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VIP免费超新鲜
首页
分类
免费
排行
我的书架
我们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不能工作的理由
稻泉连
有人从小一帆风顺,顺利拿到名校的入场券;有人一度辍学又重返校园;有人退学之后一蹶不振。不同的经历和背景塑造了不同的性格与人生观。 8名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抱着不安摸索着踏入“社会”,在烦恼与困惑之中做出各自的选择……
雅各的房间
弗吉尼亚·伍尔夫
《雅各的房间》出版于1922年,是伍尔夫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开端,被视作后来一系列杰作的前奏。小说背景设置在英格兰,以女性的视角,用一个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场景和片段,勾勒出一位敏感的年轻人雅各·弗兰德斯短暂的一生:海边的童年、剑桥求学、伦敦的恋爱经历、希腊旅行,最后在战争中死去。凭借此书,伍尔夫作为小说家的声誉得到进一步认可,她淡化情节和行动、重视笔下人物内心世界的创作特色也开始为人所关注。
父母格差
志水宏吉
在日本,“父母格差”一词主要指向家庭教育环境差距的问题。作为教育专家的作者认为,日本当下已经进入了从“精英主义”(“优绩主义”)向“父母格差”社会转型的时代,而“父母的财富”和“父母的教育愿望”决定了儿童的教育背景以及未来的社会地位。本书从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这三个角度入手,选取多个案例,分析了日本如何成为一个父母格差国家。作者认为,从家庭环境来说,教育资本由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关系资本三者构成。一方面,虽然财富对教育有极大影响,但并非有钱的家长就一定能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即使没有太多的金钱投入,也能从自身素质出发给孩子好的影响,其相对宽松的环境也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作者针对自身任教的大阪大学的学生做了深度调查,考察了不同家庭背景出身的学生是如何进入国内顶级高校,并如何看待家庭教育对其自身的影响。从教育行政角度,也考察了新自由主义政策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并提出重新规划教育目标和实现教育公正转型所需的若干措施。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详注本)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在这部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中,尼采假托查拉图斯特拉之名,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提出“上帝死了”“对一切价值重新评估”“永恒回归”等振聋发聩的灼见,全面否定了既往的传统宗教道德体系,表达了对“超人”这一新的、更高的存在模式的憧憬与向往。尼采的这部巨著,不仅闪耀着他的智慧的光辉,还显示出抒情诗人的艺术魅力,是一部富于哲理的思想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
纸剧院
米洛拉德·帕维奇
《纸剧院》是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的一部独特作品,它是一部小说-故事集,包含了38个故事,每个故事前都附虚构作者的生平信息。这些虚构的作者都是帕维奇自己创造的,而所有的故事也都是他本人所写。这部作品在形式上是一种创新,它探索了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并且每个故事都是对不同国家文学的致敬,因为帕维奇精心研究了这些国家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是对文学的一次游戏,也是对读者的一次挑战,邀请他们进入一个由虚构人物和故事构成的复杂世界。帕维奇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一个既引人入胜又层次多元的文学宇宙。38个故事配有旅加插画师冯雪具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画作。
