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VIP免费超新鲜
首页
分类
免费
排行
我的书架
高式国针灸穴名解:附五禽戏
高式国
本书从督脉始到肝经止,对十四经三百六十一个穴位的命名进行了解释,并对各穴位的作用和证治也做了说明。这些对腧穴名称的解释是高式国先生综合了古代各方面知识,揣度古人对腧穴命名时的构思,以尽量准确表达古人之意愿。这些解释有的根据典籍记载,有的根据局部解剖特征,有的根据深部脏腑,有的根据腧穴效用特点,也有的根据经脉所属或与附近经脉的关系,还有的根据养生家的体会等。作者在全书的行文中使用了大量古典词章,文字十分精炼。为了便于广大读者理解,作者又把现代人的认识和自己在临床中的体会,巧妙地结合进去。全书内容丰富,说理性强,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阅读。此次整理,增加了高式国先生整理的五禽戏手稿,手稿中有其所绘演练示意图。本书适合针灸医师、中医药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诊治
许振亚
神经系统疾病是当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尤其是脑血管疾病或病毒感染性疾病,是中老年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与研究已是医务界当务之急。 本书编写体例新颖,特色鲜明,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对每一个病种力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以西医病名分类,中西医内容分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中西医并举及临床诊治互参并用,使两套理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既有中医的继承与创新、研究及展望,又有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进展,信息全面,内容详实;适用于中西医临床医师参考,同时也作为科研、教学人员的工具书或参考书
金山本草润童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知识启蒙系列青少年读物)
唐述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重点任务中指出,要“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娃娃的基因,让更多的孩子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孩子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乃至国家自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知识启蒙系列之一。 2.用生动的绘本形式,讲述有趣的本草故事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续
彭子益
本书由"中医复兴之父",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的第二位医中圣人彭子益所著。该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 彭子益所著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由十六篇相对独立的文章组成,勒为上下两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上编5册,载"原理上篇"、"古方上中下三篇"、"温病本气篇"、"儿病本气篇"、"时病本气篇"、 "脉法篇"、"舌胎篇"、"药性提纲篇"、"《金匮》方解篇"、"《伤寒论》方解篇"和"生命宇宙篇"。据第1册所载全书目录可知,下编当有"原理下篇"、"《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杂病篇"、"王氏医案篇"、"汤头改错篇"及"杂说篇"共6篇文章,可惜不易得见。据彭氏自述,"上编各篇为初学医时必读之本,下编各篇为学医将成时始读之本"。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彭先生"用中医原有名词,以有原则、有系统、有证据的科学方法"编纂而成。
针灸推拿及解剖触诊技术
张院宝
正常人体解剖学一直是中医类专业学生在医学技术技能学习过程中的痛点、难点,特别是从解剖学基础知识到临床具体运用的转换,是中医类专业学生乃至初入临床的医务工作者的瓶颈和障碍。但“无解剖,不医学”,解剖学在临床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本书以中医类专业学生及医务工作者实际所需的运动系统相关解剖知识为突破口,以骨性定位标志、体表标志及肌肉整体印象为切入点,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为中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及医务工作者提供从解剖学基础知识到临床治疗实际运用的专业参考书籍。
高彦彬经验传承:络病学说与慢病防治(大医传承文库)
高彦彬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大医之道展示高彦彬教授的为人、为医、为学、为师之道,使读者了解高教授的文化精神、思想品德、思维方式及学术思想;下篇大医之术展示高教授的诊疗技术,临床经验,供读者学习高教授的临证技法、诊疗代谢病、慢性肾病经验。本书旨在为青年中医师学习名老中医文化精神、思想品德、思维方式及临床常见疾病的诊疗经验,为日后的成才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可为中医爱好者、患者科普中医文化知识,为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三把钥匙说透中医(中医师承学堂)
