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VIP免费超新鲜
首页
分类
免费
排行
我的书架
黄梅雨季
甘伟
《黄梅雨季》是复旦诗派代表诗人之一甘伟的诗歌精选集,共收录了他创作的146首诗歌,包括曾风靡八十年代整个上海校园的复旦名诗《黄梅雨季》,以及他早期和后期的代表诗作。甘伟早期的诗作,诗风抒情浪漫、悱恻缠绵,而后期的诗歌既有充满哲理和疑问的平铺直叙,也有学院派诗歌意象和隐喻环绕的生命追寻,甚至还有黑色幽默的调侃和机智,语言的选择充满了甘伟独特的智慧与感悟。他的诗歌在写作情绪、语言风格、价值观念和生命意识上,都达到了更为敏锐、深沉和广袤的境界。
刺秦:重新认识秦王朝
李开元
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 如果荆轲刺死了秦王,历史将如何演变? 《谏逐客书》对秦朝速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为什么说秦崩的教训在汉兴的经验中? 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 《刺秦》是秦汉史专家李开元教授的重磅新作,从历史考证的视角,解读《史记》名篇“荆轲刺秦王”的真伪虚实,邀请读者一道做一番历史侦探破案的尝试,将事件涉及的多位历史人物、种种历史事件抽取出来,结合新的素材,重新描绘一幅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画卷。 在此基础上,李开元教授做出打破常规的延伸,引领读者体验宛若科幻世界的神游,尝试历史假设的可能,进而对李斯其人及其名篇《谏逐客书》的历史地位,乃至秦朝的速亡,提出全新的历史学阐释。
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与社会
郭松义
本书稿是一部专门研究清代婚姻与社会的学术著作。作者采用历史学、社会学的考订分析、个案研究、抽样统计等方法,借助伦理学、心理学的研究理论,使用了统计学量化处理的手段,汇集了方志、族谱、年谱、档案等前人未经采用的历史资料,对清代婚姻关系作了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全面的研究与考察。内容涉及婚姻地域圈、婚姻社会圈、婚龄、童养媳、入赘婚、妾、节烈妇女和贞女、妇女再嫁等问题。论述全面、资料丰厚,是一部富有创见的高质量专著。
出关
李镜
1937年春,红军西路军遭马步芳等部“围剿”,2000多被俘红军编入马步芳补充团,在祁连山腹地充当苦役。突然有一天,马家军旅长马成义宣布,这批红军战士已编在他的麾下,要“出关”抗日。 在与组织完全失联的情况下,战士们心生疑团:是真抗日,还是被诓至某处遭集体杀戮? 政治委员张角和团长程子和以及全体被俘红军面临重大抉择…… 出关之路万般险阻,出关之人历经磨难。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这支由昔日宿敌组成的新武装力量也在艰难磨合——从相互怀疑、心存戒备、愤而暗杀旅长,到不分彼此、并肩作战,一批全新的人物形象从混沌历史中走出,使这个战争故事焕发出复杂奇特色彩……
诗歌与警察:18世纪巴黎的交流网络
罗伯特·达恩顿
1749年7月,索邦大学医学院学生弗朗索瓦·博尼斯坐上了巴黎警察的马车,本以为是去面见元帅,不想却消失在巴士底狱深处,罪名是“散播恶意诽谤国王的诗歌”。在这场史称“十四人事件”的风波中,半个月内有14位平民如博尼斯一般被诱骗逮捕,接受秘密审讯:从哪里听来的诗歌,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告诉了谁…… “十四人事件” 由时任战争部长兼巴黎总长达让松伯爵亲自督办,书业监察官戴梅里、巴黎警察总长贝里耶亲审,留下了极为丰富细致的文书材料。为什么此事会受到如此重视?其背后牵涉哪些政治事件与权力斗争?这些诗歌中隐藏了什么时政信息和民意反馈?诗歌的流转又标识出怎样的信息传播网络?《诗歌与警察》正是从这一微观事件出发,对18世纪中期巴黎信息传播与公共舆论的研究。 著名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大胆尝试描绘书面文字之外、极难把握却无处不在的历史上的民众之声。警察档案和传世歌集是他最重要的史料来源。通过对收缴残片、回忆录、书信、歌词集等口传诗歌载体的追踪,达恩顿拼出了巴黎信息交流网络的地图;通过歌词版本与曲调的巧妙对应,他听到了18世纪法国民众与日俱增的嘲讽和不满。
门罗主义: 美国全球地缘战略的源起
托马斯·本顿·埃金顿
美国的“门罗主义”源自华盛顿提出的“不干涉原则”,自19世纪初诞生起,逐渐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全球战略,并深刻塑造了现代国际政治格局。本书以门罗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列强企图重建拉丁美洲殖民地、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和独立后各国的反殖民斗争、美国致力于使拉丁美洲成为不容他国染指的势力范围为出发点,围绕美国与欧洲列强及拉丁美洲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以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助力美国战略崛起、确立美国西半球霸主地位为落脚点,阐述了在外交实践和冲突中,门罗主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外交政策基石的历史脉络和现实基础。
现代欧洲史:1500—1815
卡尔顿·海斯
欧洲地域辽阔,国家林立,民族众多,宗教多元。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它曾以信仰和理性塑造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也曾以科技引发世界剧变。 15世纪末以来,以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民族国家崛起为标志,欧洲进入现代。欧洲的船长们驶向大洋深处,开启商业革命。欧洲各国殖民竞争加剧,民族国家陆续兴起,罗马天主教会权威下降,光荣革命爆发,重商主义流行,美国莱克星顿枪声响起,法国大革命爆发,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美国知名历史学家卡尔顿·海斯尝试将16世纪至19世纪初的欧洲社会与政治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用社会和经济因素来辅助解释政治事实,从而帮助人们“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同类以及人类的种种问题和前景”。
