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VIP免费超新鲜
首页
分类
免费
排行
我的书架
妈妈,我(“母亲博物馆”黑白系列)
钱小华
对妈妈,最好的怀念,是什么? “十年前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想为天下受苦受难的母亲建筑一座朴实无华的博物馆,也是为了纪念我受难而死的母亲,她很早的时候就离我而去。” “为了采集素材,我走遍中国很多的乡村,所以,忠实地纪录了许许多多普通母亲真实的影像。” “只有弯腰谦卑才能拍到她们,我决不会忘记这点,对于我来说,真是一件荣幸的事。” 十年后,寻找爱和答案的旅程,成就了纸上的“母亲博物馆”黑白系列,联袂奉上两种图书。 《妈妈,我》是一本散文集,对早逝母亲回忆的书写。 《母亲集》是一本摄影集,超过400幅黑白人像。 两本书的书写者,大地上的人子,钱小华。
母亲集(“母亲博物馆”黑白系列)
钱小华
对妈妈,最好的怀念,是什么? “十年前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想为天下受苦受难的母亲建筑一座朴实无华的博物馆,也是为了纪念我受难而死的母亲,她很早的时候就离我而去。” “为了采集素材,我走遍中国很多的乡村,所以,忠实地纪录了许许多多普通母亲真实的影像。” “只有弯腰谦卑才能拍到她们,我决不会忘记这点,对于我来说,真是一件荣幸的事。” 十年后,寻找爱和答案的旅程,成就了纸上的“母亲博物馆”黑白系列,联袂奉上两种图书。 《妈妈,我》是一本散文集,对早逝母亲回忆的书写。 《母亲集》是一本摄影集,超过400幅黑白人像。 两本书的书写者,大地上的人子,钱小华。
所有你想要的
路易莎·萨乌马
你睡醒了。去上班。每天尽量不超过十二个小时。开一些关于社交平台热门话题运营的战略会议。下班以后,点很贵的酒,喝到断片,第二天醒来后发现,自动断电关机的手机里也并没有一条未读消息。 第二天是周末,你在床上躺到下午,轮流刷着几个社交平台,不懂别人怎么就能活得那么开心。有时候干脆连床都不起。 这时,你听说了“生活在Nix”的外形真人秀节目,100名被选中的幸运儿将有机会逃离这一切,去往另一个星球,重建一种全新的生活。一种没有互联网和鄙视链的生活。一种平等协作自食其力的生活。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一旦去了,就再也不能回来了。 但你一点都不担心。 毕竟,地球上的生活又有什么好留恋的呢?
在美术馆遇见爱因斯坦:艺术与科学的20次碰撞
伊恩·布拉奇福德
在我们的印象中,艺术与科学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就像两条平行线,无法有交集。然而综观历史,艺术家与科学家其实一直在彼此启发、相互借鉴,甚至密切合作。 工业革命如何影响了透纳的绘画?歌德、济慈、雪莱等文学家分别如何看待科技进步?爱因斯坦怎样启发了观念艺术家?为什么说晶体学家欠壁纸设计师的钱?人工智能和算法的时代,艺术家如何保持创新?…… 20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对应启蒙运动以来艺术与科学发展的20个重要节点。艺术创新与科技发明之间的奇妙交集,揭示了人类创作灵感的多样性,启发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观察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
许子东文集09:21世纪中国小说选读
许子东
“当代小说一度是思想解放的先锋,现在是人文传统的守望者。” 21世纪以来,中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 时代变了,中国的文学变了吗? 那么多新作,哪些更值得读?哪部可以成为经典?网文冲击下,纯文学会受到影响吗?近20年来的中国小说,佳作不断,但“有高原无高峰”?离开“五四”启蒙和80年代先锋实验,小说是不是总有点没劲?…… 21世纪至今出版的中文小说,一直面临着发表时间短、艺术价值难断的现实。事实上,这些小说因为靠近我们所处的时代,更能反映现实一角,成为时代镜像——你会惊奇地发现其中折射出的“中国故事”。 许子东以敏锐的学术眼光、鲜活的批评视角,精选25位当代知名作家重要作品,将目光投向尚未被定论的“进行时”文学现场——《生死疲劳》的魔幻乡土、《三体》的宇宙寓言、《文城》的宿命叙事、《繁花》的市井史诗…… 从阿来到金宇澄的地域写作,从莫言到阎连科的获奖风波,从余华到刘慈欣的全民畅销,通过文本细读,考察小说如何研究历史,尤其是近20年中国的现实和历史。这不仅是一部生动的小说评论,更是一份写给未来的文学备忘录——记录我们如何用小说理解中国。
