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VIP免费超新鲜
首页
分类
免费
排行
我的书架
新巴比伦人:现代伊拉克犹太人的历史
奥里特·巴什金
本书记录了这些犹太人的生活、他们的城市阿拉伯文化,以及他们对建立民族国家的希望,并揭示了伊拉克犹太人的流离失所不是因为被迫害,而是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被误导的国家政策的结果。可悲的是,直到今天,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不可能共存仍然是该地区的主导叙事。
如他们所说的,或什么都不是
安妮·埃尔诺
本书是安妮·埃尔诺发表的第二部小说。主人公是一位初中毕业即将步入高中的青春期女孩安娜,她渴望了解世界,接触他人,但终究无法摆脱孤独。伴随着成长,安娜对父母、教育和性的感受也在不断变化,她变得更加成熟,但也更加矛盾和不快乐。她发现自己在教育水平和世界观上都超越了父母,离他们越来越远。 安娜的故事在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和意识流写作的叙述下精彩纷呈。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让我们看到了埃尔诺的写作风格的起步和发展,还让我们见证了一位大师的文学转折点,令人着迷。
保守主义:为传统而战
埃德蒙·福西特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保守主义的历史著作,鲜活又犀利,它从19世纪保守主义的起源谈起,直至当今的硬右翼。 两百年来,保守主义直面自由主义现代性并适应之,使保守主义之“保守”的名声不攻自破。其结果是,右翼赢得了长期的权力,并有效地成为政治中的主导传统。然而,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功,保守主义者相互之间依然纷争不断:究竟要与自由主义和民主达成何种程度的妥协,或者哪些价值观需要被捍卫以及如何去捍卫。在本书中,埃德蒙·福西特对这段冲突的历史进行了扣人心弦的描述,澄清了关键的理念,并阐明了当今右翼内部的争论。他以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中心,生动地讲述了右翼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故事。这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包括:詹姆斯·麦迪逊、埃德蒙·伯克和约瑟夫·德·迈斯特等先驱,资本主义早期的敌敌友友,宗教捍卫者,以及现代政党的缔造者,如威廉·麦金莱和索尔兹伯里侯爵。本书还记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批评家和激进破坏者,叙述了自由放任经济学的倡导者如何打破1945年后的共识,并描述了唐纳德·特朗普、鲍里斯·约翰逊和他们的欧洲同行如何将保守主义推向“国家优先”的硬右翼。
共鸣教育学
哈特穆特·罗萨
“怎么养娃”一直是困扰教育界和各位家长的头等问题。不管是快乐教育、虎妈教育,还是填鸭教育,似乎都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问问他们到底希望有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破解唯分数教育,摆脱夸赞教育,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与潜能,提倡共鸣教育学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哈特穆特·罗萨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热情,培养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能力,让其爆发出生命的活力,而不是造就一个又一个做题家。创新与灵感正是在闪光的眼眸和“啊哈……我明白了”等共鸣中绽放出来的。如果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擦碰出火花,那教学就成功了。向空中抛撒的无数碎片,最终会变成一个个美丽的花瓶。
商品美学批判:修订译本
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