蓼水微澜
袁姣素
《蓼水微澜》以湘西地域为背景,以湖湘文化为底色,描绘了时代变迁下乡村社会的生活百态,刻画了一个又一个小人物的内心世界,讲述了一出又一出温情的、感恩至深的情感故事。作者的笔触是宏观的,触摸到大时代的烙印,如务工、高考、留守人口等社会现象;作者的笔触又是微观的,伸到了小人物生活的人间烟火,关注到他们身上的悲欢离合。如《家务长》通过柳青云这一角色,再现了乡村土葬的习俗,借此传递出生者和逝者之间的情感羁绊;《走卫星》通过一场突发事件,刻画了一个乡村权威人物的形象,奏响了一曲有浓厚的乡情歌谣;《蓼水微澜》则借用蓼水这一意象,描绘出一对青年男女的痴恋,美好而又激烈,带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动。
丰碑:重走成渝铁路
姜春勇
本书集合了重庆日报“丰碑——重走成渝铁路”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的优秀成果。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重庆日报采访团队实地重走成渝铁路,挖掘史料,采访亲历者,真实还原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录那一幕幕难忘的历史场景。本书主要从成渝铁路的设计者、材料、选址等进行了介绍,反映出了当时修建成渝铁路的工作者们不屈不挠、刻苦奋斗的精神。
古道尽头是吾乡:重走成渝古驿道
张永才
川渝自古一家,人缘相亲、文化同源。成渝古驿道肇始于汉,成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该路东起重庆朝天驿、西至成都锦官驿,全长逾千里,是古时重庆到成都陆路的必由之路。沿途经过如今重庆的渝中、沙坪坝、九龙坡、璧山、永川、大足、荣昌,通往四川隆昌、内江、资中、资阳、简阳、龙泉驿,最后到达到成都。这是古时串联成渝两地的经济文化大通道,是巴蜀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史实和动人故事,有着巴蜀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等深厚的历史积淀。古驿道沿途市镇是古代巴蜀最发达的地区,也正是当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连接点、桥头堡、先行区。为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川渝地区人文交流,重庆日报携手四川日报于2020年6月至8月进行了“重走成渝古驿道 感受双城新变化”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本书稿为该活动的作品合辑。
道路崎岖觅乡愁:重走巴渝古盐道
姜春勇
本书是《行走的力量——重庆日报“重走”系列报道丛书》中的一本,是重庆日报2016年“重走古盐道 感受新变化”大型实地采访系列报道的成果合集。采访团队兵分四路,历时一个多月,重走了綦岸盐道、巴盐古道、涪岸盐道、秦巴古盐道四条古盐道,行程数千公里,记者们登小道、涉险滩,穿行在渝、湘、鄂、黔、陕之间,寻访于街头巷尾、田野阡陌,挖掘古盐道珍贵史料,探寻巴渝文化密码,讲述盐道兴衰沉浮的故事,反映近年来古盐道沿途各区县在脱贫攻坚中发生的巨变。随后《重庆日报》用20个版的篇幅刊发了这一系列报道,并以全媒体报道的方式在网络媒体上同步推出,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之路采访纪实
周勇
《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之路采访纪实》是《重庆日报》“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之路”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的成果合集,讲述了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事件,以珍贵的史料、传奇的故事、浓郁的乡愁,拨动了众多受众的心弦,引起强烈共鸣。
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
张永才
《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是《重庆日报》“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的成果合集,以区域为视角对巴渝古诗脉络进行了全面梳理,描绘出一幅重庆古诗全景图,第一次向世人展现了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传统文化神韵。
中国历代艺术学研究文丛·美术卷(上):画论
丁宁
本书以中国绘画历史为脉络,分六个章节,从“魏晋南北朝画论研究”“隋唐五代画论研究”“宋朝画论研究”“元朝画论研究”“明朝画论研究”“清朝画论研究”依次对历代有影响的画论以予别类收录、整理。包括奠定了中国画论核心原则谢赫《古品画录》中的“六法论”,荆浩《笔法记》中对山水画提出的“六要说”,郭熙《林泉高致》中对“三远”透视原理的总结堪称山水画观照方式的经典描述,赵孟頫的“古意论”“书画同笔论”,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石涛的“一画论”。这些画论涉及中国绘画所特有的画理、画评、画法、画史等,书中遴选内容形成了中国历代画论的理论研究集成。本书通过文献原文、注释、文献辨析以及高清画作展示,既呈现了文献本身,也展示了编者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便于读者对这些传统文献有更深层的理解和学习。
中国历代艺术学研究文丛·美术卷(下):书论
李凇