许子东文集 07:许子东现代文学课(增订版)
许子东
“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但张爱玲是一条河。” 打开经典,有一种“年轻”叫沧桑,有一种“新青年”叫民国范儿,我们新文学的“新声”《狂人日记》如今一百多年了……新的!旧的!更新的!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这一路,现代中国文学探出的每一步,背后已是星斗可见,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诗历程。 人可以消失,但“人的文学”,探讨人性的更深层,会留下来。 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这一堂堂现代文学课,囊括“五四”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可见鲁迅的“反省”、郭沫若的“创造”、茅盾的“矛盾”、巴金的“年轻”、老舍的“命运”、曹禺的“影响”、郁达夫的“苦闷”、丁玲的“扑火”、沈从文的“反潮流而动”、张爱玲的“无家可归”……文学承担民族—国家寓言。
中午吃什么:一位吃货经济学家的美味指南
泰勒·考恩
本书作者泰勒·考恩是一位酷爱下厨、深谙美食搜寻之道的吃货经济学家。他带着对美食的天然意趣,探索并记录散布于世界各地的美食——小到路边摊、流动餐车的平价餐食,大到米其林餐厅里的顶级料理…… 他渴望打破我们的“饮食势利眼”:好食物并非特别昂贵的;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物美价廉的饮食。他想用经济学原理为每个人安装美食搜寻雷达:找美食要走小道,别选大路;好餐厅里的人通常看起来比较严肃…… 他呼吁我们成为创新的饮食消费者,亲自示范如何在超市、餐厅、家里改革我们与食物的关系。懂一点枯燥严谨的经济学,能让我们在每一餐的平凡烟火中,注入选择的自觉与创新的微光,成为更富觉知与创造力的“饮食生活家”。
广式生活(第1辑)
张跃国
《广式生活》致力于打造国内首部以生活方式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学术集刊。第一辑从“图景、色彩、味道、声音、气韵”五个维度,系统梳理了广式生活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全书通过多维视角,探讨广州作为千年商都的独特生活方式——从饮茶文化、花市传统到榕树符号,从早茶交际、咏春拳到素馨花词,呈现广式生活兼容并蓄、务实悠然的特质。既有对清代外贸、西餐兴起等历史片段的挖掘,也有对城中村变迁、酒店文化等现代议题的观察,展现了岭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形成的平实风雅气质。
壶中天地:陈履生刻壶艺术
陈履生
“文人壶”是中国紫砂文化几百年来极为精彩的一条脉络。紫砂壶使得文人趣味在物质层面上得到外化与展现,文人又赋予紫砂壶更丰富的艺术和文化内涵。作者接续了从陈曼生到顾景舟等制壶大师的文脉,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百字”为主题,以刻刀为笔,以壶为纸,托物寄情,畅抒胸怀,创作了一批字、画、壶交相辉映的文人刻壶艺术作品。本书从多角度展示这些作品的整体与细节,并一同呈现与主题相关的古人文论,集壶艺、书画、镌刻、文学、哲思之美于一体。
管理者为何重要:无老板公司的险境
尼古莱·J.福斯
本书重申了管理者在当今企业中的重要性,并指出“无老板”公司的风险。 近些年,不少商业书籍推崇“扁平化”与“无老板”公司,宣称科层制已经过时,甚至要“炒掉所有管理者”。本书指出,这些书籍提到的“无老板”案例是“精挑细选”的,并因此错误判断了企业制度的趋势。“无老板”神话建立在对公司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的根本误解之上。经济理论认为,如果没有人负责组织和运营,组建公司就毫无意义——每个人都会成为独立的承包商。 在知识型经济的当下,未来更加不可预见,管理者的工作比过去更为重要。当发生公司现有规程无法处理的非常事件之时,管理者就可介入处理,协调组织内部活动,并使雇员更好地协同工作。在面临技术和全球竞争等重大冲击而得以幸存的公司,都拥有强势、有魅力又权威的老板。
美味