陈建国
本书稿系一大众科普保健图书,为武警北京总队第三医院中医科陈建国主任创造性地将中医传统的六经八纲辨证体系,转化为“三把钥匙”的健康养生指导原则,通过食物寒热温凉之性来调整人体的寒热虚实偏性,以食物为武器来以偏纠偏,使人体恢复阴阳的稳态,从而教人们认识中医,认识健康养生的本质,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本书语言平实,深入浅出,提供阅读本书,可以使普通百姓能够掌握合理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做掌控自己身体的主人。
绍兴卷
沈钦荣
“浙派中医”是指发源于浙江一带,具有显著浙派文化特征的综合性中医学术流派,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浙派中医系列丛书》定位为具有较高水平的地方中医药文化研究性读物,注重学术性和史料性,兼顾通俗性和可读性。一方面旨在吸引学术界专家更多地关注和研究浙派中医文化,一方面帮助广大读者更全面地认识、更深入地了解浙派中医的文化元素,从而激发和激励当代浙派中医人更好的地做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本丛书共分总览卷、地方卷、专科卷,其中地方卷分11个分册,专科卷10个分册。本书为地方卷之绍兴卷,系统梳理绍兴地区中医药文化、历史、发展、特色、相关医家等。
腹痛(中医优势病种古籍文献挖掘丛书)
刘毅
在现代定义中,腹痛是指胃院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由六淫外邪、七情内伤和病理产物(痰饮、宿食、淤血)引发致病,病因较多,涉及病种分布广泛,内科、妇科、儿科、男科、外科的疾病均可导致腹痛。参考李永红博士的《腹痛病症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一文,古籍文献中腹痛从症到病的发展过程,呈现阶段性特点:先秦时期,腹痛主要作为一个临床症状在相关文献中出现,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腹痛从一个症状逐渐向一个病名演变。隋唐时期,腹痛己经作为一个独立病名出现(以《诸病源候论》为标志)。宋元时期,腹痛的内容,得到了一定程度丰富,明清时期所提出的腹痛有关病名,多沿用前人论述,较少有创新之处。明代仍存在腹痛与胃脘痛混称为心腹痛的情况,清代《症因脉治》明确了腹痛的病位“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将腹痛和胃脘痛明确区分开来,并延用至今。
中医经典选读
许海
本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全书分为四篇,第一篇为《黄帝内经》选读,其中《素问》以明顾氏翻宋本为蓝本,《灵枢》以明赵府居敬堂刊本为蓝本,第二篇为《伤寒论》选读,以明·赵开美复刻本为蓝本,第三篇为《金匮要略》选读,以以元·邓珍本为蓝本,第四篇为《温热论》《温病条辨》《湿热病篇》选读,《温热论》以华岫云收载于《临证医案指南》的“华本”为蓝本,《湿热病篇》以收载于薛生白《温热经纬》版为蓝本,《温病条辨》以问心堂初刊本为蓝本。内容简明紧凑、重点突出。教材供职业院校三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中医养生保健、中药学等专业使用,也可作为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参考用书。
常见肛肠疾病的中西医治疗
陆庆革
陆庆革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肛肠临床工作在,并且从事电子肠镜的操作治疗以及直肠肿瘤经肛门镜下微创保肛(TEM)手术,具有三十年结直肠肛门外科临床经验。本书拟针对陆庆革在痔、瘘、裂、肛周脓肿及大肠癌的外科治疗和炎性肠病、便秘的内科治疗方面的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对其创新性的肛肠疾病理论与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其传承人对其学习过程中的体会进行整理记录。体现了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为广大读者提供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难经(中医必读经典丛书)
扁鹊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八十一问》。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内容以脉诊为主,还分析了一些临床病证。其中一难至二十二难为论脉学,二十三难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难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难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书名《难经》,“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即问难《内经》。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把《内经》的三部九候,解释为气口的寸、关、尺三部,每部又有浮、中、沉三候,并提出其理论根据,认为寸口为“脉之大会”,又是“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可以独取之。由此,“独取寸口”的理论为后世所采纳。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独特见解,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代经典医籍之一。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