《中国历代艺术学研究文丛》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根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艺术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编撰完成,从艺术理论、书法、绘画、戏剧等多个方面,对自先秦以降的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学理、艺术家、艺术作品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美术卷(下)·书论》收录、整理、研究了从东汉至民国初期的50位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书法理论家的具有代表性的书论作品。全书按时间顺序分为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朝、清朝及民初这六大篇章,东汉是我国书论发展的草创阶段,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叙》对文字的生成开始研究后,留下了蔡邕的《笔论》《九势》、赵壹的《非草书》等书论作品,后世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层出不穷,著述也愈加丰富,魏晋有王羲之的《书论》,唐有唐太宗李世民的《笔法诀》、欧阳询的《八诀》《用笔论》等,宋有黄庭坚的《论书》、米芾的《海岳名言》等,明有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解缙的《春雨杂述》等,清有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刘熙载的《艺概·书概》等,民初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都很有影响。每篇收录的文献作品都在前面有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录入的文献原文则是在精选的底本基础上综合了其他版本校勘对比而成。
中国历代艺术学研究文丛·艺术理论卷(上)
朱良志
本书稿是《中国历代艺术学研究文丛》之一卷。该丛书基于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艺术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编撰完成,从艺术理论、书法、绘画、戏剧等多个方面,对自先秦以降的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学理、艺术家、艺术作品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说文月刊》巴蜀文化研究
杜芝明
《<说文月刊>巴蜀文化研究》对《说文月刊》所刊载的关于巴蜀文化的内容进行了整理,除《说文月刊》两期“巴蜀文化专号”外,还选了《说文月刊》其他的巴蜀文化代表性文章。全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3卷第4期的“巴蜀文化专号”,第二部分为第3卷第7期“巴蜀文化专号(渝版第一号)”,第三部分为《说文月刊》其他的巴蜀文化代表性文章。 《<说文月刊>巴蜀文化研究》以重庆图书馆藏《说文月刊》为底本,参校香港明石馆中国近现代珍稀文献影印丛刊(中文编)之《说文月刊》、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说文月刊》、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说文月刊》及有关出版物收录的文章。全书整体采用简体字,在录入整理中尽量保持了原文的风貌,仅作了必要的修改,在保持原注的基础上完善了注释,补全了引文文献资料。
摄影心理学
王美木
本书内容是摄影与心理学的跨界学科融合,共分为摄影心理学的由来、摄影师的基本修养、摄影构图与视觉心理、摄影色彩心理研究、风光摄影的应用心理研究、儿童摄影的应用心理研究、人像摄影的应用心理研究、摄影的审美心理等十个章节。书稿的章节安排合理,涵盖了从摄影心理学的由来到不同摄影领域的应用心理研究,显示出作者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思考和全面覆盖。目前并没有一套系统的学科和理论对摄影心理学进行概括,本书稿为第一本尝试融合摄影与心理学的著作,其目的在于提出一个新兴但又颇为重要的概念,帮助摄影师群体在摄影领域获得更大的成就,促进摄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重庆文学蓝皮书(2022—2024)
重庆市作家协会
《重庆文学蓝皮书(2022—2024)》对重庆市第五次作代会以来各文学门类(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儿童文学、文学翻译、网络文学、影视文学、文学评论、文学成果转化、科幻文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综述,准确地反映了重庆文学全貌和发展趋势。综述部分本着理性、客观、务实的原则,围绕重庆文学作品的创作生产、理论评论、人才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剖析,深入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为重庆文学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结合具体实际,在各门类综述后,分别收录2—5篇具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帮助读者加深了解,丰富阅读体验。
石佛寺遗珍
牛英彬
本书稿是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江津石佛寺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的整理展示。江津石佛寺遗址是川渝地区考古发掘揭露出来的最完整的石窟寺遗址,是川渝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宗教聚落址,弥补了以往川渝地区石窟寺研究中有窟无寺的缺憾。 在内容上,书稿将建筑遗迹、石刻造像、碑刻题记、僧俗墓葬等考古成果集结成书,精选照片199张、线图98张、拓片29张,整体反映该遗址在各时期、不同阶段的最为主要的物质文化面貌,集中体现该遗址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