马非
《美味》系诗人马非近三年来诗歌作品精品集。本书共分六辑,第一辑“谁是高手”,第二辑“得意之作”,第三辑“多年以后”,第四辑“搭错梯”,第五辑“贼心不死”,第六辑“我不是归人只是过客”。《美味》采用口语的书写方式,以日常生活为创作的主要题材,内容更多着眼于挖掘人性、对生活的深度关怀和对现实世界的敏锐洞察,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发现诗意,以反传统的思维方式客观地呈现真实的人性和生活的画面。马非的诗歌语言简洁、行文流畅、通俗易懂,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发人深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学本体价值。
历史叙事和时间意识:与文学史和文学现场有关
孟繁华
本书系文学评论集,为文学评论家孟繁华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现场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历史和叙述”是对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新的思考。慢”,是前现代生活和美学的主要方式乃至价值取向,也是希望当代文学研究能够稍稍慢一点,冷静一点。第二部分“新潮汐”是对当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现场新现象的捕捉和评论。这个时代新事物很多,但对于文学来说究竟有多少是有价值的,可能数目并不乐观。因此那些和文学相关的“新”,就格外引起了作者的注意。第三部分“小说现场”,选择新写的作家论或作品论,这是当代文学研究的日常功课。
二十首情诗与绝望的歌
巴勃罗·聂鲁达
《二十首情诗与绝望的歌》收录20世纪伟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的爱情经典诗歌代表作,以及译者李宗荣的后记《爱是最温柔的暴动》。 聂鲁达运用别出心裁的结构,穿插着空旷寂寥的夜色中富有代表性的自然意象,撰写下关于爱的经历和思考,引发世人无限共鸣。 翻译家李宗荣对聂鲁达情诗的理解透彻,将情感倾注于笔尖,用极能共情的文字,为读者传递一纸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情书。
山河诗长安:大唐诗人往事
苏缨
古典文化倍受国人青睐,唐诗更甚。《大唐诗人往事》精心选取唐诗中的精品之作,以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34位诗人的生平,阐述其诗作的意境;全文用典细致、旁征博引,使读者在品味唐诗中开阖大气或婉约动人的悲欢离合时,赏析一篇篇故事性强、发人深省的美文。
数实融合:实时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工业进化论
维贾伊·戈文达拉扬
本书揭示了实时数据和人工智能如何驱动工业领域发生根本性变革。 过去,工业企业难以获取科技巨头所拥有的海量实时数据。如今,传感器算力与人工智能已彻底改写了工业竞争规则。 本书为工业企业提供实践指引,助力其将设计、制造实体产品的核心能力,与通过算法与人工智能分析海量互联数据的能力深度融合,从而构建起包括产品研发、战略规划以及客户关系管理在内的新型价值链 “数实融合”不仅是驱动工业企业迈向智能化、敏捷化的核心引擎,更是其实现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银行场景化增长:银行人必备的流量制造与运营手册
黄宣
这是一本系统阐述银行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通过场景化获客与私域流量运营破解营销痛点、实现客户增长与业绩提升的实战型工具书。本书直面传统银行营销模式失效的困境,深入剖析了经济环境变迁、用户行为巨变以及银行业务发展痛点,提出“流量制造”的理念,并构建了以“场景化获客”为核心、以“私域流量精细化运营”为支撑的全新营销方法论体系。书中不仅融合了《孙子兵法》“道天地将法”的古典智慧与现代数字营销技术,更结合中国本土银行实践,提供了从策略制定、客群分析、场景搭建、工具应用到团队组织的完整闭环解决方案和大量可落地执行的工具模板(如PCPS营销策划闭环链路图、客群分析四步法、私域运营七步法等)。本书是银行管理者、营销人员、数字化转型负责人不可或缺的行动指南。