山谷,我的家:棚户街的晚年与理想照护
末并俊司
由山本雅基、山本美惠夫妇创办的“希望之家”为东京山谷地区的流浪者提供了安息之所。“希望之家”是著名导演山田洋次的影片《弟弟》中疗养院的原型;NHK《行家本色》系列纪录片更是以山本夫妇为主角录制了一期节目,将两人视为“理想照护”的践行者。 然而不为人所知的是,NHK的节目播出的第二天,美惠便离家出走,下落不明;雅基的精神状态则越来越差,不得不卸任希望之家理事长职务,生活逐渐难以自理的他,最终向山谷地区的民间护理机构寻求帮助…… 山谷,聚集着无家可归的单身者,也吸引了从事福利事业的外来者,独特的地区综合照护体系,书写晚年照护的另一种可能。
女宾
西蒙娜·德·波伏瓦
《女宾》是波伏瓦的处女作,也被视为一部自传性纪实小说。皮埃尔和弗朗索瓦丝是一对情侣,他们邀请了年轻的格扎维埃尔加入他们的关系。优雅的弗朗索瓦丝,年轻的格扎维埃尔,以及爱着这两个女人的皮埃尔,试图在三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三重奏,“三个竭尽全力彼此相爱的人更加多彩多姿……”但三重奏演变为“三角恋爱”,嫉妒丛生,处处隐藏着猜忌与荒唐。维护格扎维埃尔却又饱受折磨的弗朗索瓦丝,终于做出了决定。此书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评论,入围当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奠定了波伏瓦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它所描写的恋人模式,波伏瓦用一生的时间身体力行,并为此饱受诟病。在这本书里,波伏瓦探索了一个从1920年代起就一直困扰她的哲学难题:自我和他者的对立。书的题词引用了黑格尔的一句话:每一个意识都在渴求他者的死亡。现象学家梅洛-庞蒂高度评价这部作品,指出“《女宾》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写作方法”。
要焚毁萨德吗
西蒙娜·德·波伏瓦
原标题为《特权论》,收录随笔两篇。第一篇为萨德侯爵辩护,萨德是18世纪法国色情文学作家,Sadism(性虐待狂)就是由他而来。波伏瓦从特权阶级对自己处境的认识讲起,以旧时的贵族阶级为例:贵族们捍卫自己的权利,却不去考虑这权利的合理性。萨德出身贵族,却勇于承担起自己的特立独行,违背贵族遵循的道德标准,用最极端的方式,要求将自身的愉悦作为绝对法则。虽然他最后失败了,可是他张扬的行为揭示了特权阶级身上的利己主义只可能是一厢情愿,无法在所有人眼中赋予自己合理性。 第二篇《梅洛-庞蒂与伪萨特学说》也是从特权阶级的角度出发,在法国五六十年代的环境下,有些知识分子站在最大利益的一方,试图混淆普遍利益和资产阶级利益,与萨特发生论战,波伏瓦为萨特辩护,写下了这一篇文章。
美国1960年代
特里·H.安德森
1960年代,全世界几乎是一片运动的海洋,而美国的运动不仅如万花筒般名目纷繁,其主张更是堪称此后几乎所有社会运动的鼻祖。 《美国1960年代》所讲述的社会运动,始于格林斯伯勒的静坐示威,终于1973年一些美洲原住民在伤膝谷起义和美军从越南回国。其间有“自由乘车”、休伦港集会、“密西西比之夏”、伯克利学运、塞尔玛游行、反越战、“爱之夏”、黑人力量、芝加哥大会、嬉皮士、棕色力量、妇女解放…… 为什么数百万美国人会投身社会运动,为什么他们会走上街头? 这是《美国1960年代》要探讨的问题。 借由对当事人的采访、全国各地校园和档案馆收集的“地下”手稿以及诸多主流叙述,历史学家特里·安德森教授从格林斯伯勒开始,揭示了一个事件是如何在另一个事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在1970年代初爆发成了行动主义的万花筒。民权、学生力量和声势浩大的反越战运动,构成了1960年代运动的第一波浪潮。1968年间和之后,运动发生了变化和扩大,涌入了反主流文化、少数族裔赋权和妇女解放的新潮流。这些潮流,定义了一代美国年轻人,并对“美国”的本质提出了质疑;这些抗议,无一不在鼓励其他公民质疑他们的国家。
岁月
弗吉尼亚·伍尔夫
《岁月》出版于1937年,是伍尔夫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在世时最畅销的作品。本书讲述了帕吉特一家五十余年的历史,从1880年那个变幻莫测的春天一直写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年代一场夏夜的舞会。角色的个人生活被置于台前,以对话和心理活动贯穿,纷纭的历史事件则充当背景,若隐若现。我们随书中人物一起成长,失去,感动,悔恨,隐忍,心碎。与作者前一部小说《海浪》全然不同,《岁月》注重对现实的描摹与呈现,刻意淡化幻想与诗意,而这番努力的背后,是伍尔夫在创作盛年勇于推陈出新的壮怀和野心。