在当代社会,决定一项购买行为的往往不是该物品本身,而更关乎其被呈现出来的方式。商品通过精致美好的外观、耳目一新的设计、与众不同的特质,具备了极为强烈的吸引力。这些经过品牌打造、广告营销等层层包装的商品,成了不涉及本质的“观念物”。只要“受欢迎”,产品本身的实际使用价值以及品质都将逐渐隐去,再也无关紧要。在此过程中,商家捕捉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又重新打造并掌控了这种欲望,让需求成为一种再“自然”不过的律令。 德国批判理论家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20时期70年代创造的“商品美学”(Warenästhetik)概念,成为切入晚期资本主义批判的有力工具。在本书中,他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出发,穿透商品世界万花筒般光彩陆离、变化万千的表象,跨越标准化大生产时代直抵高科技全球化的当下,深刻揭露晚期现代社会中商品交换的矛盾与虚幻性。
少帅与蒋介石
王朝柱
《少帅和蒋介石》是一部纪实体的长篇历史小说。是系列长篇纪实小说“蒋介石和他的政敌们”之一部。 少帅——张学良自1928年6月4日始,至1937年春天因西安事变被软禁止,和蒋介石相交近十年。近十年之中,军阀混战迭起,又加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演出了无数幕壮烈的史剧。
落日疯狂:揭秘日本发动气球大战飘炸美国始末
田闻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穷途末路的日军本部采用一个气象学家的发明,秘密制造气球炸弹飘炸美国,回击美国日渐加紧的进攻。 摸不清事情来由,当年在珍珠港大战中吃了日本人大亏,现在又被“ 白色魔鬼”炸得焦头烂额、不辨东西的美军上层将寻求帮助的目光转向中国……不久,这场诡秘的气球大战戛然而止。 作家田闻一在形象、生动地叙述了事件的起始、发展、终结的同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沿着这条线索向纵深发展。最后笔触走到中美合作所解散,梅乐斯被押解回国,戴笠机撞戴山殒命…… 《 落日疯狂:揭秘日本发动气球大战飘炸美国始末》中精心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从国际风云人物罗斯福、蒋介石、天皇裕仁、日本首相小矶国昭到美国特使马歇尔、驻华大使赫尔利、日本头号战犯东条英机、国民党军统局长戴笠、美国大特务梅乐斯及相关的高级将领胡宗南、风流人物孔二小姐等等,无不带着他们独有的风貌,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一政治舞台上的勾心斗角、生活上的儿女私情、错综复杂的阴谋诡计……可谓四海风雷齐来,处理得有张有弛,缜密有致,传神传情。
野王
酋长有德
一个草原故事,一部野王传奇。 一头野猪,一个兵士,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居然相遇在一起,为了生存,一兽一人,和谐相处,直至获得生命的权利。 野猪名叫扎巴,扎巴是由一头贝它狼带养长大,之后,在它的生长路上,与它的天敌熊、豹、猞猁、棗金雕等动物竟奇迹般地友好相处;而兵士蒙格翔则因一次特殊任务而陷入一片至今才解开的谜一般的山谷中,并且成功地化解了当地土著篱庄上平民与篱头之间的矛盾。一山之隔,一边是兽,一边是人,但人兽殊途同归……
双槐金世缘(第1卷))
逝水先生
抗日战争末期,去县城谋职的常思根在解救被流氓欺负的应秋珍时,因打死了地痞而将要被抓,应秋珍挺身而出,认常思根为自己的丈夫,并且和常思根结了婚。第二年,常思根的弟弟常思本结婚刚三天,就被抓了壮丁,撇下了妻子崔春枝。双槐村的肖保长,收留了讨饭而来的李盼富一家。李家儿子李良玉长大完婚后,妻子刘玉婷被肖家儿子肖进喜逼得上吊自杀。李良玉走投无路,参加了革命。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军队中的官兵打死了应家父母。常家遭抢,常家父亲也被抢车马逃命的溃军轧死。常思根为要回被抢车马而去追赶溃军,一去便无音信。双槐村解放后,肖进喜被镇压,应秋珍投身到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中,在双槐村等待丈夫回来。
以日为鉴:衰退时代生存指南
分析师Boden
通过对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泡沫经济时代中,教育、卫生、医疗等各个产业的详尽分析,梳理日本多种社会问题形成的根源所在。 每一个问题都在结合中国读者最关心的话题: “考公务员是最合理的就业选择吗?” “医生未来的待遇会更好还是更差?” “生育率下降会影响教师就业吗?” “研究生扩招,报考人数下降,研究生还值得读吗?” 作为文化相近、轨迹相似的邻国,日本的社会发展史,是最能给国人带来思考和借鉴意义的发展史。 在经济寒冬、社会问题频发、年轻人陷入迷茫的今天,“职业选择”已经成了头等大事。 也许今天你可以求助“择校专家”,那么五年后呢?“师医公”还会是今天的“铁饭碗”吗? 在这里,有十余年外资投行分析师经验的作者,将通过我们的近邻日本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经历,为疑惑的你给出答案。