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
陈宪
这是一部深入剖析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年(1980~2025年)以来如何从边陲小镇崛起为全球创新中心之城的力作,全书从经济体制、发展动力、产业生态、融合创新、城市发展五个维度,采用翔实的事实、充分的数据和有趣的故事,结合经济学相关的理论分析来展现深圳45年来的发展巨变与世纪跨 越。同时全书还指出一系列改革举措:设立经济特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创新和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创新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20+8”产业集群,这些举措促成了深圳从边陲小镇飞跃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之城。此外,本书还深入分析了深圳是如何将创新的基因融入城市发展的脉搏,成为强城时代下新质生产力标杆之城的。
信用债投资分析与实战:低利率时代的投资选择(第2版)
刘婕
信用债是个规模超过50万亿元的投资品种,有着大量的从业人员和投资人。本书是市场上唯一由一线投资经理撰写的关于信用债研究和投资的图书。这里既有信用债研究框架、也有信用债投资实操方法,更有作为市场资深投资经理的一些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分享。因此,这本书既可以作为债券从业人员的入门图书,也可以让资深从业人员对我的投资经历产生共鸣,共同回忆和分析债市重大事件的因果。信用债投资往往还和会计、法律、IT紧密相连,希望投资经理的角度,能帮助相关从业者打开新的视角。 本书的第1版出版之后,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和很多业内朋友的好评。也许是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读者更喜欢看经历过市场毒打并且还能存活下来的投资经理的心路历程吧。随着市场的快速迭代,本书只有快速更新,纳入最新的投资实践,才能不辜负读者的喜爱。所以第2版来了,让我们跟随本书进入债券市场,从投资经理的角度感受债券市场十几年来的峥嵘岁月。
织网人(全三册)
徐永健
一年一度的“1024程序员大会”上,来自全国的上万名程序员绕岱湖团建时,一首神秘打油诗出现在官方直播评论区,并每隔913秒出现一次。 此时,大会的承办方网熊科技公司负责人突然在岸边发现了一具女尸,警方依据打油诗线索陆续发现三名受害者,并最终锁定了嫌疑人。 然而,嫌疑人突然留下一封长信揭示互联网的种种罪恶,并自焚身亡,而此人正是八年前一起纵火案的嫌疑人,他最早从事互联网行业的父母恰恰在五年前除夕夜被毒杀身亡。三起案件交织,真相扑朔迷离…… 《织网人:1024之谜》以飞快的节奏、缜密的推理讲述了互联网行业不为人知的罪案故事,同样,它对于普通人认识临时起意的犯罪也有启发和引导价值。
冰点火炬
窦椋
本书是一部以“沈阳九君子”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全书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生动讲述了“沈阳爱国九君子”在国难当头,勇敢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为中国抗日斗争争取国际舆论支持的英勇故事。 在东北沦陷、民众苦难的至暗时刻,日本当局编织谎言,试图将伪满洲国合法化。在这危急关头,共产党员巩天民、医学家刘仲明、社会教育学家张韵泠等九位爱国志士,不顾个人安危,秘密搜集日本侵华证据。 他们的行动,不仅向国际社会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更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斗争迈出了重要一步。 全书通过九位主人公在十四年抗战岁月中的救亡图存、勇于担当、不畏牺牲的壮举,展现了他们的勇气、智慧、毅力和责任感。 这些先辈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成为激励国人的不灭火炬,深刻诠释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