说:‘开始建灵台,测量又施工,百姓齐动手,很快就落成。王说不着急,百姓更卖力。王到灵囿来,群鹿好自在,群鹿光又肥,白鸟白又亮。王到灵沼来,满池鱼跳跃。’文王借助民力建台修池,老百姓却很高兴,把那台叫作灵台,把那池叫作灵沼,为里面有麋鹿鱼鳖而高兴。古人与老百姓同乐,所以能享受快乐。《汤誓》说:‘这个太阳何时消灭,我和你一起去死。’老百姓要和他一起去死,纵然他有台池鸟兽,难道能独自快活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1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 cu gu )不入洿( wu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 xiang )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wang )者 2 ,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 piao )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 填然: 形容击鼓的声音。

2 王: 以仁政统一天下。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费尽心力了呀。河内发生饥荒,我就把当地的百姓迁徙到河东,又把别处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发生饥荒,也是这样办。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增加,为什么?”

孟子回答说:“王喜欢战争,请让我用战争来打比方。战鼓咚咚一响,双方兵刃相接,这时就丢了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来。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人,可以吗?”

王说:“不可以;只不过还没跑到一百步,但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别指望百姓多于邻国了。”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会多得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到大的池沼去捕鱼,鱼鳖就会多得吃不完;在一定的时候才进山林去伐木,木材就会多得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多得吃不完,木材多得用不完,这就让老百姓养生送死都没有什么遗憾了。养生送死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宅园,在里面种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绵袄了。鸡狗和猪等家畜,不扰乱它们养育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百亩大的农田,不去妨碍农夫适时耕种,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免于饥饿了。认认真真地办学校,反复用孝悌的道理来教导子弟,须发斑白的老人就不必背着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都有丝绵袄穿、有肉吃,老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没有过的事。

“狗和猪吃着人的粮食,却不懂得去制止;路上有人饿死,却不懂得发放仓库里的粮食;人死了,便说:‘不是我的缘故,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与刺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年成不好,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都来了。”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 ting )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 wu )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 1 ,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1 俑: 殉葬用的土偶木偶。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到您的教导。”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王说:“没什么不同。”

“用刀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王说:“没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可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有人饿死,这叫率领禽兽吃人。禽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做老百姓的父母官,搞政治,不能免于率领禽兽吃人,那又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孔子说:‘第一个做土偶木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就因为土偶木偶像人的样子,却用它殉葬。对于使老百姓饿死的,又该怎么办呢?”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 1 ,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nou 2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1 比: 替,为。 壹: 全,都。 洒: 洗。

2 易: 疾速。 耨( nou ): 锄草。

梁惠王说:“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了,这是老先生所知道的。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败于齐国,大儿子牺牲了;西边割地七百里给秦国;南边又受辱于楚国。我感到耻辱,希望为死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行?”

孟子回答说:“有纵横百里的土地就可以行仁政而使天下归服。王如果向老百姓施行仁政,减轻刑罚,减少赋税,深耕细作,及早除草;年轻人在闲暇时修养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诚守信的道德,在家便侍奉父兄,在外便侍奉上级,这样,就算让他们造木棒也可以抗击秦国和楚国的坚实盔甲和锋利兵器了。

“别的国家妨碍老百姓适时生产,使他们不能靠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饥寒交迫,兄弟妻儿离散。它们使老百姓陷于深渊之中,王去讨伐它们,谁能抵抗您?所以说:‘仁德的人是无敌的。’王请不要怀疑!”

施行仁政,必能赢得民众爱戴,进而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无人能敌。

孟子见梁襄王 1 ,出,语( yu )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 cu )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 2 ,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3 ,沛然谁能御之?」』

1 梁襄王: 梁惠王的儿子。

2 七八月: 指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

3 由: 通“犹”。

孟子见梁襄王,出来告诉别人说:“远远望去,不像君王,接近他,看不出威严。他猛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得安定?’

“我答道:‘天下统一就会安定。’

“‘谁能统一天下?’

“我答道:‘不喜欢杀人的君王就能统一天下。’

“‘谁能追随他?’

“我答道:‘天下人没有不追随他的。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之间天旱,禾苗就枯槁了。这时假如天上聚起乌云,爽快地下一阵雨,禾苗就又旺盛地生长起来了。像这样,谁能阻挡得住?当今天下的统治者,没有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伸长了脖子盼望他了。果真如此,老百姓归服他,就像水往低处流,那盛大的水势谁能阻挡得住?’”

梁襄王有些轻视孟子,孟子直斥他为“望之不似人君”,展现出自己刚直的人格与气概。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 he )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hu su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 bian )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 yue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1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 2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3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 pian bi )不足使令于前与 4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5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 hun ),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6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7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 《诗》云: 引诗见《诗经·小雅·巧言》。

2 钧: 三十斤为一钧。

3 刑: 通”型”,示范。 御: 治理。引诗出自《诗经·大雅·思齐》,是一首歌颂周文王齐家、治国的诗。

4 便嬖( pian bi ): 左右亲幸者。

5 盖: 同”盍”,何不。

6 罔: 张罗网捕捉。

7 轻: 轻易。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答道:“孔子的弟子没有讲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的,所以后代没有流传。我也没听过。要不然,我讲讲使天下归服的王道吧?”

王说:“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使天下归服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服,这是没有人能阻挡的。”

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王说:“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有一次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牛从堂下经过,王看到了,问:‘牵牛去哪里?’那人答道:‘要宰了它祭钟。’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哆嗦的样子,它没有罪过却要进屠场。’那人又答道:‘那么,要废除祭钟的仪式吗?’王说:‘怎么能废除呢?用只羊来替代它!’——不晓得有没有这回事呢?”