人墟:切文古尔
普拉东诺夫
《人墟——切文古尔》是苏联文学大师普拉东诺夫的代表作,但该书在作者生前仅以片段形式发表于多本杂志,俄文版全本在作家逝世三十多年后才得以问世。 小说以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为背景,以父子两代人的视角分别展现了人们如何从崩塌的旧时代中重生并在新时代中努力寻找构建新世界的路径。一群幻想家在切文古尔重新开天辟地,构建了一个“磨灭差异”的新天地,他们取消私产,毁林拆房,风餐露宿,不事劳动,完全依靠太阳的能量生存,又接来一批“外人”在此安家落户,期望在此发展出“美丽新世界”。然而切文古尔人的一腔热忱,却不能改变现实世界运行的法则,没有生产创造,此地的生活日益凋敝。当敌人来袭时,缺少物质支持的切文古尔人完全无法抵抗敌人的进攻,最终切文古尔沦为一座“人墟”。
信仰
村田沙耶香
《信仰》:我是一个动不动就爱说“这个东西成本多少”的现实主义者。身边的人却不理解我,逐渐对我敬而远之。亲妹妹甚至对我恶语相向:姐姐所信仰的“现实”,其实也是一种邪教吧?恰在此时,一个老同学找我组建一个新宗教赚钱,为了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我决定加入,并请同学为我洗脑……
命运靠自己1不急不急:星云大师说人生的坚持
星云大师
我们是创造自己命运的天才! 本书是星云大师的一部散文集,他以自己的生命领悟加持众生。 “我一生历经挫折,打击,但我从不灰心失意。因为我始终坚信只要自己不死,一定可以活出希望来!” 他将佛教智慧与一生经历结合,诠释“忙”,及人生中坚持和韧劲的重要性——“忙”中可安身立命,“忍”中修行一生,忙碌生活中能找到内心平衡。 人生的纵深靠坚持,人生的通达靠器度,交织生命中的璀璨。
合掌人生
星云大师
《合掌人生》是星云大师生前唯一自传:一位智慧老人参悟名利生死,为众生指引人生路,既有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亦有对佛法的独到见解。 他“以无为有、以退为进、以众为我、以空为乐”的人生观,可使读者觉知这一生如何过。 星云大师生于乱世,从战乱中流离到弘法全球,他把他的八十年规划为八个时期,第一个十年是“成长”,第二个十年是“阅读”,后依次“参学”“弘法”“历史”“哲学”“伦理”“佛学”。虽历经坎坷,却在缺陷中完成理想。 本书浅显易懂——“我写文章都不写怪僻的字,因为很多人不认识,所以我写的字都是很浅显的,让人家一看就懂的,也不谈玄妙的东西,让大家看的很清晰。”
平凡的哲学
葛昌永
本书是一本哲理散文。全书由69篇充满哲理的人生散文构成,里面既包含了古代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典故和故事,又包含了一些隽永的古诗词和耳熟能详的俗语,在富有逻辑地说理和举例当中,作者深入浅出地将一些人生智慧娓娓道出。作者简介 葛昌永,笔名长吟,室号远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中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第五届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湖北首届青年书法家协会会长,湖北省书法院副院长。
“五四”时期作为文学共同体的周氏兄弟(1917—1923):以“立人”为中心
王海晗
本书是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王海晗关于“五四”时期(1917-1923)鲁迅、周作人兄弟文化实践的一部研究论集。 作者王海晗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鲁迅周作人兄弟视作思想启蒙与文学革新运动的同盟军,对其1917-1923年间以“立人”为中心的文学实践进行一种互文性的整体考察,探讨二者如何具体分工合作,并以此为基点分析兄弟之间潜在的精神对话关系。著者既关注鲁迅与周作人不同趋向的启蒙路径如何相互配合,从而引领了“五四”时期“人的发现”的思想潮流,也围绕他们独特的文体表达分析二者的文学理念及实践怎样共同为现代文学的发生奠定历史基础。
特吕弗的电影课
让·科莱
