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要去爱,去生活,去“亲自买花”。 故事聚焦于女主人公达洛维夫人生活中的一天。 在这一天里,达洛维夫人为在家里举行的晚宴进行着形形色色的准备。 而这不过是她平凡的一生中的平凡的一天,安然度过,一如往常。 达洛维夫人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拒绝评论的同时仍停不下思索。 她知道生活的本质并非欢乐,因此她才会想为他人创造欢乐……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达洛维夫人从我们面前走过。 有时候甚至就是我们的自我,只是我们并没有认出她……
整个故事将各个阶层的人物心理和存在状态融合得很好,在她流水一样的叙事中,首先感受到的是节奏,她的描述就像变奏曲随着角色的转换而变换曲调。大量描写把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目光中勾勒的客观世界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体味其中因角色不同所投射出主观情感的差别。贵族阶层和平民的对比,可以签字决定国家命运的人和真正上战场后丢失性命的人相比,男人和女人的相比。伍尔夫用很“轻”的手法把他们放置在了一起。而正因为这种“轻”,反而更能揭出结构性的沉重——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背后,是战争、阶级、性别带来的压力。曲调高潮设置得也很妙。在晚会上得知的亡者消息,让主角共情他的拒绝,并肯定死亡是反抗。再以她生活中的无尽的舞会、社交,为丈夫前程的牵线搭桥作对比。贵族的社交场是她的“存在”,她适应“存在”并努力扮演合适的角色,“形式上的活着”与“精神上的枯竭”,到底谁是镜子谁是影子,谁又知道呢。 最后,对比几版翻译后还是挑了今年的新译本,感觉译得还是挺美的,有机会会看看其他译本。伍尔夫的文笔真好啊,这种流动的节奏性真的很难得。 以上。
整个故事将各个阶层的人物心理和存在状态融合得很好,在她流水一样的叙事中,首先感受到的是节奏,她的描述就像变奏曲随着角色的转换而变换曲调。大量描写把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目光中勾勒的客观世界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体味其中因角色不同所投射出主观情感的差别。贵族阶层和平民的对比,可以签字决定国家命运的人和真正上战场后丢失性命的人相比,男人和女人的相比。伍尔夫用很“轻”的手法把他们放置在了一起。而正因为这种“轻”,反而更能揭出结构性的沉重——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背后,是战争、阶级、性别带来的压力。曲调高潮设置得也很妙。在晚会上得知的亡者消息,让主角共情他的拒绝,并肯定死亡是反抗。再以她生活中的无尽的舞会、社交,为丈夫前程的牵线搭桥作对比。贵族的社交场是她的“存在”,她适应“存在”并努力扮演合适的角色,“形式上的活着”与“精神上的枯竭”,到底谁是镜子谁是影子,谁又知道呢。 最后,对比几版翻译后还是挑了今年的新译本,感觉译得还是挺美的,有机会会看看其他译本。伍尔夫的文笔真好啊,这种流动的节奏性真的很难得。 以上。