看那些灯光,亲爱的
安妮·埃尔诺
安妮·埃尔诺一直在突破哪些故事值得讲述、哪些主题值得探讨的约定俗成的界限。在这本书中,她将目光投向了大卖场和超市。这是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个特征,但文学作品却鲜有关注。埃尔诺用一年多的时间记录了她对位于巴黎郊区的大型连锁超市欧尚的访问。在她看来,超市是“一个巨大的人类聚会的场所,一个真正的人文景观”。资本生产、文化生产和阶级分层在这里汇聚,并支配着我们的欲望。埃尔诺用她无情的犀利观察,打量着这个我们自以为熟悉的场所,号召探寻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更深入地凝视平凡的生活。
相片之用
安妮·埃尔诺
安妮·埃尔诺和她的爱人马克·马力,拍摄下14张两人云雨过后的杂乱相片,然后分别用文字记录下可见和不可见的东西。 在拍摄这些相片的时间前后,埃尔诺罹患乳腺癌。生长肿瘤的乳房,大量脱落的头发,抗癌药物侵害的病体,这位用自身经历书写生活的作家将残缺的身体转移到相片之中。物质性的东西成为爱、死亡、欲望、缺失的唯一证据。 “我意识到我为相片所着迷,正如自孩提时代起,我总是被污迹所吸引:床单或是扔在走道里的旧床垫上的血迹、精液痕迹、尿渍;嵌入木质冷餐台上的酒渍或食物残迹;旧时信纸上的咖啡渍或油腻腻的指印。 最具物质性的有机污渍。我意识到我对写作有着同样的期待。我希望词语就像那些我们无法去除的污迹一样。” ——《相片之用》
外面的生活
安妮·埃尔诺
以自己为写作出发点的安妮·埃尔诺,为什么将写作视角反转,投向外部世界?答案就在这本时间跨度长达7年(1993—1999)的社会观察记录中。从波斯尼亚的战争到贫困、艾滋病等社会问题,从巴黎地铁的恐怖袭击到与普通店员的细微互动,埃尔诺试图通过捕捉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量快照,抵达一个时代的真实。
货币的社会生命
奈杰尔·多德
《货币的社会生命》是全面研究货币问题的力作,考察了货币从起源到当代数字货币的整个发展历程,理论视角广阔,综合了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哲学等诸多学科,并且具有深刻的现实关怀,回应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欧元区危机等诸多现实问题。 从齐美尔《货币哲学》中“货币是向社会要求价值的权利”的定义出发,作者重点关注货币的价值与特定社会关系之间的关联:理解货币,其实质就是理解不同的社会关系。 本书主要从以下八个角度探讨了货币与社会的问题:货币的起源、资本、债务与信用、货币与宗教意义上的负罪、货币与浪费、货币与特定领土范围内的民族国家的关系、货币与文化、货币改革所体现的乌托邦思想。以此,作者总结了货币的诸多面向,为未来的货币改革提供了富有洞见的参考。
决战山西
王树森
本书是一部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华北重镇——太原的决战决胜战役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全局为背景,以真实的战争实景事件为素材,对太原攻坚战进行全景式的艺术再现。 本书在展示敌我高层运筹、决策较量,和你死我活的残烈复杂战争场面中,成功刻划了人民解放军指挥系统高屋建瓴的军事谋略和战争艺术,生动塑造了从统帅到普通士兵,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所表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群体形象。
颜色的哲学(修订扩展版)
克劳德·罗马诺
颜色是什么?颜色是人类人为切割光谱并对其命名的产物。经过牛顿、伽桑狄、达·芬奇等先贤的努力,赤橙黄绿青蓝紫才变成了现代人耳熟能详的颜色。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通过分辨和识别几种主要的颜色,人类就可以收集浆果,采集食物,伏击猎物,进而耕种、纺织等。只研究光的属性,偏离了颜色的真相。感知颜色只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它与人类适应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本书梳理了颜色的物理学、哲学解释,探讨了生态学的色彩观,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颜色现象学,倡导回归生活世界本身,回到颜色使用实践本身。 作者从颜色的语法、颜色的现象学、颜色的美学、颜色的文学等方面,详细展开探讨了所谓颜色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由此,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颜色的丰富内涵。