1981年,弗朗索瓦·特吕弗,激情的前影评人,对自己的电影展开自我批评。 从《淘气鬼》(1959)到《隔墙花》(1981),围绕影片片段与拍摄花絮,特吕弗深情、坦率地回顾职业生涯。 在这些珍贵的交流中,他回忆某些影片的缘起,揭晓它们制作中的秘密,并不惮于严厉批评自己的若干导演方式。 这次长篇访谈勾勒出一位无止境的艺术家的肖像,如今配以大量图片,首次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不单是一堂电影课,更是对“什么是电影?”这个根本问题的回答。
文化政治与民间性:文学馆·学术青年2022
中国现代文学馆
本书为“文学馆·学术青年”系列丛书之二,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编选,收录第十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五篇获奖论文,集中展现一批兼具现实关切与历史意识的青年学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评论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学界推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前沿力量。 其中,《重新理解革命诗歌的“民间性”——以〈阮章竞文存 诗歌卷〉为中心》分析了阮章竞从“歌”到“诗”的创作变化,重构了活力丰沛的民间性文本世界; 《“传统”的发明——“整理国故”运动与王国维“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形象建构》对王国维“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形象的确立过程进行了溯源式考证,揭橥中国现代学术与现代文学之间不应忽视的互动关系; 《家族文脉:鲁迅与浙东学术的过渡环节》从考辩周氏家族文脉入手,展现了文化积累、思想潮流、人际脉络对个体发生作用的微观过程; 《文学习性、情感政治与两种“读者”的互动——重审〈班主任〉〈伤痕〉的发表过程》从“党群关系”的角度介入《班主任》《伤痕》文本,理解“伤痕文学”的发生,佐证改革政治生成的历史情境; 《梁鸿论——知识分子返乡书写症候分析》以梁鸿的创作为切入口,整体性地讨论中国文学中知识分子返乡书写一脉的一般症候。
应如它长逝
汪涌豪
这是一部诗集,收录了一百二十首新诗。 在作者的游历中,诗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持久地推动着他从自然到人文,多方感受异域的文明与文化,尤能结合对诗人、艺术家及其伟大创造的唱颂,绾结绮想,浚发激情,予人以美与智的享受。 集中“爱一切复杂如圣书”、“仰众神有光”、“致远方至大的风景”和“它的名字”四辑,都能从诗的传统中取精用宏,以传达对欧洲历史与文明、神话与传说、习俗与风景、文学与艺术的理解,在文化识读与诗艺营造方面,予人以繁富丰饶的审美体验。
漫长的革命: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
朱国华
全书共分为三辑,上编 “文艺学反思”,反思的对象既包括文艺学教材重建的方法论,也包括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文学理论性质的演变,还包括文艺学的本土化建设与未来展望,乃至于作为一个学科它百年来的发展历史。一个古老文化谋求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其成长发育并无速成的道理,它是一场漫长的革命。它依赖于知识阶层的观念渐变,依赖于教育体制的深度改革,或者毋宁更彻底地说,依赖于整个国民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型,因为一国之学术文化无非是对一国国民的智慧结晶。 中编以郁达夫的《沉沦》、王尔德的《道连·葛雷的画像》、刘海粟“模特儿事件”、鲁迅的《伤逝》为研究对象,对文学、艺术事件和思想实验进行阐释。事件是普遍性元素借以集中释放的观察通孔,另一方面,审美现代性这样的貌似抽象的观念不在别处,就在这一类事件的发生发展中吐绽和闪现。 下编访谈回归文学现场,集中展现了作者与同时代学者对于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的朴质梦想:我们需要一个漫长的革命,我们现在做的是为后人搭梯子或铺路的工作,进行学术资源的积累,把西方理论中国化,是我们需要长期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