内外伤辨惑论(中医必读经典丛书)
李杲
《内外伤辨惑论》,李杲撰,三卷,1232年成书,1247年刊订。是李杲生前定稿并作自序的唯一一部著作。该书卷上为辨证,详论阴证、阳证、脉象、寒热、外感八风之邪,手心手背,口鼻,筋骨四肢,头痛,气少气盛,不内外伤辨惑论,内外伤辨惑论,恶食,不渴,劳役受病,辨证与中热等诸证候内伤与外感之别;卷中为饮食劳伤、四时用药加减、暑伤胃气等医论及补中益气汤、神圣复气汤等方论内容;卷下为用药所宜、所忌,以及酒客病,临病制方,随时用药等内容。
中医数字化和标准化探索与应用
倪菲
本书主要探讨了中医数字化和标准化探索与应用的研究背景、思路以及方法,分析了中医数字化的概念与特点,总结了中医数字化以及中医数据信息标准化的研究方法,梳理了中医数字化的产生与发展,构建了中医四诊数字化技术应用体系,将中医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形成中医数字化技术推广示范,推进中医远程诊疗、移动医疗、智能医疗等新型服务业态发展,推动中医传统诊疗技术的现代化、标准化与国际化,提高中医诊疗服务的可及性,促进中西医学现代融合发展,可为中医药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本书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和模糊统计法的中医心系疾病症状术语标准化与国际化研究”(L20AYY002)的研究成果之一。
对症拔罐 一看就会
王海丽
本系列共5册,为《小儿推拿 一看就会》《艾灸自疗 一看就会》《对症拔罐 一看就会》 《中药外用 一看就会》《特效穴位 一找就准》,对标“健康中国战略”——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本书特点:集合了沪上三甲医院及中医研究机构专家智慧,确保内容科学权威,聚焦于中医外治法如拔罐、推拿、艾灸、药物外敷等,采用高清拍摄1000+图,并搭配GIF动图/视频,主打以图带文,步骤清晰、简洁明了、一看就会,引导大众通过居家日常养生方式实现小病自疗,全面激发身体最优抵抗力,从不同途径获取健康秘诀。
记忆的补丁
烹茶煮字
本书讲述了建筑师周衍在妻子林晚坠亡后,通过“遗忘诊所”删除了充满自责的痛苦记忆,植入虚假的平和片段重启人生。当新女友无意间触发记忆裂痕,他逐渐发现被篡改的真相:自己曾是逼迫妻子走向绝境的偏执狂。随着林晚遗留的画作、录音等证据浮现,周衍踏上追寻真实自我的残酷旅程,最终在法庭直面“过失致人死亡”的罪责,选择用牢狱之苦修补灵魂的缺口,完成对记忆暴政的反抗与救赎。
蜀山剑侠传(第二卷)
还珠楼主
吕村与戴家场矛盾激化,吕宪明邀金身罗汉法元、苗人姚开江等相助,欲借妖法、剑术压制戴家场。戴家场有佟元奇、玉清大师等剑仙支援,双方在广场设擂对决。许超为证自身,前往陈圩下书,却遇吕村埋伏,幸得女飞熊何玫等救助。凌操之女凌云凤、戴衡玉之妹戴湘英也卷入纷争,湘英学许家梨花枪,云凤一心向道。战斗中,怪叫花穷神凌浑多次现身相助,引走姚开江;司徒平因遭许飞娘猜忌,得秦紫玲、秦寒萼姊妹所赠弥尘幡脱身,后与二女结下缘分。各派剑仙交锋,妖人或败或逃,而李英琼、申若兰又陷魔火。
杨柳湾的救赎
李平昇
本书以对话的方式,围绕我在困境中对生命、自我、灵魂、幸福等的探索展开,深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命运的无常、痛苦的本质、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以及爱与救赎的力量。通过我在人生困境时的内心挣扎与觉醒,表现了人类在苦难中寻找自我、追求心灵安宁的永恒主题。引导读者思考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如何通过自我觉察与内在力量的提升,找到真正的幸福与自由。 在当今快节奏、物质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常常忽视对内心世界的关注,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我和生活的契机,帮助读者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具有通俗的哲学思考与精神启示作用。
艺林探赜
刘跃兵
艺林无际,艺术世界如同一片神秘幽深、漫无边际的森林,其中蕴藏着许多珍贵的宝藏和无尽的奥秘,呼唤和等待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学人去开掘探求。本文集收录了作者研习文艺二十年以来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和各类报纸上的25篇文章,文章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涵盖了艺术理论、文学以及戏剧、电影、绘画、书法等多个艺术领域,反映了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本文集收录的文章从性质上可分为“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两部分,前者是对中外历史上重要艺术理论观点的研究探析,后者是对经典艺术作品、当代艺术和艺术论著的赏析评论,二者并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时代艺术学人“知行合一”的治学方法和高远追求。
珠帘银烛(全三册)
郎红浣
苏州寒夜,燕惕斩杀恶徒李二虎,救下春姨娘,由此结识林燕、邹静仪等一众人物。他为救静仪赴京求药,遇皇帝、助陆云衢押运粮饷,还与孪生兄弟郭燕来重逢。郭燕来促成多段姻缘,化解寻衅,却遭昌吉叛乱、李小虎作乱等变故。众人平叛后归乡,又遇马少夫人病危。期间,燕惕、燕来兄弟剿绥德山贼、救春姨娘母子,燕姑娘随官家南巡、赴新疆遇袭,傅安考取功名,胡吹花等人也暗中助力,诸多人物命运交织,能否化解重重危机?燕惕与静仪、燕来与莺姑娘等有情人能否终成眷属,而傅家及李家又将如何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