全球时代海洋文化史
玛格丽特·科恩
1972年,一张名为“蓝色大理石”的地球照片成为时代象征,它清晰地展现了我们这颗星球被水覆盖的壮丽景象。在现代世界,海洋是连接自然与文化的纽带。然而,在百年光阴中,海洋的文化意涵经历了巨变——从令人敬畏的险境,转变为人类世中亟待保护的脆弱生态。 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一转变过程,追随科学家、航海家、外交官乃至电影制作人的足迹,从颠簸的船甲板,到陆地上决定海洋命运的政治舞台。书中的文章将带领读者,从幽暗的海底废弃物倾倒场,一直游历到遥远的南太平洋岛屿。 微小的浮游生物与鲸鱼等魅力非凡的海洋巨兽,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航行,它们的存在不断挑战着以人类为中心的文化观念。本书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将非人类的能动性纳入考量,才能完整理解海洋的文化历史。
人工智能政治哲学
马克·考科尔伯格
人工智能不只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政治。本书从当代政治哲学的具体主题切入讨论人工智能政治,包括:自由、操纵、剥削和奴役;平等、公正、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其他形式的偏见与歧视;民主、专业知识、参与和极权主义;权力、规训、监控和自我建构;与后人类主义和超人类主义相关的动物、环境和气候变化等,由此勾勒出了人工智能政治哲学的思考框架。 如果我们想要解决21世纪全球和地区最紧迫的一些问题,就必须在思考政治和思考技术之间建立对话,并追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技术来塑造未来?
历史文本的文化间交织:中国上古历史及其欧洲书写
钟鸣旦
本书是著名汉学家钟鸣旦教授(Nicolas Standaert)关于十七、十八世纪中欧历史编纂学和历史纪年学交流的研究成果之一。主要考察了明末清初出现的一种特殊体裁的史书——“纲鉴体”史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对西方的中国上古历史书写所产生的影响。 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别讨论明末清初纲鉴体史著谱系和来华欧洲人对中国历史和年代学的叙述以及他们的中文史料来源,在对比二者的基础上引出本书的核心观点——中国历史书写中的文化间交织;第二部分以中国上古历史中帝喾及其妻妾为中心,通过不同文本中的不同记载来追踪喾的人生轨迹及其妻妾“神奇生子”的传说,并以此作为一条主要线索,重构史书文本的谱系以及不同类型史书间的差异,通过跨文化诠释学的视角探讨欧洲人对中国历史文本的解读。
日本的“去历史化”:日韩历史问题研究
于海龙
本书是一部关于日本政府在日韩历史问题上的外交政策研究的国际关系学术专著。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历史问题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议题,其产生、发展、影响与和解都对国际关系理论与国家间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日韩历史问题争端是其重要代表之一,日本政府在此问题上的外交政策对日韩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本书主要研究2012年底至2023年底日本各届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历史问题的采取的不同政策。作者首先针对日韩历史问题进行了分类,依此对2012年以来日本政府在不同历史问题上对韩国采取的不同政策进行追溯,并围绕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讨论了日本政府在日韩之间不同类型的历史问题上采取具有差异性的政策的原因,并对日本政府谋求解决日韩历史问题的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估,剖析其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