王说:“有的。”

孟子说:“这样的心肠就足以使天下归服了。老百姓都以为王是吝啬呢,我当然明白王是不忍心。”

王说:“是啊。确实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狭小,我何至于吝惜一头牛?只是不忍心看它哆嗦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进屠场,所以用羊来替代它。”

孟子说:“老百姓以为王是吝啬,您也不必诧异。既然是用小的替代大的,他们哪里能够体会您的用心?王如果是怜悯它无罪而进屠场,那又为什么在牛和羊之间取舍呢?”

王笑着说:“真的,这究竟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财物,但用羊来替代牛,也难怪百姓以为我是吝啬了。”

孟子说:“没关系,这就是仁爱了,因为王只看见牛而没有看见羊。君子对于禽兽,见过它活着,就不忍心看它死去;听过它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离厨房远远的。”

王高兴地说:“《诗经》讲:‘别人有心事,我来揣摩它。’说的正是您老人家啊!我只是这样做了,反过来考虑为什么这样,却不明白自己的内心。您老人家这么一说,说到我心里去了。这种心思之所以和王道相合,又是什么道理?”

孟子说:“假如有个人向王报告:‘我的力气足够举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够看清楚鸟身上的细毛,却瞧不见一车柴木。’王能相信吗?”

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情足以使禽兽受惠,而您的功绩不能使百姓沾光,又是为什么呢?这么说来,拿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肯用力气;瞧不见一车柴木,是因为不肯用眼睛;老百姓得不到安抚,是因为王不肯施恩。所以王没有使天下归服,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王说:“不肯做和不能做的情形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胳膊下夹着泰山而越过渤海,告诉人说:‘我办不到。’这是真的不能。为老人折树枝,告诉人说:‘我办不到。’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因此王没有使天下归服,不是胳膊下夹着泰山而越过渤海一类,王没有使天下归服,是折树枝一类。

“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小孩。只要如此,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里玩弄东西那么简单。《诗经》说:‘先给妻子做表率,然后推及于兄弟,从而推广到封邑国家。’说的无非是把这种好心思推广到别的方面罢了。所以推广恩惠足以安抚四海,不推广恩惠就连妻子儿女也安抚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超过别人,没有别的奥妙,只是善于推广他的善行罢了。如今您的恩情足以使禽兽受惠,而您的功绩不能使百姓沾光,又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凡事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王请考虑一下!

“王是不是发动军队,危害将士,与诸侯结怨,才觉得心里痛快呢?”

王说:“不是,我怎么会为此痛快?我是要满足我的大欲望。”

孟子说:“王的大欲望可以讲出来听听吗?”

王笑着不说话。

孟子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为了鲜艳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音乐不够听呢,还是侍从不够使唤呢?这些东西王的手下都足以提供,王难道是为这些吗?”

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王的大欲望可以晓得了,是想要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上朝称臣,统治中国而安抚外族。可是按照您的做法来寻求欲望的满足,就像爬到树上去捕鱼一样。”

王说:“有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呢。爬到树上去捕鱼,尽管得不到鱼,还没什么祸患。按照您的做法来寻求欲望的满足,尽心尽力去做,接着一定有祸患。”

王说:“可以具体地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如邹国和楚国交战,王认为谁会取胜?”

王说:“楚国取胜。”

孟子说:“那么,可见小的自然敌不过大的,人少的自然敌不过人多的,弱的自然敌不过强的。现在海内的疆土是方圆千里的地九块,齐国全部的土地加起来只占其中一块。以其中之一同其中之八为敌,这和邹国与楚国为敌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不从根本处做起呢?

“现在王如果改革政治,施行仁德,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在王的朝廷里做官,耕田的人都想在王的田地上耕种,做生意的人都想在王的集市上贸易,出行的人都想从王的道路上经过,天下痛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到王这里来控诉。如果这样,谁能阻挡?”

王说:“我昏昧不明,不能完全领会这种境地。请老先生辅佐我实现理想,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尽管不聪明,却愿意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坚定的心志;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老百姓,假如没有固定的产业,就没有坚定的心志。假如没有坚定的心志,就会为非作歹,无所不为。等他们犯了罪,然后处罚他们,这叫陷害百姓。哪有仁德的人在位治国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来?所以英明的君王划定给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侍奉父母,下足以供养妻儿,好年成天天吃饱,坏年成不至于饿死;然后引导他们向善,于是老百姓都乐于听从。

“如今划定给老百姓的产业,上不足以侍奉父母,下不足以供养妻儿;好年成天天受苦,坏年成只有饿死。这种情况下要救活自己还怕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学习礼义?

“王如果要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处做起:五亩大的宅园,在里面种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绵袄了。鸡狗和猪等家畜,不扰乱它们养育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百亩大的农田,不去妨碍农夫适时耕种,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免于饥饿了。认认真真地办学校,反复用孝悌的道理来教导子弟,须发斑白的老人就不必背着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老人都有丝绵袄穿、有肉吃,老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没有过的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阐述的社会理想,与孔子所讲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可谓一脉相承。

“无恒产无恒心。”英明的统治者首先应该设法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使其安居乐业,才不至于闹到官逼民反。 I0eqbSE+w4jPmPEnfMbxi11UUfhYafpdjn4GJshtMS4knvN4u0AzMd+1Z400OZW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